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188节

  这件事情之前在老曹麾下没法搞,后来转到老刘麾下没机会搞。

  现在取了淮南,又有旱灾,将会出现大量无家可归的百姓,正是他着手改革的最好时机。

  因而在会见了梅氏兄弟之后,秦瑱就回到了家中,取出了几块布帛,写起了自己计划书。

  其实对穿越者来说,在古代赚钱真就跟玩一样。

  不说某公孙大娘,单靠倒卖奴隶、物产就垄断了两州生意。

  就说盐糖纸酒,衣食住行,哪一项不是暴利产业?

  但真要想改变基础经济结构,那就需要仔细选择产业。

  比如盐、糖等产业,确实是暴利产业,可对生产力发展却没多大作用。

  酒同理,饭都不够吃,这个时候发展酿酒产业,属于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唯独造纸业一项,可以极大推动知识传播,打破士族的知识垄断。

  因而在秦瑱的计划之中,盐糖酒,都只是敛财工具。

  他们主要发展的产业,应该是造纸业、纺织业和制造业。

  其中纺织业是工业之母,一是因为纺织业最为简单,能创造巨大效益。

  二是因为可以培养雇佣关系,致使资本主义萌芽。

  在东汉时期,布匹是和金银同等价值的硬通货。

  百姓一年到头要想将自己家的劳动成果转换成钱财,只有两个途径,要么卖粮食,要么卖布匹!

  可以说他们如果能大规模生产布匹,就是纯赚的事情。

  眼下大量流民之中会产生大量闲散农妇。

  只要他们准备好工具和原材料,这些农妇就是最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帮他们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至于制造业那就是工业之父,尤其是玻璃制造,更是发展工业的必要产业。

  因为玻璃这种物件,不是简单的奢侈品,玻璃的制造,关乎冶炼、农业、能源、化工等诸多产业。

  首先,玻璃的烧制需要提高炉温,降低熔点,这就关系到能源和纯碱。

  以化石燃料替代木柴,可以进一步发展钢铁制造,更新军事装备。

  以氨碱法制造纯碱,可以得到副产物氯化铵,可以用来生产化学肥料。

  其次,玻璃透明且耐高温的特性,几乎是发展化学的必要前置!

  只有通过不断的观察实验,才能不断制造各种化学物质。

  这些产业的价值远远超过玻璃能达成的经济效益。

  而玻璃创造的经济效益,又能不断倒推产业扩大,直到推动整个工业进程的发展。

  至于造纸那就更不用说了,即有助于推进教育普及,又有助于搜刮士族的钱财,将资金投入建设之中,可谓万金油。

  有此三项就足以积攒足够争霸与改革的经济基础。

  而除了这三项外,其他的奢侈品就是附加产业。

  如此思虑一阵之后,秦瑱便将大体规划书写完毕。

  随之他又将造纸工艺、制造玻璃以及各种副产品的技术要点写了下来。

  这些东西其实都不难,尤其是造纸,以前他还自己做过,现在只需要进行工艺改进。

  至于玻璃,难度其实在纯碱的制作,其中包含了很多化学产品,秦瑱只知道化学式以及替代品,操作自然也需要工人来摸索。

  而对于纺织业,他准备了新式纺织机的样图。

  这个纺织机,是以前上历史课的图例,乃黄道婆改进,分为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三个部分,可以增加纺织的效率。

  搞定了这些,他便带着计划书又来找到了刘备。

  终究是要进行改制赚钱,需要钱粮和人手,这都需要刘备知晓和点头。

  他自能统筹兼顾,却不能瞒着大老板。

  如此一路朝着刘备府内行来,结果刚一到刘备府内,便见一人匆匆行出。

  定眼一看,正是孙乾孙公祐。

  要说刘备麾下谁秦瑱最不熟悉,那首推便是孙乾其人。

  因为孙乾虽然是刘备麾下大臣,但和他却没有多少有交集的地方。

  他主管军事,直接对接的就两个人,负责情报的简雍,负责钱粮的糜竺。

  这两人长久打交道,至少关系不错。

  唯有孙乾,一直辅佐刘备治理民生,负责户籍和百姓管理,与他甚少交往。

  不过不熟悉是不熟悉,招呼还是要打的!

  因而秦瑱一看,便即笑问道;

  “公佑先生何往也?”

  孙乾听得此声,便抬起了头来,看到是他,便一把将他抓住道:

  “军师从何而来,在下正欲去寻军师,有要事相商!”

