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第359节

  该死的夏尔,他不应该利用荷兰边境线包围德国人,他应该知道这是把祸水往荷兰引。

  现在该怎么办?

  “陛下。”路易丝提醒道:“德国大使还在门外等候。”

  迟疑了一会儿,女王回答:“告诉他晚些过来,我正忙着!”

  路易丝无奈的摇了摇头:“我已经这么说了,可他说他会一直在外面等着。”

  “让他进来吧!”女王心下一叹。

  早知道今天就应该出国访问几天,女王有些懊恼,她应该提前了解战局的,尤其在战场逼近荷兰的时候。

第612章 这还是中立吗?

  威廉敏娜女王在接待室会见德国大使。

  接待室简单又略显皇室的奢华,几张欧式沙发,正中一个茶几,临时插上了荷兰和德国的小旗表示两国友好,室内飘满了郁金香的花香,其中隐藏着一丝女王使用的法国香水。

  与往常不同的是,德国大使斯蒂芬还带着使馆武官马克上校。

  (注:使馆武官是比较特殊的外交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外交代表,同时也是大使的军事助手)

  两人大踏步的走到威廉敏娜女王面前,行礼并得到允许后,大使坐在女王对面,武官则站在大使身旁,昂首挺胸像一名警卫似的站着。

  女王瞄了马克上校一眼,她知道德国人是什么意思:文的不行就来武的,这是一种心理暗示,也是一种威慑。

  女王不动声色,她微笑着说:“好久不见,斯蒂芬。你来得正好,我正想跟你谈谈关于进口的问题,我们准备扩大从美国进口的石油和军火,当然还有其它物资的往来。”

  荷兰是中立国,她可以不受英国限制从其它国家进口物资,其中就有石油和军火,它们也是德国物资的主要来源之一。

  女王这是在暗示德国大使,如果把话谈崩了,德国从荷兰得到的好处就没了,所以不要轻举妄动。

  斯蒂芬又哪会听不懂话里的弦外之音。

  如果是其它事,斯蒂芬得到女王这承诺是求之不得,其它事就暂时压着不提。

  但现在,二十几万德军被包围得严严实实且刻不容缓,这不是一些物资能压得下去的。

  “当然,陛下。”斯蒂芬表现出一些无奈:“我们非常感谢您对我国的理解和帮助,但战火已经烧到了荷兰边境,我们希望贵国能够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开放边境允许难民进入。”

  “难民?”女王望着斯蒂芬,目光意味深长。

  “是的。”斯蒂芬上身前倾凑近了些,补充道:“我保证他们没有武装,连军装都不会有,他们就是难民。”

  女王犹豫了。

  这是给台阶让荷兰下,只要女王装作不知道,装糊涂的点头同意就行,而且对英法也可以用这借口:

  “我们是无辜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也是被骗的!”

  但女王心下却明白,英法可不会这么容易上当。

  女王轻轻的端起咖啡喝了一口,声音带着无奈:“我希望你能明白我们的处境,斯蒂芬,我们不愿意被拖到这场战争中,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身为一名女王,她不能说:“我们不得不考虑英法的想法。”

  这是丧权辱国,是屈服于境外势力,是让别国干涉内政。

  “我明白,陛下。”斯蒂芬回答:“但我认为,这恰恰是荷兰保持中立的唯一办法,您说呢?”

  这是在警告女王,如果荷兰不同意这个方案,德国就不得不动手。

  没等女王回答,站在斯蒂芬身旁的马克适时加了一句:“陛下,我们都很尊重荷兰的中立地位,我相信英法也是如此。”

  这是提醒女王:英法因为担心荷兰全面倒向德国,因此不会轻易动手。

  女王微微一笑。

  他们说的没有一个字与战争相关,却又每个字都带着火药味。

  两相权衡之下,荷兰要是识趣,就应该半推半就从了德国接受“难民”入境。

  考虑一番,女王心下一叹,她似乎没有其它选择。

  所谓“弱国无外交”,陆地上处于被德国包围状态的荷兰,似乎只有冒险接受德国“难民”。

  至于英法,就只能寄希望他们不会因为这件事与荷兰彻底翻脸。

  就在女王要答应时,秘书进来小声对女王耳语几句,女王听后面色大变,随即起身对两人说道:“非常抱歉,我需要离开一下,同时也需要时间考虑,二位稍等。”

  “当然。”两人起身目送女王离开。

  随后马克又觉得事情不对,他皱着眉头对斯蒂芬说:“大使阁下,秘书进来说了什么女王才离开,这说明……”

  斯蒂芬点了点头:“说明她不是需要时间考虑,而是要去见某个人,我猜是英国或法国大使。”

  马克恍然大悟:“他们也猜到我们希望借道荷兰。”

  “当然。”斯蒂芬回答:“夏尔既然制定了包围计划穿插哈塞尔特,当然会猜到这个。”

  “可是您……”马克上校疑惑的问:“刚才为什么不阻止女王?”

