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388节

  “现在动军,即易打草惊蛇,并无大用!”

  “是极,明公虽将汝南之事尽托君侯,然则兹事体大,岂可不报而动?”

  “正是如今征东将军便在寿春,若从水路而进,数日便可抵之!”

  “左右迁都并非小事,我军便要除贼,不差这几日。”

  “可等征东将军下令之后,我等即可动兵!”

  面对二人接连劝阻,关羽犹豫了片刻即道:

  “可若是吾兄书信未返,曹操便行迁都,又当如何是好?”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不知道曹操迁都是什么流程。

  万一刘备那边还没回信,曹操就先将刘协迁往长安。

  那到时候他们一旦动军,曹操以刘协为质,他们反倒可能投鼠忌器。

  骆俊与阎象自知此事,互相看了一眼,便见阎象道:

  “君侯不妨以拉练为名调兵遣将,静待明公之信。”

  “若信先到,便依信而动,若信不到,便先出兵护卫天子!”

  “只要保住天子安危,除贼之事,自可缓之!”

  关羽闻得其言,方才点头应诺,又亲自手书一封,令人将其朝着寿春这边发来。

  幸得冰雪消融,河道早已化开,使者乘船沿着河道而进。

  仅仅两日不到,便抵达了淮水主脉,方一日,便至寿春城内。

  而在此时,刘备和秦瑱、诸葛亮等人正在商议进军之策。

  这个进军之策,自然不是打老曹的,此策乃是针对孙策!

  因为去年他们讨伐孙策过半,将孙策围在了吴郡之内。

  接下来要打的可就不是之前那般的巧仗,而是一场攻坚夺城战!

  毕竟随着孙策地盘越来越小,他们优势固然越来越大,可孙策兵力也逐渐集中。

  此时的吴郡,一个小郡之中,集结了四万多兵马!

  而孙策只控制了十个城池,光是平均分下去,一个城池都有四千人。

  要想用强攻的方式,一座城一座城的夺取,等吴郡夺取下来,他们兵马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故而如何彻底搞定孙策,这也是一个十分麻烦的问题。

  所以天气刚刚一回暖,刘备便拉着秦瑱等人开始商议进军之策。

  不料进军之策还未商议成功,就收到了关羽来信。

  看完信的内容之后,刘备的第一反应便是一脸震惊的看向秦瑱道:

  “军师莫非真有未卜先知之能,前几日方言天子可能下诏讨贼!”

  “今日云长便即来信,言说曹贼迁都,天子下密诏让我等入京勤王!”

  他说着这话自是震惊不已,可众人一听,亦是大惊。

  唯有秦瑱神色平淡,仿佛和他的推测差不多一般。

  实际上他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历史惯性:凡是历史事件,只要形势类似,就会固定发生。

  在此之前,其实他都不敢确定衣带诏本身是否存在。

  毕竟,历史上董承只是自称得到了衣带诏,号召诸侯讨贼。

  可衣带诏的原本,却从未在历史上出现过。

  这就存在着是董承伪造衣带诏,用来扳倒的可能性。

  但历史上不仅董承提起过衣带诏,刘备称汉中王之时,同样提过此诏。

  凭老刘的行事风格,不至于连原本都没看到就入伙其中。

  所以在他来说,刘协颁布衣带诏,起码有八成的可信度。

  而现在即便历史已经改变了不少,可相权和皇权根本矛盾却没改变。

  故此衣带诏的发生,同样也是大概率事件。

  综合以上种种的原由,他便能推测衣带诏的发生。

  只不过有一点是他没想到的是,衣带诏发生时间点,比历史上还要提前了半个月。

  此时见得刘备如此震惊,他便摇了摇头道:

  “并非在下有未卜先知之能,实是形势如此而已。”

  “因是自我军崛起之后,于曹孟德便如芒在背。”

  “而今此人平定西凉,又取南阳、河内,兖州地势已不如关中重要!”

  “今见袁绍即将南下,定要先迁都西进。”

  “但如今天子重我军,岂会轻易西迁,故定与曹孟德生怨!”

  “凭曹操此人本性,必不会甘愿被阻,势必触怒天子。”

  “由此便使天子下诏讨之,此天子之名见,却非在下可提前探知!”

  听他一番言说,众人自是心惊不已,便连诸葛亮也叹道:

  “先生见微知著之能,天下罕有,实非我等可习之!”

