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大军阀 第194节

  片刻后,这些穿着鸳鸯战袄的兵勇终于反应过来了,就好像得到解放一样,立刻争先恐后的朝后退去,乱作一团。

  见此情形,保乡军士兵也有些摸不着头脑,毕竟他们也是头一次遇见这样的情况,而前将军马户很快便从侦察气球那里得到报告,明军的骑兵此刻也在撤退,应该不是故意示弱。

  “杀!”

  马户眼中一寒,立刻命传令兵传达追击敌军的命令,他本想一战将湖广明军彻底击溃的,谁曾想这左良玉竟如此油滑,连打都不打,只是列个阵.亮个相就打算溜了。

  而随着军号手吹出一连串激昂的冲锋号后,保乡军的基层军官瞬间明白,这是上级让全军冲击的命令,于是纷纷身先士卒带着手下的士兵朝明军追了上去。

  直到夜晚,左良玉大军终于狼狈的撤回新宁县,骑兵毕竟跑得快故而并未有啥损失,而那些步军可就遭了殃,两万人被屁股后面的南贼一路追杀,丢盔弃甲下足足扔下了三千多具尸体,这才趁着天色掩护继而脱身。

  许多人跑着跑着就跑散了,再将其聚拢回来还得费一番功夫。

  此时,许多将佐已经对左总兵有了很大的意见,底层士卒更是怨声载道,士气可谓降到了冰点。

  面对此情形左良玉又如何不知,他立刻让亲兵将众将都了叫过来,此人先是背着手.沉着脸渡了几步,接着用犀利的目光扫过那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冷笑道:

  “本将军知道你们在想些什么,这仗还没打就仓促撤退致使全军损失惨重,可见主帅之无能。”

  “呵呵,老子告诉你们,今儿要是撤晚了,别说三千人,咱们这三万人都得交代在那新化县!”

  这时,秉性耿直的李参将已涨红了脸,不由反驳道:

  “总兵大人此言,末将却不敢苟同。”

  “常言道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就不信了,这南贼就那么厉害?”

  左良玉淡淡的扫了一眼此人,沉默片刻后道:“就是这么厉害。”

  他轻轻一叹,脸上的神情有些落寞。

  “尔等虽然也算勇猛,但毕竟久居于内地.不识天下英雄,本将军乃边军小卒出身,早些年是亲手砍过鞑子的。”

  “你们根本不知道,此前对战的内地流民与真正的精锐之师,两者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众人听罢皆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过李参将确是不信他这套鬼话,依旧不依不饶道:

  “既如此,总兵大人也该是条响当当的汉子,如今一见南贼就不战而逃,如何对得起朝廷.对得起圣上!”

  “哈哈哈...”

  左良玉被属下顶撞后却罕见的没有发怒,而是摇了摇头后仰天大笑。

  “朝廷.还有紫禁城那位圣上,可曾对得起过我等于沙场上搏命的将士?”

  “我问你,这么多年了,咱们的饷可曾足过?哼!一年能发三个月就不错了!剩下的都得老子自己想办法。”

  “崇祯元年.宁远因欠饷兵变,老子并未参与此事,却莫名其妙遭牵连.丢了官职!”

  “朝中奸佞横行.圣上宠信阉人,老子这么多年为大明出生入死.杀了多少贼?到头来却在皇帝那落了个纵兵抢掠.管教无方的罪名,弹劾老子的奏折都有一箩筐,这他妈军饷根本发不下来,我有什么办法?”

第320章 捷报频频

  左良玉的情绪非常激动,瞪着通红的双眼将这么多年的委屈全部宣泄了出来。

  是的,这家伙确实觉得自己挺委屈,谁不想做个“名将”.“良将”,谁愿意被老百姓戳脊梁骨,被朝中大臣唾骂,被皇上猜忌,但朝廷的饷就是发不下来啊,这么多张嘴总不能刨土吃吧。

  左良玉这么多年早就想明白了,这世道,好人是根本活不下去的,只有蟑螂.只有老鼠,只有这种自私自利.臭不可闻的玩意才能在这吃人的世道生存。

  百姓们暂时受点苦怎么了?这些刁民不吃他左良玉的苦,将来就得吃那些义军的苦.吃关外鞑子的苦!

