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大军阀 第228节

【雪媚娘小说中转站一966307603】

&x-signature=bUnHe%2BnWRRCjyQnONG1cIefTf7Q%3D">

  思明府龙兴书店

  这玩意说白了就是后世的书店,而书店这东西在大明朝并不罕见,像识字率较高的江浙.南直隶地区就有很多,不过与后者不同的是,这岭南的龙兴书肆主要是面向老百姓展开的,受众群体是那些能识常用字的青少年,因此这书肆里占比最大的都是各类小说。

  这些题材有很强的趣味性,很容易引起老百姓的兴趣,反倒是四书五经那些东西,会把很多泥腿子看的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像“三国演义”这种雅俗共赏的小说在哪里都吃得开,龙兴书肆自然是要印的,另外还有成书于嘉靖年间的“西游记”,宣传局也将其故事情节整理了一番,修成了一本两指厚的书。

  像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佳品,龙兴书肆甚至还有它的姐妹篇“秃子岭传”,主要描述了一百零一个好汉啸聚山林.反抗朝廷暴政的事迹,不过与梁山泊不同的是,秃子岭传中的好汉们始终都没有投降。

  文中参考了许多黑风寨时期的事迹,其中人物皆有现实原型,读起来荡气回肠,使人欲罢不能,颇受百姓的喜爱。

  除了这些传统小说之外,龙兴书肆还上架着好几本新式小说,内核以开括.冒险.探索为主,主人公的经历充满挑战性,并伴有浓厚的猎奇风格。

第422章 杨之浐租书记

  新派小说里,又以“海底九万里”.“栓子漂流记”.“黄龙江游记”最受欢迎。

  书肆门口每日皆有许多面容稚嫩的半大小子.青壮蹲在地上,捧着书册看的聚精会神,脸上的表情更是一会喜.一会怒,时而皱眉.时而展颜,显然是完全沉浸其中。

  这时,思明府城中,城西的街道上人头攒动,许多男女老少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对那间门口挂着大红花的铺子指指点点,那铺子的牌匾上书有一行龙飞凤舞的大字,“龙兴书肆——思明府分店。”

  突然,一阵噼里啪啦的动静炸响,使得众人在嬉笑间连忙捂住耳朵,定睛一看,原来是两名穿着皂衣.戴着方帽的小吏扯来一串炮仗。

  “各位父老.各位街坊。”

  这时,当地工商局的总务贺裴炎从书店里走出,脸上挂着笑盈盈的表情,此人是负责这思明府城中店铺登记.清查等事务的,今日便被派来剪彩,他朝大伙拱了拱手道:

  “今儿咱们的书店就开业了,欢迎老少爷们都来瞧瞧,只有一样,就是不许损坏书本。”

  贺裴炎特意为看热闹的百姓解释了一下,这书肆里的书籍可以租可以买,也可以在这就地看,现看的话收费很低,看一天也就几文钱,保证让大伙都读得起书。

  如果觉得外面环境差,也可以去里面的雅座休遣,那里会提供茶水.糕点等小食,不过这些可都是要花钱的,一般老百姓不舍得。

  龙兴书肆设立之初就没打算盈利,宣传局的想法是能保住本就行,不过现在还是要吃一段时间拨款的,局里正在讨论看能不能通过招商引资或是打广告的形式,让书店的运转能自给自足。

  这时,人群中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年露出狡黠的表情,乌溜溜的眼珠子转了几圈,这家伙名叫杨之浐,乃是县学中的学生,身上的衣着很是寒酸,屁股蛋子上还摞着两个硕大的补丁。

  “大老爷!”杨之浐捏着鼻子叫道.“若是有人在这书店里手抄如何,是否准许?”

  众人闻言发出阵阵哄笑,并朝这里投来古怪的表情,不过贺裴炎却一脸认真的表示,理论上来说书肆不禁止手抄,只要看书交了钱,能抄是你的本事,本来宣传局就是想让这些小说大行其道嘛,这不正好。

  过了片刻,这家龙兴书肆正式对外开张,门口看热闹的百姓连忙你推我拉的挤了进去,其实有些家伙根本不识字,完全是来进来开眼界的。

  “哎呦!”有人尖着嗓子发出惊呼。

  “哪个不长眼的东西,老子新编的草鞋都被踩瘪了...”

