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充满了死尸的恶臭,饮水供给不足几乎不够解渴,加利波里的太阳十分炽热,几乎找不到一点树荫。到处都是巨型苍蝇,只要打开一听罐头,马上就会遭到它们的围攻。
最致命的是,瘟疫正在前线蔓延,士兵们正成片的死去,不是因为战斗,而是疾病。
最终,推行这场战役最为热心并做出保证的海军大臣成为众矢之的,在各方面压力下,“海军大臣”不得不提出辞呈。
就在“海军大臣”苦着脸对着窗外发呆时,管家敲门进来送来一份电报:“先生,温特将军来电,他说夏尔昨晚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海军大臣”一愣,他以为自己听错了:“我记得夏尔昨天早晨才发起进攻。”
管家不知所措,他迟疑着将电报递给“海军大臣”:“需要我去确认一下吗?”
“当然。”“海军大臣”接过电报瞄了一眼。
管家出去时他忍不住笑出声,怎么可能,才一天,士兵们的步枪还没握热就胜利了。
今天是愚人节?
或者是温特将军用这方式来嘲笑自己?
然而,不久管家就回到“海军大臣”面前:“确认过了,先生,夏尔用一天时间穿插一百多公里,他的军队包围了二十几万德军。”
“海军大臣”震惊得无以复加。
一天一百多公里?
包围了二十几万德军?
这居然是真的?
上帝,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毫不夸张的说开创了历史!
他是怎么做到的?!
海军大臣在心里妒嫉起这个天才少年,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家。
随即“海军大臣”又想到达达尼尔海峡那个烂摊子,如果说有谁能挽救这场战役,那一定是夏尔!
“海军大臣”考虑的不是前线士兵的生死,而是他的政治生涯,是他“如果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失败,他将扛着步枪作为一名士兵走上战场”的承诺。
迟疑了下,他飞奔向电讯室给温特将军发了一封电报:“问问夏尔,是否愿意重返达达尼尔海峡指挥战斗。”
这很无耻。
当初达达尼尔海峡陷入困境时,夏尔的出现让战局往好的方向发展,甚至所有人都认为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不久就将取得胜利。
这时“海军大臣”用计将夏尔逼走,正是他放出风声说“德军知道夏尔在战场,将不顾一切将其击杀”。
现在,当达达尼尔海峡再次陷入困境时,他再次提出让夏尔重返达达尼尔海峡以挽救“海军大臣”的政治前途。
但“无耻”这两个字似乎不在“海军大臣”的字典里。
第426章 代沟
德约卡家门口聚满了人,邻居们争先恐后的赶来告诉德约卡和卡米尔两人他们所知道的一切:
“我听说夏尔昨天下午已经打到布鲁塞尔了,只是军方一直保密没有对外公布。”
“那是比利时的首都,我昨天也听到了消息,但我以为那是恶作剧。”
“别担心,伯纳德夫人,夏尔不会有事的,需要担心的是他的敌人。”
……
卡米尔唯唯喏喏,她对“包围”、“切断补给”、“地理优势”这些军事名词一无所知。
因此不管别人怎么说,她始终没有一点慨念,她不明白为什么夏尔的一支小部队占领了安特卫普就能把德国人二十几万人包围且没有还手之力。
她知道的只有一点:二十几万德国人,夏尔带的兵还不到两万,那是十几倍的兵力,这意味着包括夏尔在内的每一个人都要消灭十几倍的敌人?
因此,她始终忧心忡忡,面对邻居们的解释半信半疑的问:“真是这样?战争就要结束了?”
懂些军事的邻居们解释道:
“不,伯纳德夫人,战争还没结束,德国人还没投降。”
“不过快了,用不了多久。他们除了投降别无选择。”
“夏尔简直是个天才军事家,伯纳德夫人,他简直就是为了胜利而生,您不需要担心,没人能打败他!”
