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是很敢听,但那些粗鄙之言还是清晰的落入两人耳中。
“呸!你这个骚娘们...臭破鞋...”
“看老子今天淦不死你!”刺啦一声,好像有什么东西被猛的撕开。
“殿下不要...”女人声音尖锐,又夹杂着一丝喜悦,有些欲拒还迎的意思。
朦胧的月光下,屋外的两个卫兵对视一眼,心里默念不该听的不能听.不该看的不能看,非礼勿视.阿弥陀佛...
不过其中一人终究还是没忍住,轻轻一咳后悄声道,“老二,你刚听到啥动静没?”
“没有!”
被称作老二的那人将头摇的像拨浪鼓,“我这两天瞎了,啥也听不见。”
“别他妈乱问了。”
第486章 缅甸移民
事毕。
大玉儿咬着嘴唇.满脸寒霜的回到驿馆,方才那位越王很干脆的告诉他,大夏确实已经出兵了,与明廷联合攻打辽东,不仅如此甚至还有其他势力的加入,原因只有一个,谁叫你们大清是外族鞑虏,将来若是入主中原,全天下百姓都别想好过。
对方的态度很嚣张,甚至直言:干了你也是白干,有本事你就天天来,你敢天天来老子就敢天天干!
一想起这些粗俗的话,大玉儿就羞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过今夜她的确搞清了一件事,人家确实没有隐疾,反而是个龙精虎猛的汉子,比圣上不知强到哪里去。
“娘娘,如何了?”宁完我早已恭候多时,见正主回来后连忙询问,大玉儿便将所知晓的事如实托出,当然对于某些事进行了省略,仅表示大夏出兵乃千真万确。
“这下麻烦了!”
麻脸书生宁完我一拍桌子跳了起来,稀疏的眉头顿时皱成了疙瘩状,他来回搓着手焦急的走来走去,心里宛若砸下一块巨石般沉重。
身为汉人,他早已投靠大清多年,如今已没有退路,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倘若大清完蛋了,无论任何势力都不会看得上这种汉贼.贰臣的。
“咱们现在必须将这个消息传回辽东!”
宁完我的麻脸在油灯的闪烁下有些狰狞,他咬着牙道:“唯有让圣上尽早得知此事,我大清国方有时间想出法子应对!”
说着,他便连忙转身准备离去,打算召集人手将此讯息火速传到辽东,不过大玉儿见状却只是露出冷笑,疲惫而慵懒的说道:
“宁大人,你觉得咱们还能将消息传出去么?”
“人家既然敢告诉我,想必此时这驿馆早就被严密监视了,连苍蝇都飞不出去。”
“别想那么多了,过些日子圣上自然会打探到这些事儿。”
接着,大玉儿表示自己累了,让对方先退下,宁完我点头称是,又奇怪的瞅了庄妃娘娘一眼,只觉得这女人眼神迷离.面带红晕,刚才进屋的时候双腿还有些打颤,也不知道今夜经历了些什么。
唉...娘娘为大清国也算是豁出去了。
近日,大夏正在推动移民事项,岭南作为龙兴之地,吸纳了无数的内地流民来投,两广地区商贸发达.赚钱的机会比较多,再加上治安和政策都比较好,老百姓便很喜欢往这边跑,反正来了之后,官府都会妥善安置的。
但这种城市化造成的虹吸效应后果也很明显,云南.贵州本就人丁稀少,这一下就更少了,当地开发会更加艰难,而广西的耕地有限,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夏的户部便将四川及湖广南部的失地流民往滇.黔填充,同时鼓励两广的多余人口向安南.缅甸迁徙,岭南还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又没有地种,纯属于无业游民,为了让这些人自愿移民,户部给予了许多政策扶持。
作为以耕种为主的华夏百姓,大多并不愿远离故土,那些流民也都是在家乡活不下去才逃难的,因此让这些人群自愿迁移是很有难度的,户部费了不少功夫。