  

  “我们阻止不了。”斯蒂芬悠闲的翘起二郎腿:“也没必要阻止,最终女王还是只有这一个选择。”

  马克上校想想觉得也对,德国的威胁近在眼前,英法的威胁却很远,甚至不一定会有。

  从这方面考虑,荷兰只能解决近忧,再考虑远虑,大不了答应给协约国更多的物资把英法的怒火压下来。

  这时,一名通讯兵匆匆走了进来,他向斯蒂芬报告:“大使阁下,夏尔的第一装甲军越过哈塞尔特抵达荷兰边境,同时英国主力舰队在北海集结。”

  (注:北海是荷兰人命名的,意味“北方的海”,位于欧洲大陆西北,与我国的“北海”不同)

  “什么?”斯蒂芬惊得从沙发上跳了起来。

  他明白了,夏尔不仅只是想到,他还对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现在对于荷兰而言,一旦她同意了德国的条件,要面临的就不是遥不可及的威胁,而是现实的、在眼前的、从海陆两个方向的巨大威胁。

  海上,是世界最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

  陆上,是由夏尔指挥的第一装甲军,可能只需要几天就能打到首都,十几天就能打穿整个荷兰。

  (注:荷兰南北长300公里。)

  在这情况下,德国的威胁还能起作用吗?

  果然,女王在另一个接待室会见法国大使时,法国大使直接了当的对女王说:

  “陛下,我们很尊重荷兰的中立地位,我们也希望荷兰能继续保持中立的地位。”

  “既然荷兰是中立,我们就有理由要求,荷兰给了德国什么权力,英法理应享有同等权力。”

  女王当场愣住。

  这意思是,如果荷兰接受德国“难民”,就要接受英法“难民”。

  这还是中立吗?

  荷兰不成了战场了?!

第613章 维持现状

  夏尔的第一装甲军占领了哈塞尔特后,就将它交给比利时第一特种侦察军驻防。

  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利时军更适合驻守哈塞尔特。

  它是比利时城市,阿尔贝特一世在那能轻轻松松拉起一支民兵队伍,其正规军与民兵还能在他的统一指挥下万众一心抵御外敌侵略,能打出数倍于平时的战斗力。

  腾出手来的第一装甲军继续前进,几小时后就赶到了比荷边境。

  看到法军在边境集结,荷兰士兵如临大敌,第一时间就调了部队上来端着步枪在战壕内组织防御。

  提贾尼和一众法军士兵看着眼前的荷兰防线及士兵有些匪夷所思。

  他们的工事只有简单的铁丝网,没有防坦克壕也没有堡垒,战壕没有加宽,半小时过去了只调上来一个步兵团。

  而在他们对面的法军,却是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偶尔还有十几架用于协同的战斗机从空中飞过。

  提贾尼甚至都能想象出荷兰士兵绝望的眼神,他们一定抓着脖子上的十字架,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祈祷自己不会成为法兰西的敌人。

  否则,这支钢铁部队就会像碾死一只臭虫似的把他们踩在脚下。

  (以上两图为一战时期的荷兰军队,一战时荷兰虽说中立,但因为处于几个大国的包围中因此积极扩军,特点之一就是装备了大量的狗拉机枪)

  提贾尼收起望远镜,回头走到正躲在侦察车驾驶室内啃面包的夏尔身边,语气带着不屑:“将军,他们想用一个步兵团挡住我们一个装甲军。”

  夏尔艰难的嚼着嘴里的冻面包,回答:

  “你应该理解他们,少将。”

  “他们虽说对外宣称‘已做好了保卫国家的准备’,但这准备已与时代严重脱节了。”

  “同时他们的边境线很长,无法在每个方向都准备充足的兵力。”

  提贾尼点点头,他是习惯了面对德国人,忽然看到荷兰这样的工事和兵力有些不习惯。

  “组织防御。”夏尔说。

  “组织防御。”提贾尼将夏尔的命令传达下去。

  这在风雪天可不是件轻松的活,有时候士兵们甚至要先烧起一堆火化了冻土才能将它挖开。

  不过夏尔不急,他的目的不是在这里防御,而是摆出自己的军容和阵势给荷兰女王看。

  ……

  阿姆斯特丹,左右为难的威廉敏娜女王焦急的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

  她已经把两国大使晾在一边了,确切的说是三国大使,继法兰西大使之后英国大使也来了。

  不过英国大使是与法兰西大使商量好的,他们可以算是一个立场。

  德国,还是英法两国?

  威廉敏娜女王紧急召见托马斯中将,他是荷兰军队的中流砥柱,曾多次参加过针对殖民地的战争,女王认为他才是真正知道利害关系的那个人。

  不久,托马斯中将急匆匆的走进女王的办公室。

  没等中将致敬,女王抢先上前问:“你已经知道现在的情况了,将军,你认我们应该怎么做?”

  “陛下。”托马斯中将回答得很干脆:

  “我希望您能明白,夏尔的第一装甲军曾经以一天时间奔袭几十公里攻占安特卫普,包围了十余万德军迫使其投降。”

  “现在又以一天的时间奔袭至哈塞尔特包围了二十余万德军。”

  “而他的兵力不过两万多人,到现在也是如此。”

  对军事不太了解的女王一脸震惊的望向托马斯中将:“你是说,两万多人包围了二十余万德军?他,他是怎么做到的?”

  “坦克,陛下。”托马斯中将无奈的回答:“这种新装备能摧毁一切坚固的工事,战壕也能越过,所有的障碍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

  接着托马斯中将又补充道:

  “德国人或许可以忽略,他们几线作战兵源奇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与荷兰开战。”

  “英国人或许也可以忽略,他们派来的是军舰,地面占领终究需要陆军,而英国人的陆军被困在索姆河且伤亡惨重。”

首节 上一节 359/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