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91节

  慕容俨并非镇兵出身,早在北魏正光年间,高欢都才因为吃上软饭而处境刚刚有所改善,慕容俨便已经从军并且征战于淮南,还曾击败过王僧辩之父王神念。但这些履历意义也并不算大,毕竟六镇兵变之后天下武人的上位就换了一个新规律,不是镇兵出身注定就会艰难得多。

  因为不是晋阳勋贵,慕容俨的军事履历多集中在河南、山东与淮南等地,而其他几名齐将情况也都类似。另一个张保洛出征前乃是梁州刺史,镇守河南开封。而东方老作为高敖曹部将,在高敖曹战死后也一直长期镇守河南。

  慕容俨年近五十,因为连日来的处境不佳而颇显憔悴老态,但本身还是长得相貌堂堂。

  而在看到慕容俨之后,李泰也不由得泛起联想,辽东鲜卑三部当中,好像慕容部颜值算是最高的,眼前的慕容俨,还有西魏国中的豆卢宁等,相貌都颇为出众。

  再往更早去数算,苻坚苻天王都亲自认证过,可见慕容家颜值的确很能打。相较而言,宇文家似乎就差了不少。至于段氏后人,李泰接触不多,倒是无从比较。

  不同于李泰的诸多联想,卢叔虎此行目的很是明确,在此诸将入堂作拜之后,他便将张保洛邀至自己席旁坐定,认真询问起其人当年镇守晋州时的各种人事布置,一边问还一边在提笔记录,对于从汾北反攻北齐的大计很是上心。

1028.第1026章 收心纳力

  1028.

  李泰虽然没有参与卢叔虎与张保洛之间的问答对话,但通过观察也能看得出这个张保洛的配合度似乎并不是很高,一些问题往往都要卢叔虎多次追问,他才支支吾吾的回答,而且每一次的答案都有些偏差,像是并不严谨的捏造。

  除了张保洛之外,慕容俨等其他几名一同受到召见的齐将态度也都不算好。当然恭敬那是最基本的,如果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处境,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李泰也懒得再作理会,直接着员引出劳役至死就是了。

  李泰所感受到的不算好,是这几人并没有表现出那种想要改变眼下这落魄现状的急切感。就比如之前他在陕北巡察时遇到柳仲礼,临别时柳仲礼还是壮着胆子希望李泰能给其门下子弟一些机会。

  这几名齐将境况无疑要比柳仲礼更悲惨,在面对李泰的时候也足够恭敬紧张,但却并没有做出什么表献忠心、以求恩免的言行举动,仿佛是心若枯槁的完全认命了一般。

  李泰特意抽出时间来见这几名齐将,心里其实也是有着一定想法的。

  因为这些人都有在河南、山东等地任职镇守的履历,而这些地方关东世族成员也都有任职经历,与当地的乡情势力有所合流,之前从北齐被送来的一众亲友当中,便不乏人担任过几地官职。

  如果这几人肯于配合,加上之前的一些人事积累,在黄河以南是可以尝试组织一些抗齐的人事势力,从而牵制住一部分北齐的力量。河南、山东变得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更加剧北齐区域割裂的局面,人事资源的调度愈受限制。

  但看这几人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自己心态都不够积极,李泰也有些懒得主动给他们机会。毕竟相关的事情还要讲究一个主观能动性,被逼迫和自己主动想要去做所产生的效果差别是非常大的。

  且不说李泰这里兴致渐无,堂内几名齐将各自心情也都有些忐忑,尤其是那个正自回答卢叔虎问题的张保洛,在卢叔虎的连番追问下,已经渐渐有些难以招架。

  终于当卢叔虎再次接连问出几个重复的问题后,张保洛再也维持不住,直接避席而起,向着李泰作拜道:“能得李大丞相包容赐活,罪人实在感激不尽,心内亦欲尽忠效力以求恩典。唯是妻儿家小俱处关东,如若遭此罪身连累,恐怕难活……”

  随着这张保洛叩首悲呼,其他几名尚自垂首默然的齐将顿时也都有些绷不住了,各自叩首悲诉,所言都与张保洛大同小异。

  瞧这几人反应,李泰心内不免一叹,他本来还怀疑莫非自己王霸之气体验卡到期了,才让这些齐将在受到自己接见时还无动于衷,及至听到他们各自悲诉,才明白过来并不是自己没有霸者光环,而是东边的高洋领域开的更大,以至于这些将领在流落异国都都因为担心家人遭到连累诛灭、根本就不敢开口求饶乞活。

  堂外高乐听到堂内几名齐将所虑皆与东方老相同,于是便也示意东方老跟随自己一同入堂去,并且叉手说道:“主上,臣与故友交谈一番,其人亦有报效主上、誓死相随之志,其所忧惧亦与此间群众相同,因恐亲友受累,不敢改换门庭。

  此徒虽只败军之将、志力或不足夸,即便弃之不用也无损大计。但是主上志存天下、包容宇内,来年进讨东贼也是必然之事。就阵俘获敌军将士,未必尽是死不足惜之徒,前是贼之爪牙,今则王教子民,亦需主上垂怜庇佑,才可得活啊!”

