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第368节

  (注:卡普罗尼轰炸机的航程600公里,最远投射距离在300公里左右)

  ……

  军官俱乐部内灯光迷茫,军官们正在其中高谈阔论。

  主题当然是夏尔最新的战绩:哈塞尔特穿插战。

  “这又是一次完美的胜利,这次俘虏的德国人甚至比安特卫普那次还多。”

  “重要的不是这个,菲尔德,重要的是这是第二次成功穿插。”

  “是的,许多人以为安特卫普的穿插是德国人没防备,因此不能复制不能成为一种战术普遍使用,但现在却证明了这是完全错误的,它可以复制!”

  ……

  但依旧还有人对此表示怀疑:

  “如果这又是一次巧合呢?”

  “是的,德国人依旧没有防备,他们把主力调去进攻安特卫普了。”

  “我听说哈塞尔特的德国人只有两个步兵团。”

  ……

  送完酒水回来的加瑞尔将托盘放在吧台上,对正在里头忙着的卢西亚抱怨:“他们就不能聊些别的吗?难道这世上只有夏尔一个男人了?”

  卢西亚瞪了加瑞尔一眼:“你可以堵上你的耳朵,或者闭上你的嘴,加瑞尔。”

  加瑞尔笑了起来:“我忘了,这里有个人就想听到夏尔的消息,而且百听不厌。”

  

  卢西亚把调好的鸡尾酒往托盘上一放,推到加瑞尔面前恶狠狠的说:“3号桌,离开我的视线!”

  加瑞尔一转身,眼角瞥见进门的夏尔,回头压低声音调侃道:“希望你可以对他说同样的话。”

  卢西亚沿着加瑞尔的视线望去,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时候夏尔不应该在哈塞尔特吗?

  还没等卢西亚反应过来,夏尔就被军官们围住了:

  “将军,是夏尔中将。”

  “他真的来了!”

  “恭喜您,将军,您又获得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胜利!”

  ……

  这一次,军官们不像之前那么识趣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卢西亚,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问着:

  “将军,能跟我们说说这一仗吗?”

  “还有安特卫普穿插,这不是巧合,是吗?”

  “但这两次又都是德国人没有准备的状态下发生的。”

  ……

  夏尔能理解这些军官的心理。

  他们希望得到一个答案,一个能让他们信服的答案,或者说是一种理论,有朝一日他们走上战场时有可能会用到。

  不只是保命,还有可能创造夏尔一样的奇迹。

  夏尔朝卢西亚点了点头示意让她等一会儿,接着干脆走到人群中与军官们坐在一起。

  “这不是巧合,先生们。”夏尔说:“而是必然,包括德国人没有防备,也是一种必然。”

  军官们全都愣住了。

  没有防备怎么可能是一种必然?

  只要德国人下次注意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不就可以补上这个漏洞了?

第628章 攻大于防

  有人开了一瓶啤酒给夏尔递上,法兰西销量第一的1664。

  (上图为法兰西1664啤酒,成立于1664年,以金黄色的淡啤酒和5%的酒精含量闻名)

  “谢谢。”夏尔朝递酒的年轻少校点了点头。

  年轻少校二十几岁的样子,颇有些老成感,此时正一脸迫切的看着夏尔,眼神中还带着几分炽热。

  “不客气,将军。”年轻少校回答:“我已连续在这里等一个多月了,就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周围的军官们会心的笑了起来,他们之所以常来这个俱乐部,或多或少也是为了能像现在这样跟夏尔谈谈并希望学到点什么。

  夏尔不急,他喝了口啤酒,冰凉冰凉的,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先生们。”夏尔放下酒瓶,不急不缓的问:“首先我们应该要考虑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在实战中是防守更具优势,还是进攻更有优势?”

