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将永定河拓宽、加深,并且修筑了新的堤坝。
顺天府外城新护城河也扩大了规模,达到了顺天府入海航道相同的级别。
北外城的护城河一端深入城中,一端向东与大运河的河道相连,现在可以直接在顺天府城内上船进入大运河。
同时在通州地区,将大运河继续向北延伸,与经过密云地区的北水南调运河相连。
可以用东北的来水,为大运河补充水源,确保天津以北的大运河水位稳定,提高通航效率和规模。
朱简烜带着一大群官员和工匠,在禁卫军步兵的护送下登上了石景山。
站在山顶的广场上,向下看西侧山脚下的永定河,能看到自此以西的河道都被整体加宽了。
河道两侧额外筑起了大堤,大堤中间已经蓄满了水。
这条原本规模并不大的北方河流,现在的积蓄的水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自此以上的河道已经不能算是永定河了,已经成了北水南调运河系统的一部分。
其实门头沟地区的永定河河道,不是顺天府西部最适合修建运河的地方。
如果只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运河路线应该在香山和玉泉山之间,从颐和园和圆明园北侧经过。
但这条建设思路投机取巧的运河本身地上河,就算是朱简烜不专门要求,汪莱也不敢把河道放在玉泉山和颐和园旁边。
所以在门头沟和昌平之间,在燕山中的一条山谷里面硬挖出了一条河道,将运河水引入了永定河。
需要向下挖掘的河道长度倒是只有六公里,但平均需要挖掘的深度高达三十米,最大需要挖掘的极限深度大约六十米。
而且山谷之中的土层并不厚,挖了土层之后还要继续挖石头。
汪莱在八年就让工部配合,要求顺天府和周边所有需要石材的部门、公司、工厂、百姓都到这里来取。
运河工程队伍可以为他们提供机器协助。
前后不知道多少人在这里折腾了五年多,才挖出了这条宽度两百米的山中运河。
这项工程是单独规划并单独建设的,并没有影响其他部分运河本身的总体工期,算起来还节省了几十公里的运河堤坝。
朱简烜来到广场中间的高台上,在钦天监正的指引下,举行了简单的祭祀仪式,随后正式下令开闸。
“开闸——”
朱简烜的命令发出,总工汪莱按下控制器,大型蒸汽机驱动的液压机开始工作,控制河道的闸门缓缓打开。
永定河门头沟地区积蓄的河水冲过闸门,涌入了准备好的运河河道。
这条运河将进入顺天府外城护城河,当然不会放任水流肆意自然流淌,这一路上还有多个水闸控制水流速度。
确保水势平稳的进入护城河,而不会把顺天府城给淹了。
朱简烜站在山顶上,眺望了一会儿奔涌的河水,又把视线掉转到了其他方向。
在石景山西北方向,能够看到比较遥远的地方,其实还有另外一条河道,只修了短短一截的河道。
永定河在这里实际上一分为三了。
朱简烜知道,那应该是北水南调第四阶段的起始点,顺着太行山南下汇入黄河,用黑龙江水冲刷黄河的泥沙。
朱简烜心中正想着这件事情的时候,汪莱就已经带着几个工匠凑了过来:
“陛下,第四阶段工程可以开始了,工程难度比三期要低。
“预计工期六到十年,应该能在三江泽达到预定水位时完成。”
朱简烜轻轻吐了口气:
“难度最高的第三阶段都完成了,效益最大的第四阶段确实也该开始了。
“你应该已经写好了详细规划,回头让通政司送到宫里去。”
第324章 黄河与运河
汪莱听到朱简烜的吩咐,就笑呵呵的拿出了一份装订好的文件:
“学生已经准备好了,请陛下有空的时候看一眼。”
朱简烜也笑了:
“你竟然直接带在身上了……”
朱简烜接过来直接拿在手中,现场打开大略翻了一下:
“第四阶段大概要做什么事情,你早就在总体规划里面说过了,我还有印象。
“现在我就想看看,你这些年有没有什么新想法……”
北水南调第四阶段方案,就是顺着太行山继续修运河,向南延伸到河南怀庆府武涉县,在这里与黄河交汇。
黄河新河道的建设,作为一个半独立的重点水利工程,其实已经开工好几年了。
黄河的新河道就在武涉县引出,走黄河支流沁河的河道逆流向北,进入原有的卫河河道向东北方向流淌。
经新乡、卫辉、浚县,在大名府辖区西部的回龙镇脱离卫河河道,经新修建的河道向北流向成安县。
在成安县进入洚河河道,然后经过肥乡县附近,在曲周县附近另外修建运河,连接滏阳河河道。
顺着滏阳河向北进入大陆泽,由南向北贯穿大陆泽,在新河县向北修建运河,进入猪龙河。
经猪龙河汇入白洋淀,而后向东经过东淀,在天津与永定河汇合,经黄河入海工程过滤后注入渤海。
大陆泽、白洋淀、东淀,以及天津周围的低洼地区,都是上古沼泽的遗迹,也基本是北直隶地区地势最低洼的地方。
用黄河河道将他们连接起来,可以在合适的地方修筑水坝,将黄河泥沙沉淀在这里,把沼泽逐渐变成平地。
当然也可以修建正常河道,保持水流对河道的冲刷作用,同时用更加充足的河水将沼泽变成水田。
与此同时,太行运河在武涉县与黄河交汇之后,也会在这里再次分流出另外两个支流。
通过专门设计的综合分流系统,可以大致控制泥沙和清水的分流方向。
未来黄河的泥沙将主要随新修建的河道流淌,其他的支流则大部分都是尽量保持洁净。
第一支流,也就是供应京杭大运河自流水源的河道,将在武涉县顺着原有的黄河河道继续向东流淌。
在兰阳和考城之间向东开口修建运河,经过菏泽、郓城,在南旺湖和安山湖之间,京杭运河的高点进入大运河。
