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129节

  “宋工平日可以继续做研究,秘书府涉及科学和工业方面的事务时,以秘书身份给出专业建议。”

  宋问道终于明白自己的用处了。

  把自己这个纯粹的工匠放进类似内阁的秘书府,显然能够整体提升工匠体系在朝廷的地位。

  相关决策能够直接参与,不用干看着职业官僚瞎指挥了。

  虽然自己确实不喜欢处理政务,但是为了工匠们的未来地位,这个活儿也得接下来:

  “老臣领旨,谢大王恩典。”

  朱简烜现场继续下令,拟定吴国中央朝廷的临时构架。

  吴国与美国不同,是纯粹的大明藩国,也是纯粹的大明人构成的国家。

  不需要像美国那样迁就那些欧洲移民。

  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建有大明特点的新政治构架。

  大明中央朝廷的各部尚书们,其实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近现代国家的部长。

  他们实际上是多个部门的分管长官。

  各部下面之中,实际做事的体机构,是各部下属的“清吏司”。

  礼部、吏部、工部、兵部各有四个清吏司,户部、刑部对应每个省份设立一个清吏司。

  现在吴国的人口还不算多,中央衙署的事务也不算多。

  再加上吴国是纯粹的藩国,藩国官员的配置最好能与中央朝廷官员拉开距离。

  所以朱简烜决定直接把清吏司拿出来,当做吴国中央朝廷下属最高级别的独立部门。

  同时将部分清吏司功能调整合并,将部门总数量控制在二十个左右。

  未来根据情况给部门提升品级。

  文化司:负责冠服、宴会、赠谥等礼仪事务,新闻、出版、版权管理等文化事务,对外交流和接待的外交事务。

  勋封司:负责文武官员封爵、褒赠、袭封、继承等相关事务。

  教育司:负责学校和科举。

  选官司:负责官员选拔、升迁、除职。

  考功司:负责官员的考核、监督、处分。

  税务司:负责王国所有税收事务。

  财政司:负责财政预算和支出。

  民政司:负责户籍管理、组织移民开荒、土地房屋产权、社会保障救助等民事政务。

  坤舆司:负责勘探、绘图,森林、矿产资源管理,气候检测记录。

  军务司:负责军事技能、武器、武举、征兵、训练、卫戍、品级、俸禄军队相关政务。

  交通司:负责车马、船舶、道路、港口、码头、驿站管理。

  建设司:负责官方庙坛、宫府、城郭、仓库、营房、道路、码头、陵寝、坟茔等设施的营建事务。

  都水司:负责河流、湖泊、航道、水文、水库、水坝、桥梁、船只的勘察记录管理和修缮事务。

  工商司:负责制定工商业发展规划,负责工厂和商行的登记和管理,负责市场监督和管理,负责专利登记和保护等工商业事务。

  刑狱司:负责起草和修订律令,承担官方的公正和鉴定事务,负责讼师和监狱的管理,但不再负责审判。

  审理司:负责审判,承担事实上的王国法院体系的管理职责

  卫生司:负责国家医疗、卫生事务管理,负责医生和医院相关事务。

  储备司:负责金银、矿产、钢铁、粮食等战略资源的整合储备,负责筹备金本位纸钞发行事务。

  警卫司:负责民间公共安全事务,交通指挥和治安管理,官方公务安保警戒、案件侦破搜查、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理等警察系统的工作。

  情报司:情报收集和处理,情报相关的保卫和防御工作。

  科学司:除了常规官员之外,专门设博士职务,以官方和的著名学者和工匠们充任。

  博士不定员,由朝廷出资供养,专职从事科技、工程、文化方面的研究,本身品级以成果和贡献定。

  吴王实验室工匠们,朱简烜的真传弟子们,都被放进了科学司当博士。

  部门机构基本确定之后,朱简烜看着手上的人员履历表,将原本职务与现在吴国个部门有一定关联性的官员,安排到各个清吏司署理职务。

  根据后续情况决定是否原地转正。

  所有清吏司主官郎中,品级暂定正五品,是大明清吏司郎中的正常品级,与秘书府的秘书们平级。

  所有郎中全部由吴王本人亲自任命,也全部只听命于吴王。

  在地方上,开始整合灾民组成的临时护卫军团,逐步改编为正常的民事机构——县。

  暂定每四个护卫军团的人员组成一个县。

  若是一个地方驻扎的军团数量不到四个,说明当地情况比较特殊,也按照一个县的规格组建。

  瀛洲和白云两片群岛都只有两个护卫,也各自组建一个县。

  南澳群岛只有一个卫,也设立一个县。

  随着持续输入大明的移民,这些县的人口会发展起来的。

  与此同时,所有的县,全部直属于中央朝廷,县以上暂时不设任何分管机构。

  一个卫的指挥使,理论上是正三品的官员,而知县只是正七品的官员。

  虽然文武官员品级不能直接比,但八级的差距还是大了点。

  最初正常组织的几个卫的移民,不会直接转成县。

  只有本来就是文官管理,由灾民迅速组建起来的护卫军团全部改成县。

第137章 吴王金票和武士的价值

  朱简烜把临时的吴国朝廷搭建起来,然后就立刻开始给他们安排工作:

