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453节

  黄吕氏被杀的直接原因,是黄吕氏意外发现自己可能被利用了,就与自己的姘头发生了冲突。

  这件案子本身已经调查清楚了,对朝廷而言更重要的是案件的背景。

  江南商人推动女子进厂做工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很多工作可以用女子完成,女子的用工成本低于男子。

  江南本来就有一些女子工厂,只是数量和规模都不算大。

  因为普通百姓家庭只要还过得去,都不太乐意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抛头露面,在女子工厂做工的大多是寡妇。

  但这些寡妇工厂却给江南的商人提供了思路。

  朱靖坤在调查中发现,其实江南现在不只是有寡妇工厂,江南甚至还有孩童工厂以及老人工厂。

  朝廷对这种用工方法没有专门的规定,它们实际上处于灰色地带。

  但是这些工厂却正在迅速的扩张。

  以至于对于这些人员在工厂中的使用方式,当地业内都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称呼和做法。

  青壮年男性工人,被视为完整劳动力,俗称为劳力、丁。

  某个东家需要招募三十个成年男性工人,就会登报说“需丁三十”、“需劳力三十”。

  成年女子,十岁出头的孩子,五十多岁的身体健康的老人,被视为“次级劳动力”,俗称“半劳力”、“半丁”。

  如有某个东家希望省钱,他的产业也不需要壮丁来干活,就可能会登报发广告说“需半丁五十,女工三十,童工二十。”

  除此之外,甚至还有异族偷渡客干活的工厂,这类属于明确的非法工厂,如果被发现就会关停遣返,倒不用专门说。

  但大量的工厂正在招募“半丁”去干活,却有三个切实存在的需要认真考虑的原因。

  一是很多工作确实不需要“壮丁”也能干,甚至某些特定的行当内,某些半丁可能干的比壮丁更好。

  比如很多尺寸较小的物品的内部处理,比如说一些窄小空间内部的打扫和修理等等。

  二是工厂的东家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自然要想尽办法降低成本。

  朝廷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半丁不用支付完整的最低工钱,但半丁们自己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和壮丁拿一样的工钱。

  三来是现在民间工厂确实不太好招壮丁。

  虽然大明的人口很多,潜在的劳动力也很多,但是大部分劳动力还在乡村。

  大量的人口在朝廷直辖的屯田卫所和官营产业中,同时朝廷还在持续不断地向美洲、霖洲、非洲输送移民。

  城市之中的自由的普通劳动力并不充沛,特别是对于民营工厂而言并不充沛。

  天工年以来,大部分年景风调雨顺,就算是有的地方发生了水旱灾害,也是军屯卫所和土地公司承担风险并救助。

  普通百姓几乎不会再因为水旱灾害而是流离失所,不需要主动跑到城市之中去寻找生路。

  朝廷建设的工厂和工厂很多,关键是有完善的工钱和福利管理。

  大部分普通人以进入官营产业干活为目标,渴望冒险的也可以去海外开荒,对民营工厂的工作并不热衷甚至嫌弃。

  导致对于民间私营工厂而言,经常出现劳动力紧缺的情况。

  特别是如果有一批工厂突然开业,一个产业突然开始发力,城市中的工人经常是供不应求的。

  特别是有些工厂中的工作,确实并不一定需要完整劳动力,次级劳动力也能完成。

  如果次级劳动力需要的报酬,明显低于完整劳动力的话,那工厂就会倾向于雇佣次级劳动力。

  所以就出现了女工工厂、童工工厂、老人工厂。

第400章 朱靖坤的建议和朱简烜的决定

  朱靖坤的报告上,阐述他的最终建议之前,还分析了历史经验。

  朱靖坤认为,在工业化之前,劳动力的劳动对象是土地的时候,其实其实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了。

  在商周时代,西汉初年时代,以及三国乱世之后,当时可耕种的土地较多,而人口相对较少,次级劳动力也理所当然的被尽可能的利用起来。

  女性和孩子也要直接参与耕种,同时女性也会得到官府的授田,只不过数量通常比男子更少。

  但是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同时农业工具也不断的升级,但是土地的总面积无法大规模增长的情况下。

  劳动力与劳动对象的比例,逐渐达到一个特定的较高的临界点后,女子等次级劳动力就被逐步排除到劳动之外了。

  宋代以来,人口不断突破新高度,女子在劳动中的参与也不断降低,同时礼法对女子的限制也越来越多。

  等到崇祯朝的时候,天下人口很可能已经超过两亿了。

  那时候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现象,已经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女子缠足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崇祯朝以后,虽然皇帝和清虏朝廷都要求民间百姓不得缠足,但却始终无法杜绝。

  归根结底还是劳动力与土地的经济矛盾无法解决。

  直到咸宁年间,工业建设逐渐展开,劳动对象从土地变成了工厂,导致社会用工需求不断增长。

  特别是天工朝之后,军屯卫所和土地公司在全天下普及开来,全面的工业建设启动,用工需求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

  于是,女子和孩童等次级劳动力也自然而然的被再次被引入劳动市场了。

  但现在的大明不应该不缺乏劳动力。

  看不到统计数据的普通人,对大明人口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五亿到六亿的概念上,实际上现在大明人口已经逼近十亿了。

