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的君士坦丁堡,躲在两层内海和两层海峡之中,都顶不住大明海陆空军的联合进攻。
外面只有一层芬兰湾的圣彼得堡更加顶不住这种新式战术。
奥斯曼的主要军队,都没遭遇过大规模的空袭,俄国这边的军队同样没有遭遇过,没有作战经验。
俄国沙皇和将领们倒是听说过,大明在欧洲战场上使用过飞行机器。
一种用未知金属制作的巨大机械鸟,能够在空中自由的飞行,能够从空中向地面投掷炸弹。
但此时的俄国沙皇和将领们,也和奥斯曼人以及顺国人一样,他们都还带着农业和手工业时代的思维惯性。
他们理所当然的觉得,飞机这种神奇的机器,肯定需要集中精英工匠呕心沥血制作。
这种复杂到了极点的东西,在数量上肯定是不会太多的。
恰好,在上次的欧洲战争中,大明直接投入的飞机也确实不多,直接参与战争的时间也很短。
所以俄国人做了一些防范准备但是不多。
他们在露天炮台周围砌筑了更加坚固的围墙,甚至还有部分炮台上砌了拱圈房顶,将露天炮台变成了堡垒内部的炮口。
但是他们没有办法搞大规模的全面建设,没有办法将所有炮台全部堡垒化。
因为手工业时代的砖石产量有限,他们所用的骆马车辆的运输能力有限,能够托运的燃料和砖石数量也有限。
再加上他们觉得大明的飞机也不会多,所以只把少量位置最重要的露天炮台变成了堡垒。
数量众多的普通炮台仍然都是露天的,最多加上了围墙。
但是当战争真的开始的时候,第一次出现在俄国的天空中的飞机,就直接有至少一百架以上了。
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从未在战场上出现过的大中型轰炸机。
在圣彼得堡以西三十公里之外,位于芬兰湾中的科特林岛,可以说是圣彼得堡的门户。
科特林岛上有著名的喀琅施塔得要塞。
战斗在这里最先爆发,这里的守军也是最先看到大明的飞机的。
也是他们最先发现,他们事先做的准备根本没有意义。
上百架各式飞机突然从天而降,对着地面上的东西和人狂轰滥炸。
小型攻击机负责处理露天的火力点,小型航弹将炮台上的东西和人直接掀翻。
然后在天空中盘旋,时而压低高度,掠过地面附近。
用机枪扫射驱赶试图集结的人群,让地面的士兵没有办法组织起来。
中型轰炸机负责处理堡垒化的炮台,用具有穿甲能力的重型航弹直接砸穿石质房顶。
变成内陆的炮台内部空间狭小,航弹在内部爆炸的杀伤力更大。
露天炮台上的士兵还有可能重伤逃跑,堡垒化炮台内部的士兵都直接死无全尸了。
大型轰炸机,则专门针对城内的大型建筑,以及内陆的大型要塞。
虽然俄国的各级将领,在战前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也让自己的士兵知道大明有飞行机器了。
但战争真正开始的时候,当数量庞大的巨大的金属机器突然出现,对着圣彼得堡城内外的要塞和军营狂轰滥炸的时候。
要塞和军营内的士兵仍然都惊呆了,很多人仍然控制不住的在划着十字架喊上帝。
大部分军官们也发现自己提前做的准备根本没用。
他们原本理所当然的以为,大明总共就只有几十架飞机作为杀手锏,还要分在俄国、顺国、奥斯曼三国四个战场上使用。
圣彼得堡战场上能分十几架飞机就不错了。
结果现在他们遭遇的别说十几架了,而是几十上百架甚至可能是上千架之多。
数量庞大的飞机在空中不断逡巡,完全压制了地面上的所有火力。
本来固若金汤的要塞,现在完全变成了被动挨打的靶子,变成了随时可能被砸烂的废物。
在制空权和制海权全部完全掌控后,大明陆军很快就登上了陆地,开始直接占领土地并接受惊慌失措的俘虏。
