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363节

  官员继续苦着脸解释:

  “那些机器我们也做不出来,大明的工匠们甚至不知道那种机器是怎么运作的。

  “那些机器并不是一些锤子、风箱之类的简单工具,而是规模很大的、结构非常复杂的大型机器。

  “而且那些工匠也说了,就算是他们知道他们用的机器怎么制作,同样也做不出来。

  “制作那些机器用的材料主要是各种合金钢,我们大顺根本造不出来。

  “特别是子弹的装药,那种特殊装药是多种材料调配的,秘方也是绝对秘密而且非常的危险。

  “我们和工匠们讨论过之后,只能利用旧有的传统工艺手段,制作出功能相似的步枪和子弹。

  “大明的枪管是钢制的,按照工匠的说法是一体成型,用专门的无缝钢管,像是挤压面团一样,直接挤压锻造出来的。

  “据说一台机器一天就能生产上几百根枪管,一个月就能生产上万根。

  “我们只能让铁匠挥舞着锤子,在工作台上卷制锻铁的枪管,制造的速度非常慢,而且不如大明的枪管牢固。

  “我们没有办法生产威力巨大的无烟发射药,只能用传统的黑火药替代。

  “威力变小了,倒是正好不用担心炸膛。

  “我们没有办法给铅弹包上铜壳,只能用纯铅弹作为子弹,结果是容易在线膛里面挂铅,一杆枪打不多久就没用了。

  “我们造不出一体化的弹壳和装药,只能用铜箔卷制出类似的结构,密封效果不如大明步枪。

  “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做出来的这种步枪,重量大、威力低、精度低……”

  李策凌听着这些抱怨就有些烦躁:

  “照你这么说,我们永远不可能造出大明相同水平的枪械了?”

  官员沉默了几秒钟:

  “我们如果有大明的炼钢厂,有大明的硝酸工厂,大明的钢管厂,大明的蒸汽机厂。

  “还要有大明的液压冲压机厂,大洋的化工厂等等……

  “要有大明所有相关工厂,还要有大明的所有生产设备,才能制造出大明的步枪。”

  李策凌听到这里就直接摆手:

  “够了,你让我到哪儿去给你找这些东西?

  “我们与大明……只是名义上的藩属。

  “大明的这些工厂和机器,就算是正式的藩属国,都未必能够得到。

  “更加不可能给我们使用了。

  “我们只能另外想别的办法,提升我们的武器的威力。

  “大明对我们……不可能完全放心。

  “现在他已经解决了欧洲的麻烦,稍微喘息之后应该就会来收拾我们了。

  “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尽可能完全的准备。”

  周围的几个官员听完面面相觑。

  他们不是不知道当前的局势,而是对局势以产业感到绝望了。

  过去的短短三十年间,大明的力量迅速膨胀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十年前的时候,大明对顺国是无可奈何的,对当时的清国也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在将近二十年前的时候,大明就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消灭了清国这个死敌。