  那模样像是看到了救星一般,一把抓住就不放手。

  而秦瑱见其模样,亦是一惊,方才孙乾低着头还不觉得。

  现在一看,这位先生两眼浮肿,面色发白,一副睡眠不足的模样。

  竟然毫无往日那种名士风范。

  又兼被他一把抓住了手,秦瑱自是一惊,忙道:

  “先生有何事寻瑱,可直言之!”

  孙乾自是将他往道旁一拉,说出原因。

  原来是自从刘馥上任之后,他们这些文臣就纷纷被刘备分派了任务。

  如刘馥,自是居中调度,依照各地情况辅助刘备统筹管理。

  如袁涣,就被委任巡县职责,负责稳定各县形势。

  如郑浑,自是负责各地的水利工程,抢修沟渠。

  而孙乾便被委派来负责各地难民安置。

  这样做的好处,自是个人分管一摊,方便施行理事。

  可带来的坏处,却是孙乾扛下了大量的难民安置工作。

  前文说了,刘馥的治灾之法,是稳住能稳的百姓,将那些即将流离失所的百姓集中在寿春一线,进行集中赈灾。

  在他的政策下,数以万计的难民就朝着寿春、曲阳、阴陵一线涌了过来。

  这一下可就把孙乾给愁坏了!

  因为寿春、曲阳、阴陵三个县城同样处于受灾之中。

  仅是这三个县城的难民,就超过十几万人,眼下又涌入了几万,而且后续还会不断前来。

  救灾都还是其次,如何安置这些百姓却是个大问题。

  既要考虑安置在什么地方,又要考虑以什么形势安置,如何去管理。

  房屋、水源,吃喝拉撒,每一项都极为繁杂。

  孙乾虽然也有治理之才,却从未面对过这种局面,一想到冬天来了还有大量难民抵达,他就急忙来到了府内找刘备商量对策。

  结果刘备这方面也是个二把刀,想了许久没想出妥当的办法。

  想来想去,突然想到了秦瑱身上,然后就告诉孙乾,我也没招,但是军师主意多,你去问问军师。

  孙乾自也知道刘备习惯遇事不决找军师,索性就朝府外行来。

  没想到才出门,就遇到了秦瑱。

  当下他自是拉着秦瑱叫苦道:

  “军师务必救我一救,不然这数十万百姓断难安置妥当!”

  而秦瑱一听这话,便是一笑道:

  “先生莫急,我正为此事而来!”

第139章 财政赤字,以工代赈

  要不怎么说无巧不成书呢,秦瑱这边准备给刘备献上用难民改革的计策,孙乾这里就把难民给送过来了。

  若是论起安置难民,秦瑱的经验可是相当丰富的。

  要知道当初老曹收取大量黄巾贼的时候,就是秦瑱主持的收容工作。

  故而一见孙乾这么发愁,他就表示别慌,我就是来解决问题的。

  而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听在孙乾耳中,那就是久旱逢甘霖,当下急忙表示军师就是军师,果然无所不晓。

  如此夸赞一阵之后,他又对做出了一副诚心请教的模样道:

  “但不知军师有何策可解,能否告知在下?”

  见其如此,秦瑱自是微微一笑道:

  “不急,此事颇为繁杂,须得见过主公之后,再行议定!”

  孙乾一听,心想也是这么个道理,当下又调转方向,和秦瑱一路行入了府中。

  此时刘备正在府内处理事务。

  随着气候渐渐步入深秋,难民的数量也在缓步增加。

  连带着刘备需要处理的事务也变得越来越多。

  对此,刘备的感受可谓痛并快乐着。

  痛自是因为事务之多,实在让他头疼不已。

  快乐却是因为他久违的有了一种充实感。

  这种感觉不是当初在沛县忙碌所能带来的,在沛县虽然也忙碌,却是无用功,现在忙碌起来,那就是为了明天而奋斗。

  只要忙过了这个冬天,他老刘就将迎来蜕变。

  因而刘备现在可算是干劲满满。

  只不过由于孙乾带来的问题,让他心里一阵烦忧,正在思考如何安置好这些难民。

  没想到孙乾刚走,秦瑱又把孙乾给领了回来。

  见得秦瑱前来,刘备便露出了笑容道:

  “备这里正想招军师前来议事,不料公佑先把军师给寻来了!”

首节 上一节 188/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