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明代前期单纯收窄,明代中后期开始整体控制大小。
这样成年之后就可以放脚,当然不如正常脚掌的人灵活,相当于成年人的身体配小孩的脚,但也勉强能够跑跳。
只不过这种缠法很容易失败,因为单纯布条没有刚性限制。
崇祯皇帝的后宫嫔妃里面,就有缠足的成功的,也有不缠足的和失败的,缠足也能骑马跑步,且进宫都要放脚。
清代中期人口暴涨后出现了折骨缠。
幼时直接脚骨折断之后缠住,彻底杜绝生长的可能性,也彻底失去了跑跳的可能性。
成年之后就算放开,也无法正常活动了,也基本不会失败了。
在这个世界,崇祯皇帝公开禁止和极力反对缠足,同时南北两朝长期对峙并长期保持低烈度的战争。
制度和现实的双重限制之下,缠足虽然没有被完全杜绝,但也逐渐变成小众癖好。
同时也没有和历史同期那样,发展出最为极端的折骨缠的技术。
解放女性,授予女性与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是朱简烜前世所在文明世界的“政治正确”。
但那也在前世的世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个世界却没有社会基础。
就算是朱简烜作为统治者,强力推崇和支持,也不会有特别好的效果,因为那是刻舟求剑。
就像是崇祯皇帝强行推动司法独立,在当时也没有能够持续下去,直到天工朝才真正具有了落实的可能性。
朱简烜感觉,反而是自己的这个皇长子,作为这个世界成长起来的半土著,他们的建议更有现实意义。
大明朝廷,应该引导和化解出现的具体问题的内在矛盾,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强行搞女性解放。
主要是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主动去推翻现有的稳定的社会文化基础。
男女两种性别本来就有天然的不同,双方本来就应该有不同的社会分工。
自己要做的是事情,应该是让这种分工变得更加合理,同时控制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对抗,避免双方内耗。
而不是让女人变得和男人一样,那是欧美近现代社会孕育出来的思潮,与神洲不同。
朱简烜思前想后了许久,最终决定采纳自己长子的部分建议。
兴办专门的女学,禁止工厂使用童工,大力鼓励寡妇再婚,严厉打击通奸媾和之事。
扩大保育机构,收容鳏、寡、孤、独,推广劳动保护和养老金。
同时继续加大对偷渡行为的打击力度。
至于对民营厂商的态度,朱简烜倒是不觉得需要专门打压。
官营产业能够快速做大,能够提供必要基础产业,能够集中力量攻关重点产业,但是终端多样性太差了。
所以民营产业仍然要长期存在,仍然要继续允许他们继续自行发展,不能对他们遏制的太狠。
但是朱简烜也不会专门去支持,民营厂商想要正面招到人,那就得付出足够的代价,也需要更加的努力。
民营厂商本来就是为了提高产品多样性,为了发挥民间商人和工匠的主观能动性的。
未来应该形成官营稳定,民营的金钱和机会更多,或者是更加灵活多样,这种不同倾向性的差异区分。
如果民营产业既不能提供比官营产业更稳定的环境,也没有更多的金钱和机会甚至没有自由,那他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所以,对于朱靖坤提出的,放缓移民和裁汰卫所的建议,朱简烜也直接忽略掉了。
移民当然还要继续,甚至还要继续加快。
本土的人口还是太多了,关键是工业化的过程中,人口增长没有明显的降低。
按照朱简烜了解的情况,以前普通百姓是只要能生就生的,现在只是变成了大多以三到七个孩子为目标。
这个生育率放在现代仍然高得离谱,也让朱简烜稍微有点意外。
朱简烜都开始怀疑,是自己前世的经验是否仍然靠谱了,还是自己为了预防人口衰减,反过来调整有点矫枉过正了。
因为前世经验普遍认为,工业化可能人口增长放缓,朱简烜就主动创造更多的自耕农家庭。
不断的建设高标准的工厂宿舍,不断的设立新的军屯卫所。
朱简烜不搞高密度高层住宅楼,不去搞普遍的义务教育,也不主动搞女性解放。
以至于做的稍微有点过了。
不过即便如此,朱简烜的态度仍然不变。
卫所屯田模式仍然要继续发展,仍然按部就班的裁撤老卫所转为自耕农,同时不断在海外设立新的卫所。
关键是争取将让移民输出速度跟上人口增长速度。
朱简烜没有控制生育和人口的想法,理所当然的目标是用大明人塞满全世界的荒地。
那样未来就算事自己大明帝国分崩离析,甚至爆发大规模的内战,那也是肉烂在锅里了,怎么打都是自己人掌控世界。
第401章 新飞机和科研的意义
朱简烜审阅完长子朱靖坤的报告,对相应事宜做出针对性的决定之后,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日历和钟表。
就决定不在这个已经足够热闹的年前再给官员们加担子了。
这两年他们忙着组建占领区的行政机构,还要搞拆分提刑按察使司,设立独立判官系统的改革,已经非常忙碌了。
等来年开年之后,再给他们安排这些新任务吧。
与此同时,自己正好准备一些另外的事情。
朱简烜招来了两个大学士,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吩咐,重新整理了朱靖坤的报告。
撇开将朱靖坤的分析和建议,把他的调查过程和发现的情况抄录下来,发给自己所有十五岁以上的儿子。