第二支流,也就是原有的黄河夺淮河道,这条修建了完善大堤的河道当然不能浪费,有了足够的水源可以作为支线运河。
同时也要利用可控的黑龙江水,协助淮河加速冲刷下游河道沉积的泥沙,逐步恢复正常的淮河入海通道。
第三支流,应该说是第三组的多条支流,在郑州以东到徐州之间的黄河旧河道以南,联通淮河主要支流的多条运河航道。
通过贾鲁河连接颍河、通过惠济河连接涡河、通过北沙河连接浍河、通过巴沟河连接雎水。
同时在双沟集开挖新的运河,将雎水中下游与黄河旧河道直接相连。
在黄河刚刚夺淮的时代,淮河北侧的支流很多都被黄河侵占过,但那种侵占是破坏性的。
水少沙多的黄河水流注入淮河之后,将千年无大灾的淮河流域变成了黄泛区。
现在主动将黄河旧河道与淮河再次相连,就是改造和修复性质的操作了,用东北来的正常水源去治疗淮河。
在淮河流域干旱时,用三江湖水源为淮河补水,同时将淮河航道纳入北方运河网。
这项中原河网工程完成后,骆马湖、洪泽湖和高邮湖三两个地上人工湖,就都可以功成身退了。
在这样的基础上,疏浚修缮内华北地区绝大部分自然河流的河道,增强整个水网的灌溉和航运能力。
黄河以北平原地区的河流,绝大部分都发源于太行山中,都是自西向东流淌,或者自西南向东北流淌。
北水南调的主河道顺着太行山一路南下,将刚刚离开太行山中的河流上游全部串联起来。
新修建的黄河入海主河道,又能自南向北的贯穿这些所有河流的中部。
而原有的大运河河道,再次贯穿所有河流的下游。
这样三条巨大的纵向人工河道,与所有天然的横向和倾斜河道在不同阶段交汇。
就形成了一张覆盖了绝大部分平原地区的庞大河网。
有异常庞大而稳定的三江泽大湖水源,配合这三条南北运河上的堤坝和水闸,能够调控整个水网的水流和水位。
可以用所有的河流分担夏季的洪水,也可以用三江泽的庞大水源在干旱时供水。
朱简烜觉得汪莱的设想很好,就是燕山运河沿线水资源调度系统扩大,应用到整个华北乃至中原地区。
让华北平原彻底摆脱干旱,同时最大限度的规避水灾,变成真正的膏腴之地。
华北平原南北两部分的分界线,淮河和黄河及以北河流的分水岭,大致在开封府和曹州府两地。
这里有大运河补水通道经过,还有旧黄河形成的河道运河经过,串联起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河流,未来会成为中原地区航运业务的中心。
汉代以前富裕的曹州和定陶,和唐宋时代富裕的开封府,应该有很大的概率再次振兴。
与此同时,这项工程也不只是能让华北受益。
大明在松花江以南和辽河平原地区的开拓区是最早的受益地区。
东北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内陆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与华北大致相当。
西部靠近蒙古高原的地方,年降水量自然也是草原水平。
只不过东北地区气候较为寒冷,蒸发量不如华北地区那么大,所以显得没那么缺水。
纬度越高,位置越往北,气候越寒冷,蒸发量越低,能够留存下来的降水越多,同时当地的人口也相对更低。
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松花江以南,三江泽周围地区本来就人烟稀少。
朱简烜前世东北地区的人口较多,建国初期工业较为发达,主要是历史遗留因素导致的,是外部力量干涉的结果。
当中国自行完成了工业化之后,东北地区的人口也开始流失,工业也开始衰退。
全世界范围内,冬季温度与哈尔滨接近的地方,就没有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哈尔滨类似规模的更是仅此一个。
南方的沈阳都比莫斯科还要冷,更不要说更往北的三江泽地区了。
实际上,如果普通人能够自行选择的话,本来就不想到这么寒冷的地方生存。
俄国人几百年一直致力于寻求温暖的海岸线。
朱简烜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当初才决定启动三江泽大湖工程。
那样就不需要大规模向当地移民,还能比较方便的控制周围的土地,遏制土著势力滋生。
大明在东北地区的开拓区域,与以前的清国比较类似,基本上就集中在松花江流域及以南,而且以辽东地区为主。
松花江流域专心搞大规模农场,不去主动组建大规模的城市。
三江泽大湖与北水南调工程,让整个黑龙江逆流南下,首先穿过的就是松花江流域,当地自然能先用上水。
朱简烜看着前面的大部分说明还是比较满意的,让华北变成江南的前景堪称美妙。
但是看到最后的时候,汪莱抛开了北水南调工程,又提及了另外几个同样夸张,或者说更加夸张的工程设想。
一是刚果河大坝,大坝本身没问题,刚果河本来就是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建设水坝发电很正常。
但汪莱的设想是在刚果盆地范围内大规模蓄水,让这片热带雨林变成一个巨大的湖泊。
二是霖洲大江(亚马孙河)大坝,这个大坝本身就有问题,规模太大了。
所以汪莱的设想没有走极端,只准备修建二十到三十米高的水坝,目的还是在亚马孙蓄水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