  杨之浐对周围的喧闹声充耳不闻,他个头小但力气很足,三两下便从大人们之间挤进铺子,这一进门便看到了店里两侧那一座座淡黄色的梨木书架,上面整整齐齐的摆了许多蓝皮书册。

  踮着脚胡乱的扫了两眼,他随手拿起一本三国演艺翻了翻,只感觉这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好,字迹清晰.墨点很少,不过三国演义杨之浐看多了,里面的情节都倒背如流,便想找找没看过的。

  “诶...”

  不久后,这小子的视线停留在那本“栓子漂流记”上,这书不算厚,比起水浒.三国那些要单薄许多,看起来毫不起眼,但这个书名却成功引起了他的兴趣。

  于是杨之浐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品阅起来,他天资聪颖.有过目不忘之能,只要不是太生僻的字基本上都能认得,而这书里描绘的新奇世界,直接让这个从未出过思明府的半大小子着迷不已。

  

  杨之浐看书

  主人公名叫赵栓子,是一名贫苦的广西渔民,在一次出海捕鱼时被海盗掳走,成为了蹬桨轮的奴隶,飓浪中,栓子所在的这艘船被浪头打翻,当他再次醒来已经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这座岛屿远离航线,大概在南洋某处,可怜的栓子为了活下去,只能从零开始的自力更生,幸好他在沙滩上发现了一口飘上岸的木箱子。

  里面除了一两件衣物外.还有一柄短刀子和一把斧头,不知是哪个沉船上的东西, 于是,如获至宝的他连忙用这些工具修建了一所简陋的木屋,并在夜晚遭遇野狼围攻时,成功将其吓退。

  岛屿虽荒凉,不过物产却很丰富,林子里长着许多野葡萄,山坡那头还有野山羊和兔子之类的小兽,栓子甚至在岛的南边找到了一些香料植丛,他甚至打算尝试用粘土捏出的陶罐.来酿制混合口味的香料果子酒。

  当杨之浐看到主人公终于用钻木取火的方式引燃草絮,获得珍贵的火种之后,他不禁胀红了脸,紧紧的握住拳头,心情简直比栓子还激动!

  “太好了!”

  杨之浐心想,这样就不怕野兽袭击了,栓子哥也终于不用再吃生食,而且火可以用来烧制陶器,那么就可以喝上一顿热乎乎的野山羊肉汤了。

  于是,他咽了咽口水后,继续认真的读了下去,小脸上满是认真,这可比县学里那些课本有意思多了。

  当看到栓子吃葡萄太多生病之后,杨之浐也是一阵担忧,他赶忙绞尽脑汁,琢磨着如何给栓子哥送去草药,但反应过来后,又不禁哑然失笑。

  这他妈是小说啊!

  正当看到痊愈后的赵栓子叉鱼之际,却在岸边发现了两只赤裸的女野人,杨之浐缩着脖子嘿嘿傻笑,在面红耳赤的同时,却又不舍得跳过剧情。

  突然,他一阵呲牙咧嘴,原来是被人揪住了耳朵。

  “哎呦轻点...疼!疼!”

  “你这小子,外面天儿都黑了。”龙兴书肆的管事佯怒道,“再不回去,你爹娘要报官了!”

  杨之浐这才探出脖子瞧了一眼门外的天色,心中略感吃惊,原来自己不知不觉竟一口气看了好几个时辰,连娘亲嘱咐的酱醋都忘了买,这可如何是好,回去肯定要挨揍!

  于是他满脸不舍的将书放回架子,揉着通红的耳朵就要出门。

  “慢着!”那管事眼珠子一瞪,摊出蒲扇大的手掌:“看书的钱还没给呢,一共两文。”

  “您瞧我这记性,差点忘了。”杨之浐摸着脑壳露出憨笑,连忙从酱醋钱里匀出两个铜板递给对方,顺便询问这租书是怎么个玩法,他现在看的正在兴头呢,要是就这么回去,恐怕得急的抓耳挠腮,晚上睡不着觉都。

  管事打量了这小子一眼,言称租书的话是十文钱,需要登记户籍住所等信息,限期三日交还,每超一天就要额外补两文钱。

  “这样啊...”杨之浐眉头一皱,捏着下巴飞快的计算起来。

  照这个阅读速度,自己应该在两天内就能把小说看完,那这十文钱就有点划不来了,不过嘛…是不是可以把隔壁家的虎子叫来,然后两人边看边抄,这样效率会大大提高。

  届时,再拿这个手抄本去县学里,向那些想看的友伴们收费传阅,就算每次只收一文钱,这租书的款子也很快能赚回来。

  如此一想,他便将剩余的铜钱一股脑全摸了出来,美滋滋的将“栓子漂流记”塞进怀里后,哼起小曲踏进了夜幕之中。

  反正回家以后,两文钱要挨揍,十文钱也要挨揍。

  倒不如干票大的!