其实俄国人相比奥斯曼人仍然是幸运的。
圣彼得堡虽然和君士坦丁堡一样是沿海城市,但是圣彼得堡周围是沼泽滩涂淤泥海岸,而不是君士坦丁堡那种岩石海岸。
君士坦丁堡城墙下面水深就有六米左右,稍微拉开两百米的距离之后就有十米水深了。
大明海军现在排水量最大的一级主力舰,都能直接开到君士坦丁堡城墙下面开炮,两百米的距离就跟贴脸差不多了。
圣彼得堡城外面的芬兰湾,大部分地方水深只有两到四米深,越是靠近陆地的水深越小。
只有涅瓦河主航道里面水深稍微大一点,但是到了圣彼得堡城区的时候,河道的水深也只有四米左右了。
大明的一级主力舰最多只能开到科特林岛旁边,还要在涅瓦河的航道中心线上停下来。
然后隔着至少两公里的距离,轰击陆地上的喀琅施塔得要塞。
对于现在的大明海军主炮而言,两公里也仍然是非常近的距离,而且敌人的火力恰好几乎无法发挥任何作用。
要塞的俄国炮台能打出两公里的距离,但是实心铁球飞这么远以后,就没有准头和威力了。
砸在大明的战舰装甲上,只能留下一些细微的痕迹,根本没有破坏力。
更何况,大明海军和空军根本不会给炮台发力的机会,轰炸和炮击压制的他们根本打不出几发炮弹。
要塞和军营的城墙和炮台,很快就被现代火炮打的坑坑洼洼,把大型航弹炸的七零八落。
他们只有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断断续续的打了机炮,很快就几乎整体哑火了。
要塞和军营里面还有大量士兵活着,但是现在他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躲在要塞深处惊慌失措的大声嚎叫。
与此同时,大明陆军在海军的支援和掩护之下直接登陆。
科特林岛和喀琅施塔得要塞,虽然是圣彼得堡的海上大门,但这里的战斗却并没有拖延大明进攻圣彼得堡的势头。
既然能够直接要塞把压制住了,拿下来只是时间早晚得问题,那大明军队就没必要等战斗结束再继续前进。
第360章 沙皇行军
君士坦丁堡依靠海峡和内海拖延了一天的时间,大明海军要用大半天的时间赶到作战地点。
圣彼得堡没有那么好运气,在战争开始当天就被攻占了。
就算是大明的主力舰无法靠近圣彼得堡,但大明那两万吨主力舰相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本来就是超规格的存在。
大明作战舰队中参的四级战舰,满载排水量三千吨左右,在这个时代的其他国家,都属于超级战舰了。
而这种战舰在大明海军就是打杂的,甚至大部分时候只负责本土和殖民地巡逻,除非有需要否则不会参与远洋作战。
建造的时候都是十几艘二十几艘一批一起下订单,在全国好几个船厂可以同时开工建造。
现在海军登记在册的四级战舰数量超过三百艘。
在这之下,还有很多不以“战舰”来称呼,仍然以“战船”称呼的小型军用船只。
包括一千吨到两千吨、几百吨到一千吨、十几吨到几十吨的大小作战船只,更是几乎到了“不计其数”的程度。
那些一两千吨的战船,在其他国家都能当主力舰。
邱良功让波罗的海舰队的四级战舰作为主力,率领一批两千吨的战船穿过芬兰湾,顺着涅瓦河道开进圣彼得堡。
中小型运输船带着陆军部队紧随其后。
在空军和海军的直接掩护下,陆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碍,依次占领了兔子岛、彼得要塞,很快就控制了圣彼得堡城区。
并不是说城中的军队完全投降了,有些地方的军队仍然在负隅顽抗,但是大明控制整个城市的趋势不受影响。
