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37节

  见刘辩事务繁忙,何进告退道:“既如此,臣便不打扰殿下处理政务了。只是国事繁忙,殿下还需注意身体安康。”

  刘辩没有挽留,起身相送。

  ……

  时间来到四月底,灵帝虽然没有因为汝南的黄巾余贼罢免太尉崔烈,但崔烈却得了病,不能正常处理太尉府的工作,遂请辞。

  五月,皇帝乃拜少府樊陵为太尉。

  此时三公之中,太尉樊陵、司空许相皆亲近宦官。曹嵩虽曾因一亿钱风评稍好,但如今宦官之子的身份又被提出来当成了靶子。

  三公皆与宦官相关,朝野多有非议。

  

  就连刘辩也觉得目前这种情况,委实有些夸张了。

  不过三公十分听话倒是真的,就是办事能力差了点。

  崔烈离开后,三公颇有点“阳光猛烈,万物显形”的意思。

  与许相和曹嵩相比,曾在担任京兆尹期间修筑樊惠渠的樊陵有用多了。

  结果却是最有用的人受到的攻讦最多。

  五月尚未过半,贾诩得到来自大将军府的征辟,携家带口来到了雒阳。

  饶是以他的智计,也想不通大将军是如何注意到他的。

  想到临别宴会上董卓对他的示好,以及暗中对他如何走通大将军门路的试探。

  贾诩不禁苦笑,距离他二十余岁来雒阳担任郎官已经过去了十好几年。

  他如今都四十有一了,若在雒阳有故人相助,何至于蹉跎至今?

  将这些烦恼埋在心底,贾诩先将家人安排在驿馆,独自前往大将军府。

  何进其实不明白刘辩到底看上了贾诩哪里,他事后反复看了贾诩的履历,除了和段颎同乡,并无什么出彩的地方。

  只是终究是太子外甥的特意交待,何进还是如刘辩所言将贾诩征辟入府,还让使者言明会送他套雒阳的房子,可带家眷同往。

  此话一出,前有何进后有董卓,贾诩哪敢孤身赴任。

  何进知道贾诩到来后,还抱着一丝希望——贾诩真如刘辩说的那般有才。

  于是还专门找王允等人想了好几个用以考校的问题。

  然后他根据贾诩的回答得出了准确的结论——贾诩此人的确只有中人之姿。

  同时在心中感慨:太子外甥还是略显年轻,看走眼了啊!还得需要他在一旁保驾护航。

  于是何进为了照顾刘辩的脸面,在贾诩于雒阳安顿好后,直接将贾诩推给了兼任太子率更令的光禄勋丁宫。

  刘辩还是从丁宫处知道贾诩的到来。

第71章 太子宫

  刘辩原本还想着让贾诩跟在何进身边,用以确保何进不会干类似于引外军入京的蠢事。

  奈何给了机会不中用啊!

  其实纵观贾诩的一生,他所做过的最狠的事情是为了自保,劝李傕郭汜反攻长安。

  其他时候,他都挺像个人的。

  毕竟贾诩的道德底线极其灵活。他可不在乎什么天和人和,人家只求不伤文和。

  不过贾诩有一点好处,只要能够不伤文和,他也绝不会唯恐天下不乱。

  从丁宫处听到贾诩的消息后,刘辩稍加了解,便又派了荀彧送信去问大将军为何将贾诩弃若敝履。

  何进回信便说了他对贾诩的考校,还很贴心地劝刘辩天下贤才有很多,想要的话他可以向刘辩推荐。

  还提了提他府中的名士,分别有“八顾”、“八及”、“八厨”之名的谁谁啥的。

  刘辩觉得还是让他们找个地方高谈阔论去吧。

  了解到贾诩的藏拙表现后,刘辩专门找了个空闲的时间,去了皇宫之外的太子宫。

  准备见一见贾诩。

  顺便还带上了个小尾巴。

  万年公主小时候生活在北宫,后来皇帝在中平元年搬到了南宫,她也跟着过来。

  她的童年基本都生活在这两宫的掖庭之中。

  听说刘辩要去皇宫外重新被充作太子宫的永安宫,小万年便一直央求着刘辩将她也带去。

  刘辩见她委屈巴巴的,遂带着她找上了皇帝,获得了准许之后,才带上了她。

  ……

  太子宫也被称为东宫,但与皇帝所居的禁中东宫不同,太子之东宫有点类似于用长秋宫来代指皇后宫,是太子宫的代称。

  所谓“明是天子之离宫,使太子居之也”。

  永安宫已经许多年没被充作太子宫了。

  刘辩的上一任太子是四十多年前的冲帝刘炳,一岁就当了太子,就承光宫。再上一任顺帝刘保,五岁当了太子,六岁就太子宫。但他们因为年幼,太子宫直接被临时设在了皇宫之中。

  到了如今,灵帝翻出了光武之后的制度,以北宫东边的永安宫为太子宫。

  而刘辩也按照那时候的惯例,需要等到他成年加冠之后,再正式由皇宫搬出,就太子宫。

  不过灵帝给了刘辩出宫的权力,虽仅限于在雒阳城内,但显然太子宫也是包含在内的。

  他还用朝廷中的官员兼职,把太子宫从上到下的框架都搭建好了。

  只剩了些人数上对不上号的以及一些无法兼职的官职。

  比如员十六人、职如谒者的太子洗马。其轮换当值,负责传令,太子出行时作为侍卫前导威仪。

  两个多月前刘辩被正式封为太子,永安宫也重新修缮了一番。

  刘辩不愿大动土木,但灵帝很是坚持,认为不能失了汉家威仪。

  刘辩没法拒绝,他总不能跟灵帝说,他觉得灵帝活不到他搬去太子宫的时候?

