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494节

  可曹仁听此,却反问了荀攸一个问题,现在他们还有没有机会撤回关中?

  答案是肯定的,秦瑱不会让他们有任何逃脱的机会,在曹纯兵败之后,析县便被秦瑱夺取。

  也即是说,秦瑱牢牢握住了他们西进关中的必经之路,只要他们一动,秦瑱必然死死将他们咬住。

  而从宛县想要撤军到关中,需要经过八百里秦川,沿路皆是山道,走都需要走一个多月时间,更别说后面还有追兵。

  所以在曹仁看来,退军是死路一条,唯有坚守城池,才能等到曹操的增援。

  然则这个问题荀攸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之所以要劝曹昂屯军,就是因为他判断曹操肯定无力增援!

  就和曹仁拒绝撤军的理由一样,秦川足有八百里,曹操要带多少兵马才够增援?

  这些兵马南下要动员多少民夫和多少粮草?八百里补给线,不是曹操能支撑的!

  故而在荀攸看来,即便曹操回军长安,宛城也会被曹操当成弃子直接放弃。

  他们唯一的求生之法,就是趁着秦瑱和关羽还未对他们达成合围之前尽快突围。

  至于秦瑱会追击的问题荀攸也有计策,那便是化整为零,分十队兵马进行突围。

  这固然会损失大量兵马,可相比全军覆没,即便只能带回一半兵马回关中都是赚的。

  更何况曹操长子曹昂还在此处,他们谁都可以留下来,唯独曹昂不能留下。

  毕竟从一个臣子的角度来说,曹操是主公,曹昂便是少主,荀攸有责任保证曹昂的安全。

  不过当荀攸对曹昂说出了自己想法之后,曹昂却果断拒绝,按照他的原话乃是:

  “先生曾与我言之,夫济大事,当以人为本,彼等为我士卒,便应保其性命。”

  “岂可如此以他人之命,换昂苟且偷生?昂愚昧之人,愿留于此,诸位愿去便去,昂当竭力助之。”

  曹昂如此表态,自是让麾下将士无不感激涕零,而如此耽搁几日,也使得关羽成功和秦瑱汇军。

  两军汇聚,总兵力超过了八万人,连天遍野兵马直接将宛城围得水泄不通,曹军撤退之路就此断绝,再无生机。

  在围困数日之后,刘备军开启了进攻,两个月的时间,让秦瑱填平了护城河,制造了大量攻城器械。

  与之相对,则是城内粮草、物资消耗加剧,甚至连烧火做饭的木柴都已经不足。

  这也是坚守城池的最大一个缺点,无法像驻军在外那般获取资源,如果不事先囤积,兵马一多就容易消耗殆尽。

  而很巧的是,自从张绣投降了曹操之后,虽然因为特殊时局得以继续镇守宛城,但曹操的防备从未松懈。

  为了防止张绣复叛,他对宛城的物资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让张绣难以囤积军用物资。

  张绣自也知道老曹的心思,故而从未特意囤积过多物资,只保持城内拥有三个月存粮。

  这一点,在之前无论是曹操还是张绣,都没有觉得有丝毫异常,毕竟坚守三个月,足够曹操派遣援军。

  张绣一旦反叛,凭着存粮也很难坚持够三个月,曹操也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平定叛乱。