富裕反抗的军队只能躲在要塞深处和角落里面,等着被陆军调来更多的武器直接摧毁和消灭。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与自己的随行人员,骑马离开圣彼得堡城市之后,就时不时的回头眺望俄国的这座新首都。
看着他被一群能够飞行的恐怖机器不断袭击,不断升腾起令人胆战心惊的大量浓烟和巨大的火光。
亚历山大忍不住心痛异常,时不时的闭上眼睛摇头,然后强迫自己看向远方,想象俄国曾经的旧都莫斯科的情况。
当马队离开圣彼得堡的范围,再也看不到那座曾经的首都的时候,亚历山大开始眺望周围的田野。
看着即将收获的麦田,看着周围的村庄和忙碌的农民,亚历山大心情复杂。
他们作为存在和力量,就是俄国取胜的唯一机会。
但就在这个时候,队伍前方不远处的天空中,有一群不易觉察的黑点迅速靠近。
当这些黑点扩大到极限,终于引起了亚历山大护卫的注意的时候,天空中也响起了令人恐慌的嗡嗡声。
声音迅速变大,黑点也已经变成了巨大的金属鸟。
“是明军的空中骑士——”
随行护送亚历山大的将领,出身格鲁吉亚王室的巴格拉季昂,认得那就是攻击了圣彼得堡的机器。
巴格拉季昂以为大明发现了亚历山大,那些机器是来追杀亚历山大一行人的,所以马上提醒身边的亚历山大躲避:
“陛下快走,我们必须跑起来分散活动,躲避他们的空中袭击……”
其实不用巴格拉季昂提醒,亚历山大和周围的官员、将领、士兵们也下意识的跑起来躲避了。
本来就乱的行军队伍更加完全散开了。
但是他们想象中的袭击没有发生,天空中的情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那些飞行机器中的一少部分,飞向了明显没有什么价值的村庄,投下了几枚威力巨大的炸弹和几枚燃烧弹。
炸弹用来贵族和地主的主建筑,燃烧弹用来摧毁低矮的普通民房、仓库、粮仓等设施。
本来就不算大的村庄,在这样的突然袭击之下,很快就变成了一片燃烧的废墟,村庄中的居民立刻四散奔逃。
其他的更多机器则分散到了周围的田野上,向等待收获的麦田以及堆积着大量待处理麦子和新收获的麦子的打麦场里面,投下了能引发火灾的燃烧弹。
现在俄国北部本来就是即将收获的季节,田里的麦子都已经开始变成干燥焦黄了。
现在一发燃烧弹扔下来,一整片农田的待收获的粮食,将这些今年冬天和来年春季的粮食,就被付之一炬了。
农田中的农奴嚎叫着往外跑,他们是因为火灾的威胁而惊慌失措。
周围没有被火灾波及的贵族仆人和农奴,也跟着这些农奴一起嚎叫了起来,他们是想到了粮食被毁之后损失和冬天的食物。
那些飞机投下了炸弹之后,又在自己攻击的地方盘旋了一圈,似乎在检查确认自己的成果,然后就掉头返航了。
亚历山大一行人中的官员、将领、士兵、仆人们这时候才意识到,那些飞机的目标不是他们。
“他们没有发现我们……”
亚历山大勒紧了马匹的缰绳,停止了“紧急机动规避”行动。
让身边的护卫重新聚拢了队伍,亚历山大看向自己身边的官员和将领们:
“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轰炸那个小村庄?这里是什么重要的据点吗?”
周围的将领和官员们同样很疑惑,所以这时候也面面相觑的议论起来:
“在军事上,圣彼得堡周围都是平原,除了沿河地区之外,似乎没有哪儿更加重要。”
“这里……如果说重要,只是因为是圣彼得堡的外围,这里的村庄和田地大多是首都的贵族的……”
巴格拉季昂看着眺望远处的村庄和田野,麦田中的火焰还在不断地扩大范围,村庄和麦田中的农奴还在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