像宣传局旗下的龙兴书店,出发点便是用来操控舆论导向,报纸这种东西吧虽然也亲民,但那些政策理解起来还是有门槛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懂越王大将军殿下的良苦用心,而这个时候,诸如“栓子漂流记”.“黄龙岛游记”之类的小说反而作用更大。
这些新派小说因为故事有趣.结构新颖,早已风靡岭南,大多数不识字的人就算没看过也听别人讲过,人都有猎奇心理,而这些书籍带来的影响就是,如今许多百姓都知道海外是非常富饶的,那里的稻子一年三熟.四熟,甚至把种子洒在地上就不用管了,庄稼会自己长出来。
当然,小说对于这些事是进行夸张化处理的,目的也正是让那些思想保守的老百姓,能对开拓.移民之事感兴趣,官府强行主导移民虽然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但不情不愿的人只会阳奉阴违,这并不利于大夏建设海外领土。
总而言之,经过长时间熏陶和潜移默化之后,年轻一代的岭南小伙子倒是对当一名移民兴致勃勃,到了那头虽然要白手起家,可毕竟物资丰盛.土地富饶,而留在家乡压力更大,现在找个好活儿并不容易。
不过稍微上了年纪的百姓却对移民之事无甚兴趣,但也有例外。
云南车里府的官道上,密密麻麻的移民群正在朝缅甸方向进发,这些百姓大多都是年轻人,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则是背着行囊孤身一人,人群中还有许多满载着包裹.粮食等物资的骡马车,周围还有一些骑着马维持秩序的卫戍军士兵。
大伙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缅邦虽然多山地,不过据说那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区域肥沃的很,粮食产量相当高,去了那边只要安顿下来,将来根本不愁吃喝。
至于安全问题也无需操心,当地虽有不少土人,但这也没什么可怕的,毕竟连他们的国王都被逮住了,些许杂鱼又翻得起什么风浪。
此刻,郭东岩跨坐在一辆骡子拉的板车上,眺望着周围的近山远水,抄着烟袋一阵吞云吐雾,车板上栽着一些粮食.瓢碗,还有帐篷等物,而另一辆牛车上,则坐着他的胖婆娘及儿子等人。
世事无常啊...
郭东岩曾为大周皇帝,虽然建国于山沟沟中,但也当了整整四十二天的九五至尊,只可惜后来被剿灭,满朝文武尽数遭擒。
他本以为会被斩首,却没想到那侥幸留下一条小命,在战俘营改造了近一年后得以释放,说起来,也得亏越王大将军殿下胸襟宽广,仅将这大周王朝视为儿戏,郭东岩心里头也是满怀感激的,那造反当皇帝的念头早就扔一边去了。
正当他长吁短叹之际,一个面容丑陋.留着老鼠须的罗锅凑了过来,这正是大周王朝以前的左丞相,同时也是郭府的管家。
“陛...东家。”
“如今天下大乱,伪夏似有衰败之相,正是我大周卷土重来之际,不如...”
“奶奶的...”郭东岩心肝一颤.眼袋险些掉落在地,他惊恐的转过头.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你真当老子不敢举报你?”
第487章 北镇抚司
在东家的训斥下,那鼠须管家这才不敢作声,要问此人为何执着于造反,原因只有一个,便是因为人上人的滋味实在太美妙。
郭东岩瞥了这厮两眼,继而阴沉着脸继续砸巴烟袋,说实话他真想将这惹祸精丢下,当年仓促称帝也不乏此人在身边推波助澜,要说这管家平日里也算勤勤恳恳,对自己不离不弃,可就是这么好的人,却偏偏长了一张嘴。
你说气不气人?
“爹,咱们还得走多久啊?”
这时,旁边牛车上的儿子瓮声瓮气的开口,郭东岩正有心事便胡乱的应付了两句:“快了!快了!”
