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和降落同时运作虽然只是理论,但是显然能直接提高传统航母的甲板调度效率,关键是能避免着舰事故。
再加上航母这种大型战舰,服役周期是二十年起步,三十年也属于正常,五十年也不算特别离谱。
在这个漫长的周期中,喷气式飞机肯定要上舰使用的,长方形直通甲板肯定是不行的。
与其等到那个时候,再把直通甲板拆掉,给航母做做整容式的大改造,不如现在设计的时候,就提前把斜角甲板安排上。
现在设计出来的蒸汽弹射器,力量很可能会非常低,飞机对弹射的需求也不高。
但这个早期弹射器可以提前占位,在设计和建设舰体的时候,就把未来的弹射器所需的空间预留出来。
未来直接更换更新更强的弹射器,肯定比在正常甲板上强行开槽,强行安装弹射器的效果更好。
朱简烜这种提醒和要求,也是穿越者经验的直接体现,能够提前规避很多麻烦事儿。
航母的事情安排下去,朱简烜又翻了一下潜艇的设计图,觉得这方面倒是比较稳妥的,自己没有什么需要额外提醒的。
就直接选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作为底图,让设计团队以其为基础完成新潜艇的设计。
安排完战舰设计的任务,时间就已经到了下午了。
朱简烜就先回宫休息,第二天上午早朝之后,就马上再次来到了科学院,给科研人员安排新一轮的科研任务。
安排一个小组,做无线电探测方面的研究,尝试制作出前世的“雷达”。
安排一个小组搞半导体特性研究,由此倒向晶体管技术,进而继续准备设计通用型电子计算机。
安排一个小组去设计电视机,设计有线和无线广播系统,将动态画面实时传输到到远方。
安排一个小组做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同时开始相对论方面的研究,进而倒向裂变乃至聚变武器技术的探索。
安排一个小组去升级电焊技术,摸索电渣焊接技术,进而探索电渣熔炼技术。
安排一个小组负责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提取。
…………
朱简烜连续几天在科学院泡着,把科学院的人都发动了起来,分头去搞更加深入的研究。
这些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甚至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技术,很多难度都比较高。
朱简烜不要求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可以先做探索性的研究。
但作为穿越者的朱简烜知道,这些技术路线都是可行的。
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早晚能够得到结果。
第328章 印度
朱简烜在科学院泡了差不多一个月,安排好了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的长期科研规划。
天工十五年仲秋节之后,朱简烜就没有再去科学院泡着,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再次转到其他政务上。
未来大明本土和欧洲的任务就是继续搞工业建设,继续完成北水南调第四阶段的任务,继续攻关更多的前沿技术。
欧洲方面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大明的方式,建立一套新的统治秩序,同时维持欧洲总体上的局势稳定。
美洲、霖洲、非洲方面的主要任务,都是继续加大规模移民,继续深入勘探和开发内陆地区。
不过这些基本都已经是日常化的工作了,朱简烜作为决策者调派好人员去主持,自己定期确定工作进度就行了。
朱简烜稍微有了点空闲时间,就开始正式谋划如何解决顺国、俄国、奥斯曼的问题了。
八月十七日,朱简烜把西厂提督刘安民叫到自己的办公室。
让他调派更多的人手前往顺国,加大对顺国内陆的信息收集力度。
整理顺国君主僭越不臣,妄自尊大,不敬君父的证据。
最好是直接搞到照片、录音、录像证据,以及顺国内部的文件证据。
西厂提督刘安民听到这种任务安排,就知道皇帝应该要准备对顺国动兵了,也确实该动手了。
不过刘安民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没有在不需要说话的时候发表任何意见,直接躬身拱手领命回去办理。
这件任务本身其实没有什么难度,顺国君主对内称帝,对大明称王,都是半公开的现实。
对顺国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往来大明和顺国的商人也早就习惯了。
以往大明朝廷有更重要的事情耀斑,没有去专门收拾顺国君臣,也就当做是不知道了。
现在皇帝本来就准备对顺国动手了,那这些东西就是实打实的罪证,是直接出兵讨伐不臣的理由。
刘安民一边安排人手,整理手边已经有的情报,顺国本来就有的西厂的情报机构,本来就会定期送回当地的消息。
同时按照皇帝的要求,专门调派人手带上相机、录音机、录像机,赶赴顺国获取更多的更加新鲜的证据。
西厂档头王贵扮作一个富裕的丝绸商人,带上一群西厂番子假扮成商行的伙计和水手。
从浙江的公私合营贸易行里面,专门租赁了两艘最常见的钢骨木壳蒸汽商船,认真准备了适合在印度销售的绸缎。
大明海军的主力舰队早就已经完成了全钢化,现在正在朝着全燃油舰队转化。
但民间商船更新换代的速度要慢很多,现在大部分商船仍然在用烧煤的蒸汽机,大部分常规商船也还是木壳的。
有钢骨的木壳商船,已经是比较新的了,使用时间最多也就十几年,很多船龄可能都还不到十年。
