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国舅 第324节

  “没错。”

  李孜省带着极大的自信道,“以前做事,太子未必能看到,有些人可能心里清楚,却会在太子面前挑拨离间,让太子疏远甚至追究我的罪责。可现在情况不同了,有来瞻做桥梁帮我沟通,太子将会铭记我的功勋。”

  庞顷感兴趣地问道:“您打算怎么做?”

  李孜省冷声道:“我要让万安和刘吉那两个老匹夫没一天安生日子过。找人参劾通州仓之事,闹得人尽皆知,陛下不提出来,我主动给他揭出来……哼,敢不听我的号令?让他们谁都没好日子过!”

  “您真是……”

  庞顷很想说,您可真是小肚鸡肠的典型。

  人家只是稍微疏远你,你就要把人家往死里整?

  “炳坤务必要记住,这朝中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看似立四皇子能保住我们这群人的荣华富贵,可那也要看时候。

  “邵妃现在根本就没能力为她儿子谋划,等有一天内她真拥有那能耐,必定会将我们逐个击破,照样没好下场。与其到那时追悔莫及,反倒不如直接投靠太子……

  “太子无论是否瞧得上我,但他至少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我若对他有扶持之恩,他怎会对我恩将仇报呢?”

  李孜省对太子的人品极度自信。

  庞顷本想提醒,在权力面前,没好人和坏人之分。

  太子要保你,或者听信那些大臣的话要追究你的责任,不过是一念间的事。

  不过庞顷这会儿也只能是想办法坚定李孜省的信心,点头附和道:“道爷所言极是,只要您有相助之恩,以来瞻跟太子的亲密关系,还有你帮助太子妃成功入主东宫的过往,相信太子必然会投桃报李。”

  ……

  ……

  李孜省做事非常有效率。

  说是要把通州仓之事揭发出来,丝毫也不带含糊,且他在朝中要人脉有人脉,要话语权有话语权,想找人把通州仓弊案给揭露出来,可说易如反掌。

  上奏很快就通过他自己控制的通政使司衙门,送到了司礼监,同时关白也到了内阁。

  萧敬拿到奏疏后,赶紧呈递给韦泰,再由韦泰拿去给覃昌过目。

  “通州粮仓?”

  覃昌显得有几分不解,“通州仓那边会有什么事?”

  韦泰道:“说是过去几年出现严重亏空,甚至连带运河两岸水仓全都空虚,这次的事明显另有所指,矛头直接对准了户部。”

  覃昌摇头道:“户部尚书李敏,虽执掌一部,但关乎通州仓之事,岂是一个尚书就能抗下所有责任的?”

  “那是……太仆寺卿兼户部右侍郎吴原?”

  韦泰皱眉,“吴原是有一部分责任,但他主要负责京师仓储事宜,真要追究的话,恐怕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覃昌道:“你要知道参劾的对象具体是谁,看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就知道了……如今管户部仓,且能搞出这么大动静的,必定跟户部左侍郎孙仁和右侍郎李嗣脱不了干系,或是此二人搞出事端。”

  “孙仁……”

  韦泰想了想,惊讶地问道,“此人好像是刘吉的人,跟刘吉关系异常紧密,没听说他有什么劣迹啊。”

  覃昌道:“要是被你知道原委,那他还怎么安身立命?朝中很多事都是欺上不瞒下,或许下面的人对事情内幕清楚得紧,可上面的人却被蒙在鼓里。”

  韦泰问道:“那这件事要报上去吗?这时候去谈什么通州仓储出现严重亏空,会不会……”

  覃昌道:“咱家知道你的意思,现在陛下或没心思理会这些事,不过我还是要去问问一个人的意见……我总觉得这件事很不简单。”

  ……

  ……

  这天李孜省入宫,去乾清宫面圣。

  覃昌有意来宫门口迎接,与他一起往里面走,看似在前引路,其实却是趁机跟李孜省交流一番,交换一下意见。

  覃昌回首问道:“李仙师可有听说,朝中有言官联名上奏,说是通州仓出现了亏空,并连带西北军需调度都出现了问题?”

  李孜省笑道:“覃公公,这件事陛下知晓吗?”

  “尚还不知。”

  覃昌感慨道,“陛下最近身体严重不适,无心过问朝事,这不咱家先跟你打声招呼,顺带问问你的意见么?”

  “我觉得,既有人提出来,那就应该把事好好查一查……以前都说京仓关乎到西北前线军需,可是我听说最近几年通州仓规模越来越大,粮食以前是先送到太仓,实在放不下了,再往通州运,可现在情况已然反过来了。”

  李孜省也不说这事是否跟自己有关,先扯了起来,“从陛下下旨改革漕运后,这漕粮调运,我怎么觉得越来越是笔糊涂账呢?”

  成化年间,朝廷改漕运为长运制,也被称之为改兑法或直达法,即由负责兑运的军官过江,直接到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免除了百姓运粮,但要增纳一项过江费用,即漕粮运输全部改由官军承担,这样便给百姓运粮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如此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大明的漕粮运输变成了朝廷垄断,甚至可说是职司垄断,很多明目地方官府无法记录在案,为经办人上下其手带来了便利。

  覃昌点头道:“咱家明白了。”

  李孜省笑道:“哎呀,你看看我都说了些什么?这事与我无关,我入宫是来提朝中用人之事,另外还有一些天相演变等情况,想跟陛下提一下。”

  “有什么重大事情要发生吗?”

  覃昌忍不住提问。

  “哦,并没有。”

  李孜省道,“倒是最近各地都有祥瑞之事上报,我也夜观天象,发现紫微星强势,可说短期内陛下龙体康泰。”

  覃昌闻言不由尴尬地道:“李仙师,您不会不知道,陛下最近在服用邓常恩炼制的丹药吧?你所说的事情,若跟这件事联系到一起……真的好吗?”

