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128节

  朱简烜看到这个地形就陡然意识到,这里就是前世悉尼CBD的位置。

  澳大利亚在这个瓶颈地区建设了悉尼港大桥。

  不过现在这片地方的周围,根本没有任何的现代高楼大厦,只有一大片喷吐着烟雾的烟囱。

  这里现在是一片蒸汽时代的工厂。

  占地面积最大的工厂,可能是码头旁边的造船厂。

  几个船坞和船台上面,依次排开了好几艘建设中的半成品的船舶。

  其中一艘在船坞里面建造的船舶规模异乎寻常的庞大。

  比排水量三千吨的长风号还要大一圈。

  此时上层船体尚未完全闭合,还能够直接看到船体内部的结构。

  它的框架支撑结构似乎是钢铁的。

  只是各种板材和船壳还是木质的。

  在这艘大型战舰旁边一个船坞里,还有两艘排水量在五六百吨的战舰,看上去更是使用了纯钢铁建造。

  周围根本没有堆放木材原料。

  朱简烜看到这三艘船,就对澳洲的状态颇为满意了。

  澳洲已经能建造至少五六千吨的大船,工业水平应该是与大明本土同步发展的。

  大明与澳洲距离不算远,特别是有了蒸汽帆船之后,往返也只需要两个月,跟古典时代往返南北两京类似。

  同时大明皇帝对澳洲全力支持,大明本土的技术、人力、市场也全都对澳洲完全开放。

  澳洲城市的主要人口,也都是大明本土直接搬迁来的移民。

  所以澳洲的开发和建设,相当于在大明的体系内部,在一块荒地上新建一处居民区。

  而且是一片环境相比南洋更加舒服的地方。

  现在用大概六年的时间,造出一个与本土没有明显区别的城市,建设出一批与本土相同水平的工厂,也都是理所当然的。

  澳洲能建这样的船,大明本土肯定也可以了,肯定会有更多数量的船,正在多个港口同时建造。

  决定来澳洲追随自己的那批工匠们,也都没有辜负自己的期待。

  直接设计好了纯钢结构战舰。

  朱简烜乘坐的长风号,在王都造船厂对面的码头靠岸。

  朱简烜抵达王府前半个月,就安排了蒸汽帆船提前来王都通报,让王都官员打扫王府并准备接驾。

  今天吴国上下的主要文武官员,以及吴王实验室的主要工匠们,都已经在码头上恭候多时。

  长风号慢慢停稳,护卫军团放下舷梯,朱简烜穿着亲王常服走下舷梯,现场的文武官员工匠们一起躬身行礼:

  “参见大王!”

  朱简烜颇为严肃的抬手:

  “平身吧。”

  文武官员工匠们同时起身。

  朱简烜登上专门的马车,在护卫的引领下前往王宫。

  吴王宫在码头所在海湾正南方略偏西一点。

  基本上是南北两个海湾夹着的半岛前部最窄的位置中间。

  与没有正式规划的美国王宫不同,吴国王宫是大明皇帝安排工部直接组织建设的。

  吴王都周围本来也有大量的原始森林,有着非常充足的木材资源。

  但是因为朱简烜的个人喜好,当初就要求尽可能用钢筋混凝土建设,木材最多是用作家具和装饰。

  所以吴王宫成了第一座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的明式宫殿。

  吴王宫的建设速度不算快,主要是动工之前的准备工作,要先建设钢铁厂和水泥厂,花费了很多时间。

  但有了充足的材料后,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建设速度,就会比传统的砖木建筑更快了。

  因为木材砍伐下来后,还需要阴干和修整,都比较费时间。

  而钢筋混凝土材料就不需要了。

  吴王宫的建设准备用了三年,主体建设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去年下半年基本完成。

  到今年初基本装饰和修缮完成。

  有了钢铁厂和水泥厂之后,其他的工程建筑速度也跟着变快了。

  王宫的宫墙,宫墙外的王城城墙,也都已经同步修建完成,都是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