让他们根据这些情况,写一份自己的分析和建议,过节之前用交给自己。
这东西相当于他们的寒假作业了。
第二天上午,朱简烜起床用膳之后,乘车穿过北苑新宫,去了新宫西对过的工程院和科学院。
朱简烜搬家之前,工程院和工程院总部的办公地点,都在旧紫禁城西南角。
搬家之后,两院的驻地也跟着一起搬了,都是朱简烜要求的,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对科研和工程的重视。
朱简烜仍然保持着几十年来的习惯,隔三差五的到工程院和科学院转一圈。
了解目前的科研和工程进度,提提建议和要求。
朱简烜的尊重加上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实际成就,导致大明的高级工匠在朝廷上的地位极高,高级官僚一样甚至更高。
不过除了少部分工匠会进入工程、建设、科技相关部门任职外,大部分普通工匠并没有行政权力。
朱简烜经常进工程院和科学院,所以并不会让这里的官员和工匠提前迎接。
朱简烜都是坐车进了两个大院之后,就直接去会议室和办公室了,甚至可能直接进实验室去。
大部分工匠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负责管理和接待的会出来陪着朱简烜,给朱简烜介绍他比较关注的项目。
今天还是朱简烜的第一代弟子中的汪莱,与新生代的优秀科研工匠郑复光一起,陪着朱简烜到处参观。
朱简烜今天先去了涡轮实验室,去看了一下正在继续升级研发中的新一代的涡轮发动机。
从天工十五年,涡轮发动机项目正式启动算起,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十年了。
如果从基础理论的预研、原理可行性验证算起,时间就更长了。
由于准备的足够充分,还有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思路,又有财力和人员上的鼎力支持,项目进行的颇为顺利。
实验室在项目正式启动当年,就做出了三台能够持续运行原型机。
然后继续按照朱简烜的提示和要求,做出了朱简烜前世常见的几种典型的涡轮发动机。
此后的几年里面,就是不断地完善基础设计,并形成可供量产的型号。
涡轮发动机是一个大类,他们的原理都很类似,就像是风吹动风车旋转,风车通过转动轴驱动其他设备。
由于驱动涡轮旋转的方式不同,涡轮发动机有几个典型的子分类。
从用途上分,用在船上有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两种,用在飞机上的是涡喷、涡扇、涡桨、涡轴四种。
从燃烧的位置上分,蒸汽轮机属于外燃机,需要另外烧锅炉提供蒸汽。
燃气轮机、涡喷、涡扇、涡桨、涡轴属于内燃机,燃油直接在轮机内部的腔体内燃烧,用膨胀的燃气直接驱动轮机。
蒸汽轮机的实现难度较低,对材料的强度要求也较低,但是尺寸和重量都很大。
燃气轮机和飞机用的发动机就反过来了。
所以大明早就完成了蒸汽轮机,用在军用舰船上大规模的应用。
但是后面的几类发动机,却一直等到柴油机和汽油机量产之后,才正式开始立项研发。
也就是天工十五年的时候,才正式成立相应的项目组。
这几种发动机中,最先完成的是“涡喷”,全称是“涡轮喷气发动机”,是结构最为简单的内燃式涡轮发动机。
结构上只有一个圆筒,圆筒中装着几层金属风扇叶子,中间安装用于燃料喷洒和点燃的结构。
点燃燃料之后,依靠燃气驱动风扇,向后猛烈的喷出,形成向前的驱动力。
油耗最高,瞬时性能最高,适合高空高速类型的战斗机。
然后是较为复杂的“涡扇”,全称是“涡轮风扇发动机”,在涡喷的筒外面再套上一个大筒,在大筒中再加一批风扇。
这种发动机不只是向后喷燃气了,同时也会让两层筒中间夹层的风扇旋转,额外提供一份推力。
油耗中等,性能中等,适合用于中低速的大中型运输机以及民航客机。
其次是涡扇极端化的产物“涡桨”,全称是“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将局限在筒内的复杂小风扇,变成外露的大风扇。
涡桨的特殊外姓,乍一看与传统的活塞式螺旋桨非常类似,但内部的驱动方式完全不同。
油耗最低,性能较低,适合中低速和中小型运输机和客机。
相比另外两个兄弟而言,涡桨属于“性能较低”的发动机,但是相比传统活塞式螺旋桨发动机而言,就是上位替代品了。
涡桨发动机问世后,功率密度很快就超过了活塞式发动机的两倍,相同功率下尺寸和重量缩小一半。
涡桨相比活塞在结构上大幅度简化,让故障率大幅度降低,维护性明显上升。
所以除了对功率极端不敏感,但是对油耗极端敏感的场景,涡轮螺旋桨都能够直接替代活塞式螺旋桨。
最后完成的是“涡轴”,全称是“涡轮轴发动机”,将给涡桨添加一个转向齿轮组,驱动与发动机本体平行的螺旋桨。
油耗中等,性能最低,通常用于驱动直升机,以及垂直起降飞机。
涡轴发动机是较为特殊的需求。
在攻关研发设计涡轮发动机的同时,工程院也在同步设计涡轮发动机驱动的飞机。
首先将旧的活塞式发动机驱动的飞机中,对性能有需求的都换成涡轮发动机,然后再设计专门的喷气式飞机。
再一边实验验证猜想,获取数据,一边继续优化调整最初的设计。
朱简烜的直接指导和要求下,设计和制造的工匠们持续努力了五年多,实现了几种基本成熟的典型喷气式飞机的量产。
首先是“前线战斗机”。
不过不是朱简烜前世认知中的“战斗机”,在功能上更接近前世那些具有少许空战能力的攻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