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批游牧骑兵之中,最后能打死或者抓到几个,并不是非常的重要的事情。
最重要是能不能找到他们的部落大队所在地。
在大明有飞机和机动车骑兵的情况下,他们这种游牧部落的大部落一旦被发现,就基本没有逃脱的机会了。
无论是调动更多军队直接击溃他们,还是用武力压制迫使他们直接臣服,都能解决一项麻烦。
中原王朝不擅长控制游牧部落,因为他们能在超长距离和超大范围内长期活动。
中原王朝的传统骑兵和骡马队伍后勤,很难迅速找到他们的位置。
而游牧部落在总体弱势的时候,就会全力规避与中原王朝军队的接触,打不过就想办法躲过去。
历史上朱棣的几次北伐,经常深入大漠数千里,结果找不到一个敌人。
等到补给消耗过半,不得不返回本土修整。
现在大明军队围绕铁路活动,通过铁路供应源源不断的补给,不需要从本土用骡马输送物资了。
铁路本身还可以成为诱饵,引诱搞不清现状的游牧部落来袭击。
第349章 要解决草原的问题
沿着铁路线巡逻的大明空军,与地面上的两轮机动车骑兵配合,跟随溃败逃窜的游牧骑兵,找到了他们的部落大队所在地。
那是一个总人口在两千人左右的典型的哈萨克游牧部落。
大明的空军马上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在附近监视对方的活动,同时拍电报向后方报告,另一部分飞回去回去亲自报告。
地上的机车骑兵则是立刻出击,在逃窜的骑兵回到部落之前将其击毙,避免立刻惊动他们。
距离最近的临时军营收到报告之后,马上调派了一个营的骑兵过去。
两千人左右的游牧部落,通常只有三百到四百户牧民,能作战的青壮年顶多有六七百人,常年作为战兵使用的只有三百人。
他们部落的首领,带着一百多人出去,准备偷大明的铁轨,已经被机车巡逻队击溃俘虏了。
大明正规军一个营通常有三百人,战斗没有任何悬念。
大明军队突然出现,突然发动攻击,这个正在休整的等待的部落就被打懵了。
那些从天而降的钢铁巨鸟,发出突突突的诡异响声的两轮钢铁怪兽,还有密集到极点的冲锋枪子弹。
都让这些没有什么见识的部落士兵以为自己遭遇了恐怖的噩梦。
幸好他们能说话,允许投降。
于是这个小部落就按照要求投降,然后收拾东西跟着大明的机车骑兵出发,去铁路沿线预定的新城市驻扎。
大明军队将顺着铁路线,在合适的地方修建堡垒,再在堡垒周围修建居民区。
作为后续的车站、兵营、仓库,同时作为中原和草原集散地,预计聚集周围游牧民族的定居点。
大明毕竟是农耕定居民族出身,理所当然的习惯的管理方式,还是定居加编户齐民。
让这些游牧部落的族人,和大明人一样定居生活,是最稳妥的管理方案。
当然,也是在大明本土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之后,才真正有能力实现这种社会生活方式的改造。
在工业和手工业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
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能够产出的物资,能够供应的最大人口数量,直接受土地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这两个指标至少要达到欧洲西部的标准,才能形成定居农耕传统。
否则就只能采用游牧的生活方式,在更大范围内收集资源,供养数量相对有限的人口。
在西域和中亚的广阔范围内,只有几条著名的山脉脚下,以及山谷与河谷之中,才有少量的定居农耕区域。
其他的绝大部分地区,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只能依靠游牧的方式生活,甚至直接就是无人的荒漠。
农业时代的封建帝国王朝,无法根治北方的游牧袭扰问题,是生产力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
但凡有一个王朝,看上去对北方游牧族群的管理比较有效而强势,最终的结果都是游牧在被管理的过程中再次增强。
要让中原农耕族群的士族子弟去草原上,学习使用游牧的生活方式管理草原游牧族群,难度和风险太高。
如果这些士族官员,无法适应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就很难有效的管理这些草原游牧族群。
如果适应了游牧生活,又有可能融入到草原族群中去,增强游牧的力量。
游牧能够在被直接管理的过程中,迅速吸收消化中原定居农耕民族积累出来的技术优势。
汉朝匈奴内附之后有五胡十六国,唐朝出了天可汗之后有辽金蒙古。
明朝就属于“不会也不想管理草原民族”的朝代,出身江南的官员直接不想跟草原上的蛮子深入交流。
愿意进中原的就完全装成汉人,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名,不愿意来的就在外面呆着。
我打得过你们的时候,就抓着你往死里打,打不过你的时候,就坚持搞经济制裁,让伱们煮东西都没有锅用。
修了历代最强的长城,定期出塞去草原上烧草投放死牲畜,折腾的草原上的蒙古人越来越少。
中原北方草原的游牧族群,可以说是被明朝折腾的差不多精疲力尽了。
但是明朝自己也不行了,结果就被犄角旮旯出来的清朝捡了大便宜,同时吞了明朝和蒙古的势力。
清朝是渔猎民族出身,得了天下之后也用定居的方式去折腾草原上的蒙古人。
乌兰巴托本来是游移不定的,在乾隆的要求下固定下来。
