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第578节

  其实是法兰西军队拥有了更多更先进的战术和兵种,已形成了立体作战能力对敌人形成全方位的碾压,让加利埃尼深感放心。

  ……

  巴黎飞机制造厂,飞机的螺旋桨声不绝于耳,时不时有几架飞机拔地而起飞往天空。

  两辆黑色的轿车通过门卫缓缓驶入,拐了个弯后在研发部门前停了下来。

  正在里头与研究员交谈的多恩看到夏尔从车上下来,赶忙出门迎接。

  整个研究所的气氛沉闷而压抑,完全没了之前的活跃。

  “损失多大?”夏尔问。

  他是听说俯冲轰炸机出事后赶来的,这是飞机研究所第一次碰到难题被卡住。

  “先后损失了两架原型机。”多恩回答:“四名试飞员全部死亡。”

  夏尔问:“是在俯冲时出事的,是吗?”

  “是的。”多恩回答。

  他将夏尔领到他的工作台前,从乱七八糟的图纸中取出一张俯冲轨迹图,解释道:

  “我们计算过,如果想要大幅提高投弹精度,就应该让飞机保持70度到90度之间的俯冲。”

  “这样才能保证轰炸误差在30米左右。”

  (注:轰炸误差在30米左右已是质的飞跃,水平轰炸的误差通常为几百米,且高度越高误差越大)

  多恩取过一张飞机图片:

  “但我们的飞机强度不够。”

  “飞机俯冲时机翼和机身承受巨大过载很容易解体。”

  “另一个危机点就是在投弹后改出时,机翼和机身连接处容易断裂。”

  出事的两架原型机就是先后因为这两种情况。

  第一架在俯冲时解体,多恩以为这个问题好解决,只需要适当的加强原型机的结构就行。

  然而,改进后的另一次试飞却在投弹后的一霎那机翼沿根断裂,随即机毁人亡。

  “改出瞬间机翼受力变化太大。”多恩皱起了眉头:

  “它由俯冲状态瞬间改为平飞甚至拉起。”

  “如果要将结构增强到能够承受这么大的过载,至少要增加50公斤的重量。”

  “但这同时又会增加飞机的过载,而且还不稳定。”

  夏尔点头表示理解。

  简单的说就是“面多加水水多加面”,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我们还有一个选择。”一名研究员说:“我们可以在机翼连接部位使用高比强度材料,比如钛合金。”

  (注:钛合金强度接近钢,但密度仅为钢的60%,于1910年成功提纯,但成本极高)

  多恩第一时间就否定了这个方案:“我们生产的是轰炸机,威尔,它需要批量生产,使用钛合金后它的成本会高得吓人。”

  虽然这在技术上可行,但对战争装备却不可行。

  众人再次陷入沉默,剩下的原型机只有一架了,如果想不出合适的办法,这个项目很可能就此夭折。

第960章 倒鸥形机翼

  研究员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这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两条路,要么使用高比强度材料,要么降低要求。”

  “是的,我们可以下调俯冲速度,虽然这会降低精度,但我们只能这样做。”

  “误差有可能提升一倍,至60米左右。”

  还有人说:

  “我们现在对这款轰炸机的需求似乎不大,我们飞机已足够控制战场了。”

  “是的,战斗机夺取制空权,水平轰炸机炸毁目标。”

  “水平轰炸机需要的只是炸弹数量的问题。”

  ……

  夏尔没说话,研究员说的这两条路都无法让他满意。

  误差60米。

  轰炸的目标如果是桥梁、铁路,甚至以后还有可能是军舰,这误差肯定不够。

  不发展俯冲轰炸机?

  夏尔能够拿捏英美,尤其是美国这世界第一工业大国,靠的就是空中技术优势。

  所以它必须发展,不管多困难需要多少资金都要继续。

  夏尔心下奇怪,史上德国人是怎么做到的。

  难道他们给“斯图卡”上了昂贵的钛合金?

  又或者降低了精度要求?