  所以在永安宫修缮完成后,刘辩曾去过一次,看看由十常侍之一的毕岚取代原本应该负责的将作大匠所完成的永安宫的修缮工作有没有多花钱。

  顺便见一见赵云是如何的相貌堂堂。

  看完之后,刘辩对比照镜子时看到的自己,觉得还是自己更好看些。

  这是刘辩第二次前往了。

  太子庶子赵云也在护卫之列。

  陪同他前往永安宫的丁宫虽是兼任太子率更令,但其代替郑玄行使太子少傅权,是太子宫实际上的长官。

  待刘辩来到永安宫,早已接到通知的贾诩已经在永安宫中等着了。

  刘辩便让随行的宫女先陪着着小万年先在后殿中玩耍,先行见了贾诩。

  贾诩与刘辩想的不同,看起来一点都不阴暗,气质上和刘辩印象中的士人别无两样。

  贾诩拜见之后,刘辩便问起了他在雒阳的生活。

  “回殿下,臣在雒阳甚好,多谢殿下挂念。”

  

  贾诩回答地很谨慎,与大将军的见面非但没有解决他的疑惑,反而让他面对的疑团又增加了。

  他原先想着或许是某个认识他的大将军亲信向大将军举荐的他,但在他与大将军交流时,话里话外似乎并不存在这么一个人。

  在他刻意藏拙之后,大将军毫不在意地将他丢到了东宫。

  难道是太子的亲信?

  可他打听了一圈,却没有他的旧识。况且,在雒阳期间,也并无熟人来寻他。

  总不能是以前他为了从羌人手中活命,撒谎称他是段颎的外孙,有人当真了吧!

  “文和为何不愿为大将军效力?”刘辩很直白的问道。

  现在的情况是他知道贾诩而贾诩却不了解他,正是打直球的时候。

  贾诩心头一惊,他听说了不少太子的传闻,此前就没将刘辩当成寻常孩子看待,如今更是谨慎,拜道:“臣岂有不愿之理。昔日承蒙大将军看重,征辟于臣。臣见得使者,当日便向度辽将军请辞,之后便携家人入京,不敢有丝毫怠慢。”

  “是吗?可我听说有人称赞你有良、平之才,这与你在大将军那儿的表现可不相符。”

  贾诩又拜道:“臣愚钝,委实不知,臣实在当不得如此盛赞。”

  刘辩笑了笑,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穷追猛打,而是换了个话题:“你是凉州武威郡人,如何看待去岁朝廷定下的对凉州的国策?”

  贾诩没想到太子的话题转变如此之快,这次,他没再藏拙:“臣以为若是早十年推行此策,数年便可安定凉州。”

  说到这,他稍作停顿,趁机观察了一下刘辩的反应,却看不出喜怒,继续道:“只是如今汉羌合流,尤以北宫伯玉等羌人首领死后,羌人皆奉本地汉人豪强号令,国策虽好,然如今必然生效缓慢。”

  “如此,文和有何良策?”

  听到这话,贾诩便知道自己选对了。不过,太子十二三的年岁,他竟觉得像是在和一个成年人说话。

  这就是太子吗?

  贾诩心思百转,回答道:“昔日韩遂弃王国而去,其部众虽多,然背信在先。朝廷若欲再兴兵平凉,可以离间之计分化凉州豪强,用以辅国策。”

  发低烧,感觉有点不对劲,尽量更

第72章 益州后续

  刘辩笑道:“看来,称赞文和为良、平之才,绝非虚言。”

  “臣愧不敢当。离间之法只能用作辅助,算不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

  “文和不必过谦,一时之间能想出可行的计策,已经足以称能了。”刘辩又将话题一转,“文和日后有何打算?是愿意定居雒阳还是重回度辽将军麾下?”

  贾诩闻言,干脆利落地答道:“唯殿下之命是从!”

  “好,那文和便先担任中庶子吧!”

  “谨受命!”

  “那今日便到这里,日后若有何需要问到文和的地方,还望知无不言。”

  “殿下放心,臣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忠职守。”

  临别前,刘辩问道:“文和可有什么话要跟我说?”

  贾诩继续表忠心:“殿下大恩,臣必不敢忘,定当尽心竭力……”

  刘辩原还想着贾诩会不会问称赞他的人是谁,但直到离开,贾诩都没开口。

  只能说,一丁点风险都不愿意冒,不愧是他。

  之后,刘辩带着小万年去逛了逛对她来说很新鲜的永安宫,数个时辰后方归皇宫。

  ……

首节 上一节 37/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