说起来,自打全家从劳改营里释放后,郭家人并没有回故土镇安府,而是搬到田州一带,原因也很简单,老家的人都知道那事,肯定要耻笑一辈子的。
可即使隐居在田州,却也不知怎么滴被好事者认了出来,每日来参观“大周皇帝”的乡民络绎不绝,将郭家围的里三层外三层,郭东岩实在烦不胜烦,一咬牙便向移民司报了名。
山路崎岖.拖家带口的又走不快,直至七八日后这支移民群才踏入缅境,众人回头眺望家乡的方向,心中颇有不舍,但很快又振作起来,准备迎接新的生活。
缅甸境内驻扎着几支卫戍军,约有数千人之众,平日主要负责维持治安,以及搜捕东吁王朝余孽等事,大夏户部在曼德勒设有开垦局一所,专门安置这些华夏移民。
开垦局的官员对这些汉人移民表示,在伊洛瓦底江平原专门给大伙划分了一块区域,移民分田是按人头算的,理论上每丁可分到五十亩的耕田,其中一半是以现田的方式授予,另一半则是需要大家参加民团进行集体开垦。
这里所谓的开垦并非垦荒,而是对那些遭到破坏的农田进行修复,之前东吁王朝竖璧清野毁了不少好地,而这部分开垦出来的地,移民可以免除两年税务。
缅国本有近四百万人口,比曾经的安南还要多一些,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伊洛瓦底江流域,不过连年征战死了不少人,再加上之前的几场战斗及引发的瘟疫.疾病,总人口减少了几乎一百万之多,因此耕地是较为富裕的,完全能容纳个四五十万汉人移民。
除了保留少量的官田外,其余的耕地徐晋都干脆的赐给老百姓了,反正无论是谁种,都要给大夏缴税。
郭东岩一听能获得这么多地,心里头又喜又愁,愁的是靠啥来种呢,娃儿还小,在没有牲畜的情况下三个大人累死也种不过来啊,不过官老爷却告诉大伙,到时候可以从开垦局租赁牲口,另外还可以雇佣当地土人救急,至于报酬方面就自己协商吧,缅国境内还是有许多食不果腹的流民。
唯有一条得记清楚,两者是雇佣关系而不是奴仆关系,不准拖欠人家的报酬,也不能随意打骂,土人佃农若来告状,官府也是受理的。
听到这话,绝大多数人倒都能理解,甭管土人.汉人都是人嘛,请人家干活就得给酬劳,这是天经地义的,不过也有个别人员对这个政策感到不满,他们本就抱着移民当人上人.当地主的想法,眼见行不通,便吵闹着要回家,甚至嫌越王大将军殿下对这些土人太好。
“休要胡言乱语!”
开垦局官员摁下火气向众人解释道,缅甸虽是外邦,但如今也跟安南一样作为我大夏领土,这里的土人也算是越王殿下的子民,你小子现在想当地主老财,就不怕将来“冯扒皮”登门拜访?
听到这个男人的大名,顿时无人敢多嘴了,冯敬云这个酷吏干了那么多抄家灭族的勾当,早就声名远播了,不光士绅大户闻“云”色变,就连普通老百姓也唯恐避之不及,反正谁都不想跟稽税局的打交道,若这群酷吏突然上门,那指定没好事。
开垦局除了安置移民之外,还有一项秘密任务,那就是搜集控制各类缅文书籍,同时配合教谕司推广汉字,宣传华夏文化,对当地夷族的陋习给予改革,另外,缅甸宠信释教已久,并将其作为国教,国民大多都是其信徒。
因此,教谕司的人打算从这点入手,认为这些寺院也很有统战价值,推广汉文化若有那些大德高僧配合,那么土人的反抗心理就会少许多。
其实对于开放移民一事,大夏内部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这些思想比较保守的官僚认为,人员一旦流动,忠诚也就流通了。
因此不但要禁止移民,本朝还需继续沿用户籍制度,使百姓各司其职.方能使家国稳定,前段时间出现了好几封这类折子。
越王徐晋对这些“复辟派”官员自然气不打一处来,直接在折子上批下“狗屁不通!”四个大字,并在南书房表示这与大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严重违背,是极其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以后谁要再说增设户籍的事,老子非扒了他的皮不可!
大明京师,北镇抚司衙门。
陆文翰身穿黑色飞鱼服,头戴乌纱幞头帽,腰间则斜挎着一柄绣春刀,这套装扮一看就是千户,因此迎面遇见的几个百户.小旗见了面,都连忙点头哈腰的打招呼。
方才的例会中,镇抚使倪大人告诉麾下的几个千户,最近朝廷要有大动作了,这段时间务必警惕一些,时刻关注四方的异常,尤其是南贼那边。
陆文翰听罢心中一动,连忙谄笑着询问究竟出了何事,莫不是南贼要打过来了?而倪大人沉吟片刻后道,“告诉你们也无妨,朝廷要反攻辽东了。”
一听这话,众人顿时面面相觑,有的差点笑出声,但又不敢笑,忍的非常辛苦。
“哼!这回可不光是咱们大明出兵,就连南贼.献贼.闯贼也出动了,此等盛况真是千年难得一见,即使强如建奴,想必也会大惊失色吧。”
镇抚使倪大人一捋胡须,接着威严的挥了挥手,示意众人退下。
走出门后,陆文翰低着头眼神变换,心里开始盘算起来,他虽为大明锦衣卫千户,亦是圣上的家臣,不过谁都知道大明快完蛋了,趁早找出路也很正常嘛。
于是早在七年前,此人便已被辽东那边收买了,时常朝大清输送一些情报,鞑子倒是挺大方,每次都能赚不少银子,而一年前,南边的人也跟他联系上了,对方自称是什么内统局。
故而,陆文翰如今是明.清.夏的三料特工,在大夏内统局那边的代号为“穿山甲”,而眼下得知合纵伐清之事后,此人第一时间就准备将这个重要情报输给辽东,毕竟这个消息最起码能值一千两银子。
第488章 辽东闻讯
消息的传递倒也不难,大明上下早就成了筛子,即使在京城里也有鞑子设下的联络点,陆文翰出了衙门后,回到家中换上一身常服,来到那所家同福客栈。
“客官里边请!您是打尖还是住店呐?”
