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乱臣贼子 第73节

  孔融听了很感动,上前握着太史慈的双手,说道:“多谢子义,这些年若非子义相助,北海恐怕早就落入黄巾之手了。”

  “某得使君大恩,自然回报使君,护得使君周全。”

  太史慈大声说道。

  “哦,这位壮士倒是有点意思,孔侍郎贵为青州刺史,还需要你来护卫?”

  为首的青衣汉子好奇的询问道:“难道北海无人了吗?”

  “钦使有所不知,太史慈武艺高强,当初若非子义,率领大军冲杀,单骑杀出重围,请来平原相,北海恐怕早就被黄巾所夺。”孔融听了顿时说道。

  “某只是做了某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却得到子义舍命相帮,故而,当感激子义。”

  “使君说错了。若非使君照料,老母早已故去。”太史慈正容道。

  “没想到阁下倒是一个仁义之人。某秦风副指挥使海野风佩服。”为首的汉子听了之后,脸上露出佩服之色,又说道:“现在孔侍郎将入长安,路途遥远,危难重重,壮士何不护卫其入长安,如此也算是一段佳话。”

  “更何况,孔侍郎照料汝母,难道不应该保其安全吗?”

  海野风似笑非笑的望着对方。

  如此猛将,单骑冲阵,虽然没有主公那么神勇,但想来也是极为不俗的,加上为人仁义,知道感恩,这样的人才若是不带回关中,岂不可惜?

  “不用,不用。子义已经蒙刘繇邀请,前往江东。”孔融虽然这么说着,但眉宇之间还是有些意动,天下大乱,自己前往关中,是有些威胁,但若是能得太史慈的帮助,平安到达关中的可能性极大。

  “我大汉以孝道治理天下,侍郎对子母之母有恩,这次护送侍郎入京,传扬出去也是一段佳话。诸位认为呢?”海野风扫了周围的众人一眼。

  众人听了也纷纷点头。

  和孔融交往的都是名士,最喜欢就是名声。太史慈千里扶恩主入京,这肯定是一番佳话,无论是孔融还是太史慈都会受到世人的称赞。

  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太史慈的感受,自己马上要去新老板那里了,现在还要护送太史慈前往关中?自己欠他的吗?

  太史慈顿时犹豫了起来。

  孔融见状,顿时说道:“子义,你有事先去忙你的吧!我有朝廷钦使护卫,自然是安然无恙。”

  太史慈扫了周围一眼,孔融回关中,倒是带了几十个下人,护卫着十辆马车,除掉家小之外,更多的是书籍。

  但仅仅靠着这几十个人,加上四名钦使,想要跨越千里,进入关中,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海野风听了嘴角露出得意之色。

  若是没有孔融这番话,或许太史慈不会护送对方入京,可孔融既然说了这番话,太史慈反而会护送对方入京。

  “海兄说的对,使君对我有恩。理应送最后一程。”太史慈正容道:“待我去禀报母亲,再来护送使君。”

  “太史仁义,哪里需要子义回去,你们二人去见老夫人,留下钱财,买好米粮,安顿好老夫人之后,再跟上来。”海野风朝身后两人使了一个眼色。

  “是。”两人听了不敢怠慢,赶紧上马离去。

  “诶!”太史慈正待追赶,却被海野风拉住,轻笑道:“太史兄,你放心,我们肯定会安顿好老夫人的,绝对的万无一失。眼下朝廷催的紧,孔侍郎必须马上进京,我们应该出发了。”

  “这?”太史慈总感觉事情有些不对,但又说不上来。

  “子义,放心吧!他们会将老夫人安顿好的。”孔融看看天色,也催促道。

  “好。”太史慈回头望了望,最后只能跟着马车,护卫着孔融离去。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过来,只是礼节性的送个人,居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众人从青州到徐州,然后进入豫州境内。

  豫州境内多黄巾。

  “海指挥使,为何停下来?”

  太史慈有些好奇的望着海野风。

  “太史兄,从青州到关中,路途遥远,等到你返回青州的时候,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所以兄弟斗胆,请老夫人西进。还请太史兄见谅。”

  海野风忽然轻笑道。

  “哦,没!什么?你,你?”太史慈瞪了海野风,双目赤红,死死的望着对方,手中长枪指着对方,怒气冲天。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平日里和自己笑嘻嘻,一副兄弟模样的海野风,居然来这一招,将自己的母亲骗了过来。

  “海指挥使,伱好大的胆子。”

  孔融闻讯而来,也是十分不满。

  要知道太史慈是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才来护送自己,没想到却被人当做借口,欺骗入关中,还将对方的母亲带了过来。

  一旦传扬出去,对自己的名声将会有很大影响。

  “孔侍郎,像子义这样的猛将,岂可流落在外,我家主公求贤若渴,早就听说子义之名,来的时候,曾吩咐我等看看可能寻到子义,请子义入朝。”

  “只是我来到青州之后,听说子义已经答应了刘繇,所以不得已才会用这种方式,请子义入朝。”

  “子义若是怪罪,还请怪罪于某,与我家主公无关。”

  海野风从怀里取出征辟令。

  到底只是征辟令,别人有抗拒的权力。

  太史慈已经答应刘繇,前往江东,为其效力。

  海野风若是在青州拿出征辟令,太史慈肯定会反对。

  但现在不一样,不仅仅太史慈即将进入豫州境内,就是他的母亲也即将到来。

  讲究孝道的太史慈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听从征辟令。

  “骠骑大将军就是以这种方式征辟贤才的?”孔融怒火冲天。

  实在是太无耻了。

  “孔侍郎,若世人都忠于大汉,岂会拒绝朝廷的征辟?”

