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坤的意思倒是明显,这些人吃饱喝足了没事干,读书识字之后又有了想法。
考不考科举的问题,本质上是要给她们找点事情干。
朱简烜听完也是在心中感慨,现在大明的情况与历史上的任何国家都不一样。
自己给工人准备的条件太好了,再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铺开了,现在一个工人干活就能养活一家人。
现在城市还有了自来水和下水道,基本普及了电灯,还有了洗衣机、冰箱。
城市居民的家庭劳动时间大幅度的下降。
再加上大明的传统文化影响,大部分家庭不会让女人随便抛头露面。
普通女人清闲了,就在家里看故事书、听广播、听戏曲,有点想法的就想着去琢磨科举的事情了。
若是都把他们送进各种工厂、矿山累到死,自然就不会有这种麻烦了。
但是也可能会产生另外的更加麻烦的问题。
现在她们仍然依附于家庭,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诉求都还是比较温和的。
如果让她们都去当工人,让她们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的话,那就可能会产生更尖锐的社会矛盾了。
想到这里的时候,朱简烜的思维一下子走到了另一个方向。
一个寡妇,靠什么支持她考科举的?是她去世的丈夫的家庭,还是她自己父母的家庭?
她还声称,可以接受搜身,她丈夫就算不管,她父母不管吗?
朱靖坤刚才提到的,这个寡妇到底是不是个真的正常寡妇,还是被别人花钱雇佣的暗娼?
然后,工业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有没有大规模的改变既有的社会思想,江南地区有没有出现大量的女工工厂?
朱简烜想要拿电话去问,但是这个念头很快就收住了,直接把这件事情安排给了朱靖坤:
“所以到明年,你去江南布政使司当参政,兼任江南的提学官。
“仔细的调查一下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也仔细考虑一下,如果允许女子参加科举,那科举之后给她们安排什么差事。
“如果不允许女子参加科举,那这些清闲的女人找点什么事情做。”
朱靖坤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活儿。
自己本来下去实训,只要学习自己和主官的工作就行了,勉强算是按部就班的活儿。
现在自己老爹另外安排给自己的,就没办法按部就班的做了。
必须要调研……要动脑子……
但是父亲既然安排了,自己也不不能拒绝:
“儿臣遵命。”
结果这件事情还没完。
朱简烜考虑了几秒钟,又另外给儿子补充了几句:
“到了江南之后,你专门去走访调研分析一下,另外的一些可能性。
“富裕起来的工人,是否会希望儿子继续当工人,同时他们对于自己女儿的安排如何。
“除了等着结婚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然后,第二代的工人结婚之后,丈夫如果继续当工人赚钱养家,是否允许妻子在家读书并参加科举。
“你自己也要考虑一下,在朝廷允许女子参加科举的情况下,有父亲和丈夫甚至儿子供养的女子,大量专心于科举的话。
“那未来参加科举的女子,是否会大规模的超过男子。
“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朝廷允许女子为官,那女子当官的数量,是否会逐渐超过男子?”
朱靖坤听到这里人都愣了。
前面的那些安排和问题,朱靖坤还能勉强理解,但是对于现在这个问题,就真的无法想象了:
“父皇陛下您说什么?女子能在家人的供养下参加科举当官?而且女子官员的数量超过男人?这怎么可能?”
朱简烜凭借后世的经验提醒他:
“你如果允许女子参加科举,同时还允许他们当官的话,那就不能完全排除这个可能性。
“毕竟,男人始终是要养家糊口的,男人想要考科举必须依靠其他人的供养,没有家庭和亲人供养就得自己去工作。
“既然要去工作养家,那学习的时间就会减少。
“而女人不需要考虑养家糊口的问题,她们本来就有人供养,他们有父亲或者丈夫。
“她们可以全身心的去学习。
“只要参加科举的女人总数多,那最终胜出的概率就会更大。
“就算是一时之间,高层仍然都是男人,但如果基层全身变成了女人,以后选人晋升也就只能选女人了。
“高层早晚也会出现女人居多的情况。”
朱靖坤这下子直接说:
“那就不能允许女子参加科举。”
朱简烜这下子也意外了:
“你之前不是说拿不定主意吗?为什么忽然这么坚决了?”