  这话把军官们问住了,这也是他们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但始终没能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过了一会儿就有军官回答:

  “我认为是进攻更有优势,将军,因为进攻时能激发士兵的士气。”

  “是的,如果有炮火准备和坦克,进攻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

  “中将对安特卫普和哈塞尔特的穿插其实都是进攻,这可以证明进攻才是正确的。”

  ……

  他们虽然举了夏尔穿插的例子,但脑海里想的却是福煦的“进攻理论”,有些人甚至把夏尔的胜利当作是福煦“进攻理论”正确性的实证。

  毕竟夏尔的确是在进攻中获得胜利的。

  但这话马上遭到另一批军官的反驳:

  “我认为防守更有优势,比如索姆河战役,德国人一天就造成10万英军的伤亡。”

  “是的,这很明显,防守占据地利,只要火力配置得当,就能给敌人更多的伤亡,有时甚至是数倍、数十倍。”

  “我也这么认为,毕竟防守一方躲在战壕里射击,进攻一方就是靶子。贝当将军在凡尔登战役中的胜利就证明了这一点。”

  这部分军官大多是贝当一派。

  此时许多基层官兵更愿意相信“防御理论”,因为这更符合现实情况也更符合他们的心理状态。

  否则,就不会有前线士兵的哗变了。

  夏尔等军官们的争论平息下来后,分析道:“实战中的情况更多是‘防大于攻’,主动发起进攻的一方往往战损更高,他们甚至付出很大的代价也无法将防线往前推进一步。”

  军官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这是堑壕战现实的情况,敌我双方挖了战壕对峙,彼此拿对方没办法,许多进攻都是徒增伤亡。

  这是连“进攻理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然而,夏尔话锋一转,又说道:“但这只是战术层面的情况,先生们,我想说的是,在战略层面上却是‘攻大于防’。”

  军官们面面相觑,他们被夏尔这个突如其来的反转搞得有些糊涂了。

  明明是防守更有利,为什么又会说“攻大于防”?

  夏尔不慌不忙的拿过桌上的刀叉摆起了龙门阵,边摆边说:

  “这是敌人防线,这是我军防线。”

  “敌我双方为了能防住对方进攻,就需要构筑完整的防线且不能有任何漏洞。”

  “否则敌人就会从这个漏洞突破并扩大战果。”

  军官们点头表示同意,此时西线的情况就是这样。

  夏尔接着说:

  “这条防线全长700多公里,敌我双方都投入了上百万的军队驻防。”

  “但即便如此,前线的兵员素质依旧参差不齐,许多地方兵员不足准备不足,只是敌我双方都没发现而已。”

  军官们再次点头,他们中许多人是从前线回来的,有的还不只去过一回,他们很清楚夏尔说的是真实情况。

  最后夏尔总结道:

  “之所以会出现这情况,是因为防守一方需要守好每一点。”

  “而要在700多公里长的防线上守好每一点却是基本不可能的,这已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范围。”

  “反而是进攻一方,却只需要不断观察,从这700多公里长的防线找到一个漏洞再突破,就能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要说的‘攻大于防’。”

  

  一众军官恍然大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这如果用上华夏成语其实很容易解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防守方是那个“千虑都不能一失”的智者,而进攻方却是那个“千虑只要一得”就能获胜的愚者。

  接着有军官发出欢呼:“中将说得对,‘攻大于防’就说明福煦将军是正确的,这是对‘进攻理论’的辅证。”

  “不。”年轻少校当即出声反对:

  “夏尔中将说的‘攻大于防’与福煦将军的‘进攻理论’是两回事。”

  “福煦将军的‘进攻理论’片面强调进攻的优势不考虑其它因素。”

  “而夏尔中将说的‘攻大于防’,指的是我们必定能在敌人的防线中找到弱点,并以这个弱点为中心突破再扩大战果。”

  夏尔心下暗赞,这个少校还算有见识,他至少不会像其它军官只是简单的把理论分为“进攻”和“防御”两类。

  接着又有人好奇的问:“将军,但是‘攻大于防’的理论,跟您在安特卫普和哈塞尔特的穿插有什么关系?”

  “您还没听明白吗,菲尔德?”年轻少校回答:

  “安特卫普和哈塞尔特并不是原定的计划,而是中将在敌人漫长的防线中找到的破绽。”

  “就像中将说的,只要防线一长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必然会有些地方准备不足。”

  “因此,才会一次又一次出现德国人防备不足被中将集中精锐部队轻松击溃的情况。”

  军官们这才恍然大悟:

  “所以这一切不是运气也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这说明它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战术。”

  “这的确是与‘进攻理论’不一样。”

  “太棒了,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战术运用到战斗中!”

  ……

第629章 可能的对手

  夏尔说的这个“攻大于防”的理论在现代已是军事常识,但在这时代能理解并敢于尝试的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

  不仅是一战,即便到了二战,世界各国还在犯类似的错误。

首节 上一节 368/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