  李泰其实已经渐渐淡了要招揽任用这些人的心思了,而且在听完张保洛等几人的悲诉后也没有改变想法。他任用这些人当然也是为的对抗北齐,结果这些人却被齐主残暴事迹吓得连投降乞饶都不敢,还指望他们能为自己效力伐齐?

  不过高乐这一番话也的确是说到了他的心理,纵然眼前这几个家伙不值得关照重视,可是未来在与北齐交战时,如果北齐将士也都因为国中残暴刑令而一味死斗不肯投降,无疑会加大攻战的成本。

  所以寻找一个既能招降齐人将士,又能让他们免于后顾之忧的方法,不只对于当下,对日后和北齐进行军事对抗时瓦解其斗志、降低顽抗之心都有不小的作用。

  李泰也不是什么残忍好杀之人,说实话如果敌将都肯弃械卸甲投降,他也都会笑纳。

  几百年纷争乱世,死的人已经够多的了,他从来也不想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只想完成华夏大地的重新统一,完成诸夏复兴崛起,慑服周边四夷,再造辉煌盛世。相对于统一过程中的征战厮杀,他更乐意将国力大用于对周边的开拓与讨伐。

  只不过齐主高洋这暴虐性格,连他自己老娘都管不了,李泰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外人更加约束不住其人行为。现在就打进晋阳去干掉这家伙,那也不现实。

  沉吟一番后,李泰便又望着在堂几名齐将,沉声发问道:“你们怕死吗?”

  几名齐将闻言后俱是略一错愕,片刻后那一直比较沉默的慕容俨才开口说道:“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乎人?某等奉命讨伐外国,战既不胜,本应没于阵中,今却生入关西,可知俱是贪生之徒。只恐无所奉献,故而未敢乞求大丞相赐活。今不得容,亦是取死有道。吾国君父尚不垂怜,大丞相赐死亦不谓虐。”

  听到这慕容俨言辞尚算坦诚,他倒不是觉得人不应该忠诚,而是高洋篡立不足数年,当中也没有什么仁德政治惠民养士,真要哭着喊着忠诚无二,反倒显得这人又卖直之嫌。

  “人唯勤于自助,遂有天助之。尔等既然贪生,自然也应知该何以求生。你等故主凶顽难驯,即便是我当下也难轻易跨境制之,能做的便是稍微成全你等死节之名,希望他能不失体恤怜悯你等遗落关东的孤弱亲友。”

  说话间,李泰便吩咐道:“库中拣取几颗首级,饰作他几人样貌,传首诸方宣告斩之。”

  他虽然控制不了高洋的行为,但却可以用假情报稍作影响。既然这几人担心投靠西魏会连累家人遭受杀害,那就索性对外宣布将他们杀掉了,如果这样齐主仍然不肯放过他们的家人,那也就只能自己消化了。

  几人听到这话后,当即便也明白了唐公的想法。虽然这也并不算是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但却是既能保全他们各自性命,又能避免家人遭受连累的一个选择,如果他们对此还不满意,那也就只能以死明志了。

  “素闻李大丞相治事以仁、待士以宽,今日有见,当真名不虚传。就连某等劫余罪孽之身,大丞相尤肯垂恩包庇、用智保全,可知关西士民能得大丞相如此仁义之治,实是大幸!某等能为大丞相所活,将此余生捐身效力,亦是大幸!”

  那慕容俨率先大礼参拜,同时口中大声说道,而其他几人见状后也都纷纷作拜谢恩。

  张保洛则就更加的情绪外露,趴伏在地涕泪横流,并且还连连挥手抽打着自己脸庞,口中还羞愧说道:“方才心存私计,卢令公诸次问话还有迟疑,未敢实情尽告,当真该死!大丞相如此宽宏大量,某亦应当以命相报!今以假死得活,若欲归见家人,唯灭齐一途可行!恳请卢令公再为垂问,某一定知无不言!”