这家店不大,加上掌柜.伙夫也仅有寥寥数人,生意冷清食客稀疏,跑堂的伙计长得五短三粗,但模样倒是机灵,见有客人上门便连忙迎了上来。
“东坡肉一盘,再来个溜肥肠.石耳鸡汤。”陆文翰找了个角落,不假思索的报出菜名,接着又补充道,“再烫上二两酒罢,记住了,要北边的黄酒,南方的米酒咱喝不惯。”
那跑堂的伙计听罢一愣,又仔细的打量了这位客官一眼,笑眯眯的表示知道了。
“鸡汤来喽!”
不一会,热气腾腾的菜肴悉数上桌,陆文翰搓了搓冻僵的双手,抄着筷子大快朵颐起来,那香喷喷.臭烘烘的肥肠段一咬便滋滋冒油,烧鸡也是美味异常,他嫌用筷子夹不过瘾,干脆直接动手撕巴了起来。
酒足饭饱,陆文翰环顾四周见无人注意,便从袖子里摸出一张小纸条塞进烫酒的小壶里,接着面无表情的结账走人。
片刻后,这桌残骸便呈到了掌柜面前,此人正是辽东在京城的一个联络员,刚才那句关于酒的言论便是约定好的暗号,搜寻了一阵后,他便发现了酒壶中的那张纸条,用筷子夹出来后上面赫然写着“四方合纵伐清”六个小字。
“怎么办!”
跑堂的小厮吃了一惊,这个消息实在太重要了,而掌柜则是阴沉着脸,将那张纸条烧成灰烬,接着一言不发的匆匆出门。
数日后,这个八百里加急的情报快速传递至沈阳,黄台吉闻讯后也是紧皱眉头,连忙将范文程.多尔衮.代善等人召来,并将此事如实说出。
两个月前,率军袭击大明内地的和硕成亲王岳托回到辽东后病入膏肓,最终不治而亡,死因自然是因为天花,黄台吉闻此噩耗痛哭不已,三日不吃不喝,眼下他还在为大清损失一员干将而感伤之时,却没想到更大的危机又来了。
“大汗勿忧!”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个头很矮,但却十分的健壮,此人脸盘子极大.生着狭长的眯眯眼,两腮长满了浓密的胡须,他单膝跪下铿锵有力的说道,无论来者何人,只要胆敢犯我辽东,八旗健儿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睿亲王勇武绝伦,乃百战名将,范某佩服。”
大学士范文程朝龙椅上拱了拱手,“若是旁人也就罢了,南夏的实力可不容小觑呐...”
这段时间,豫亲王多铎与肃亲王豪格率一万六千大军围剿辽东独立团,正儿八经的旗兵就有数千之多,甚至还出动了汉二旗的重炮部队,本以为对付那些索伦叛民是摧枯拉朽的事,没想到叛民的抵抗意志极其顽强。。
在得到那批岭南支援的火器.以及军事指导员之后,独立团的战斗力直接提升了一个层次,虽然依旧被这大股清兵铁骑撵的到处乱窜,但却也有了还手的能力,各部交替掩护撤回险峻的兴安山脉后,顿时让多铎跟豪格头疼不已,眼下这二人还正在那边围山。
不过两人也从俘虏口中拷问出一些关键信息,比如火器的来源,以及谁教他们打仗的,最终得出结论,这个在幕后操控的境外势力指定就是南夏。
想想看,一群野人再加上农奴,有了南边的军械支持和军事指导后都这么棘手,若是真正的夏军只会更难对付,这也正是范文程担忧的地方,毕竟这个大夏实在太富裕了,而且又牢牢把控制海权,现阶段与其为敌并不明智。
“陛下,昔有六国合纵攻秦,今有四方联手抗清,何不如想想当初的强秦是如何瓦解六国联盟的。”
黄台吉点头道,“先生是说远交近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