  就是这样一个防护措施,却使得城内陷入了困境之中,面对刘备军的进攻,城内士卒战意低下。

  一日之间,几次差点让刘备军在墙上站住脚跟,幸得李典、曹仁等将誓死拼杀,方才挡住敌军。

  好不容易战事方才止住,荀攸又劝解曹昂突围,这一次,在见识了刘备将士的勇猛之后,曹昂答应了这个建议。

  不过与荀攸原本预想的分兵突袭不一样,曹昂准备集中兵力单点突破,尝试从东门杀向颍川境内。

  曹昂的这个想法自然不是一拍脑袋所决定,之所以向东,是因为刘备军围三缺一,只有西门没有敌军。

  但自古围师必阙,缺的一门外,往往藏着大量伏兵,所以西边不能突破。

  北边是崇山峻岭,南边是秦瑱的主力,唯一的出路只有关羽负责的东边。

  即便是面对关羽,但一旦成功,便可深入敌腹,通过颍川境内北上洛阳。

  相较来说,洛阳兵马不多,而且可以直接往西进入弘农郡,远比经过武关北上方便。

  他这一个提议自然得到了荀攸的赞许,但他又给曹昂献了一计,要求派一将从西边突围,吸引敌军注意。

  然后趁着敌军围攻西边突围兵马之时,他们主力兵马从东边进行全面突破。

  这样就能分散敌军注意力,让他们主力兵马成功突破,如果运气好,向西突围这支兵马也能成功。

  曹昂依照此计,让李典带领五千兵马朝着西边突围,他则是与曹仁等向东突围。

  于是在六月二十八日这一夜,趁着夜色静谧,宛城悄然开启,由李典所部五千人朝着西边黑暗之中冲锋而去。

  想比当过学生的都知道五千人是个什么概念,列在操场之上乌泱泱便是一大片!

  而宛城城门并不宽广,并排只能容得六人,士兵前后相隔半步,直到李典前军冲出四百步,也即七百多米之后,后方兵马方才冲出。

  是时,正是二更时分,李典这五千人就像是一个冒险者一般,义无反顾的杀入黑暗之中。

  仅仅过去了两刻,准确来说不到三十分钟,忽听西边爆发了一阵喊杀声,李典中伏了。

  黑夜之中,看不清城外到底有多少兵马,李典又在被多少兵马围困,总之到处都是喊杀声音。

  曹昂本来准备直接冲出,可荀攸却让他再等三刻,必须给秦瑱足够时间调兵遣将往西边,他们才能突围。

  就这样,足足过了半个多时辰,曹昂以曹仁为先锋率领八千兵马先一步杀出了宛城。

  相较于李典的五千人,除了老弱病残的三万多大军出城便须数倍的时间,所以需分为三军。

  而当曹昂主力兵马方才出城,便听前方爆发了一阵剧烈的喊杀声,曹昂见之,举起长剑道:

  “如今突围若成,则我等皆可得生,若不成,我等皆死,诸公且随我奋战!”

  一声喊罢,曹昂带着麾下兵马杀入了夜色之中,准备突破关羽士兵的阻拦。

  本来曹昂以为挡在前方的只是关羽的分部,只要突破,他们就能逃出升天。

  结果当他率领主力杀到大路之上,只见远处列着无数兵马,秦瑱站在远处伞盖之下高呼道:

  “子脩,休要顽抗,现在投降,犹然不晚,何必执迷不悟,非要相抗?”

  正是知子莫若父,曹昂几乎是秦瑱看着长大的,他教了曹昂什么,曹昂又学到了什么,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就如当初他知道曹昂会帮助他一样,现在曹昂会选择什么突围方式,朝什么方向突围他都能预料到。

  所以他早就悄悄移营向东,在东边布置了大量埋伏,主力几乎都在东门。

  也就是说曹昂这一次突围面对的不是什么伏兵,而是正面可以将其包围的大军。

  作为这一张大网的布置者,他知道曹昂再往前是九死一生,所以只得出面劝阻。

  但曹昂听到此声,却是会心一笑,双目遥遥看着远方的秦瑱,不由朦胧了双目:

  “多谢先生劝阻,先生之恩,来世再报,恕昂不能全礼,全军听令,突围!!!”

  他的声音初时极低,甚至左右也难听到,直到全军听令之时,方才放声高喊。

  所以在士兵听来,曹昂就下了一个命令,突围!秦瑱在远处也只能听到一个命令,突围!

