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夏尔心下有些奇怪,望向理查德的眼神里带着些怪异。
澳大利亚军队,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是殖民军?难道不知道这场战争与自己无关?难道不知道这是被人利用?
如果是其它方面,比如褥羊毛也就算了。
但这可是战争,需要他们付出生命,需要流血流泪且毫无荣耀可言,为什么这么积极?
这其实是夏尔见识少。
身处法兰西的他不知道,澳大利亚总理第一时间就表态无条件支持英国,甚至放出豪言:“澳大利亚将坚决站在英国一边,直至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事实的确如此,澳大利亚士兵在战场上表现得比英国人还英勇,比如在加利波利战场上就把英军第29师比了下去。
提贾尼对此却见怪不怪,他只是冷冷的对理查德上校说:“今晚熟悉一下环境巩固一下工事,明天可能会有一场恶战。”
“明白,将军。”理查德上校劲头十足的挺身敬礼。
就在理查德上校转身出去时,他身边的一名警卫员轻声惊呼:“上校,那是夏尔,我在船上看到过他!”
“什么?”理查德上校猛地回头,目光一扫指挥部最终锁定在夏尔身上,一脸惊愕:“您是,您是夏尔?”
“是的。”夏尔点了点头。
理查德上校赶忙上前向夏尔敬礼,接着紧张的伸出手来:
“非常抱歉,上校,没能认出您。”
“我很荣幸,我早就听过您的名字了,还有您在这的战斗……”
“完美的计划,上校!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它改变了整个战局,我相信胜利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提贾尼不置可否的笑了笑。
夏尔心下一叹,如果想不出办法,两天后你就要亲眼见证这个计划的失败了!
(上图为澳大利亚军团士兵近照)
第316章 沈比利
大家好,解释一下:
带人像的图审核时间往往比较长,可能是涉及到肖像权的问题,有时会要十几小时隔天才能看到,昨天两张图片就是这样,不是我漏发了。
当时如果看不到的朋友,第二天回头看一下就会有了。
————————————————
澳大利亚第5轻骑兵的到来缓解了防线上兵力的压力。
为了避免法澳两军作战习惯和战术不相容的问题,提贾尼将东侧的战壕交给澳军防御,他带着法军守西侧战壕面对被包围的敌人。
这并非提贾尼将更危险的敌军主攻方向交给澳军防御。
事实是,提贾尼恰恰认为朝向西面被包围的敌人更危险、更重要,澳军无法承担这重任才这么安排。
“如果敌人给我们两天期限,意味着我们必须组织反攻。”提贾尼说:“而最佳的进攻方向是西面,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迫使他们投降,不管是在舰队的协同下还是用什么方法。这样的战斗,我们当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澳大利亚军队上。”
提贾尼依旧看不起他们,言语中始终透着一种优越感,尽管澳大利亚军队在战场上表现不错。
……
第二天一早,天色朦朦亮。
炮火依旧断断续续的响着,那是协约国舰队对敌军的轰炸。
舰队在温特将军的指挥下采取了轮换轰炸制度:他把战列舰分成五组,每组两到三艘,每组轰炸四小时左右。
温特将军认为,这种不间断的轰炸能持续使敌人处于压力中,同时也无法休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崩溃了。
夏尔原以为这有用,毕竟有轰炸总比没轰炸好。
但是,当夏尔凌晨醒来拿着望远镜朝敌人方向望去,才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奥斯曼军队趁着夜色抵近构筑了一条战壕,最近的地方距离法军战壕只有两三百米。
而战列舰为了避免误杀,轰炸时往往将炮弹集中在更远的“A”角尖端。
提贾尼从坑道里钻出后也看到了这个,他自嘲的笑了笑:“他们一定在战壕里笑话我们,整晚都在做无用功在浪费炮弹。”
夏尔没说话,他收起望远镜沿着交通壕朝另一侧澳军驻守的战壕跑。
不出所料,这一侧的奥斯曼军队也把战壕修到了两三百米的距离。
提贾尼跟过来看了敌人方向一眼,意外的说:“他们试图缩短冲锋距离!”
“不只是这样,将军。”夏尔回答:“他们在压缩我们的生存空间。”
提贾尼“哦”了一声明白了夏尔的意思。
接着他心下有些后悔,昨晚应该派出部队与敌人争夺空间再挖下战壕层层推进,这样才能容纳更多的援军。
可昨晚,他脑海里只想着怎么巩固防线怎么应对敌人今天的冲锋。
夏尔也没想到这个,他与提贾尼同样陷入惯性思维中,以为敌人还会像昨天一样。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对方指挥官很高明,他用守代攻的方式将法军防线夹在中间使其无法发展。
“好消息是,敌人可能不会进攻了。”夏尔判断:“至少这一两天不会。”
“为什么?”提贾尼问。
话刚问出口他就想到了原因:
法军防线的空间已被压缩到了极致,兵力无法再增多,奥斯曼军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进攻。
否则,白天进攻打不下来,法军到了晚上兵力又得到补充,最终什么也没改变。
还不如等两天,一边积蓄力量一边等手榴弹、迫击炮到位,到时就可以一举将法军防线拿下来。
“明白了。”提贾尼轻叹了一口气,狠狠的骂了声:“该死的德国人!”
