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任重道远
解决了荆州和关中的问题,刘辩给自己放了半日的假,顺便带着万年公主刘寿在掖庭令毕岚的带领下去了解了解当代平民日常接触到的用具。
小万年上襦下裙,偏粉的整体色调显得她很有活力。
她对此行好奇满满。
毕岚在十常侍中算是有一技之长的,他曾奉命铸铜人铜钟,现在那四口铜钟还分别悬挂在玉堂殿和云台殿前。
此外,他还铸造了一种名为天禄虾蟆的饮水装置,能够引洛水入皇宫之中。
又作翻车渴乌,用以喷洒南北郊道路,以节省百姓洒道路的费用。
毕岚虽奇怪于太子殿下为何突然对农具有了兴致,但无论是何原因,能在太子面前显露一下存在感,都是他无法拒绝的事。
更别说还有倍受宠爱的万年公主同行。
灵帝的西园就像是一个万能口袋,里面不仅有假山园林,还有农田作坊。
刘寿看什么都很新鲜,拉着刘辩的手一会儿瞧瞧这边,一会儿看看那边。
毕岚不忘在一旁介绍。
不多时,毕岚命人取出今人用的耒耜。
刘辩一看,如今的耒耜已经分化出了直的铁锹和弯的铁锄,且还都是铁制品。
虽然看着质量就比不过后世,但大概样式差别不大。
还有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也有用来喷洒道路的翻车渴乌用于灌溉。
刘辩忽然有些尴尬,他觉得自己好像一时之间“发明”不了什么东西。
直到毕岚向他介绍用来耕地的犁,看到犁的样式,刘辩才猛然想起,现在用的是直辕犁,而貌似曲辕犁在耕地上更有优势。
但问题是,曲辕犁具体是啥样的?
刘辩不造啊!
忽然他脑海中灵光一闪,隐约想起以前似乎做过有关曲辕犁和直辕犁的物理题。
他指着面前的犁问毕岚:“如果把犁辕栓牛的那端弯曲向下,是否更容易发力?”
毕岚不懂受力分析,也不知道能不能行,但还是第一时间称赞道:“殿下所言极是,臣回头便让匠人试着改进。”
刘辩哪里看不出毕岚的想法,他强调说:“若是能改进耕犁,增加耕地的效率,便是大功一件,如蔡伦般留名青史也不成问题,你一定要认真去做。”
毕岚的动力登时又多了一个。
在刘辩的观察之下,其实很多技术都已经出现了,如将生铁液浇灌到红热的熟铁上的灌钢法。
但这些技术最大的问题就是受限于时代条件和技术的不成熟,得不到普及。
以灌钢法为例,如今的灌钢法因为工序复杂,只被用来打造刀剑,而非有助于生产的农具。
又如石磨,乃至于由风力和水力驱动的石磨都已经出现,但在如今广大种植小麦的地区,大部分人吃的仍是未加研磨的麦饭。
刘辩只觉得任重而道远。
十月,在江夏蛮即将被平定之际,与江夏隔了一个南郡的益州巴郡板楯蛮复反。
因上军假司马赵瑾曾参与平定过板楯蛮,乃拜之为别部司马,率军入巴郡平乱。
十一月,灵帝自河间归来。
本该是达成心愿的一场出巡,但因为青州黄巾的出现,让这趟出巡蒙上了一层阴霾。
虽然青州黄巾很快就被朱儁率军剿灭了,并未引起多大的骚乱。
灵帝归来之后没多久便大病了一场。
十二月,荆州传来了侍御史田丰的奏书。
田丰在曹操的协助下查得宗贼五十七家,斩杀贼首,散其宗族分置各地。抄没宗贼家产,所得可折钱八亿余。
灵帝原本病还未痊愈,听到此消息登时惊坐而起。
把在旁边侍奉汤药的刘辩都给吓了一跳。
灵帝一边称赞刘辩此事做的好,一边算着就算七成归国库,三成也有两亿多钱了。
灵帝又赶紧唤来张让,让其派人去荆州参与田宅的售卖,大规模售卖一定会使田宅降价,他可不愿意在这方面被人占便宜。
见状,刘辩也没跟灵帝说他曾承诺将抄没所得俱归国库,生怕回头再把灵帝气得病重了。
他准备晚些时候同樊陵商量一下,让樊陵与大司农袁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想必他们也不想皇帝因为心情不好而病情加重吧。
人逢喜事精神爽,灵帝原本有些反复的病竟在第二天就痊愈了。
但没过几天,灵帝便神情严肃地找上刘辩:“我儿可有什么事忘了要向朕交待的?”
刘辩一头雾水,这段时间灵帝生病,他每日都会在灵帝榻前侍奉一段时间,也没做什么大事啊。
父慈子孝嘛,不寒碜。
而且对奏书公文的条目整理,至少在刘辩的记忆中,应是没有疏漏的。
就算有漏的,那也和他没关系。
起码现在刘辩认为他所做的事,无不可对人言者。
想到这,刘辩觉得自己没犯错,当即答道:“孩儿委实不知,还请父皇提醒一下我。”
“前两日荆州来的那八亿钱,你为何不早点同我说已经许给了国库?”
这么严肃的画面,就这?
刘辩答道:“我当时见父皇高兴,就没有多说。后来也与樊司空说了此事,难道是大司农不同意?”
灵帝自信满满地说道:“这有何不能对我说的,便是这八亿钱全入了国库,朕难道就不能再派人去拉两亿钱到西园去?”