……
战争的确没有结束,夏尔正在安特卫普组织防御。
此时的包围圈依旧脆弱。
原因是夏尔的部队穿插得太快了,快到福煦的步兵没能及时跟上。
真实原因并不是这个,而是步兵在打穿了德军包围圈后不相信战斗会如此顺利,他们不敢搭乘火车、汽车跟进。
代表人物是福煦安排配合夏尔进攻的第9军军长萨维尼安中将。
“这太疯狂了。”萨维尼安中将向福煦报告:“我拒绝这么做,敌人只需用一枚炸弹就能轻易让火车脱轨,搭乘汽车前进同样危险,它没有任何防护很容易在敌人的埋伏下死伤惨重。”
因此,萨维尼安中将坚持步行。
魏刚虽然没给出明确的建议,但他部分认同萨维尼安中将的说法。
“夏尔的部队有装甲车,将军。”魏刚打开文件将装甲车的照片亮在福煦面前:“搭乘这种装甲车前进是合理的,它至少能挡住两侧射来的子弹,但我们没有。”
见福煦犹豫,魏刚又补充了一句:“何况夏尔的部队能有多快?走在前头的他们会遭到敌军层层阻击,后方的步兵虽然是步行但不需要与敌人作战,要跟上夏尔的部队问题不大。”
福煦考虑了一会儿,最终同意了这种看似风险更小的做法。
他们没明白两件事:
夏尔的部队之所以要装备装甲车,是因为他的部队走在最前头与有可能的敌人作战,跟在后方的部队就不太需要了。
另一方面,德军的防御就像是个鸡蛋,最外一层壳是硬的,打穿后里面是空的,后续兵力如果搭乘火车、汽车前进,而且是跟在装甲师、机械化师后方跟进,不太可能会遭到敌人阻击,更不会掉进敌人设下的陷阱。
反而像他们这样畏首畏尾在后方以5公里的时速步行跟进才会有问题。
事实的确如此。
德军溃逃的主力逐渐超过了后方跟进的第9军,最终形成了他们担心的“被敌人层层阻击无法快速突破”的局面。
这也是夏尔的军队穿插到梅赫伦会出现燃油短缺问题的主要原因,后勤补给线中断了。
如果不是有比利时人的支持,这次作战很可能因此失败,夏尔的部队会陷入重围,到时不仅无法获得胜利反而还要突围。
……
安特卫普,夏尔将第一机械化师指挥部设在内层防御圈的一个堡垒内。
它并不舒适,狭小的空间里堆满了各种炮弹,黑暗且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酸臭味。
然而,这却是目前最安全的地方。
提贾尼这种富家子弟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他病蔫蔫的坐着,有气无力的靠在椅背上,像一条濒死的鱼似的艰难的喘着气。
“我们真的要呆在这?”提贾尼问,他看了看周围,一脸生无可恋。
“你有更好的建议?”夏尔反问。
提贾尼沉默了。
他知道现在是什么状况。
安特卫普的德军主力虽然投降了,但城内依旧有许多不愿投降的德军散兵,他们有的藏在树林里,有的躲在废弃的谷仓里,甚至还有些藏进粪坑。
这些散兵不是一天两天能清理完的,谁也不敢保证什么地方忽然打来一发子弹……
提贾尼无奈的叹了一口气,他安慰自己,这是战场,更糟糕的地方也呆过,再怎样也比死在敌人枪下好。
但他心里却有另一个声音在说:我宁愿死在敌人枪下,这里让我无法呼吸!
提贾尼无力的掏出怀表的看了看,开始抱怨不按计划走的第9军:“他们说天亮就会与我们汇合,但现在还没打到蒙斯。如果我们没在布鲁塞尔留下一个团驻防,敌人将轻易突围而出。”
夏尔没说话。
他能理解福煦一行犯下的错误。
这是堑壕战时代,所有人都以为往后战争就这样了,他们无法想像一天突进一百多公里是什么概念,这是代沟。
事实上别说一百公里了,史上真实的康布雷战役,英军坦克突进了8公里都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
正因为没有心理准备,英军才后继不力没能保住这来之不易的战果。
而这突进8公里的战役还是发生在两年后。
这时一封电报递到夏尔手里,是温特将军发来的:“恭喜你,准将,你又一次取得了胜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不过我想知道,你能否回达达尼尔战场指挥?我们在这里陷入了困境!”
夏尔笑了笑,他很干脆的给温特将军回电:“将军,您认为我在这时候能离开法兰西?何况达达尼尔海峡需要的不是我,它更需要能战胜瘟疫的药方!”
第427章 总参谋部的灾难
德国柏林威廉大街。
法金汉的总参谋部乱成一团,参谋们一个个忙得满头大汗,电报满天飞,电话响个不停,空气中充满了压抑和焦燥的气氛,就连以冷静闻名的法金汉也不例外。
法金汉在办公桌走来走去,沉声问正对着地图找点的莫里茨上校:“确定蒂比兹一带没有敌人?”
莫里茨上校犹豫了一会儿:“情报的确如此,我们有一个步兵营从蒂比兹一带顺利跳出包围圈,没有遭到任何阻挡。”
法金汉听出了莫里茨上校的话外之音:“‘情报如此’?”
“我不确定,将军。”莫里茨上校回答:“我很难想像夏尔会留下一个这么大的漏洞,我怀疑……”
“怀疑这可能是夏尔设下的陷阱?”法金汉明白了莫里茨上校的意思。
“是,是的。”莫里茨上校抹了一把额头渗出的汗珠:“可以这么说,但也可能不是!”
这与往常的莫里茨上校不同,他已失去了一直以来的果敢和自信。
夏尔在心理上将他彻底击垮了,虽然两人没见过面。
这一天堪称总参谋部智囊团的灾难。
当夏尔发起进攻时,莫里茨上校判断夏尔至少要几天时间才能有所突破,而且法军还会有惨重的伤亡。
“我们在康布雷的防御很严密。”莫里茨上校分析道:“自从上次康布雷战役后我们已经知道夏尔的战术,我们在那布设了大量的105MM口径榴弹炮,再加上第一坦克师以及完备的战壕工事,会让夏尔有一种踢到铁板的感觉!”
法金汉点了点头,这与他的判断差不多。
他盯着地图看了一会儿,下令:“马上把第91后备师调往康布雷增援。”
那是在柏林训练的一个步兵师,他们搭乘火车增援,速度快的话第二天应该就能赶到康布雷。
话音未落,守在电台前的通讯兵就惊呼出声:“将军,夏尔已突破我军防线,我军全线崩溃!”
法金汉一脸愕然,这反转也太快了。
莫里茨上校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的望向通讯兵,问:“谁的报告?”
他第一反应是有人因为怯战而谎报军情,现在距离开战不过半小时,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崩溃。
“是尼科拉斯少将的电报。”通讯兵快速起身将电报递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