  几乎没有给他任何反应的机会,曹昂带着兵马朝着前方的军阵发起了决死突击。

  甚至没给秦瑱下令生擒的时间,关羽见敌军冲击,即带着诸将朝着前方兵马迎去。

  张辽、太史慈、高顺、徐盛、徐琨、朱然、潘璋、魏续、霍峻、廖淳、蒋钦,再加上关羽。

  几乎能打一次大规模战役的十几员大将,带着兵马突入了曹昂的军阵之中全面掩杀。

  几万人搅在一起,几乎让秦瑱瞬间丢失了曹昂的踪影,而就在他寻找之时,曹军却开始溃散。

  模模糊糊之中,他只能听到敌将已死降者不杀的喊声,心中一阵刺痛突然袭来。

  如此足足过了良久,听着远处的喊声,秦瑱眼角落下了两行清泪,不忍的闭上了眼。

  淯水之畔近在眼前,那个几年前被他救下了的青年,今日却被他送入了坟墓。

  恍惚之间,他似乎又听到了邹氏的琴声传来,回荡在淯水河上,伴随江水悠悠而去,久久不绝于耳。

  PS:有点事赶到了现在,今日只有一章了,很抱歉

第375章 暂借汉中,马超之心

  建安七年六月底,曹操的长子曹昂率军被困于宛城,突围不成,大败累至身死。

  此战,曹军四万大军全军覆没,大将曹仁、李典、吕虔、曹休相继战死,谋士荀攸、朱灵被俘,余者死伤无数。

  而这一战,也损耗了秦瑱与关羽联军万余兵马,伤者无数,需要一段时间休整。

  同一时间,远在汉中的刘备也进入了暂时的休整之中,因为汉中的归属权还需界定。

  本来在这一战之前,刘备是以帮助刘璋攻伐张鲁为由进军的汉中。

  然则当汉中夺取下来之后,庞统、刘晔等人却建议他们不能撤军。

  就连被刘璋派过来的法正,也建议刘备顺势攻击吴懿,夺取整个汉中的控制权。

  毕竟,汉中此时可谓入关中与益州的关键要地,掌控此处,便意味着他们掌控着主动权。

  不过刘备对此并不赞同,这不是名声不名声的问题,而是他个人接受不了倒戈。

  因在他看来,刘璋对他是仁至义尽,他不能以仇报怨,这不符合他做人的原则。

  于是在众人商议之后,决定他们暂时驻军于南郑,先遣使南下与刘璋商议暂借汉中。

  等到他们夺取击败曹操迎奉天子之后,再将汉中归还刘璋,当然,到时候还不还,又是另说。

  总之,使者在六月底出发,直到七月中旬,便抵达成都城内,见到了刘璋。

  此时刘璋还不知道刘备在东边打出的战果,听到张鲁、曹操兵败,他自是欣喜非常。

  可是当他一听刘备要暂借汉中之时,却又陷入了一阵犹豫之中,他是暗弱,可他不傻。

  汉中乃是益州门户,之前有个张鲁,已是他心腹大患,现在刘备要占,会不会是另一个张鲁?

  由是他便招来众人议事,黄权与王累见得机会,便力劝刘璋倒戈,将刘备逐出汉中。

  因是此战的主力是刘备军,虽然击败了曹操,但刘备损兵折将,兵马已经只剩不到三万。

  与之相对,吴懿占据了各处险要,兵马尚有四万多,完全有能力将刘备赶出汉中去。

  不过张松一听二人之言,便对刘璋道:“二人此言疏间宗族之义,滋长寇盗之威,实无益于主公。”

  “刘征东兵马逾越数十万,声威远著四方,今助我军除掉张鲁,逼退曹操,实为义举,虽据汉中,却不抢夺,实为仁人。”

  “今虽遣使暂借汉中,也只是为除贼而已,安得倒戈相攻,强占汉中,失信于天下?”

  “故依在下之见,不如先行借之,待讨贼之后,再行索要却也不迟,不然今逐其数万兵马,来日便是数十万。”

  “我军虽据险要之地,比曹操尚且不如,安能以一州抗天下之兵也?还望主公三思而行,勿听奸佞之言!”

  说来说去,还是实力对比的问题,刘备不像原本历史那般只有半个荆州,现在刘备势力天下第一。

  现在招惹刘备,或者选择拒绝借汉中,你就要考虑以后能不能抗住刘备的全力进攻了!

  而这其中还有一件事,就连曹操都被刘备追着打,他们连曹操都比不过,怎么比得过刘备?

  这话一出,黄权和王累自然大骂张松卖主求荣,刘璋考虑利弊关系之后,却直接对众人道:

  “子乔之言不差,吾与玄德同宗,今结兄弟之盟,当鼎力相助,吾意已决,切勿逆言。”

  黄权王累闻之,皆是磕头死谏,刘璋充耳不闻,会见了刘备使者便令之返回,言说汉中可暂借刘备。

  使者得信之后,自是大喜,忙又从成都转向汉中,言说诸事,便让刘备将兵马移入南郑。

  此时,已然到了八月,秋季的到来,并未让关中的情况好转,自从曹操回长安之后,便即一病不起。

首节 上一节 494/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