其实灵帝对于刘辩在此事上的表现还是很感动的,见刘辩还是不懂他的意思,他耐心解释道:“这几个月来辩儿有没有觉得西园八校尉非常好用?”
刘辩认同地点了点头,无论是江夏蛮还是巴郡板楯蛮,原本都要让州郡出兵平叛。
可郡兵本身战斗力有限,过多征发郡兵还会耽误生产,毕竟郡兵的本质是徭役兵,而非中央军的募兵。
现在以更精锐的中央军平叛,对地方的伤害更小,就是有些费钱。
“要是没有西园钱,哪来这么好用的西园兵。”
刘辩马上理解了灵帝的意思,他其实也知道私房钱的重要性,当时做下许诺也是考虑到国库过于空了。
他遂向皇帝保证道:“父皇放心,我以后一定坚持三七分成……啊不对,至少三七分成!”
灵帝点了点头,一副孺子可教的模样。
好一会儿,灵帝忽然对刘辩说:“一个荆州便能查出八亿多钱,若再去查查其他州郡有无私藏甲胄私兵的,岂不是好几年都国库无忧了!”
即便有朝廷使者遇袭的正当理由,在田丰查案期间,一直有弹劾田丰和曹操的奏书,只是刘辩一直置之不理罢了。
刘辩道:“现在再去查,估计那些私藏甲胄之家已经有了警醒,不如等下次机会。”
灵帝本就随口一说,闻言也就暂时不提这个念头了。
第106章 中平六年
对于灵帝来说,在黄巾之乱后,他是有几分励精图治的架势的。
虽然不多,但是有。
随着中平六年的到来,刘辩看向灵帝的时候,仿佛能看到他的头顶有一个倒计时。
就在今年四月了。
刘辩一时之间竟不知是期待还是抗拒这一天的到来。
他甚至产生了一种想法,灵帝的驾崩时间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有所改变。
在年前,刘辩也并非什么都没做。
他又稍稍扩充了自己的东宫属官,陆续征辟了荀彧举荐的颍川人陈群和钟繇。
当刘辩问及荀彧荀氏的贤才时,出乎刘辩预料,荀彧首先推荐的并非刘辩所想的荀彧的侄子荀攸,而是荀彧的堂兄荀悦。
不过这些对于现在的刘辩来说不算是重点。
这些人终究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刘辩更倾向于顺势而为。
归根结底,刘辩现在代表着正统。只要他能稳住朝纲,无论那些人才以何种方式进入官僚系统,便是以“二元君主”来论,他也是其中一个君主啊。
在这些事情之余,刘辩再次将目光放到了身边的守备力量。
最贴身的宦官群体其实不必多说。
历史上灵帝驾崩与何进被宦官反杀这两个时间点中间相差近四个月,在这四个月的时间,十常侍在面对何进时实际上是一退再退的。
不仅放弃了掌握兵权想要诛杀何进的蹇硕,放任何进派郎官入守位于皇宫宫中区域的宦官庐,面对何进“尽诛诸常侍以下”的要求他们的选择是求助于何太后。
但当十常侍发现何进打算不顾何太后的反对依旧要诛杀他们时,他们在实际上已经退无可退。
最终,十常侍在等死和拼死一搏之间选择了后者。
在杀死何进之后,十常侍试图效仿他们的前辈曹节和王甫,带着年幼的皇帝去尚书台发布命令。但与上次曹节王甫取得了灵帝的信任不同,这一次,他们没有得到皇帝和太后的支持。
局势在这时就已经失控了。
对于刘辩来说,只要不让整个宦官团体感受到生存危机,那么他不用担心被挟持出宫的事重演。
宦官之外则是宿卫地点位于禁中东宫的羽林郎。
羽林中郎将桓典出身沛国桓氏,以《尚书》传家,曾在颍川教授尚书,有门徒数百人。
这其中包含了亲传的弟子和更偏向于挂名的门生,但不论是弟子还是门生,以此时的社会价值观,他们与桓典的关系都等同于父子。当这种关系与察举选官联系起来,阀阅便由此诞生了。
桓典的此项行为还不足以让刘辩心生忌惮,因为其他人也是这么做的,但直到刘辩了解到桓典曾被时任司徒的袁隗举荐为侍御史……
刘辩也只能感慨一句不愧是袁氏。
得亏是当初举桓典为孝廉的不是袁隗,桓典至多亲善袁隗却不至于将其视作举主为其效命。而且以沛国桓氏的地位不至于沦为汝南袁氏的附庸,不然刘辩真得考虑桓典的忠诚度问题了。
宦官与羽林郎之外则是守备宫城宫门的卫尉所属卫士。
这些卫士仅仅只在明面上归属于卫尉,不听卫尉调遣。又因为宦官在宫中的地位,这些卫士往往以宦官为主,听从宦官的命令。
这是需要刘辩以后解决的问题。
虽然他现在很想将南宫卫士令、宫门司马等换成自己人,但他必须考虑到灵帝还健在呢。
而在宫城宫门之外,则是虎贲营和羽林左右骑,有朱儁在,这也可令人放心。
换句话说,等到刘辩继位后,他可以很快地针对性安插足以信任之人掌控身边的军事力量。
以现在的格局,即便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前在雒阳举事,只要皇宫的防御力量还在,刘辩便可以在宦官的支持下快速抵达尚书台,发布自己的命令。
……
一月春,幽州大雪成灾,待到大雪消融,鲜卑入寇幽州。
同样受到大雪影响的乌桓人在丘力居的的带领下派遣使者联系刘虞,希望带着塞外乌桓和原本的塞内乌桓再度内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