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951节

  “大点风,热死了。”

  朱元璋连忙摆手:“大点风扇,朕也极热。”

  小太监连忙摇动蒲扇.

  不远处,太子朱标从茫茫的奏疏中抬起头来。

  有些无奈地看着桌边的二人,叹了口气,继续低头看奏疏。

  桌上,朱元璋见他吃得香,提醒道:

  “少吃点,在军中吃糠咽菜,

  不能猛地吃太多油腻,会吃坏了肚子。

  还有啊,你现在也从军了。

  这甲胄穿在身上,尤其是在战场上,再热也不能脱。

  相比于命,热点就热点吧。

  若是战事结束,也不要立刻脱甲胄,要缓一缓。

  那卸甲风,能要人命。

  当年,常遇春仗着自己身体好,冲杀过后总是第一个脱甲凉快,

  朕说他好多次,他也不听。

  看看,后来年纪大了出事了吧。

  九江啊,你现在虽然年轻,但也不能马虎。

  那陆云逸做事谨慎,他什么时候脱,你就什么时候脱。”

  李景隆咀嚼的动作也慢了下来,连连点头:

  “陛下,您放心吧,云逸他都仔细叮嘱过,

  他还弄了个什么痱子粉,里面加了滑石、白芷、冰片、薄荷脑什么的,

  专门涂在噶肘窝,不会长痱疮,那东西极好!”

  朱元璋听后思索了片刻,放心地点了点头:

  “陆云逸倒是机灵,弄出了这么多闻所未闻的东西。”

  说到这,李景隆连忙将嘴里的东西咽下。

  开始手舞足蹈地说了起来,都是军中的新物件,

  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最后连在处理奏疏的太子都引了过来。

  过了不知多久,太子打断李景隆!

  “你刚才说的什么?战争经济学?那是什么?”

  李景隆摩拳擦掌,骄傲得像是一只大公鸡,而后他拍了拍旁边的座位,说道:

  “来来来,太子殿下您坐下,我好好说道说道!”

  此刻,李景隆心中炫耀念想在此刻已经达到了顶峰。

  他要人前显圣!

  这让他都忍不住嘿嘿嘿笑出了声。

  于是,他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说辞,侃侃而谈

  时间流逝,很快便过了半个小时,

  李景隆口干舌燥,当嗓子都说哑了之后,

  才讲明白了[战争成本的不断追加]、[国家规模与战争成本投入]、[战争成本与国家战略的关联]、[战争成本只能通过打败对方并占有财富来支出],

  等等一系列陆云逸说起来简单,他说起来很困难晦涩的话。

  他也没有先前那般激动了。

  因为他发现,陛下与太子远比他想得聪明,

  到了最后,甚至二人开始讨论起来,将他丢到一边。

  这让他黯然神伤,觉得自己错付了。

  等到武英殿彻底安静下来,太子朱标他酝酿了一二,说道:

  “父亲,这个方法虽然被用来吓唬麓川使臣,

  但儿臣觉得,可以用此法来测算战事的胜算成败。”

  朱元璋明白朱标所说,轻轻点了点头。

  李景隆满脸茫然,测算什么?

  朱元璋看向不远处的太监,问道:

  “都记下来了吗?”

  “回禀陛下,记下来了。”

  “嗯,将此法交给翰林院,让他们归纳总结,去除冗余。

  而后交给都督府,命他们用此法测算以往战事,看看与结果是否有所出入。”

  “是!”

  大太监连忙应下,将此事记在心里。

  李景隆他听懂了,而后恍然大悟了,原来还可以这样?

  猛然间,一股莫大的挫败感袭来,

  让李景隆原本挺直的腰杆弯了下来.

  朱标却没有放过他,而是问道:

  “在军中还有什么所见?

  都说说,火器真有战报上所说的那么神?”

  李景隆眼睛一亮,再次挺直腰杆,又问到了他擅长的地方!

  他可是火枪兵的统帅!

  “咳咳.太子殿下,火枪的威力可能要比文书上记载的还要大.”

  而后,李景隆就亲自说了战场上一些关于火枪对敌的事,

  为了让陛下与太子相信他不是在说谎,他连伤亡斩获都背了下来。

  最后,李景隆将脑袋前伸,悄咪咪说道:

  “陛下,太子殿下,

  云逸和我还想出了一个好法子,

  能让朝廷收拢军械制造的好法子,还能用来笼络军心!”

  “什么法子?”

  朱元璋眉头紧皱成了一个川子,

  十分配合地探出脑袋,一老一小凑在一起。

  “嘿嘿.”

  李景隆嘿嘿一笑,将竹筒装填法的事情说了出来。

  原本当作一件趣事听的朱元璋以及朱标,越听脸色越是凝重,

  最后二人对视一眼,皆看到了一些诧异。

  湖广一些人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反抗朝廷,

  就是因为湖广是大明最重要的军械打造地,

  有人有地有兵,稍有不慎就是再次大乱。

  所以朝廷对于湖广的处置总是慎之又慎,束手束脚,

  这种情况,在有了辽东之后才好一些。

  这竹筒装填法,由朝廷统一开设工坊,调配火器所需的火药,是一个顶好的法子。

  见他们二人面露异色,李景隆兴冲冲开口:

  “陛下、太子殿下,

  这个法子也可以用在手推车上,来时我们已经研讨过了,

  手推车在军中是好东西,在民间更是好东西,

  但陛下曾说过,力夫与车夫撑起了大明,所以对于他们不能不管不顾。

  所以我们觉得,应该由朝廷在各地成立工坊,

  将造手推车这等活计从兵器工坊中剥离出来,

  交给专门的工坊来打造,到时将那些没有生计的百姓雇来造推车,

  虽然不能全盘接纳失业的力夫,

  但总是一种手段,况且还可以慢慢加嘛,

  等各地的东西都有朝廷所管的工坊来造,重要的军械也由朝廷的工坊来造,

  如此,就算是有人想兴风作浪,都乱不起来。”

  朱元璋眼窝深邃。

  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考虑的从来都不是最好的局面,而是最坏的局面。

  若是有好有弊,那就两害相权取其轻。

  显然,眼前的选项中。

  有他最看重的一项,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掌控,更加集权。

  仔细思索了许久,朱元璋沉声开口:

  “等文英与婷儿到了,让他们一家人来宫中用饭,摆家宴。”

  太子朱标点了点头:“是,父皇。”

  一旁的李景隆觉得自己又有被甩开的趋势。

  便连忙说了一些开设工坊的好处,

  比如赚多少银钱、能养活多少百姓,还能消弭新事物带来的影响等等。

  但显然,父子二人都没有听进去。

首节 上一节 951/10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