  这家伙那是从六镇兵变活到现在、辗转投靠多名老大仍然未死的乱世老油子,对其充满表演热情的表达忠心,李泰自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信。但有一点这张保洛倒是没说错,他们以假死而求活,想要再与亲人团聚,只能干掉北齐政权,否则若被齐主知晓自己遭此蒙蔽戏耍,是绝对不会轻易饶恕其家人们。

  所以接下来再与卢叔虎对话时,张保洛的态度就变得诚恳配合起来,凡所被问到的问题全都详细作答,一些卢叔虎没有留意到的问题,他也都主动的补充。

  除了张保洛之外,其他几人也都纷纷将自己所知的北齐人事资讯汇报上来。

  由于这些人多数就任于河南、山东等地,并且是在几个月前才被派遣南下作战,因此对于上一次河洛之战后北齐在河南的人事安排了解的也都比较详细。

  李泰原本也只是随便一听,有关在河南方面进行一些布局的想法只是有了一个大体的思路,但想要正式确定下来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又谈何容易。

  当下西魏在河洛地区都还不能建立起绝对的优势,更远的河南地区则就更加无力了。旧年侯景之乱整个河南地区都乱成一团,那么好的机会之下,西魏进取仍然非常有限。

  可是听到几人在作讲述的时候频频提及一个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顿时让李泰脑海中生出了许多新奇有趣的念头。

1029.第1027章 巡视封国

  1029.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辛勤忙碌了大半年的农夫是如此,对同样也忙碌了大半年的霸府群众一样如此。

  年初时节,关中还是骚乱初定,仍然不免人情骚然、府库空虚。但在唐公一系列的定乱政令推行开之后,秩序得以快速的恢复,民众生产与生活得以顺利进行,朝中人事也得到了有效的重建。

  大半年时间过去了,田地中的谷菽作物诚然是硕果累累,朝廷所推行的各项人事政令也都收效显著。早在田租户调等今秋赋税还没有开始解运,同州城并周边府库便已经是积储渐丰,随着入秋之后征缴赋税的工作展开,大量的钱粮物资便被再次征聚起来,成为国力最直观的体现。

  收获总是让人倍感喜悦的,对李泰而言同样也不例外。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他就一点苦日子也过不了,经过了上半年种种手段的运用和加持,终于将霸府财政状况加以改善、各项运营维持也都纳入了正轨。

  在各地州郡呈交霸府的财政报告当中,有一个群体比较特殊,那就是河东诸州。因为河东属于李泰的唐公封国,所以其地赋税收缴并不归霸府管理,而是入于唐公私库。

  所以说出来混还是要做老大,如今西魏国中各种爵位全无实封食邑,但李泰这个霸府老大却能拥有一整个河东地区的赋税作为自己的小金库,大家也都不敢说半个不字。

  随着今年秋赋开始征缴,河东境内诸州郡长官也都上奏唐公,希望唐公能够委派属员入境处置封国采邑事宜。这些人作此请求,当然不是因为好逸恶劳、想要推卸责任,而是要就此表达一个服从管理的态度。

  对于这样的表态,李泰自然不会置之不理,他之所以选择将封国设在河东,就是为的加强对其地其人的笼络和管控。所以在收到诸州奏告后,他便将柳敏召回担任长史,前往河东去管理封国事宜。

  柳敏本就出身河东,也是河东时流中同李泰交情最为深厚者之一,由其人作为李泰与河东时流沟通的桥梁最合适不过。而在柳敏出发前往河东之后不久,便又代表河东时流们进奏唐公,希望唐公能够亲自前往出巡封国,以慰国人仰慕情怀。

  出巡河东本来就在李泰的计划之中,所以在收到这一请求后,李泰便先是向河东地区增派一批甲卒,增强当地的军事防务,然后便选在九月时分由蒲津关渡河抵达河东蒲坂。

  位于黄河东岸的蒲坂这一边,早有蒲州一众文武官员与河东各地乡士们等候在此,待见唐公的乘船缓缓抵达津渡岸边,众人便都纷纷面露笑容,各自作拜并大声呼喊道:“恭迎唐公大驾归国!”

