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364节

  “禀陛下,臣觉得明国皇帝好大喜功,应该不会就这么彻底停下来。

  “他们现在停止战争,很可能只是短暂的休整,甚至很可能是要再次升级作战武器了。

  “明国皇帝在过去三十多年间,就这样组织了两轮大规模战争。

  “第一轮有三场战争,分别是灭阿曼同时征服北非,北伐灭清顺便征服朝鲜,最后是彻底收服日本。

  “第二轮也有三场战争,分别是迫使葡萄牙屈服,夺取西班牙的殖民地,插手欧洲大陆战争。

  “两轮战争之中,每一场单独战争持续的时间都不长,第一轮的三场战争都只打了一年。

  “但是在开始战争之前,他们的准备周期其实很长,他们要更新他们的武器装备。

  “基于此前的经验,臣觉得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明国朝廷和军队休整准备完成后,肯定会开始新一轮的战争。

  “目标也许是奥斯曼,也许是俄国,又或者是我们大顺……”

  李策凌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的明显,但是渥巴锡似乎却故意没有完全回应李策凌的意图。

  李策凌表情没有什么变化,顺着渥巴锡的话直接挑明了目的:

  “那如果大明接下来以大顺为目标,我们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准备防范呢?”

  渥巴锡稍微迟疑了几秒钟:

  “按照臣的了解,明国皇帝虽然好大喜功,但是却又非常的谨慎,非常的惧怕伤亡。

  “为此他不但下大力气革新武器,还孜孜不倦的招募仆从军。

  “在战争开始之后,他又追求速战速决。

  “不愿意主动进攻法国,不愿意跟拿破仑打全面战争,而是用谈判和招募藩国结束了战争。

  “基于这种分析,臣认为我们只让明国皇帝感到棘手,没有办法用较低的伤亡和消耗打败我们,那他们就可能会放弃战争。

  “参考大明的经验,组织军屯卫所,组织大规模的民兵,发动所有分了土地的平民参战。

  “只要能让明国主力军疲于应付,我们就能有机会成功了。”

  渥巴锡说的似乎很有道理,但李策凌听完就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按照欧洲的情报,拿破仑做了跟我们类似的事情,将征服的大部分土地分给了当地农民。

  “但明国军队抵达的时候,得到土地的农民却并没有抵抗。

  “明国宣布保护他们已经分到的土地,还把拿破仑分给法国军官的土地也拿出来,继续分给当地的所有平民。

  “结果德意志地区的平民迅速倒戈,成了现有的大明体系的一部分。

  “我们能够发动这些平民,跟随我们一起对抗印度本地的贵族,就是因为我们给他们分了土地。

  “印度本地的邦国贵族不可能放弃土地。

  “但是明国不在乎这里的土地,可以和我们做一样的事情。

  “无论是我们统治他们,还是明国直接统治他们,他们得到的利益不会变少。

  “如果大明军队打败我们的军队,将我们的军官贵族的土地也分给平民,平民就能从大明得到更多土地。

  “这种情况下,那些平民为什么还要为我们而战?”

  渥巴锡张了张嘴,心中有一个想法想要说,但是靠在自己的身份,最终忍住了这个冲动:

  “这……臣就不知道应该如何了,请陛下恕臣愚钝。”

  李策凌也没有追问,而是看向现场的其他人:

  “诸位可有解法?”

  几个大臣嘀咕了一会儿,一个四十多岁的汉族军官站起来说:

  “陛下,分田改革能发挥力量,但却无法抵挡支持相同制度的更强大的敌人,那我们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就和明国一样给功臣封藩建国,让他们在各地直接抵抗明国的军队。”

  李策凌还没有表态,旁边的另一个大臣就开口了:

  “藩国一样会倒戈,他们可以直接成为明国的藩镇,为什么还要当我们大顺的藩镇?”

  李策凌听得忍不住直皱眉,好不容易完成对地方的掌控,现在却要再放出去,可能真的太难收了。

  幸好这种思路也没有什么用处: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这时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官员开口:

  “老臣以为,可以兼而有之……

  “继续保持当前的土地改革方案,同时将作为明朝藩国的身份由虚落实。

  “让咱们真正成为明国的藩属国……”

  李策凌听到后面就更加忍不住皱眉了:

  “你的意思是要不战而降吗?”

  老官员马上解释:

  “这不是投降,这只是执行太祖皇帝的承诺,我们在一百多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明国的册封了。

  “现在姿势将这份要求正常执行,将我们与大明的关系变成正常的……”

  李策凌打断了老官员的继续解释:

  “先不讨论这个问题的细节了,先讨论正题要怎么解决。

  “你们难道认为,明朝会什么要求都不管,单纯的允许我们现在整体成为藩国吗?

  “如果他们要将我们拆分开来,变成几个省的呢?

  “就算是我们现在开始将藩国落实,那大明就一定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吗?

  “会不会找个理由来‘平叛’?”