清朝给蒙古人设计了盟旗体系,要求他们在规定的范围内放牧,不得随意更换草场,否则就会遭到惩罚。
配合修庙和减丁制度,以及晋商的金融侵蚀,彻底把草原民族整废了。
只有让他们定居,才能真正解决威胁。
朱简烜现在掌握了更高的生产力,工业化后的大明就不需要使用清朝的恶心政策了。
可以依托更高的生产力强行发展定居生活,搞定牧。
现在可以修水渠引水,可以挖井抽水,可以用卡车收集草料,可以用饲料代替部分牧草。
中亚本地的水源不够,但是只要撑到冰川大河完成就行了。
届时中亚中部地区将不再缺水,可以再次将这些定居点的人口集中到大河两岸。
那时候就可以直接搞灌溉农业和工业化了。
大明的铁路就这样继续向西延伸,同时不断收编沿途遇到的游牧部落。
另一支筑路队伍也开始行动,以东西向的中亚铁路干线为起点,修建通往几个重要定居点的支线铁路。
第一条支线从天山山脉西侧绕进伊犁河谷,联通从东方不方便进入的伊犁城区。
在伊犁河谷出口,修建第二条支线,通往历史上的阿拉木图地区,以及现在已经有城市的比什凯克地区。
再从比什凯克继续向西延伸到锡尔河流域。
同时在天山西侧余脉边沿分出第三条支线,向南绕过天山余脉连接塔什干地区,费尔干纳盆地地区,撒马尔罕地区。
中亚铁路干线主要是通往欧洲,为了切断顺国和俄国的联系,并且为进攻俄国做准备。
南方的这些支线其实才是直接威胁顺国安全的。
随着大明的铁路不断延伸,大明完全控制的大型居民点越来越多,收编和掌控的游牧部落越来越多。
大明与顺国之间,已经实际上处于战争之中,但是名义上却很复杂。
现在草原上发生的事情,不知道应该算是武装冲突,还是边界矛盾,又或者是平叛镇乱,还是收复失地行动。
反正名义上绝对不能算是正式的战争。
大明的动作越来越大,相应的消息也传播的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情报送到了印度。
李策凌看着各方面的情况,越来越控制不住情绪了。
李策凌一个人时不时的痛斥大明的阴狠,也时不时的喊着是时候决战了。
一方面,李策凌已经知道,大明那所谓的铁路和火车,已经很可能修到了塔什干附近。
塔什干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外侧,是西域有名的繁荣发达的地区,是传统陆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顺国攻占这里之后,设置了朝廷直辖的官僚机构,现在也仍然属于顺国朝廷直辖地区。
塔什干的旁边的费尔干纳盆地四面环山,只有一个异常狭窄的出口,出口处还有一个湖泊卡着,易守难攻还能自给自足。
顺国当初并没有强攻,而是让蒙古人去做说客招降,将费尔干纳盆地变成了顺国的封臣。
现在的塔什干,是顺国遏制费尔干纳盆地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顺国控制整个中亚草原的重要节点。
李策凌在这里派驻了五万主力军,还储备了大量的粮草、马匹、枪炮、弹药、刀剑。
李策凌不可能允许朝廷直辖的塔什干倒向大明,那跟投降没区别。
大明要夺取塔什干,那正面的战争就要爆发了。
另一方面,哈萨克各部的首领们,多次安排人员来德里控告大明的暴行。
声称大明正在贪婪的侵吞哈萨克草原,同时还在不断掠夺哈萨克的人口。
哈萨克诸部落要求顺国出面解决问题,否则哈萨克诸部为了能够活下去,只能投降大明了。
李策凌掌握了印度之后,对于这些草原上的穷盟友越来越不上心了,他们对现在的顺国似乎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不过在李策凌看来,他们就算是对顺国无用,也不能让他们倒向大明,那将严重影响其他部落的心态。
特别是本来处于摇摆状态,对于效忠谁都无所谓的中亚部落,都可能会更加迅速的倒向大明。
现在局势进入了死胡同,已经不得不专门出面解决问题了,否则顺国就要分崩离析了。
与此同时,顺国也确实不能继续隐忍下去了,大明已经深入顺国内陆了,已经可以开始对抗作战了。
所以李策凌一边给驻扎在南方被北方的军队下令,正式进入临战状态。
一边给俄国和奥斯曼写信,要求他们也准备参战。
同时再次给波斯施压,希望波斯能够弃暗投明,放弃所谓的绝对中立态度,为奥斯曼和顺国作战提供方便。
波斯按照大明的要求,拒绝两国的军队通行,严格遵守中立策略之后。
顺国和奥斯曼还真的不敢直接袭击波斯了,那样可能会导致大明直接加入战争,这并不是顺国希望看到的。
时间慢慢来到了天工二十二年八月一日,塔什干的气温开始下降了,气候变得凉爽起来。
大明的筑路队的南路军先锋部队,也在这天中午赶到了塔什干城外。
先锋队的飞行侦察兵,在城外转圈观察了一遍,发现城外什么都没有,就连树木都被砍光了。
南路先锋军团的师长陈化成收到侦察兵的汇报,就有些哭笑不得的跟自己的参谋们说:
“这些闯贼流寇余孽竟然搞起了坚壁清野,这对现在的大明而言有什么用吗?”
一群参谋面面相觑的考虑了一会儿,发现这招现在确实没有什么用处,只是让大明军队没办法就地获得粮食补给了。
“现在我大明军队的补给本来是后面的火车送来的,不怕他们把周围的粮食都收光。”
“现在大明也不需要打造木质头投石机,他们是不是把城外的树都砍光,也都不会影响我们的作战方式啊。”
“他们把树都提前清理了,正好方便我们射程更远的大炮瞄准城池了。”
陈化成跟参谋们仔细讨论了很长时间,都觉得塔什干守军搞坚壁清野,对大明军队不光没用,甚至可能还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