  可能性不大,“斯图卡”各型号加在一起据说生产了6000多架,而且性能相当不错成了一代经典。

  所以一定有办法,只是自己忘了什么。

  夏尔盯着工作台上原型机的图片看了一会儿,总算找到了一点不协调的地方。

  “它的前起落架似乎抬高了。”夏尔说。

  “是的。”多恩指着设计图解释:

  “为了获取更快的速度,我们增加了螺旋桨的长度。”

  “但这样一来有可能使飞机降落时螺旋桨与地面发生碰撞。”

  “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只能加长前起落架。”

  (上图为“骆驼”战斗机,其机头前配有一个又长又大的螺旋桨,为了使其降落时不至于与地面碰撞,必须将前起落架抬高使机头高耸)

  夏尔指着起落架问:“那么,它的长度是否会影响机翼的受力?”

  “当然。”多恩很肯定的回答:

  “高速俯冲时起落架受到的阻力会直接作用在机翼上。”

  “起落架越长意味着力臂越长,对机翼的影响就越大。”

  然后夏尔就知道怎么改了。

  “把起落架改短。”夏尔语气平静而坚决。

  多恩愕然:

  “可我们不能这么做,中将。”

  “就像我们说的,一旦把起落架改短就会增加降落风险。”

  “螺旋桨打到地面不比机翼断裂好多少……”

  夏尔打断多恩的话:“如果起落架改短,同时螺旋桨又不会打到地面呢?”

  “这,这不可能。”多恩一摊手,哪有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

  其它研究员也觉得不太现实,甚至觉得是天方夜谭。

  夏尔不慌不忙的拿起笔,对着设计图上原型机的机翼改了两笔:“我们只要把机型改成这形状,就能改短前起落架而不影响螺旋桨。”

  (上图为倒鸥翼飞机,因为机翼上的倒鸥形,可以保持机头同样高度不致于打到地面的情况下,改短前起落架。)

  多恩瞬间明白,他抬头望向夏尔震惊得语无伦次:

  “这,这太棒了,中将。”

  “您可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意思是,它不只是改短起落架减少机翼受力,这形状还能同时减少俯冲改出时机翼受力情况。”

  研究员们半信半疑,一个个凑上来一看,然后又惊又喜:

  “上帝,多么巧妙的方法。”

  “是的,它什么材料都不用改,也不需要降低要求,就能大幅减少机翼在俯冲改出时的受力。”

  “谢谢您中将,您太令人吃惊了,这方案应该是可行,您解决了我们一大难题。”

  还有人欢呼出着为夏尔鼓掌。

  夏尔有些莫名其妙的,他只是回忆起这种倒鸥形机翼用于改短起落架,怎么就“解决问题”了?

  后来一想就明白了。

  如果机翼是直的,俯冲改出受力猛然增强瞬间,能轻易折断平直机翼。

  而如果机翼是“V”形的,俯冲改出时机翼根部受力方向就改为往上顶着机身而不是被折断。

  这时夏尔才彻底明白二战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飞机使用这种倒鸥机翼。

  之前他一直以为这只是美观或为了飞行更平稳而做的设计。

  后来夏尔知道,这种倒鸥机翼设计不只是这些好处,它还能增强机翼刚性并减少俯冲时的震颤,几乎就是为俯冲轰炸机量身定做的。

  (上两图为“斯图卡”轰炸机,它也是倒鸥机翼设计)

  多恩越看越对,他激动得拥抱了夏尔一下:“您简直就是天才,中将,我真应该把您留在研究所工作,您不考虑一下吗?我是认真的!”

  研究们笑了起来。

  多恩的确是认真的,但他们都知道这不可能。

  如果今天他们把夏尔留在这,只怕明天军队就会来抢人了。

  “加油吧,先生们。”夏尔拍了拍多恩的肩膀:“你们的任务很艰巨,我是说,它可能比你们想象的重得多。”

  多恩小心翼翼的问:“比如……”

  “你应该能想到。”夏尔笑而不语。

  多恩点了点头,眼里带着一丝无奈:

  “好吧!今天是轰炸机,明天就会是战斗机。”

  “全金属战斗机当然会淘汰木质战斗机,我说的没错吧,中将?”

  夏尔“嗯”了一声:“没错,但也不算对。”

  “什么?”多恩不解,他不明白自己遗漏了什么。

  夏尔给出了答案:

  “我们可能还会需要一款对地作战的飞机,多恩。”

首节 上一节 578/6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