  大明拥有五亿到六亿总人口的时候,每年增加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一千万了。

  随着人口基数不断增加,每年增加人口很快就超过了两千万,现在甚至正在不断地逼近三千万。

  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大明人口平均每五年就能增加一亿人。

  平均每年向海外至少输送一千万人的情况下,现在大明本土的人口数量也已经逼近八亿了。

  大明不可能缺乏劳动力。

  朝廷现在执行的各种政策,在稳定地方上局势的时候,也间接导致了局部的劳动力稀缺。

  所以只要稍作调整,就能改变现状。

  至于具体应该怎么做,朱靖坤提了三个方向的思路。

  第一个方向,根据经济层面的逻辑,因势利导的减少这种现象,让市场上仍然以壮丁工人为主。

  出台规定,明确要求无论壮丁还是半丁,只要是在工厂做工都必须执行最低工钱。

  禁止童工,明确禁止未成年孩童进厂做工,可以同时设立更多的孤儿院,将所有孤儿都收纳进来。

  放缓移民,美洲、霖洲、非洲的移民已经持续了多年,大明人已经在当地占据绝对优势了,可以减少官方移民了。

  加快裁汰老军屯卫所的速度,同时加快军屯卫所和官营土地公司的机械化改造,减少官营产业的用工需求。

  总而言之,就是增加市场上的自由壮丁的数量,减少半丁的数量并提高使用成本。

  降低民间工厂主动使用女工和童工的倾向。

  第二个方向,保持军屯卫所和官营公司的的现状,但是从制度层面控制半丁的使用,进而压制民间厂商的扩张。

  民间厂商终究是个不安定因素,他们为了利益可以尝试任何事情,可以去钻任何法律的漏洞。

  关键是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使得民间推动奢靡之风,激化民间矛盾。

  关键是人力始终是最重要的资源,让民间厂商掌控太多的人力,也会从根本上降低朝廷的控制力。

  特别是让大量人口集中的工业产业,建议始终朝廷官营产业为主,控制民营规模。

  第三个方向,接受当前的现状,甚至主动利用半丁劳动力。

  朝廷支持女子参加科举当官,支持民间女子走出家门,到工厂去做工赚钱。

  同时规定半丁的基本工钱是壮丁的七成甚至一半。

  最大化的发挥这些半丁的作用,为卫所和官民工厂提供更多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朱靖坤提出了这个方向,但是他自己却不建议这么做。

  朱靖坤认为,女人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体力相关的能力明显弱于男性,智力相关的能力面对男性也没有优势。

  特别是根据朱靖坤在江南做的调研,发现女性理性分析与群体协作能力弱于男性,容易发生内部争端。

  关键是,现有的礼法制度是建立在女性不参与普遍的社会治理,不参与社会劳动的基础上的。

  现在引入他们参与社会治理,引入他们普遍参与社会劳动,会颠覆现有的社会伦理常识,可能引发社稷动荡。

  与此同时,大明目前也确实并不缺乏劳动力。

  与其将体力相对较弱的女人引入劳动中,不如让她们按照传统生养更多的壮劳力。

  引入女性普遍参加社会劳动,收益不大,问题很多,得不偿失,除非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否则不需要那样做。

  最后,朱靖坤又具体到女子科举当官的事情上发表了意见。

  可以设立官方的专门的女子学校,传授传统观念上应该由女子掌握的知识。

  相夫教子、女红刺绣、仪态礼仪等等,当合格的家庭主妇。

  高级学校可以适当加入基本的自然知识类课程,但应该避免涉及政治类知识。

  针对女子的科举,应该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小学对应县试、中学对应府试、大学对应岁试。

  大学毕业通过结业考试,授予“女生员”功名,与传统的普通男性考取的生员做出区分。

  她们可以进入衙门任职,但只能担任朝廷组织的,专门负责女性相关工作的职务。

  比如说女子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以及各种专门面向女子的服务设施的管理。

  同时也可以通过女校体系,为宗室和勋贵筛选可是的妻妾人选。

  朱靖坤不建议让女子直接参与正常的传统形式的科举。

  同时朱靖坤还认为,只要稍微解决劳动力分配的的问题,朝廷就算是直接禁止女性科举,或者是直接禁止工厂使用女工,应该也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

  朱简烜看完报告之后,心中对这个儿子的评价很不错。

  虽然仍然带着典型的偏见和局限性,但也已经做了足够深入的分析,已经抓到了问题和现象的内在根源。

  女性的劳动参与程度,决定了女性的真实社会地位。

  这个社会地位类似于一种砝码,在社会这个天平上能够展现出来的重量,而不是她们表面上的社会阶层高度。

  同时生物层面的现状决定了,女性在体力上天然弱于男性。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参与劳动的比例,绝大部分情况下不是女性自主的,而是劳动力与劳动对象的比例决定的。

  若总人口较低,总劳动力数量较少,土地和工作岗位较多,需要尽可能增加劳动力的时候,女性就会被引入劳动力范畴。

  两次世界大战大量男性参军阵亡,同时战争对物资生产的需求不断增加,也直接导致了两次女性劳动热潮。

  女性有了经济基础,女性平权运动也高涨起来,也反过来再次引导更多女性参与到劳动中。

  若是总人口较多,总劳动力较多,劳动对象也就是土地或者工作岗位减少的时候,女性就有可能被赶出劳动力市场。

  再结合实际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这个赶出去的过程会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朱靖坤举的例子,宋代之后神洲的女性逐步被赶出农业市场,只能从事一些最为简单的家庭手工业。

  还搞出了各种礼法限制,宋代出现了缠足风潮。

  不过清代前期及以前,缠足相当于穿小鞋,幼时用布条勒紧脚掌,控制脚的生长。

首节 上一节 453/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