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454节

  宋朝和明代前期单纯收窄,明代中后期开始整体控制大小。

  这样成年之后就可以放脚,当然不如正常脚掌的人灵活,相当于成年人的身体配小孩的脚,但也勉强能够跑跳。

  只不过这种缠法很容易失败,因为单纯布条没有刚性限制。

  崇祯皇帝的后宫嫔妃里面,就有缠足的成功的,也有不缠足的和失败的,缠足也能骑马跑步,且进宫都要放脚。

  清代中期人口暴涨后出现了折骨缠。

  幼时直接脚骨折断之后缠住,彻底杜绝生长的可能性,也彻底失去了跑跳的可能性。

  成年之后就算放开,也无法正常活动了,也基本不会失败了。

  在这个世界,崇祯皇帝公开禁止和极力反对缠足,同时南北两朝长期对峙并长期保持低烈度的战争。

  制度和现实的双重限制之下,缠足虽然没有被完全杜绝,但也逐渐变成小众癖好。

  同时也没有和历史同期那样,发展出最为极端的折骨缠的技术。

  解放女性,授予女性与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是朱简烜前世所在文明世界的“政治正确”。

  但那也在前世的世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个世界却没有社会基础。

  就算是朱简烜作为统治者,强力推崇和支持,也不会有特别好的效果,因为那是刻舟求剑。

  就像是崇祯皇帝强行推动司法独立,在当时也没有能够持续下去,直到天工朝才真正具有了落实的可能性。

  朱简烜感觉,反而是自己的这个皇长子,作为这个世界成长起来的半土著,他们的建议更有现实意义。

  大明朝廷,应该引导和化解出现的具体问题的内在矛盾,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强行搞女性解放。

  主要是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主动去推翻现有的稳定的社会文化基础。

  男女两种性别本来就有天然的不同,双方本来就应该有不同的社会分工。

  自己要做的是事情,应该是让这种分工变得更加合理,同时控制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对抗,避免双方内耗。

  而不是让女人变得和男人一样,那是欧美近现代社会孕育出来的思潮,与神洲不同。

  朱简烜思前想后了许久,最终决定采纳自己长子的部分建议。

  兴办专门的女学,禁止工厂使用童工,大力鼓励寡妇再婚,严厉打击通奸媾和之事。

  扩大保育机构,收容鳏、寡、孤、独,推广劳动保护和养老金。

  同时继续加大对偷渡行为的打击力度。

  至于对民营厂商的态度,朱简烜倒是不觉得需要专门打压。

  官营产业能够快速做大,能够提供必要基础产业,能够集中力量攻关重点产业,但是终端多样性太差了。

  所以民营产业仍然要长期存在,仍然要继续允许他们继续自行发展,不能对他们遏制的太狠。

  但是朱简烜也不会专门去支持,民营厂商想要正面招到人,那就得付出足够的代价,也需要更加的努力。

  民营厂商本来就是为了提高产品多样性,为了发挥民间商人和工匠的主观能动性的。

  未来应该形成官营稳定,民营的金钱和机会更多,或者是更加灵活多样,这种不同倾向性的差异区分。

  如果民营产业既不能提供比官营产业更稳定的环境,也没有更多的金钱和机会甚至没有自由,那他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所以,对于朱靖坤提出的,放缓移民和裁汰卫所的建议,朱简烜也直接忽略掉了。

  移民当然还要继续,甚至还要继续加快。

  本土的人口还是太多了,关键是工业化的过程中,人口增长没有明显的降低。

  按照朱简烜了解的情况,以前普通百姓是只要能生就生的,现在只是变成了大多以三到七个孩子为目标。

  这个生育率放在现代仍然高得离谱,也让朱简烜稍微有点意外。

  朱简烜都开始怀疑,是自己前世的经验是否仍然靠谱了,还是自己为了预防人口衰减,反过来调整有点矫枉过正了。

  因为前世经验普遍认为,工业化可能人口增长放缓,朱简烜就主动创造更多的自耕农家庭。

  不断的建设高标准的工厂宿舍,不断的设立新的军屯卫所。

  朱简烜不搞高密度高层住宅楼,不去搞普遍的义务教育,也不主动搞女性解放。

  以至于做的稍微有点过了。

  不过即便如此,朱简烜的态度仍然不变。

  卫所屯田模式仍然要继续发展,仍然按部就班的裁撤老卫所转为自耕农,同时不断在海外设立新的卫所。

  关键是争取将让移民输出速度跟上人口增长速度。

  朱简烜没有控制生育和人口的想法,理所当然的目标是用大明人塞满全世界的荒地。

  那样未来就算事自己大明帝国分崩离析,甚至爆发大规模的内战,那也是肉烂在锅里了,怎么打都是自己人掌控世界。

第401章 新飞机和科研的意义

  朱简烜审阅完长子朱靖坤的报告,对相应事宜做出针对性的决定之后,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日历和钟表。

  就决定不在这个已经足够热闹的年前再给官员们加担子了。

  这两年他们忙着组建占领区的行政机构,还要搞拆分提刑按察使司,设立独立判官系统的改革,已经非常忙碌了。

  等来年开年之后,再给他们安排这些新任务吧。

  与此同时,自己正好准备一些另外的事情。

  朱简烜招来了两个大学士,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吩咐,重新整理了朱靖坤的报告。

  撇开将朱靖坤的分析和建议,把他的调查过程和发现的情况抄录下来,发给自己所有十五岁以上的儿子。

  让他们根据这些情况,写一份自己的分析和建议,过节之前用交给自己。

  这东西相当于他们的寒假作业了。

  第二天上午,朱简烜起床用膳之后,乘车穿过北苑新宫,去了新宫西对过的工程院和科学院。

  朱简烜搬家之前,工程院和工程院总部的办公地点,都在旧紫禁城西南角。

  搬家之后,两院的驻地也跟着一起搬了,都是朱简烜要求的,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对科研和工程的重视。