  良久后,众将皆低着头鸦雀无声,而此人也旋即冷静了下来。

  “总兵大人,适才所言令末将感触颇深。”仇参将微微一叹,这家伙显然是比较认同方才那些话的,不过他还有一件事有些疑惑。

  “依总兵大人看来,这南贼的战力与内反贼.关外鞑子相较究竟如何?”

  “这...”左良玉陷入沉思,这个问题他此前还真没考虑过,不过经过今日这一接触后,心中却已有了初步的答案,只是还有些不太确定。

  “我认为,南贼的战力要比什么献贼.闯贼的之流强得多,也就内地反贼中的精锐老营能够碰一下,至于鞑子...”

  左良玉想了想后表示,这岭南保乡军跟鞑子兵打谁会胜还真不好判断,装备.战法差异都很大,不过据他推测,南贼跟普通八旗可以硬碰,若对阵黄台吉亲自统御的两黄旗或战力强横的正白旗估计够呛,毕竟这保乡军貌似比较缺乏骑兵。

  反正无论怎么说,咱们官军是打不过人家任何一个的,冲上去只是徒增伤亡而已。

  左良玉早些年是与清兵交过手的,但跟保乡军并没有真正交过手,这个判断也只是他的猜测而已,虽然比较接近事实,但仍存在一定偏离,不过这席话过后,却让众将佐的心情都非常沉重,甚至露出了沮丧的表情。

  有人担忧的说道,这不战而逃的事要是被朝廷得知的话,大伙肯定会被法办了的,而且既然南贼这么厉害,这以后的仗还怎么打。

  面对这个疑问,左良玉却只是微微一笑,不屑道:“谁敢法办老子的兵,老子就先把他给法办了!”

  他表示,这“仗”有很多种打法,不是非得短兵交接才算打仗,既然这茬子实在太硬,那咱们就不要想着光复岭南了,只要湖广不失即可,这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到时候圣上那也没啥可说的。

  而左良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笃定孙传庭肯定要在南贼手里吃个大亏,弄不好四川都得丢了,那到时候两相对比之下,要问罪也是问他孙总督的罪!

  此人认为,孙传庭虽然也战绩不错,但毕竟跟他这种杀过鞑子的边军不同,这家伙这两年都在内地剿义军,根本不知道水有多深,而以此人的脾性只会死战不退,遇见这南贼算是倒了血霉了。

  安抚了一番部将后,左良玉令全军暂驻于这新宁县,并时刻关注南贼异动,如果对方朝这边杀来,那就果断后撤,实在退无可退就左右横跳,反正就是兜圈子不跟对方硬打。

  只要官军还在,这宝庆府就不算丢!

  与此同时,此人还拉来监军太监王之心谋划一番后,朝京城快马加鞭的递了一封“捷报”,毕竟圣上尤为关注湖广的战事,这事必须得设法搪塞过去。

  而当这封八百里加急的捷报被送到紫禁城之后,立刻引起了满朝轰动。

  “好哇!”

  首辅温体仁激动的涕泪满面,哆哆嗦嗦的跪在地上朝龙椅上那道身影深深一拜,嘴里还念念有词:

  “宝庆府大捷,此乃苍天有眼.佑我大明啊!”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温大人这一拜后,众文武连忙紧随其后.朝着圣上山呼万岁。

  “好!好啊!”