  以覃昌之意,你有必要给自己挖坑吗?

  你献药的时候,陛下那边就紫微星暗淡,现在改成吃邓常恩的仙丹,就变得紫微星强势?

  李孜省道:“我这人,一向有什么说什么,我观察到的情况确实如此……恐怕不止我一人,钦天监的人也会观察,难道我能隐瞒陛下吗?”

  “呵呵,您……真是……从不谋私,佩服,佩服。”

  覃昌在想。

  你李孜省心态真有这么好?

  还是说,你打算把邓常恩给捧杀掉?

  陛下越觉得邓常恩的药管用,回头出了偏差,皇帝对邓常恩的恨意就愈发明显,到那时……

第346章 白手套

  张府。

  张峦最近几天都在往翰林院跑,为了彰显他是个正经的翰林官,甚至还参与到一些编书工作中去,不过多是负责一些跑腿的活计。

  如此一来,倒是把卖贡品之事暂时搁置了。

  “也没卖几件啊!”

  这天他回来,一边与人说话,一边跨进府门。

  张延龄本在西厢那边写东西,听到动静出来,就见到张峦跟陈贵一起进到院子里。

  陈贵看到张延龄,先是微笑着点头,可能是觉得礼数还稍显不足,干脆亲自上前来向张延龄施礼问候。

  张峦问道:“陈公公,你是奉命把所有贡品都带回宫去吗?你看我,加上之前卖的黄珊瑚,拢共就卖出去十件宝贝,看似不多,但我已经倾尽全力了。

  “卖出的具体价格,还有卖给谁,都记录在册子里,你可以带回去细细查看,也可以禀告给陛下,要是陛下觉得其中有不清不楚的地方,可以直接去找当事人求证。”

  陈贵苦笑道:“张大人,您实在是多虑了……您能把贡品卖出去,已做得相当好了。且这件事……不宜太过张扬……”

  张峦无奈道:“全都是奇珍异宝,普通人不可能持有,我怎能不张扬呢?再者,要卖东西,总要让人知道我卖的是什么吧?且不能让人直接上我府上来选购……我通常都是把物品清单列出来,交给购买人,让他自行挑选。”

  “您还真是……”

  陈贵颇有些无语。

  心说伱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咱们这位陛下缺钱啊。

  张峦道:“不过没人具体问这些东西从何而来,问了我也不会说……就这么稀里糊涂卖了几件,现在已经好几天没人上门了。

  “嗨,这鬼天气可真热,这都已入夜了,咋一点儿风都没有呢?”

  陈贵看看左右,将张峦请到院子一角,小声道:“张大人,有件事……小人想求教您。”

  “陈公公,您太过客气了……什么大人小人的,叫我来瞻就好。”

  张峦连忙谦虚地说道。

  陈贵叹息:“您地位隆宠,不是我等能相比的。情况是这样的,陛下最近打算到城中道观去……静修个……几日,想得几件……有仙气的宝贝,您看……”

  “啥?”

  张峦满脸不解之色。

  他在想,到底我是卖贡品,还是卖法器?我不是给宫里卖东西吗?你怎么来跟我讨要东西?

  陈贵无奈道:“陛下就这么一说,我也没办法。按理说这件事……我该找仙家中人来请教,但我……一时找不到人。”

  张峦奇怪地问道:“不是有很多有名的方术名家在朝吗?你为何不问问他们?”

  明明有李孜省、邓常恩和赵玉芝等一系列位列朝班的修道之人自诩半仙,怎么你非要拿这件事来麻烦我?

  陈贵叹道:“张大人,实话实说了吧,这事求助他们是不可的事情。具体缘由,我这边不好说,总之……您要是有办法,就麻烦给操办一下,要实在没办法……也不强求。

  “唉!我也不知陛下是怎么想的,这道法……还用得着修吗?”

  “……”

  张峦闻言无言以对,仙家宝物他是没有的,但那种稀奇古怪的东西,诸如望远镜、香皂之类的东西,或者可以想想办法,但一切都只能等陈贵离开后去问问小儿子的意见。

  ……

  ……

  六月十一。

  时值一年里酷热难耐的时节。

  当天是五皇子朱祐棆加冠礼的日子,张峦随朝臣一起入宫见证,中午宫中会有赐宴,要到下午才出宫。

  李孜省也在宫里主持此事。

  不过李孜省特地安排庞顷在张延龄陪同下去工坊取望远镜,而李孜省打算在五皇子行冠礼的次日,把这些望远镜送上去。

  因为之前朱祐樘只是想让父皇得到更多的望远镜,帮到大明边军,并没有提出非要由他自己来进献望远镜,所以献望远镜的功劳落到了李孜省头上。

  如此李孜省也能多一次单独面圣的机会。

  “二公子,这黄山云母很不好找吧?本以为都已经绝迹了,未曾想,还能再找到一块,并成功造出望远镜来,实在是福佑大明。”

  庞顷知情识趣。

  只字不提什么黄山云母就是琉璃之事。

  张延龄笑道:“是啊,今天我还要给庞先生引荐一个人呢……乃一个姓秦的徽商,这次的黄山云母就是她的人帮忙找到的。”

  “徽商本乡本土,找黄山云母那自然再合适不过。”

  庞顷笑着说道,“却不知这家徽商,在这件事上使了多少力?竟能得到二公子还有张翰林垂青?”

  言外之意,你这种舍己为人,帮别人争功劳的手法,还真是少见。

  除非那秦氏给了你们天大的好处,大概是金山银山才会让你们家如此眷顾一介商贾。

首节 上一节 324/4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