  朱简烜仍然保持着几十年来的习惯,隔三差五的到工程院和科学院转一圈。

  了解目前的科研和工程进度,提提建议和要求。

  朱简烜的尊重加上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实际成就,导致大明的高级工匠在朝廷上的地位极高,高级官僚一样甚至更高。

  不过除了少部分工匠会进入工程、建设、科技相关部门任职外,大部分普通工匠并没有行政权力。

  朱简烜经常进工程院和科学院,所以并不会让这里的官员和工匠提前迎接。

  朱简烜都是坐车进了两个大院之后,就直接去会议室和办公室了,甚至可能直接进实验室去。

  大部分工匠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负责管理和接待的会出来陪着朱简烜,给朱简烜介绍他比较关注的项目。

  今天还是朱简烜的第一代弟子中的汪莱,与新生代的优秀科研工匠郑复光一起,陪着朱简烜到处参观。

  朱简烜今天先去了涡轮实验室,去看了一下正在继续升级研发中的新一代的涡轮发动机。

  从天工十五年,涡轮发动机项目正式启动算起,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十年了。

  如果从基础理论的预研、原理可行性验证算起,时间就更长了。

  由于准备的足够充分,还有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思路,又有财力和人员上的鼎力支持,项目进行的颇为顺利。

  实验室在项目正式启动当年,就做出了三台能够持续运行原型机。

  然后继续按照朱简烜的提示和要求,做出了朱简烜前世常见的几种典型的涡轮发动机。

  此后的几年里面,就是不断地完善基础设计,并形成可供量产的型号。

  涡轮发动机是一个大类,他们的原理都很类似,就像是风吹动风车旋转,风车通过转动轴驱动其他设备。

  由于驱动涡轮旋转的方式不同,涡轮发动机有几个典型的子分类。

  从用途上分,用在船上有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两种,用在飞机上的是涡喷、涡扇、涡桨、涡轴四种。

  从燃烧的位置上分,蒸汽轮机属于外燃机,需要另外烧锅炉提供蒸汽。

  燃气轮机、涡喷、涡扇、涡桨、涡轴属于内燃机,燃油直接在轮机内部的腔体内燃烧,用膨胀的燃气直接驱动轮机。

  蒸汽轮机的实现难度较低,对材料的强度要求也较低,但是尺寸和重量都很大。

  燃气轮机和飞机用的发动机就反过来了。

  所以大明早就完成了蒸汽轮机,用在军用舰船上大规模的应用。

  但是后面的几类发动机,却一直等到柴油机和汽油机量产之后,才正式开始立项研发。

  也就是天工十五年的时候,才正式成立相应的项目组。

  这几种发动机中,最先完成的是“涡喷”,全称是“涡轮喷气发动机”,是结构最为简单的内燃式涡轮发动机。

  结构上只有一个圆筒,圆筒中装着几层金属风扇叶子,中间安装用于燃料喷洒和点燃的结构。

  点燃燃料之后,依靠燃气驱动风扇,向后猛烈的喷出,形成向前的驱动力。

  油耗最高,瞬时性能最高,适合高空高速类型的战斗机。

  然后是较为复杂的“涡扇”,全称是“涡轮风扇发动机”,在涡喷的筒外面再套上一个大筒,在大筒中再加一批风扇。

  这种发动机不只是向后喷燃气了,同时也会让两层筒中间夹层的风扇旋转,额外提供一份推力。

  油耗中等,性能中等,适合用于中低速的大中型运输机以及民航客机。

  其次是涡扇极端化的产物“涡桨”,全称是“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将局限在筒内的复杂小风扇,变成外露的大风扇。

  涡桨的特殊外姓,乍一看与传统的活塞式螺旋桨非常类似,但内部的驱动方式完全不同。

  油耗最低,性能较低,适合中低速和中小型运输机和客机。

  相比另外两个兄弟而言,涡桨属于“性能较低”的发动机,但是相比传统活塞式螺旋桨发动机而言,就是上位替代品了。

  涡桨发动机问世后,功率密度很快就超过了活塞式发动机的两倍,相同功率下尺寸和重量缩小一半。

  涡桨相比活塞在结构上大幅度简化,让故障率大幅度降低,维护性明显上升。

  所以除了对功率极端不敏感,但是对油耗极端敏感的场景,涡轮螺旋桨都能够直接替代活塞式螺旋桨。

  最后完成的是“涡轴”,全称是“涡轮轴发动机”,将给涡桨添加一个转向齿轮组,驱动与发动机本体平行的螺旋桨。

  油耗中等,性能最低,通常用于驱动直升机,以及垂直起降飞机。

  涡轴发动机是较为特殊的需求。

  在攻关研发设计涡轮发动机的同时,工程院也在同步设计涡轮发动机驱动的飞机。

  首先将旧的活塞式发动机驱动的飞机中,对性能有需求的都换成涡轮发动机,然后再设计专门的喷气式飞机。

  再一边实验验证猜想,获取数据,一边继续优化调整最初的设计。

  朱简烜的直接指导和要求下,设计和制造的工匠们持续努力了五年多,实现了几种基本成熟的典型喷气式飞机的量产。

  首先是“前线战斗机”。

  不过不是朱简烜前世认知中的“战斗机”,在功能上更接近前世那些具有少许空战能力的攻击机。

首节 上一节 454/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