  朱由检激动之下连道两个“好”字,多日以来心中积攒的阴霾也消失大半,这接二连三的胜利实在太重要了,对于风烛残年的大明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自与南贼交战至今,朝廷损兵折将.威信尽丧,几波围剿下去,那徐贼巍峨不动.甚至愈战越强,而官军却接连搭进去数十万之众,整个西南地区的兵力几乎全被吞进这口无底深渊。

  毫不夸张的说,岭南之患已经发展到让崇祯皇帝吃不香.睡不着的地步,他甚至曾跪在太庙中痛哭流涕,只祈求历代先皇能降下神雷,将那黄台吉和徐贼全部劈死,以救大明于水火之中。

  看来,先皇们虽然没有直接降下神罚,却听见了他这个不孝子孙的呼喊,终于派出了一名能力挽狂澜的大将。

  而这名神将,正是平贼将军左良玉啊!

  因为太过高兴,朱由检直接从龙椅上站起身,令司礼秉笔太监王承恩将那一前一后两封捷报向爱卿们多念几遍。

  “臣平贼将军.总兵官左良玉.天子监军王之心合奏:十一年七月二日,我部参将刘易杰于宝庆府.新宁县与数千南贼前锋遭遇,后经鏖战.终破贼兵,此战共斩大贼三百七十有二.小贼八百四十一人,我部刘参将不幸阵亡,余者伤亡如下...”

  这封捷报因为发的早故而早到了一天,不过由于左良玉这个家伙声名狼藉,内阁尚对这封军报的真伪存疑,已朝湖广派出专人,打算确认无误会再说,不过由于崇祯太过激动,则干脆将这尚未确定的捷报也拿了出来,算是亲自给左良玉撑腰了。

  而第二封来自湖广的军报,其内容也十分简短:“十一年七月四日,我部于宝庆府新化县与南贼主力展开会战,贼兵悍勇.此战尤为艰难...”

  文中表示,这一仗官军和南贼打的天昏地暗,双方损失都不轻,就连左良玉这个主帅都亲自上阵斩了八颗人头,激战过后,双方各后退了五十里。

  自己打算稍作休整后,立刻向贼兵发起第二次总攻!

  “左良玉,真乃朕之良将啊!”

  崇祯皇帝握紧拳头.不禁发出感慨,虽然这新化县一役中,双方损失差不多,但这对于朝廷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大捷,毕竟左良玉言之凿凿的宣称,这一仗砍了整整两千多贼兵首级,而此事又有监军太监盖章。

  应是做不了假的。

第321章 大肆宣扬

  就在满朝陷入一片欢庆之时,崇祯皇帝兴奋之下已经开始琢磨如何给左良玉封赏之际,次辅程国祥与东阁大学士周延儒二人却对视一眼,脸上并未有一丝笑意。

  “陛下,老臣以为这宝庆捷报一事尚有疑点,南贼战力如何某虽不知,但昔日杨督师领兵数十万却惨遭大败,由此可见一斑。”

  “仅仅交战一日,左总兵便斩两千余南贼首级,这...”

  程国祥犹豫再三,还是硬着头皮将心里话说了出来,他表示,如果南贼有这么弱的话,是怎么接连大败西南官军的?四川的孙传庭又为何多次上奏,言称南贼悍勇异常.甚难以对付。

  朱由检微微一怔,此人这会也从兴奋中恢复冷静了,程次辅的话立刻让他陷入沉思,不禁也对这封捷报的内容产生了一丝怀疑。

  不过这时,同样是阁臣之一的吏部尚书薛国观却冷哼一声,继而拱手道:“陛下,程大人之言难免有些耸人听闻了,这败也不行.胜也不行,究竟怎么才行?”

  “自古治国.治军,无非赏罚严明,我湖广官军刚逢大胜,却遭朝中大臣猜忌,传出去岂不让前线的将士们寒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薛国观跟不仅跟张献忠有瓜葛 ,甚至跟左良玉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毕竟后者平时没少孝敬他,这个时候自然要站出来为自己人说话了。

  “薛大人言之有理,南贼不过区区地方叛民而已,官军只要认真对待,将其击败又有何难?”

  见圣上的目光朝自己投来,温体仁这个首辅连忙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此人认为这左良玉发来的捷报应该是半真半假,小“捷”或许是真,至于斩获多半是夸张了,不过这也是常规操作嘛,大家都能理解。

  而周延儒话到嘴边但看见陛下的脸色后,却生生将想要说的给咽了下去,只是在心中微微一叹。

  这捷报只能是真的了,也必须是真的。

  如今朝野人心惶惶,确实需要这宝庆府大捷来激励人心啊。

  “好!”

