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第570节

  然而,通讯兵却将电报递到兴登堡面前:“元帅,夏尔一次伞降约2500名士兵!”

  兴登堡瞳孔瞬间放大,鲁登道夫猛地抬头望向兴登堡,接着又凑上来看电报。

  正在两人对这数字表示怀疑时,另一封电报又被送到面前:“又一批部队伞降至萨尔布吕肯,兵力大约2500人。”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对望了一眼,互相都在对方眼里看到了惊恐。

  这说明伞降2500这数字没错,不需要验证了。

  “我们上当了。”鲁登道夫咽了下口水:“夏尔的目标不是奥芬堡而是萨尔布吕肯,他在该方向的进攻从来都不是佯攻。”

  兴登堡没说什么,缓缓将目光转向地图上的萨尔布吕肯。

  作为总参谋长,他第一时间要考虑的不是上不上当,而是怎么应对。

  过了一会儿,他冷声下令:“命令航空队,马上增援萨尔布吕肯。”

  兴登堡察觉到制空权是萨尔布吕肯的关键,只有夺回制空权才能阻止夏尔的伞降部队继续投入防线后方。

  就像炮兵炸断浮桥才能阻止敌人过河一样。

  “哪一支?”参谋问。

  兴登堡咬着牙挤出几个字:“所有的!”

  法军的战斗机占据优势,要想获得胜利必须拥有足够多的数量。

  “是。”参谋应声。

  兴登堡指着地图继续下令:“命令第13集团军,第9集团军,立即往萨尔布吕肯派出援兵。”

  这两个集团军在萨尔布吕肯防线左右两翼。

  “命令第17集团军炮兵,马上撤退!”

  炮兵通常用汽车或马匹机动,让他们动起来就不容易被敌人伞兵追上。

  这是对炮兵的一种保护,兴登堡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保存更多的炮兵,才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挥出战斗力。

  不过这个命令起了反作用。

  兴登堡首次面对敌人的伞降没经验,他没意识到伞降部队在空中无法控制自己的落点,他们像撒豆子似的分散在各处自主作战。

  德军炮兵如果守在原地驻防还好,只有轻武器的伞兵攻破炮兵防线有点难度,有可能出现弹药不足的情况。

  但如果炮兵沿着公路机动被伞兵伏击,就只能用“送上门”来形容了。

  最后兴登堡下令:“命令第17集团军坚守防线,一步也不能让夏尔的部队前进!”

  他抬头望着凑上来的鲁登道夫:“只要第17集团军拖住夏尔的部队等到援军来临,我们就还有希望。”

  鲁登道夫点头:

  “放心,元帅阁下,那是雷区,两公里纵深的雷区。”

  “我们在那里布设了几十万枚地雷。”

  “就算没有炮兵掩护,夏尔也很难在天黑前通过。”

  一旦天黑,夏尔的坦克和飞机就无法作战,德军就可以清除掉伞降至后方的5000伞兵,萨尔布吕肯防线就能重新布署并稳定下来。

  兴登堡淡淡的“嗯”了一声,这正是他的意图。

  不过他不像鲁登道夫那样有信心。

  夏尔步步都想到他前头,还能想到“大规模伞降”这种骇人听闻的战术。

  那是不是说,他同样也有突破雷区的方法?

  ……

  萨尔布吕肯前线,德军飞机珊珊来迟。

  一架架三翼机就像红色的蜻蜒,密密麻麻的飞在前线空域,里希特霍芬的第11狩猎中队也在其中。

  他们的任务是来阻止法军继续实施伞降的。

  德军后方乱成一团,到处都是火焰和黑烟,火炮像疯了似的乱打,爆炸声不绝于耳却都发生在德军阵营内。

  有些飞机降低高度试图攻击那些制造混乱的法军伞兵。

  里希特霍芬轻轻摇头发出一声不屑的微笑。

  这些傻瓜,法军伞兵混在德军阵地中,他们甚至分不清敌我,能起什么作用?

  飞了一会儿,里希特霍芬发觉有些不对劲。

  他们说法军飞机正在封锁萨尔布吕肯公路,为什么一架敌人的飞机都没看到?

  接着里希特霍芬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法军早就料到他们会来了,他们准备在这里来一场空战对决!

  他咬了咬牙,举手对部下发出爬升的命令。

  大战前占据高度优势才是明智的选择!