第423章 摇摆不定

  另一头。

  越王徐晋近来收到了许多封道贺的信,其溯源地大多可以追寻到大明的北直隶,也就是京师,这些信件通过来往的商队.邮差等方式递到岭南,最终被呈到他的面前。

  说来古怪,写这些道贺信的都是在大明有头有脸的人物,比如吏部尚书薛国观.礼部尚书方迎年.都察院右督御史田茂实.工部左侍郎许康等等...甚至还夹杂着几封陕西.湖广当地官员的问候,可以说上至尚书.下至县令都有,加起来得有三十几封之多。

  就以薛国观的手信为例,此人先是以外臣的身份道了个贺,道什么贺呢,自然是祝贺徐大将军称王,这部分内容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堆,什么顺应天命啊.百战雄师啊之类的好词一个接一个,也就是拍马屁。

  紧接着,薛国观话锋一转,表示有传言说岭南这边不敬孔孟.不尊儒学,甚至连科举都不考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初闻只觉是晴天霹雳,敢问越王殿下不知是真是假?紧接着,此人还语重心长的说道,儒学怎么怎么好,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有力武器巴拉巴拉,可谓推心置腹。

  而在扯了一大堆后,薛国观话锋再转,表示殿下乃草莽出身,不亲近儒学也很正常,不过你看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将其奉为经典,这就说明它是真好用啊。

  作为孔孟门生,他薛国观是看不得文教没落的,再一个听说岭南的气候很好,北方冻得吓人,趁自己这把老骨头还能折腾几载,便想过来颐养天年,顺便让儒教文化在岭南鼎盛起来。

  最后,这家伙还顺嘴问道,过来以后能混个什么官?

  徐晋面无表情的读完,紧接着哑然失笑,这位薛大人也算是崇祯朝的著名奸臣之一了,曾经是跟魏忠贤混的,魏公公倒台之后这货被划进了阉党的成分,差点就被朱由检给清算了,但此人硬是能在这种危机下翻盘,抱上天子宠臣温体仁的大腿,继而逃过一劫,甚至官也越做越大。

  可见,其左右逢源.阿谀奉承的本领相当高超,算是官场老混子加老油条了。

  眼看大明要完蛋了,那些大臣准备换个东家了,反正这天底下从来不会缺皇帝,再厉害的皇帝,他手下都需要有人办事。

  面对此等危局,崇祯皇帝很急,但这些臣子可就没那么急了,甚至还可以悠然自得的货比三家,琢磨着究竟去哪家比较好。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可就多了,大清.大夏这两大阵营都很强,可以说是兵精将猛,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张献忠.军阀化的左良玉.老牌反贼李自成等等,不过这些势力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到万不得已,正常人是不会选的。

  因此,像张献忠.左良玉.李自成阵营.第一时间就被那些大明官僚暗自淘汰,仅在“北边”和“南边”这道岔路口上犹豫不决。

  首先来说北虏,清帝洪台吉对降臣降将貌似不错,往往都会给个官儿做,甚至遇见带资进组的还会给予重赏,别说官将了,就算是投降的炮手,技艺出色者都能得到五六十两银子的巨额赏赐。

  在这一点上,南贼就不怎么好了,明廷中的大人们消息很灵通,对岭南的某些事情也是听说过的,据众人所知,面对降官降将之时,那位越王徐晋一般都是给个闲散头衔,有时候还会被贬为白身,甚至去那什么劳改营当苦力。

  偶有一两个能在岭南混到差事的,也都得慢慢往上熬,想一步登天.封侯拜相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这一轮的比较中,北虏占据明显优势,明廷的大臣们更加倾向投清。

  发展潜力方面嘛,好像都差不多,两者都很强,最大的区别主要在于制度和地缘,如果非要比的话,长远来看肯定是南边更好,毕竟有海贸事业加成,而且大伙还听说了,岭南的工商业发展的很不错,税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这一轮,那些骨子里有想法.想干点事的人,又更倾向于投南。

  最后则是大义上的较量,此轮比拼中北虏完败,这是毋庸置疑的。

  南贼再怎么说,那也是正儿八经的汉人政权,如果将来承继大统,那也是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王朝,根本不用考虑什么认同性,文化习性方面是一致的。

  而北虏则是关外的渔猎民族出身,称其为蛮夷之邦丝毫不为过,光法理上这关就过不去,而且女真的习俗与汉人大相径庭,以后到底是谁迁就谁呢。

  毫无疑问,如果光考虑民族大义的话,投左良玉都比投北虏强!