  朱由检神情肃穆道:“朕欲加封左良玉为太子少保,众爱卿以为如何?”

  听见这话众人皆是一愣,左良玉虽在战前被授予“平贼将军”一衔,属于从一品的品级,不过这只是武官头衔而且是临时性的,按例战后就会被撤掉。

  而“太子少保”虽然属于正二品,但却是“三孤”之一.相当于“三公”的副职,故而地位崇高,陛下的手笔竟如此之大,可见这左良玉的运气之好,此人若是彻底击败南贼.光复两广后,封个三公简直轻而易举。

  没错,崇祯的确是这么想的,并在发往湖广的圣旨中有所承诺。

  而这次,湖广官军在两次大捷中斩得南贼三千有余,大小贼的赏银加起来足有十三万之巨,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朱由检对这将赏银落实之事尤为关注,因为他知道这事办好与否对湖广士气的影响很大,但一谈到这发赏后,各部的官员却都哭起了穷,反正就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哼!一群饭桶。”

  崇祯皇帝也早就料想到这些家伙的说辞了,不过他早已想好了解决办法,之前向江浙摊派债券一事已初见成效,现已筹到了三十万两银子,虽然离心中期望的两百万两还差很多,不过这只是第一期而已,三期下来的话,筹个百万两应该问题不大。

  关于这事,朱由检因为不信任文臣,故而派太监全程进行监督,而经手的人员一多之后按惯例自然会有层层分润,这三十万两说白了都是被大家吃剩下的。

  所以明廷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刚开始众臣都对这摊派债卷一事极其反对.甚至上奏说这是苛政.暴政!

  但现在,绝大多数人却赞不绝口.直称吾皇圣明,并表示这债卷的确是个好东西,不但要给江浙摊派,还要全面推广到内地各府县!

  这又是为何?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此事的确给大人们都落下“实惠”了,从上到下只要经手的人都能吃个满嘴油,就连跑腿办事的也可以喝个水饱。

  少数反对的意见也迅速被淹没。

  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虽然那些经手债券的大臣吃的肚皮滚圆,但朝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饿的两眼发绿,早就把主意打到那三十万两身上了。

  于是,这钱还在运往京城的途中,却已在朝堂上被大小官员死死盯上,六部的尚书.侍郎个个都跑到朱由检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反正就是要钱。

  这可把崇祯皇帝气的半死,冷着脸将此些人全部轰走,这笔好不容易筹来的款子是专门用来对付南贼的,是给前线将士的奖励,以及打造军械.练兵屯粮的专款。

  自己千辛万苦的弄点钱,一群苍蝇循着味就来了,简直是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

  恶心到家了!

  于是朱由检当即决定将这些摊派债卷所筹来的银子都送进内库,不经六部之手,以免被人贪污。

  另外,他也并未食言,而是打算从那三十万两中先拿出十三万赏银,专门让户部.兵部以及钦差太监三方监督,共同押运到湖广交给左良玉。

  当然了,这场胜利实在太过重要,因此必须要传遍朝野上下,要所有大明子民都知道,南贼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成不了什么气候,只要官军齐出.朝廷天威所至,内地的些许叛贼怎会是大明的一合之敌。

  而要将这湖广捷报大肆宣扬,最好的手段肯定是通过报刊的方式,现今“大明圣报”已办了两期,在圣上的不断督促和鞭策下,这玩意已在毗邻京师的陕豫即江浙数地展开了试点,据说效果很不错,反正一到宣报的时间,当地的泥腿子还是挺感兴趣的,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内阁收到指示后不敢怠慢,立刻召集一干大学士就这期的圣报内容进行磋商,敲定文案之后,则立马动笔制版.印刷,以求让各府县第一时间得知这个天大的好消息。

首节 上一节 194/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