第948章 扫雷坦克

  里希特霍芬抬着机头爬升高度,当高度表显示3900米时,他被看到的一幕吓了一跳,四周到处都是飞机的黑点朝这边飞来。

  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有,就像陆军对敌人的包围。

  密密麻麻的像一群群蜜蜂,少说也有三四百架,距离太远分不清是“骆驼”还是“鹬”式。

  里希特霍芬判断可能两种型号都有,因为法军没有那么多“鹬”式。

  由于敌机在5000米左右的高度并借着云层掩护,因此德军战机一时没发现它们。

  里希特霍芬暗道一声不妙,他知道敌机为什么这么做。

  敌机从三面包抄压缩德军机群的空间,再用火力将德军战机驱赶到一个方向。

  一旦他们成功了,德军战机将挤成一堆没有机动空间,到时哪怕做一个很小的规避动作都有可能撞上友军的战机。

  而法军战机,他们只要随便朝“密集的中心”打出一梭子弹,就能轻松命中一架甚至几架飞机。

  里希特霍芬没有迟疑,他腾出一只手从储物格中取出信号枪,娴熟的装上子弹高举着朝空中扣动扳机。

  一颗红色的信号弹缓缓从空中坠落。

  正位于2000米左右的其它飞机马上明白怎么回事,一队接着一队的拉高迎敌。

  (注:一战时期电台没有上飞机,联系示警主要依靠手势和信号弹)

  然而,里希特霍芬突然发现不对,所有战机都在拼命拉高,争先恐后的希望在敌人赶到前占据高度优势。

  “回来!”里希特霍芬一边做着手势一边大喊:“降低高度!”

  但没人听他的,战机一架架从他身边掠过,带着啸声和劲风。

  最终,他们飞到4500米渐渐远去,不久就与相向而来的敌人机群狠狠撞在一起。

  战斗打响了,天空中充斥着马达的轰鸣,还有“哒哒哒”的机枪声。

  接着一架架战机冒着黑烟坠往地面。

  里希特霍芬一声暗叹,德军机群在最后关头忘了福克三翼机不适合在4000米以上的高空与敌人作战。

  诚然,空战中高度优势很重要。

  但如果机群规模有数百架之多,则宁愿失去高度优势也要保证最适合的作战高度。

  否则,三翼机就要承受失去灵活性带来的后果。

  很明显,法军航空兵知道这一点并成功诱使德军机群上升到这高度作战。

  迟疑了一会儿,里希特霍芬咬咬牙,举起手往前一挥,带头驾驶战机拉升高度加入了战团。

  ……

  一架架飞机从空中掉落,有法军的也有德军的,但很明显德军的三翼机更多。

  它们就像陨石一样带着长长的尾迹,有的还在空中化为火球,还有的在空中爆炸化为碎片,零件像下雨似的纷纷扰扰掉落地面。

  下方,提贾尼站在装甲车上举着望远镜观察着天空,仔细的跟踪德军三翼机的飞行轨迹。

  良久他才收起望远镜。

  “又让这家伙猜对了。”提贾尼喃喃自语:“他没走出办公室,却知道德军战机不适合在高空作战,真是个奇怪的家伙!”

  说完,他将目光转向自己的部队,冷声下令:“前进!”

  “前进!”

  “前进!”

  命令一声声传了下去,已准备好的坦克动了起来,它们喷吐着黑烟发出“隆隆”的噪音朝雷区驶去。

  ……

  萨尔布吕肯防线的战壕内,德军瞭望兵惊叫起来:“他们进攻了,他们动了!”

  “准备战斗!”

  “准备战斗!”

  伯恩哈德少将一边叫喊着一边举起望远镜,他始终不明白法军怎么敢硬捍雷区。

  就算没有火炮,就算法军有坦克,而且还是“夏尔B2”。

  但没有坦克能毫无顾忌的连续碾压地雷,几次爆炸后都能将它们的履带炸断,然后它就会成为废铁。

  忽然,一名士兵叫了起来:“上帝,那是什么?”

  顺着士兵指示的方向,伯恩哈德少将转变望远镜的角度,一种奇怪的坦克进入自己的光圈。

  那应该是“夏尔B2”,但它前方却往前探出一个类似滚筒的装置,滚筒上装有铁链,当滚筒旋转时,铁链就在不断抽打地面。

  (上三图为二战时谢尔曼坦克改装的扫雷坦克)

  然后……

  “轰轰”

  “轰轰轰!”

  ……

  地雷在伯恩哈德少将和德军士兵的吃惊的眼神中不断爆炸,偶尔还有跳雷从地面弹起,朝四周炸出一颗颗钢珠,它们打在坦克装甲上发出爆豆般“丁丁当当”的脆响。

  过了好一会儿,士兵们才发出惊叫:

  “扫雷,那是扫雷坦克。”

  “那又是夏尔的发明,我们的雷区在他面前不值一提!”

  “它能轻松的引爆我们的地雷,反坦克地雷也不例外。”

  ……

  还有人望向伯恩哈德少将发出绝望的叫喊:“我们该怎么办,将军?”

  伯恩哈德少将明白喊声意思,他分明就是在说:“快逃吧,将军,我们打不过他们,再不逃就迟了!”

首节 上一节 570/6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