  几个臣子都是沉默不语,因为李策凌说的都是现实。

  实际上的藩国,那可是实际上的臣子,不再是独立的君主,无法再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关键是以往顺国实际上搞过区别对待,留下了大量内帝外王的证据。

  大明对顺国不爽,随时可以拿这些证据说事。

  现场沉默了许久,没有人能解决这样的麻烦,现在的局势太过恶劣了。

  这时候渥巴锡再次开口了:

  “陛下,是否需要臣跑一趟俄国,跟俄国的君主联络一下,邀请他们合作对抗明国。

  “面对明国这个恐怖的敌人,我们与俄国以往的矛盾其实都不足为虑了,我们实际上变成了唇齿相依的盟友。

  “明国如果灭掉了大顺,那俄国就是下一个目标,反之也是一样。

  “甚至我们应该调停俄国与奥斯曼的关系,建立一个大顺、俄国、奥斯曼三国的同盟,针对明国的互助同盟。”

  渥巴锡一家曾经同时混迹于俄国王宫和奥斯曼宫廷之中,在两边都有一些熟人,也确实适合做调停人。

  李策凌觉得渥巴锡的方案没问题,但采用这个方案就意味着要继续抵抗,不考虑与明国合作了。

  李策凌思量许久,最终还是不敢轻易决定,只能尝试两边混:

  “你单独去一趟,不要以朝廷的名义大张旗鼓的去,你就以拜访旧友的名义去,探探俄国的口风。

  “另外鸿胪寺派人,去拜访大明的鸿胪寺人员,探探大明对我们的态度和口风。”

第330章 技术爆炸

  渥巴锡要从印度走陆路去圣彼得堡和伊斯坦布尔,还要以非官方的身份试探俄国和奥斯曼的态度。

  花费的时间可就没办法准确控制了。

  渥巴锡一去就是好几个月,大明西厂的档头王贵在这段时间里面,从孟买跑到了德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罪证”。

  包括顺国朝廷的邸报公文,顺国皇帝批准用印的律令,甚至还有几份顺国皇帝下发的圣旨。

  这些文件的抬头和落款,全部都是以王朝部门乃至皇帝的名义。

  王贵还找机会,在合适的地方拍摄了顺国皇帝的行宫,确认对方用的都是明黄的瓦片。

  顺国内部一直都是以皇帝自居的,这种类似的罪证到处都是。

  王贵在印度停留了三个月,感觉自己搞到的东西已经足够多了,已经把大明顺王谋反的案子做成了铁案了。

  于是王贵在天工十五年十二月中旬卖完了自己带来的所有的货物,启程返回大明京师顺天府。

  差不多同时返回顺天府的,还有一大批参加了欧洲战争的将领和士兵。

  经过一年多的整顿,欧洲西部的局势逐步稳定,从美洲到欧洲连续打了几年仗的官兵主力,开始陆续撤回本土了。

  与此同时,朱简烜的十几个儿子,欧洲跑了也有一年多了,也在今年年底之前赶回了顺天府。

  只有第十六子朱靖坚因为当上了汉诺威国王,仍然留在了哈德伦生活。

  皇子们回到顺天府之后,稍微休息了一个晚上,就赶紧沐浴更衣进宫,向他们的皇帝老爹汇报见闻。

  皇子们在欧洲访问的时候,就会不定时的写一些报告发回来。

  这次本人回来了,更是要写一份总结性的报告,说明他们此行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探讨。

  十五个皇子分成两排站着,一起向御案后面端坐的朱简烜行礼,然后一起递上自己的报告。

  朱简烜的侍卫把这些报告接过来,现场检查没有什么问题,才递给朱简烜。

  朱简烜也不让儿子们离开,就让他们在前面站着等候,自己现场自顾自的翻阅他们的报告。

  就像老师现场审阅学生的作文一样。

  朱简烜从年龄最小的开始看起,发现这些孩子都写了很多的东西。

  应该是因为欧洲的社会现实本来就与大明相差甚远,他们亲自到了欧洲之后感觉意外和奇特的东西自然很多。

  直接观察到的表面现象最多,部分内容尝试总结了其中的规律,极少数在社会和经济层面做了分析。

  朱简烜一直翻到最后,看到了大皇子朱靖坤的报告,他对照神洲自古以来的历史,梳理了欧洲的历史和现实。

  在这样的基础上,朱靖坤认为战争对技术革新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欧洲古典时代的西罗马国崩溃后,入侵罗马的蛮族建立的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性质类似于神洲的五胡十六国。

  但是这些蛮族国家的社会状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礼仪水平,更加接近于神洲的商周时代。

  盖因罗马本族人口太少,并没有对周边蛮族施以足够的教化。

  蛮族入侵灭亡了西罗马之后,罗马人也没有办法像北朝汉族士族那样,依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对地方上的控制,在蛮族统治的国家内部夺舍重生。

  西罗马灭亡之后,欧洲西部的文明教化和手工业技术水平都出现了全面倒退。

  一直到神洲的唐宋时期,东罗马之外的欧洲西部诸国才有了新的发展,才接勉强接近于神洲的战国时期。

  当时的欧洲蛮族国家的生产能力,整体上落后神洲至少一千年。

  但是在蒙古西征,大食国崩溃,这两个关键节点之后,欧洲人的手工业水平,特别军事武器技术水平,开始爆发式的上升。

首节 上一节 364/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