这一定是德国人想出来的办法,奥斯曼人是不知道这样打的。
理查德上校慌慌张张的跑了过来,他在提贾尼旁边恭谨的站着,语气中带着自责:“非常抱歉,将军。这是我的错,炮弹声掩盖了敌人构筑战壕的动静,我们没发觉他们在我们面前构筑了防线。”
提贾尼没说话,他无法责怪理查德上校,因为另一面也发生了同样的事,他一样没发现敌人的动作。
忽然,夏尔发现对面战壕一个不是很明显的亮点一晃而过,夏尔意识到那是敌人望远镜镜片反射出的阳光。
夏尔马上收起望远镜抓着步枪对准亮点的位置。
说不定是条大鱼,夏尔如是想,那应该是个军官,正观察着法军战壕的情况。
夏尔的视线跃过准星,在另一头找到了戴着黑色圆帽的半个脑袋,它几乎与黑色的背景融为一体,如果不是刚才的亮点,夏尔根本发现不了他。
提贾尼的目光沿着夏尔枪口指向的方向搜索,但什么也没看到,心下自嘲,难道是我岁数大了眼神不好?
正当夏尔要扣动扳机,忽然一声枪响,“黑色圆帽”迸出一道红色接着消失不见。
夏尔赶忙收起枪缩回脑袋,这一枪不是夏尔打的,奇准无比,三百米距离准确命中探出的小半个脑袋。
提贾尼甚至不知道结果,他矮着身半信半疑的问夏尔:“打中了?”
夏尔点了点头:“打中了,应该是个军官。”
夏尔目光转向理查德:“谁打的?”
理查德一愣,回答:“我去看看。”
说着猫着腰朝枪声方向跑,不一会儿带来了一名士兵。
那是一名下士,大概三十岁左右,让夏尔颇感意外的是,他长着一副华夏人的面孔。
下士平静的在夏尔面前一站,用英语报告道:“上校,是我开的枪!”
夏尔好奇的问:“你以前当过兵?”
“不,上校。”下士回答:“我一个月前刚加入部队。”
夏尔疑惑的望了下士一眼,难道那一枪是碰巧?
下士似乎明白了夏尔的意思,他挺起胸膛,语气带着自豪:“上校,我十几岁就在家乡打袋鼠,已经打了十几年了。这样的目标对我而言不是难事。”
打袋鼠?
华裔?
夏尔想起一个人,一战时期著名的神枪手。
“你叫什么名字?”夏尔问。
“报告上校。”下士回答:“我叫爱德华·沈!”
(上图为一战加利波利战场著名的狙击手威廉·爱德华·沈(William Edward Sing,1886-1943),即沈比利,中英混血儿,父亲移民澳大利亚前是上海郊区的菜农,母亲是护士,服役于澳大利亚第5轻骑兵团。)
第317章 陆军登陆
爱德华·沈,也就是沈比利,他的事迹甚至被拍成电影。
然而,因为沈比利华裔的身份,他的英雄事迹很快就被人遗忘。
战后他甚至连一份正式的工作都没有,以干体力活打零工为生,最后在57岁时穷困潦倒在租住的廉价旅馆里病死,唯一的遗产只有5个先令。
夏尔身边需要一个这样的人,他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快于常人的反应能力,甚至还有长期捕猎培养出来的第六感。
有他在身边,如果还有敌人忽然出现在面前,就不需要夏尔亲自动手了。
想着,夏尔扭头问理查德:“我恰好需要一个警卫员,上校。”
“当然没问题。”理查德上校忙不迭的回应,不过随后又迟疑了下,他瞄了沈比利一眼:“可是他,不会法语,作为您的警卫员似乎不太合适……”
沈比利赶忙抢上前,语气有些紧张:“我可以学,上校,这不是问题。而且要学的似乎不多,只需要简单的沟通。”
理查德上校将目光投向夏尔。
夏尔一口应承下来:“没问题,我们身边不缺翻译。”
于是这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返回的西侧防线的路上,夏尔通过翻译问沈比利:“你似乎很不愿意呆在自己的部队?”
“是的。”沈比利没有否认,他一脸愤愤不平:“我比许多人都做得好。或许您会认为我是自夸,上校,但我说的是事实,教官在我眼里也是菜鸟,如果他在战场上是我的敌人,我可以轻松的干掉他。然而……”
沈比利瞄了一眼自己的军衔。
不需要多解释,夏尔瞬间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歧视、双标、不公平对待。
身怀绝技的他本应带起一支队伍甚至组织一支特种部队,但直到现在却依旧是个下士。
沈比利似乎知道自己在澳大利亚军队里不会有前途,就算表现再好也没用,因此想到法军跟随夏尔碰碰运气。
夏尔笑了笑。
如果是别人,他或许依旧没有出头之日,因为法兰西同样有这样的问题,但好巧不巧撞上了夏尔。
算你走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