  而后更是在全世界到处征战,迅速征服了整个非洲、美洲、霖洲。

  又抓住机会控制了欧洲最为重要的地方。

  绝大部分国家的君主和官员都认为,大明的力量之所以膨胀的如此之快,关键还是大明的机器和武器太强了。

  那些机器和武器都是大明的天工皇帝亲自创造的。

  其实李策凌这种传统帝国君主,本身对技术发展并不是特别的重视。

  是因为天工皇帝朱简烜的存在,是天工皇帝以往的丰功伟绩,让李策凌开始重视工匠。

  但重视的结果却是绝望。

  李策凌倒是明白,制作一样东西的条件不具备,那就先去准备这些条件,让条件变成具备,也就是创造条件。

  但是创造条件这件事情,却好像是一环套一环,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一样。

第329章 顺国的出路

  李策凌心情烦躁的离开校场,回到自己日常办公的宫殿,把自己最信任的几个大臣都叫过来开会。

  出身神洲的明清顺三国,在朱简烜插手大明政治之前,顺国是整体组织活力最高的一个。

  本来就是最晚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的,又长期处于颠沛流离乃至战争状态之中。

  过去的一百多年之中,从西安到顺天府,再从中原到草原,与蒙古人斗争和合作了几十年,又从西域进入了印度。

  随时都在准备战争,或者正在参与各种战争,随时都要做好准备,应对周围的各种意外土法情况。

  组织机构长期高强度运转,一直没有机会稳定下来,进入逐步腐朽堕落的阶段。

  顺国原有军队战斗力和组织机构火力衰退速度都是最慢的。

  过去的十几年间,大明在北伐灭清、开发非洲、夺取美洲、参加欧洲战争的时候,顺国也没有闲着。

  趁着欧洲乱局在乌拉尔地区夺了一块土地,而后就开始全力征服印度地区的土邦。

  如果不与朱简烜对比,顺国的李策凌也可以算是一代英主了。

  印度本土的原有土邦酋首们,要么在顺国大军压倒性的优势面前彻底的无条件投降,变成没有实权的贵族到德里生活。

  要么就是被在负隅顽抗的过程中,被完成土地改革的新军队彻底消灭。

  消灭这些土邦君主和贵族之后,顺国就在新的控制区继续实行土地改革和社会制度改革。

  废除印度原有的整个旧贵族体系,将原有的土地大部分均分给当地的农民,少部分划归顺国新贵族所有。

  李策凌和前代的顺国皇帝,最初参考神洲的传统将所有国民分成了士、农、工、商四民。

  所有神洲本土人,包括顺国的汉人和蒙古人,全部都属于士族。

  印度本地人全部属于农、工、商三种。

  本来,在印度传统的社会现实影响下,顺国设置的四民会自然而然形成四个等级。

  印度人肯定会将其与原有的种姓制度相对应起来。

  但是最近这些年,大明工商业大发展的事实对周围的影响越来越大。

  特别是朱简烜本人定年号为天工,将重视工商业的态度变成了国策,直接影响了顺国君臣。

  顺国皇帝李策凌也参考大明的情况,逐步提高了印度工商业群体的地位。

  将农、工、商三民列为平等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平民”。

  但士族仍然保留地位,凌驾于平民之上。

  以后世的观念看,顺国并没有完全废除印度的种姓制度,但是也大幅度精简了种姓制度。

  人的社会地位划分从五个层级变成了两个。

  最关键的变化是普通农民分到了土地,所有平民都可以被征召为士兵了,从军不再是刹帝利的贵族特权了。

  相比印度原有的社会层级制度,这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

  李策凌坐在宝座上,看着臣子们到齐了一起进来,看着他们一起向着自己行礼问好。

  李策凌等他们行礼完毕,才让内侍搬了椅子给他们坐下,然后直接开口询问:

  “按照最近这几个月的情报,明国接受了拿破仑的请降,以非常保守的姿态结束了欧洲的战争。

  “关键是没有继续参与俄国与奥斯曼之间刚刚爆发的战争,开始在欧洲封藩建国。

  “诸位爱卿都来说说,明国君臣现在打的什么主意。

  “他们是真的熄了继续开疆拓土之心,准备彻底安顿下来开始休养生息。

  “还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志不在欧洲,实际上另有所谋呢?”

  几个臣子互相对望一眼,没有人在这种情况下主动开口。

  这种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皇帝老子显然有特殊的目的,还是尽量不要马上参合进去。

  李策凌看他们都不说话,就直接点了六十五岁的渥巴锡的名字:

  “卿以为如何?”

  渥巴锡是准噶尔系的贵族集团的代表。

  现在的是顺国最初的大顺起义军和蒙古部落联盟组成的联合帝国。

  顺国的蒙古部落以准噶尔部为主,顺国皇帝祖上也和准噶尔部联姻过,现在的李策凌就有准噶尔血统。

  虽然联姻了,但双方的社会组织方式相差甚远,双方终究是联盟合作关系。

  顺国范围内的蒙古各部落的独立性一直很高。

  最近这些年,大顺朝廷成功入关了印度,汉人为主的朝廷开始在印度搞土地改革,显然已经准备在印度正式扎根了。

  印度土地富饶,人力资源充沛,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适合建立传统的神州朝廷。

  农业帝国的生产效率远超游牧组织。

  大顺的汉人贵族和军官一旦在印度扎根,就慢慢开始觉得北方的草原就是累赘了,与蒙古人的关系也就开始疏远了。

  但是与此同时,大明已经把铁路修到了哈密,已经贴着顺国北疆的边沿了。

  顺国的北方边疆属于蒙古人。

  有了铁路这种交通工具,大明与蒙古人之间的贸易活动迅速增加。

  蒙古人直接跟大明人贸易,通过草原特产能换到的东西,比跟顺国朝廷从印度榨取的东西精致多了。

  民间的走私活动,半官方的渗透行动,在可见或者不可见的地方不断滋长。

  顺国朝廷不希望与大明过多的往来,希望北方的蒙古人依赖印度本土的物资供应,而不是直接从大明那边换。

  所以说顺国朝廷这几年一直在想办法,想要限制与大明的贸易和走私活动。

  这导致蒙古人与顺国朝廷更加离心离德。

  李策凌讨论这种敏感问题,直接没有找普通的蒙古人来,但是身份特殊的渥巴锡叫上了。

  渥巴锡虽然也算是准噶尔蒙古人,但是他不是中亚和西域的本土蒙古人,而是带着族人从俄国跳槽过来的。

  所以渥巴锡在顺国的蒙古人群体中比较孤立。

  关键是渥巴锡的部署和同族,大多都集中在顺国西北部,在与俄国交接的地方,而不是东方的大明旁边。

  渥巴锡跟大明没有什么直接利益纠葛,可以在这种问题上发表相对客观的意见。

  渥巴锡听到点名,认真斟酌了一下语言:

首节 上一节 363/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