  李泰刚刚踏足实地,便见到群众迎拜,心情也很愉快,面向众人笑语说道:“前事繁忙,未暇归国,今方入境,即见群贤毕至,实在令人欢欣。诸乡贤不必多礼,入此境中,我还要向你等多多请教风土人事。”

  众人连称不敢,然后才又各自起身,并由先行抵达的柳敏向唐公介绍在场群众。

  蒲州的官员们自然不需要多作介绍,整个河东地区,州境面积最大的便是蒲州,蒲州甚至就是狭义概念上所称的河东,也管制着整个河东地区最为核心精华的区域。之前宇文泰坐镇河东,所坐镇的地方便是蒲州。

  因为蒲州所在非常重要,所以李泰在入朝执政之后,也将其地军政人事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调整,新从陕北召回的崔訦担任蒲州刺史。而蒲州境内职任尤重的河东郡,则将裴侠召回担任河东太守。

  河东无论在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越是在战乱年代,河东的战略价值便越发凸显。

  《史记》中曾有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这三个地方全都位于河东地区,而且都是河东地区标志性的地点,由此可见从上古三代开始古人便意识到河东的地域重要性。

  地势上襟山带河,经济上有盐铁之利,而且还有沃土之饶、陂泽之美,数遍整个天下,几乎没有任何一处地方可以聚集河东如此多的地理元素和自然资源。

  除此之外,河东还有另外一大特点,那就是这里绝对是世族豪强的天下,豪强对于乡土资源和利益把持远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集中,尤其是在这中古时代。

  就拿今天来迎接李泰的这些人来说,包括霸府所委任的州郡官员在内,绝大多数不出裴、柳、薛三姓,即便不是这三家成员,彼此间必然也存在着诸如姻亲之类的关系。

  这三家基本上囊括了河东地区大部分的乡土资源和利益,这其中裴、柳两姓作为河东土著,立足河东的历史更加源远流长。

  薛氏则是曹魏平蜀之后迁来,故而一直都有“蜀薛”的蔑称。不过在这风云际会、战乱频频的南北朝,薛氏因其武宗色彩浓厚,故而也得以快速崛起,不独在河东乡土之间快速发展壮大,甚至都得以染指河东最为核心的盐利,到如今已经是在方方面面都足以与裴柳等旧族平分秋色。

  因为河东的位置和资源过于显要,所以乡土人事和资源便趋于集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抗风险、提升生存概率的能力。

  这样的情况甚至都不是李泰能够改变的,如果他真的无视河东大族的利益诉求,大肆打压剥夺他们对乡土的自治权,那河东之地恐怕将要永无宁日了。

  想要将这情况加以扭转,那就必须要维持一个大局的统一和稳定,通过长时间持续的行政管理,将这一股虬结成土石一般坚硬的乡情势力给揉搓开。

  这是李泰在柳敏的引见下,认识了众多裴柳薛等河东乡士之后,心中所生出的一些感想。最起码在当下而言,河东方面人事做出根本性调整的空间并不大。

  不过这些河东乡士们生存此境,倒也积攒了丰富的事强事大的经验,并没有因为据乡称豪便有什么桀骜姿态,面对唐公的时候都很谦卑恭敬,起码在态度上并没有让人心生厌恶烦躁的表现。

  河东地理位置虽然显要,但李泰来到这个世界也有不少年了,在此之前却一直都没有机会来到河东。如今终于踏足这一片土地,心中自是充满了好奇,便在一众乡士们的陪同之下,一起游览此乡人情风物。

  蒲州地处后世所称的运城盆地,是整个河东地区地势最为平坦、土地最为肥沃的区域,也是河东最主要的产粮中心。

  如今田野中多有农人在忙碌,虽然那丰收的画面很是喜人,但对李泰而言也并不陌生。

  尤其当他想到眼下还不宜在河东展开打土豪分田地的操作,便也不打算在此流连,转而提出要到河东最有特色、同时也最具金融属性的河东盐池去看上一看。

  众人铭记自己最主要的任务便是要将唐公陪好,务必让唐公感受到封国群众的热情与恭敬,对此自然不会反对,还贴心的准备了好几条行程方案以供唐公选择。

1030.第1028章 河东盐池

  1030.