只有运输最紧俏商品的货船,比如大型远洋运油船,从诞生之时就是纯钢制的。
王贵像个真的商人一样,跟跑印度地区的民间商人们凑到一起,从舟山启程前往顺国统治的印度地区。
现在整个太平洋和整个印度洋,基本都是大明海军的控制区,根本没有他国海军活动。
西太平洋的鲸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大明本土近海区域,南洋诸岛之间的诸多海峡和边沿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区域。
以及波斯湾、亚丁湾、索马里、桑给巴尔等大陆周边地区,更是有大明海军护航船队不定期的巡航,清理侦察海盗。
大明对海盗的打击力度,是近几百年来全世界都少有的,现在全球的海盗活动已经几乎被大明打到灭绝了。
普通的商人就算是自行出海经商,绝大部分时候也都是安全的,已经不需要专门由海军护送了。
不过在较为成熟的商路和航线上,民间商人仍然习惯组队一起走,遇到暴风雨之类的自然灾害,也能互相有个照应。
王贵跟着商船队伍一路航行到了印度西海岸,在孟买码头靠岸。
经常跑这条商路的商人,大部分都直接去找他们的客户了,理所当然的想要尽快完成交割。
而王贵却不着急卖货,直接把船停在港口下了锚。
王贵带着自己的副手假扮的管家,上岸去跟孟买的西厂管事会面,确认身份之后在他们的配合下开始工作。
刘安民要求收集整理印度情报的命令,早就已经通过海底电缆和无线电送到了印度,本地的西厂人员已经开始工作了。
王贵自己,在本地有公开较高身份的孟买西厂干事的陪同下,首先去拜访当地的顺国官员。
手下的管事和掌柜们去当地商行拜访,理由是寻找合作的机会。
伙计有的去赌场吆五喝六,有的找地方看戏听书,或者沿街闲逛采买东西,到当地市场和衙门看热闹。
水手们则大多去酒楼喝酒,去当地的青楼找胡姬厮混。
但这一切都是表象,都只是到不同的方式,向不同的人群获取有用消息。
王贵还会继续深入内陆,前往顺天南京德里调查。
与此同时,在印度地区北部的德里城,神洲式的顺国皇宫一角,一座专门圈出来的校场上。
须发花白的顺国皇帝李策凌,端起一杆步枪对着远处的标靶开了一枪。
伴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响,黑火药的烟雾迸发出来,而铅制的子弹已经飞了出去。
三百米之外的标靶微微震动,中间偏右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洞。
李策凌连续打了五发子弹,五发全部都上靶了,不过位置都不太好,相互之间的距离比较远。
周围卫兵站立不动,几个内监却马上出声叫好。
“陛下神射啊……”
李策凌听着这种废话,脸上却并没有多少高兴的表情。
他走出黑火药烟雾的范围之后,把步枪端在面前,伸手拉动枪栓,观察里面的子弹。
然后把这杆步枪放在身前的桌子上,拉起桌子上的另外一杆步枪。
端枪瞄准之后,再次扣动扳机。
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周围几乎没有烟雾出现,一枚铜壳子弹已经飞了出去,最终打在了靠近标靶中心的位置。
李策凌继续连续拉栓射击,再次连续打出了五发子弹。
还是五发全部上靶,而且都集中在中心附近,而且落点之间距离非常近。
李策凌皱着眉头,一手抱着这杆枪,同时另一只手拿起了之前用过的枪,双手掂量了一下重量。
然后把枪都放在桌子上,拿起桌子上的两颗子弹,放在眼前对比。
其中一颗子弹就是大明军队使用的制式子弹,口径为八毫米,使用黄铜铜壳,黄铜包铅弹头,使用无烟发射药。
另一颗整体也算是金属定装子弹,但制作远不如旁边的子弹那么精细。
类似于大明在日本战争期间,以及非洲开拓行动早期,大明子弹供应不足的时候,大明的民兵用过的临时子弹。
弹壳是黄铜薄片卷制而成,弹头也是纯铅的,口径是十二毫米,内部装填的是黑火药。
李策凌拿着大明的制式子弹问身边的官员:
“这种口径更小的步枪和子弹,我们现在能搞到多少?能够一千人的部队使用吗?”
旁边的官员赶紧摇头摆手:
“禀陛下,我们目前总共只有十杆八毫米步枪,八毫米的子弹还剩下不到一百发,别说一千人了,十个人都不够用的。
“大明军队对这种子弹的管制非常严格,我们只能搞到少量样品拆解研究仿制。
“除非大明官方直接批量提供这种子弹,否则我们不可能把这少量的样品拿出来,作为军队的正常弹药使用的。”
李策凌右手捏着那个子弹,放在眼前仔细的观察:
“你说是要学习和仿照,但是到现在也完全没有结果,那些工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
“我不是专门给人给钱,从大明挖过来了一批工匠们,他们怎么也造不出来?”
官员也是苦着脸继续解释:
“启禀陛下,这种子弹太过精巧了,咱们大顺的工匠和机器,确实都做不出来。
“关键是这种子弹看似小巧,但却不是一个工匠做出来的。
“甚至是每一部分也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弹壳、底火、弹头这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好几个工人。
“这些工人不是各自手工敲熔炼,而是操作专门的机器制作。
“那些工匠都说了,我们把他们挖来也没用,把他们所有的工人一起挖来也没有用。
“没有大明朝廷的机器,大明的工人也做不出来。”
李策凌听着有些烦躁和嫌弃:
“大明工厂里面用的什么机器,我们就去准备什么机器就是了。
“你让那些工匠把机器的图样画出来,让我们的工匠配合他们做出来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