  采用传统宫墙的尺寸标准,城墙上面能够跑马运兵。

  王宫围墙南北长九百米,东西宽七百二十米,总面积六十四万八千平方米。

  王城围墙南北长两千六百米,东西宽两千米。

  工部考虑钢筋混凝土的性能和澳洲的实际情况,没有直接把传统的夯土包砖墙改成夯土包混凝土。

  混凝土城墙内部没有用泥土填实,而是当成了运兵通道和大型物资仓库。

  如果有需要的话,也可以当做军营使用。

  朱简烜的车队从正门进入王城,穿过留给王国各部门机构的建筑区,进入专属于国王的王宫。

  在王宫承运殿升座,接受文武官员工匠朝拜后,直接结束了这场礼仪性的朝见。

  朱简烜直接返回寝殿休息,官员工匠们也立刻告退,回去干活。

  两天后的上午,朱简烜再次正式召见文武官员工匠们,开始正式熟悉和处理王国的事务。

  文武官员工匠们拱手躬身朝拜后,三个方面各派出一个代表出列,递上了关于澳洲当前情况的报告。

  朱简烜让护卫接过来之后,就坐在王座上慢慢的翻看。

  目前整个吴国,除北美地区之外,大明移民总数约一百六十万人。

  已经比澳洲本土的土著数量都要多了。

  大明皇帝安排了一批文官来澳洲,但都是以卫所军官的身份过来的,负责管理以卫所编制送到澳洲的灾民。

  吴国和澳洲目前名义上都没有文官,目前仍然全部按照卫所编制管理全国。

  整个吴国目前总共有四十个护卫军团。

  瀛洲群岛和白云群岛各有两个卫,其他三十六个卫都在澳洲大陆和周边。

  王都附近有十六个卫,总共约六十四万人,负责核心工业区的建设和生产,同时负责耕种王府西平原的农田。

  现在城区到西部的山脉中间,原有历史上悉尼城西的坎伯兰平原,现在已经全部开发成了农田。

  北河矿场附近有四个卫,约十六万人,主要负责铁矿和煤矿的开采以及钢铁冶炼,同时负责耕种矿场山谷周围的农田。

  按照朱简烜的规划,只有钢铁工业被放在了北河矿场附近,其他的工厂都放在了王都城区内。

  南澳海湾有四个卫,约十六万人,负责南澳金矿和附近农田的耕种,顺带开采一些附近的褐煤供应城市。

  王都西部的山脉以西,南澳海湾北部的山脉以北,海岸山脉背后的大盆地内,分散着四个卫,总共约十六万人。

  相对靠近山脉的地区,相对适合耕种的地方就种田,在内陆更加干旱的地方,不适合耕种的就集中放牧。

  澳洲大陆最东部偏北一点的位置,朱简烜前世的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及周围,现在也分散着四个卫,总共有约十六万人。

  开发这块地区是为了安置本土这两年的灾民,目前他们的任务就是开荒种田养活自己。

  澳洲西南部有两个卫,总共约八万人,负责澳洲西部、南部海岸上的煤站管理,以及西南部农田的耕种。

  最后在澳洲北部地区有一个卫四万人,负责澳洲北部海岸上的几个煤站管理。

  南澳岛上还有一个卫,准备开采当地的铁矿和煤矿。

第136章 秘书府和清吏司

  朱简烜对目前吴国的人口情况比较满意。

  大明的蒸汽帆船越来越多,本土每两个月就会送十几万人过来。

  自从两年前湖北和四川水灾爆发,到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送来了一百多万人。

  到今年年底的时候,总移民人口应该能够达到两百万。

  这个人口规模已经比较大了,特别是王都附近的城市聚集了六十多万人。

  在神州以外的全世界范围内,都已经属于超级大城市了。

  仅次于英国伦敦,与法国巴黎旗鼓相当。

  这些新移民大部分都是灾民,按照卫所编制送过来,也没有做实际的军事训练,就是在当做农民和工人使用。

  与此同时,民间肯定也有很多的移民,想要来澳洲讨生活,但现在没有机会。

  按照卫所形式过来,必须经过中央朝廷的专门编组。

  关键是,自己既然来到了澳洲,应该开始全面的开发建设,开始招募尽可能多的移民了。

  应该设立正常的王国朝廷了。

  朱简烜继续翻看了民政方面的报告,找到了后面的官员简单履历表。

  现在名义上担任护卫军团军官的文官们,在大明本土的时候担任的官职,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的。

  从最基层的典吏、乡镇长,到常见的知县、县丞,还有州府衙门的知州、通判、判官,乃至布政使司衙门的参议。

  以及少部分来自中央朝廷各部的官员,大部分是清吏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

  朱简烜看着名单考虑了一会儿:

  “拟一份令旨,参照大明内阁形式,设立吴国秘书府。

  “设秘书府秘书,负责草拟王国诏令,不限员额,不分主佐,均为正五品。

  “调段玉裁、姚鼐、费淳、沈初、宋问道充任秘书府秘书。

  “另外设立秘书舍人,协助秘书处理文件,不限员额,不分主佐,均为正八品。”

  这个秘书府,既然对应殿阁大学士,那职能和权力也就明摆着了。

  没有人会在乎这个正五品的级别,中央朝廷的大学士们的本官级别也是正五品。

  但是通常会陆续增加其他的加衔,提升大学士的实际地位和待遇。

  前面四个官员听到命令,都毫不迟疑的出来领命:

  “臣等遵命。”

  只有宋问道明显非常的惊愕:

  “大王,老臣……只懂得研究,不会处理政务啊……”

  朱简烜微笑着说:

首节 上一节 128/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