  海野风冷笑道:“像子义这样的猛将,岂能流落在外,若不为朝廷所用,岂不可惜?侍郎乃是朝廷大员,难道不应该为朝廷招揽贤才吗?”

  孔融顿时不知道说什么了。

第128章 黄忠入洛阳

  “子义,大将军请陛下下旨,先以子义为校尉,入武学学习,熟悉我军军制,待建功立业之后,就为子义另建一军。”

  海野风将手中的征辟令递给了太史慈。

  太史慈看了一眼,上面果然写着自己的名字,征辟为忠义校尉。心里面顿时生出一丝异样来。

  “子义,既然朝廷下了征辟令,你现在已经快到豫州了。老夫人也即将到来,不如先到长安走一遭。”孔融听了忽然建议道。

  海野风听了之后,深深的看了孔融一眼,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既然使君这么说,那某遵命就是了。”太史慈看着海野风,心中还是略感不平,自己居然是被骗过来的。

  不过,对秦寿这种求贤态度倒是有些惊讶。

  居然这种方式招揽贤才,也表示他对贤才的重视程度。

  “现在的豫州形势复杂,朝廷收复了颍川和陈郡,我们要从谯郡进入陈郡,我们就安全了,现在的谯郡多黄巾,朝廷以夏侯兰率领破军大军驻守陈郡。”海野风介绍道。

  “太史兄弟,若是有可能的花,主公下一步就是收复汝南、谯郡了,到时候就你立功之时,独自掌管一军也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海野风言语之中多了一些羡慕。

  “但愿吧!”

  太史慈听了淡淡的说道。

  但眉宇之间还有一些斗志,身为武将,自然是希望独掌一军,建功立业。

  “或许真的可以试试。”

  太史慈想到这里,心里面顿时松了一口气。

  海野风见状,哪里不知道太史慈已经答应了,顿时松了一口气。

  两个时辰后,太史慈见到了自己的母亲,这才放下心来,众人护卫着老夫人,朝长安而去。

  轩辕关前,黄忠驱赶着马车,看着眼前的关隘,又看了身后的马车。

  “你叫什么?来自什么的地方?去洛阳干什么?随行的几个人?”

  关前,士兵冷冷的黄忠。

  “荆州黄忠,随行者三人,前往洛阳看病。”

  黄忠不敢怠慢,赶紧解释道。

  “荆州黄忠?”士兵打量着对方一眼,说道:“可是荆州中郎将黄忠黄汉升?”

  “正是。”

  黄忠很惊讶的看着对方,没想到对方居然知道自己的名声。

  “很好。”那名士兵点点头,取了三块木牌,在上面刻下黄忠的名字,然后递给对方,说道:“这牌子不要弄丢了,进入洛阳是要验牌的,你离开的时候也是要此牌归还的。”

  “好。”黄忠点点头,就领着妻儿进入轩辕关。

  “去,派人去洛阳,告诉华佗先生,黄忠来了。再飞马告诉主公。”

  那名士兵等黄忠离开之后,顿时对身边的士兵催促道。

  “哎,也不知道主公为何如此重视黄忠。”身边的士兵有些好奇的询问道。

  “哼,我哪里知道。只知道这是主公吩咐的。”守关的士兵不满的说道:“还不去安排。”

  士兵不敢怠慢,赶紧退了下去。

  “爹,商旅还真是不少。”

  马车上,黄叙面色苍白,看着沿途的商旅,说道:“比襄阳还要多。”

  “是不少。”黄忠点点头,说道:“以前听说洛阳残破,现在看来骁骑军还是有点本事的。洛阳饱受战火,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成现在这个模样,不简单。”

  “夫君,华神医和张神医能治好叙儿吗?”黄夫人可不管这些,她只是担心黄叙的身体,其他的一切根本不算什么。

  “当然可以,这两位神医名扬天下,也不知道救了多少人,他们肯定能救叙儿。”黄忠正容道。

  他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只是黄夫人生黄叙的时候难产,虽然救了回来,但也伤了身体,再也不能生孩子了。

  所以两人只有黄叙一个儿子,偏偏黄叙体弱多病,到了攸县之后,身体更差,这次得了两位神医的消息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前来,期盼着能救黄叙的性命。

  过了轩辕关,等到了第二天下午,黄忠一行就来到洛阳。

  “前面可是黄将军。”十里亭处,黄忠看见一个壮汉,领着一队人马出现在自己面前。

  “黄忠见过诸位。”

  黄忠看见前面的壮汉,面色一紧,他从对方身上察觉到一丝压力,眼前之人绝对不简单,是一名猛将。

  “贪狼军上将徐晃见过黄将军。”徐晃拱手道。

  “徐将军。”黄忠很惊讶,忍不住询问道:“将军如何知道黄某之名?”

  “哈哈,将军从攸县出发,我们就已经得到消息了,将军为何来迟了,华佗和张机两位前辈已经等候多时了。”徐晃哈哈大笑。

  “啊!”黄忠听了脸色大变,没想到自己居然在对方的算计之中。

  “黄将军不必担心。”徐晃连忙说道:“主公早就知道将军之名,也知道将军之子先天不足,生怕将军无后,故而让人请将军前来,此刻主公恐怕已经从长安出发了。”

首节 上一节 73/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