  若说他现在最佩服秦瑱什么地方,其实除了博学之外,还有超乎常人的眼见。

  比如围棋之时,新手看不出棋,高手能看出两三步。

  秦瑱就属于那种能看出五六步的人,永远都能抢先几步。

  这种本事,除了天赋可以解释之外,压根不是能复制的。

  但秦瑱闻之,却没有丝毫喜色,只是摇头叹息道:

  “只可惜我等虽知此事,现在却非作文章之时!”

  “在彻底击败孙策之前,我军不当北进。”

  “现在曹操尚在朝中,袁绍又在北边虎视,虽有此诏,我军却难听诏行事!”

  衣带诏对他们来说确实是好事,可现在这个时间点不好!

  官渡之战,他们要想作壁上观,现在就不能入局。

  必须要等曹操和袁绍先打起来,他们才能趁机动手抢夺天子。

  刘备闻得其言,自是眉关紧锁,一脸愁绪道:

  “话虽如此,可天子诏在前,我军如何可等闲视之?”

  “虽不能进,亦当尝试一番,不然有愧于天子之恩!”

  这也是刘备的一个缺点,在彻底掌握朝廷之前他都没有选择权。

  要想继续掌控好尊王攘夷的大旗,那他就要及时反应天子诏令。

  而他一说这话,众人便都一脸沉思之色,唯独秦瑱开口道:

  “此亦不急,我有一策,可暂缓曹操行事。”

  “待我军灭尽孙策之后,再行北上,亦是不迟!”

  刘备听得此言,顿时问计,便见秦瑱答道:

  “要说为今可解之法,唯有让袁绍动军!”

  “依在下之见,我军现在难以动作,不妨立即遣使北上告知袁绍。”

  “袁绍此人兵马众多,虽主力不在,亦可动偏军。”

  “我军只需以密报告知袁绍曹操有意迁都,使他两虎相争。”

  “如此袁绍心惧曹操据关而守,并不愿其成事!”

  “只需袁绍一动,曹操定惧袁绍突袭,只敢从南阳迁都。”

  “我军再以关将军于南策应,宣扬刘表欲北上。”

  “两军联合之下,曹孟德必忌,不敢随意迁都。”

  “我军可趁机南下,先灭孙策,再行回军!”

  “不然我军若是在此与曹操纠缠,不仅无济大事,反易使孙策趁机南下!”

  刘备闻得其言,欣然从之,当下就让蒋干北上出使袁绍。

  同时不再犹豫,再次出兵南下,准备给孙策最后一击。

第290章 天与之机,白马相赠

  随着刘备动作,南边形势变得越发紧张,而与之相对,北边却也没闲着。

  幽州,涿郡,易县,严格的来说,此地乃是幽州的门户之地。

  在后世印象之中,公孙瓒与袁绍的决战之地应该在公孙瓒的老家。

  但实际上,易京这个地方,就在冀州边境。

  之所以会如此,原因却在四年之前,昔日公孙瓒本从属于刘虞麾下。

  后因两家生怨,公孙瓒顺势砍了刘虞,将整个幽州霸占。

  可刘虞这个人并不简单,因为此人幽州施政多年,对外族采取怀柔政策,在外族与幽州士人心中威望甚高。

  而公孙瓒本非雄主,自入幽州之后,便宠幸奸佞,大用庸人。

  只要人能讨好得其心意,便倾心相交,甚至与算卦的刘纬台、布贩子李移子、商人乐何当等结为兄弟。

  如此两相对比之下,自是让幽州与诸胡极为不喜其人。

  由是兴平二年,袁绍以大将鞠义联合诸胡与刘虞旧部共十万大军伐之。

  此战公孙瓒大败,公孙瓒便逃至易县,与鞠义相持一年有余。

  至于建安元年,河北大旱,蝗灾泛滥,粮谷昂贵,鞠义退兵。

  公孙瓒自恃才力,不恤百姓,蓄粮三百万斛,在易京修筑了大量高楼。

  此举更引得麾下百姓叛逆,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纷纷杀其长官,投降袁绍。

  至此,公孙瓒就把自己困在了这个冀州与幽州边界的小城之中。

  袁绍见得公孙瓒如此作死,本意饶他一命,与之求和。

  不料公孙瓒却毫无投降之意,只是固守易县。

  袁绍见之如此死板,便不再犹豫,再度兴兵北上讨伐公孙瓒。

首节 上一节 388/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