  “储备司与科学司共同负责,筹备吴王国储备金行,负责发行吴王金票事宜。

  “科学司开发防伪技术,设计足够挺括、足够牢固、难以伪造的票纸。

  “储备司建设专门的印票厂,按照吾的命令印制吴王金票。

  “储备金行负责金银和金票的兑换和实际发行。

  “所有人全部牢记,吴王金票不是以往的宝钞,而是吴国金行的存金票据。

  “与大明民间钱庄的银票一样,只是只有几种固定的面额,同时也不不记名且可以自由流通。

  “允许百姓随时金银铜钱兑换成金票,也随时可以将金票兑换成黄金。

  “但只能换成黄金,因为黄金更加宝贵,且吴国黄金储备更多,我们没有足够的白银兑换。

  “为了方便核算和管理,直接对应一克黄金发行一金票。

  “面额直接写一克,且只有这一种面额。

  “但是一克黄金的价值较高,只适合作为商业贸易货币,不适合百姓日常使用。

  “所以额外设计银票、铜票作为辅币。

  “银票和铜票只作为辅币,不直接对应银和铜的重量及价值,而是单纯的锚定金票的价值。

  “他们不能兑换白银和铜钱,但是可以先换成金票,再用金票去兑换黄金。

  “强制规定,一百铜票兑换一银票,一百银票兑换一金票。

  “银票、铜票面额均用1、5、10、50四种。

  “一克黄金作为日常交易数额较大,但是作为存钱的方式却已经颇为合适了。

  “只要攒够一金票的银票、铜票,就能去换成黄金了。

  “在此基础上,吴王金票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锁定发行上限。

  “以吴国黄金储备重量,确定累计发行金票的总上限。

  “即吾的金库里面有一两金子,最多就只能印发对应一两金子的金票。

  “确保所有金票都能换成金子,与民间钱庄的银票相同。

  “以吴国本年生产的重要资源的价值上限,确定当年的发行的金票上限。

  “我们今年生产了价值一百两金子的钢铁煤炭粮食,那我们今年就最多发行一百两金子的金票。

  “确保当年发行的新金票,都能买到相应价值的硬通货。

  “当然,这两个数额都只是上限,我们不能真的按照上限来发行。

  “要考虑商品对外出口的情况,考虑资源消耗并减少的情况,考虑经年累月的金票积累。

  “要考虑大量的金银实际上都存在钱庄里面,实际交易的时候仅有存单而已。

  “市场流通实际需要的金票数量,会少于实际上存在的金银财富。

  “科学司要配合储备司,做好这个方面的统计核算工作,务必追求金票数额精准正确。

  “科学司招募博士,成立专门的课题组,研究相关统计和管控方法。

  “第二,朝廷将金票视为黄金。

  “吴王发出去的金票,只要收纳的时候查验确认为真,就可以用来缴纳任何税收,可以用来购买任何货物。

  “吴国范围内,任何官方和民间的商行,都不得拒绝收用吴王金票。

  “并按照开始发行的年限,逐步加强拒收处罚。

  “即开始发行的前三年,暂时不做任何惩处,三年后开始逐步实际处罚,从罚款一定数额直到关店。

  “朝廷机构自发行日起,都不得拒绝且要优先收用金票,鼓励百姓将金银换成金票。

  “第三,吴国的民间钱庄必须提供保证金。

  “必须将注册金数额的三分之一,直接存进吴王金行作为保证金,才能正式开业经营。

  “经营过程中,也必须将客户储存金银的三分之一,存到吴王金行的金库。

  “这些黄金作为钱庄失信时吴国朝廷偿还储户的底线。”

  朱简烜的命令一口气说完,但是现场的气氛就有点奇怪。

  短暂的安静之后,出现了轻微杂乱的噪音,官员们压低了声音惊疑感叹和讨论了起来。

  朱简烜说这个金票和民间银票一样,但与民间的银票还是有本质差异。

  民间钱庄若是失信,拿着银票的商人还能去朝廷控告,要求钱庄用它剩余的资产来赔付。

  但是吴国朝廷朝廷发行的金票,要是到了无法兑换和赔付的时候,拿着金票的商人能把自己大王怎么样?

  大明人天然的不信任朝廷发行的纸币……

首节 上一节 129/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