  考虑到种种因素,经过分析抉择之后,明廷里的那些墙头草一半倾向于降南,另一半准备投北,于是私下里纷纷先写封贺信投石问路,观察一下双方统治者的态度。

  还有一部分人则左右摇摆,想要两头押宝,既谁先打进京师就降谁,这些家伙干脆朝两边都投了“简历”。

  大明的官员们考虑的比较多,不过江浙士绅商贾之类的群体则对大清情有独钟,原因也很简单,以前大元统治那会,虽然也是异族入主中原,可那些蒙古蛮子只懂牧马放羊,于治理国家一窍不通,元朝对基层的掌控力很差,就连收税都是承包给地方士绅,因此,虽然是被异族统治,但他们这些地主老财活的那是相当滋润,甚至比在大明还舒服。

  某些府县,甚至存在汉人地主雇佣.买卖蒙古奴隶的事情,这上等人给下等人当农奴,简直是倒反天罡。

  因此,在南直隶及江浙的士绅和财团看来,就算大清入主中原也只会是另一个大元朝,女真鞑子跟蒙古蛮子能有啥区别?

  北虏这个族群人丁稀薄,到时候还不得仰仗他们这些地头蛇管理地方?

  而那南贼,经常干抄家的勾当,简直是臭名昭著!而且手段极其强硬,蛮横的不行,要是将来打到江浙那还了得?老子祖宗传下的基业全他妈得拱手让人!

  由于没有真正见识过鞑子的手段,江浙的地主阶级对于八旗是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依旧在做着人上人的美梦。

  但现实果真如此吗,呵呵...那就不好说了。

第424章 缅甸远征军

  与此同时,后将军罗延康已率三万大军开拔进云南车里宣慰司地区,此地在洪武年间被大明统治,从嘉靖年间开始不断被东吁王朝入侵,一代君主莽应龙乃是野心勃勃之辈,素有白象大帝之称,数十年间南征北战纵横东南亚无敌手,而车里宣慰司在缅军的攻击下也沦陷过好几次。

  这里大致相当于后世的西双版纳地区。

  天启四年缅兵大军压境,车里宣慰使刀韫猛不敌,遂投降,天启五年时,车里又叛缅,六年时,缅军攻入.杀死当地土司,并将这里的百姓全部迁往缅境,当地荒无人烟,直到天启八年,这些老百姓又跋山涉水的逃回家乡,不过能健全回来的,十不存一。

  这一系列频繁拉锯战导致当地人口非常稀薄,之前保乡军攻克昆明之后,楚雄一代的府县传缴而定,时任车里宣慰使的室利苏达玛也迅速投降,此人的父亲正是被缅兵杀死的上一代车里土司,因此与缅甸有刻骨的仇恨。

  此前,领缅兵入滇对抗保乡军的莽白,在撤离云南之时便顺带在孟定.车里一代大肆抢掠,劫获财物甚多.丁口十数万,这一片被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越王徐晋闻讯后非常愤怒,打算出兵灭了这个东吁王朝,不过恰逢明军来攻,为了防御四川的孙传庭,只好暂缓此事,之后罗延康接到军部命令,遂率军开往贵州。

  而这一回,徐晋是打算彻底将这个毒瘤给解决掉,毕竟如今的缅甸除了有东吁王朝之外,还存在许多余孽,诸位沐天波.彭於之类的反动势力尚在此地活动,亡我之心不死,时刻觊觎大夏国领土,简直就是一个复仇者联盟。

  帅帐中,罗延康及部将正在对着桌案上的地图进行讨论,滇缅边境地形复杂.植被茂密诸多,很容易遭到伏击,因此选择行军路线需要谨而慎之。

  远征军的计划是直接杀入掸邦,迫使缅军进行会战,之后开往曼德勒.直逼东吁皇城,越王徐晋的意思是,攻破此城后将东吁王朝一众贼官押回大夏问罪,敢反抗的话就地斩杀。

  像这种深入敌境的作战,后勤补给是一大困难,所幸楚雄.孟定.车地等地的百姓,一听王师要打那缅贼都很高兴,大伙都自发的帮辎兵运输物资,甚至有的连工钱都不要,只要管饭就行。

首节 上一节 228/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