  河东的盐业乃是其境内重要的支柱产业,故而其境内许多人事也都围绕于此安排。

  之前北魏朝廷确保河东所产的盐能够便于运输,并且疏导因各种意外而流入盐池的客水,还特地在境内修建了一条运河,名字叫做永丰渠,由盐池直通蒲坂。

  李泰本以水利起家,也深知物流通畅与否的重要性,于是便选择经永丰渠前往盐池。前来蒲坂迎接的乡士,大部分安排散去归家,只留下身有官爵职位者跟随陪同。

  河东所在的运城盆地总体地势比较低洼,所以境内多有泽塘,永丰渠便是依托这些地表水源修建起来。因在其下游与另一条河东重要的河流涑水交汇,故而河道水量和通航状况还比较良好。

  可是在溯流而上、行过一处名为五姓湖的湖泽之后,永丰渠的水况便肉眼可见的变得恶劣起来。河道收窄、水量减少,有的地方还发生壅塞淤泛的情况,不要说通航运输,就连更基本的排洪泄流都做不到。

  造成这样情况的,第一是这河渠明显的年久失修,须知就连自然形成的河流都要定时进行疏浚才能保证水流畅通,人工挖掘的河渠则就对相关的维护工作要求更高,如果维护不善,不需要几年便能丧失其水利功效。

  第二个原因,李泰看到沿河渠有许多新进开垦出的土地,而这些土地都在任意的沿河渠穿凿引流浇灌,四处分叉之下,河渠主干道中的水流自然也就减少了。

  “我虽然未履此乡,也知永丰渠对河东乡事维系之重要。而今河渠竟成此态,尔等州郡牧宰能辞其咎?”

  李泰策马行走在永丰渠的岸旁道路上,指着那状态极差的河道、望向崔訦等州郡官员皱眉说道。

  崔訦和裴侠等河东政务主官听到唐公斥责声,忙不迭翻身下马,趋行于后垂首说道:“臣等入境之后未能恪尽职守、辜负恩用,确是有罪。永丰渠淤泛之灾形成非止一时,欲以疏浚解决,亦非短时能为。为免严苛用令有伤民情,唯可徐徐用功,请主上稍假时日,臣等一定妥善将此地患解决!”

  他们这几人都是霸府亲信才被委派至此,河东有这样的情况,彼此间必然也是早就有所交流。而今李泰当着河东众人的面斥责他们失职,也是在表示出霸府针对此事的重视态度。

  “是我不给你等时日?你等回望一干忧苦乡士,一旦此渠祸患爆发、累及盐池,你等可有面目俯仰于此方天地之内!”

  李泰有些不耐烦的挥手打断这几人的话,转又皱眉发问道:“事情何以至此,谁能为我分讲清楚?”

  “启禀主上,永丰渠所以至此,确是事出有因,请主上容臣细禀!”

  裴侠上前一步,开始详细讲解起永丰渠年久失修的原因。

  首先责任也在于原本的霸府,河东作为东西交战的前线,百姓赋役本就比较沉重,而疏浚这样一条长达数百里的人工河渠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也是非常可观的。

  但是霸府对此却并没有做出什么安排,不要说拨给人员物资疏浚河渠,甚至就连补偿性的减免一部分赋役的举措都没有,因此永丰渠的疏浚维持工作只能由沿河两岸的大族组织人力进行,如此进行起来自然时有时无。

  对于这一点,李泰也是深有体会,不要说河东这里的河渠,哪怕是霸府所在的同州本地,当年也是自己主动揽起这一任务。

  河东大族本身就利益相关,霸府对此不闻不问,他们却也不能视而不见,毕竟永丰渠维护好了,他们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而且来自盐池的利益加上沿河的土地耕作收成,也足以维持他们进行的投入。须知当年李泰哪怕是自己纯往里面贴钱,但是为了能够收聚乡势都愿意去做。

  之前河东当地大族倒也愿意就此进行投入,只是转机发生在霸府推行盐引制度,对于食盐的生产和销售都做出了比较严格的限制,也给河东当地这些大户们的利益造成了一定损伤,毕竟通过制度增加了一些环节的参与者,这些新加入进来的人势必会挤压原本从业者的利润空间。

  这些损失固然不会让众河东大户们伤筋动骨,但不自在那是一定的。所以原本还热情乡事的想法便渐渐发生了改变,心怀愤懑的开始了摆烂,对河渠的维护也就变得不再那么上心了。

  霸府虽然增加了管理程序,但却也不愿增加投入成本,对于永丰渠的疏浚维持同样如之前那般不闻不问,于是这河渠就这么淤堵起来。

  还有一点那就是随着盐引制度的推行,每年能够进行销售的食盐也成为了定量,即便生产再多也难以外输销售,势必会影响到食盐的生产规模。毕竟多生产出的食盐既消耗人工,还需要一定的仓储成本。

  河东围绕盐池生产足有数万盐户,随着产能压缩,当中必然有一批盐户被从生产环节淘汰出来。这些人可没有什么失业救济,想要生存下去,那便只能改行耕田、开垦荒地,用水量则就会大增,进一步增加了永丰渠的压力。

首节 上一节 491/5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