朱靖坤马上说: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朱简烜听到这里直接摆手打断了朱靖坤:
“我不听你现在的冲动言语,现在你自己都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所以本能的搬了圣贤书出来。
“你自己先去调研,然后仔细的思考分析,至少弄清楚基层的情况,再来发表评论。
“无论你觉得应该允许还是拒绝,都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解释原理。
“而不是找一句圣贤书来当依据,你对你的下属同样要这样管教和要求,不能觉得圣贤书上有就行了。
“寻章摘句出来的官员,最擅长的就是用圣贤书上的字句,说自己想要说的话。
“没有认真调查和客观分析,就没有资格直接发表论断。”
朱靖坤被老爹批判教育了几句,顿时就冷静了下来,赶紧拱手躬身:
“儿臣莽撞了,儿臣明年一定去认真调查清楚。”
第389章 朱靖坤下江南
朱靖坤现在的积极性其实并不高。
早些年,朱靖坤还觉得,自己作为皇长子,在继承人竞争中有优势。
但是最近这几年开始反过来思考了。
朱靖坤开始觉得,皇长子不但不是优势,反而可能是一个极大的劣势。
自己甚至很可能已经因为这层身份而提前出局了。
神洲古典时代的皇位继承逻辑,正式的说法应该是宗法体系。
现代通常笼统的称之为“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套制度,用来明确继承人优先顺序的规则体系。
并不是说,只有“嫡长子”本人继位了,才算是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
而且“嫡长子”是个统称,指的是“嫡子”和“长子”,嫡和长之间理论上应该用顿号。
嫡、长子不是特定的一个人,而是对两种身份标签的统称。
所以古代才会有某某皇子“既嫡且长”的说法,而不是直接说他是“嫡长子”。
古代实际上没有“嫡长子”、“嫡次子”这种概念。
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嫡”和“庶”,且“嫡”始终只有一个,本身就是传承的意思,庶本来就是其他和普通的意思。
在宗法制框架下,“嫡”特指第一任皇后所生的儿子中,年龄最大且仍然在世的那一个。
皇后的其他儿子,正确称呼是“嫡子同母弟”,意思是“与继承人的母亲相同的弟弟”,或者说继承人母亲的其他儿子。
严格说起来他们也是庶子,而不是所谓的嫡次子、嫡三子等等。
不过他们的继承顺序也确实在其他庶子之前,依据就是他们和嫡子是同一个妈,是嫡子的同母弟。
总体上的皇位继承顺序是:嫡子——嫡子同母弟——长子——其他庶子。
在这样的基础上,哪怕是嫡子、嫡子同母弟、庶长子,甚至其他绝大部分庶子全都死了,只剩下一个庶幼子继位,他继位的依据也是嫡长子继承制。
现在大明皇帝没有皇后,自然也没有嫡子。
朱靖坤作为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朱靖坤的皇帝老爹已经摆明了要废除嫡长子继承制。
朱靖坤觉得,老爹为了展示废除和改革的决心,为了避免后世的子孙有任何的误会。
很可能会专门将嫡长子继承制度下的第一继承人排除在外。
很可能故意不让自己这个长子继位。
而且现在大明的医药学快速发展,富贵人家的老人们普遍活的越来越长了。
自己老爹极大概率能活到八十岁,那时候自己都已经六十岁了。
如果自己是皇帝,也会选个更加年轻的儿子来继位。
朱靖坤越考虑越觉得可能性极高,以至于最近这两年做事的积极性迅速降低。
只求走完实训流程,把亲王爵位拿到手,然后再考虑能不能找个条件不错的地方去当藩王。
现在老爹又给自己安排了一件麻烦事儿,心情就感觉颇为郁闷。
至于要不要让女人参加科举,要不要让女人入朝为官这件事情,朱靖坤自己本来就觉得很麻烦。
朱靖坤本来是本能的觉得,就算是让女人参加科举,也不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极少数想要参加考试的女人,在考场和朝廷上都成不了气候。
只是如果让他们入朝为官,考虑男女授受不亲的问题,会让官场上的各种事情都变得很麻烦。
本来官员之间顶多是有利益来往,有了女官之后就可能会出现感情关系。
但是,如果真的完全不让她们参加,她们可能会隔三差五的请示,甚至可能会因此心怀怨念。
上一任的江南提学官都被折腾的暴躁了,同时也暴露出了事实上的舞弊问题。
无论怎么选择,以后都要面对一大堆的麻烦事情。
朱靖坤想着这些事情,就有点理解官僚为什么讨厌变化了。
再加上自己老爹的那段话,让朱靖坤产生了更多的本能的烦躁和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