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244节

  他遗忘了当年的抛弃,只当这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嬴政也从来不提这个。

  他只是更加清楚的知道:

  能够最终决定一件事情结果的,只有这个国家的君主!

  而当拿回自己应得的地位后,

  嬴政主动拜访黑户,向他表达感谢。

  他看上去很是恭敬,是个聪慧温顺的孩子。

  黑户摆了摆手,毫不在意的说,“我怎么敢自诩对您有恩德呢!”

  “我不过是做了常人应该做的事罢了!”

  他说完,

  还把自己的儿子喊出来,介绍给嬴政。

  “这是我愚蠢的小子,比您痴长了两岁,但总是很顽皮。”

  “如果您不嫌弃的话,可以跟他玩耍,让他带您熟悉咸阳城的风物。”

  嬴政当然不会拒绝。

  ……

  “秦国的历史,也到了新篇章的时候呢!”

  刷了一段进度,然后又从高原上润回来的何博,暗中观察了咸阳城中的变动,随口对身边的死鬼们说道。

  死鬼不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何博也不解释,只是笑着对死鬼中特殊的那位招手。

  “孟子與啊,我这次可是特意带上你的!”

  “给我一点面子,可别跟商鞅吵架了!”

  孟轲淡淡说道,“明知道我跟独夫民贼相处不来,却还特意将我和他凑在一起,你就是故意的!”

  何博摊手,特别无辜的讲道,“你这个摆明了是在污蔑我!”

  “我只是不忍心看到你被商鞅抽打啊!”

  孟轲去世的时候,

  已经很年迈了。

  因为常年奔波,

  他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死去前更是衰败。

  但商鞅死掉的时候,却是可以打得其他死鬼嗷嗷惨叫的年纪。

  所以阴间的儒法之争,每每吵到动手的时候,总以儒家惨败而结束。

  没办法,

  批判的武器,总是比不过武器的批判。

  这句后世总结出来的真理名言,放在眼下也十分适用。

  各国变法多从法家集权之说,而轻视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最近,

  双方又争辩起来,

  商鞅再次孟轲这个将老朽的后生,摁在地上打。

  庄周在旁边悄咪咪的做记录,觉得这场景着实应该列为《杂说》名篇。

  而他们所争辩的主题,便是“人性”——

  秦国的天命定下后,

  很多死鬼都在阴间谈论以后人间的情况。

  毕竟阴间是阳世的倒影,活人心思百转,是会对死鬼的生活产生影响的。

  谁也不敢保证,

  新社会的出现,新习俗的形成,不会波及到自己,让自己跟其他死鬼一样,迎来“阴寿”的尽头。

  而学者之间,

  大多不关注自己的能否继续存在。

  他们更加重视新社会的规则,希望可以从中推测出,新天地的面貌。

  可制定规则的,永远是人。

  人性是不可捉摸的。

  虽然商鞅一再强调,一统天下之后,改变法度是可以,但他本质上,还是习惯“以法治国”。

  他说:“法度的好处,已经得到了彰显,以后即便革新,也只要去掉严苛的制度,保留有利于治理的部分,然后人人遵守就好了。”

  “而且,天底下的愚人太多了,没有法度的约束和引导,他们哪里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他回复孟轲,“你自己不也曾经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吗?”

  “一个正常的国家,怎么可能没有法度呢?”

  孟轲就说,“关于法度和道德的争辩,我跟你已经讲过太多次了。”

  “我只是想要告诉你,道德是集体生活所总结出来的,是为世人所公认的规则,但法度却可以被一二之人制定。”

  “所以,谁违背了道德,世人就要排斥他;但违背了法度,就要有上下的区分了!”

  “君主也会有自己的私欲,谁能够保证他不会出尔反尔呢!”

  他们于是又争辩起来。

  即便此时被鬼神带来阳世采风踏青,也互相拉开了距离,以显示“道不同,不相为谋”。

  惠施在旁边摇头说道,“唉!我真是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总这么吵。”

  庄周告诉他,“讨论人性,这是人之道的根基啊!”

  自孔子提出“仁”这个儒家核心思想后,儒家的道想要继续行下去,就必须解释好“人性”。

  不然的话,

  谁能知道,什么叫做“仁”呢?

  但孔子当时,并不没有明确谈论这个东西。

  孟轲身为后一代的大儒,又身处百家争鸣的鼎盛之时,则必须给“人性”做一个定论。

  做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人何以跟野兽相区分呢?

  因此,

  在和告子的辩论中,孟轲正式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论,用以讲述:

  “人”,何以为人。

  人之性也,

  有恻隐、明羞恶、生恭敬、明是非。

  分别对应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这四大道德。

  但是孟轲自己也曾说过,“道德”是世人所公认的,而不是人天生便具有的。

  人天生是什么样子?

  不是天生的东西,也可以称之为“人性”吗?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漏洞。

  商鞅便抓着这个漏洞,猛攻孟轲的薄弱处,气的小老头胡子一翘一翘的。

  何博想劝他们:

  这样吵,是吵不死人的!

  结果被儒法双方推到了一边:

  你都不是人了,

  就不要来谈论“人性”了!

  滚到一边的何博,因此惦记上了这件事。

  哼!

  他不是人,所以不能谈论“人性”,

  可别人行啊!

  鬼神伸出自己有形的大手,直接把死鬼们一把抓住,然后带到了阳世的兰陵。

  他们向着一处走去,正好听到有声音传来——

  “老、老师!”

  “人、人性是什么……什么东西呢?”

  年轻的声音磕磕绊绊的提出问题,然后就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回复他:

  “人性,是恶的!”

第210章 荀子

  已经六十二岁的荀况,

  正在教导自己两个年轻的弟子。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但他天生在口齿方面,有些不便。

  所以,

  在提出问题并得到解答后,他直接低下头沉思了起来。

  旁边的李斯却恭敬的询问,“我听孟子说:‘人性本善’!”

  “为什么老师您却说它是恶的呢?”

  荀况告诉他,“因为善恶之分,本就是以人的角度,区分出来的东西。”

  “人之恶也,同于禽兽。”

  “人与禽兽初生之时,是没有道德观念的!”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为君子,是因为人可以从祖先处学习智慧,从而明了人和禽兽的不同。”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首节 上一节 244/3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