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245节

  此“伪”者,不是伪装的意思,而是取“人为之”之意。

  人一出生,自然有其天性。

  然而随着长大和接受教育,学会了区分好坏,便生出“伪”来。

  “这也是为什么诸夏君子,不与四周蛮夷相混杂的缘故。”

  蛮夷没有接受过君子的教育,没有得到过智慧的启迪,

  所以他们出生时跟禽兽一样,长大了也跟禽兽一样!

  “我明白了!”

  李斯点了点头,觉得自己念头通达。

  旁听的孟轲也猛然一惊,询问何博,“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调!”

  “这是哪位大家呢?”

  因为鬼神这几十年来,时常待在高原上,减少了对人间的关注,相应的,也连带着阴间的死鬼不能从鬼神这边及时得到关于人世的消息。

  所以孟轲这些死鬼,对荀况的身份,并不了解。

  何博说,“这是儒家新一代的大师啊!”

  商鞅忍不住嗤笑,“儒家的人,开口就是人性恶,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仗着活人看不到自己,他就对着韩非李斯指指点点起来,“我看这两个小子,可不像儒家的仁义君子!”

  “倒有我的两分影子!”

  人的言行举止,还有内心的思想,都不免影响到他的面相。

  就像商鞅,

  身为卫国公子,从小锦衣玉食,容貌本是俊美的。

  但因为成天板着一张脸,说话做事非常的倔强,所以看上去便多了许多刻薄来。

  现在,

  这位名为荀况的老者,还有几分儒家君子的敦厚谦和,但他教导的两个弟子,却没什么温文尔雅了。

  “好啦好啦!”

  何博注意到孟轲动了动眉毛,显然是又要掀起一场新的腥风血雨,当即出来阻止。

  “我之所以带你们来这边,就是为了让你俩跟荀况论述一下道理,缓和双方的矛盾。”

  他指着浑然不知情的荀况,对二鬼说道,“这个人,是旧天命结束之前,儒家最后的大宗师了!”

  “你要这么说,我怎么可以错过与之论道的机会呢?”

  商鞅当即说道。

  孟轲也应下。

  于是何博带着人重新走出去,才显露身形。

  他说,“可不能突然出现,把人直接吓坏了!”

  商鞅想起当年的事,便说,“你当时为什么不担心吓到我呢?”

  何博直接道,“你一个犟种,正是年少康健的年纪,怎么能跟一个老者比呢?”

  老幼之人,最是不经吓的!

  他说完,

  就上前拍门。

  荀况的一个弟子过来开启,发现门外站着不少人。

  对方都穿着得体,神色从容有度,显然是有身份的君子。

  为首的那一位更是皎皎,让人一见便心生好感!

  “请问你们有什么事吗?”

  何博向他介绍自己的来意,“我们是上门拜访荀子的。”

  他转身指了指商、孟二鬼,“我的这两位朋友,时常因为各自的道理而争辩,难以分清礼法的上下位置。”

  “而我又听说,荀子对于周礼和律法,有十分深刻的理解,因此上门求教,想要解决他们的争端。”

  弟子说,“原来如此!”

  “还请等待一二,我去禀报老师。”

  他跑到内室,将这件事告诉给了荀子。

  老者刚刚教导完自己两个最欣赏的弟子,正是思维开阔之时。

  听到后便说,“我也是许久没有论道过了!”

  “既然你说,那几位来者看上去,都是有学识的君子,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绝他们的请求呢?”

  “快请他们进来吧!”

  随后,

  一行人陆陆续续的进来。

  何博把两个主角推上前,方便他们可以尽情的吵架。

  至于他,

  则是带着其他死鬼在旁边围观,顺便记录下这场跨越时间的论道。

  对于商、孟,

  荀况是没有见过的。

  前者,

  在荀况出生之前,就已经五等分了。

  后者,

  则是因缘际会,每当年轻的荀况想要去拜访的时候,总撞上孟轲不在家,出门讲学去了,直到孟子去世,二人也未能相遇。

  因此,

  荀况虽然对二者的年纪和学识有些惊讶,但还不至于产生自己“见了鬼”的想法。

  顶多是感慨:

  世间隐士果然众多,

  能跟自己辩论得不相上下之人,在当今却没什么名气传播。

  ……

  “我想问,为什么你提倡隆礼重法呢?”

  商孟的儒法之争,已经有太多次了。

  面对荀况,他们也只是简单进行了三方间的谈论,然后询问起了荀况的“道”。

  荀况说,“难道礼、法,就一定要分割,不能相融合吗?”

  “周公制定礼制的时候,是‘礼’的天下。”

  “而现在秦国拥有天命,‘法’自然是要兴盛起来的。”

  荀况是去过秦国的,并且对秦国的制度,表示了极为的赞同。

  而在他秦国的经历,

  也成为了他智慧的一部分。

  “那为什么不能只有法度呢?”商鞅询问他。

  荀况拍着手,说出了道家的观点,“因为物极必反啊!”

  “秦国之所以得到强盛,就是因为严格的法度,将上下统合了起来。”

  “但山东诸侯的治理,在地方上仍旧有许多封君,各自为政,君主能直接调动的军队有多少呢?直接统治的疆域又有多大呢?”

  “所以以一隅之地,对抗一国,失败是必然的。”

  “可我在秦国的那些年,也能够看出,秦人的所作所为,多是为了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他们通过参军作战,获得土地和财富,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让秦人虎狼之师的名声,广为传播。”

  “但天下一统后,战事必然不会再像如今这样频繁,战况也不会像如今这样激烈。”

  “到那个时候,虎狼岂不是要失去控制了吗?”

  “所以当天下一统后,道德就需要被重新提倡了!”

  孟轲就道,“所以你认为,道德是治世的必需品,对吗?”

  “是的!”

  荀况点了点头,“但法度也不能忽略。”

  “人的天性,和禽兽没有区别,只有用法度去更正他们,才能达到‘伪’的境界,从恶转化为善。”

  “天下要得到稳定的治理,要时刻用法度约束人心中天然的恶,然后用道德去强化人后天学得的善。”

  “只讲法度的话,人心就会冷漠,人与人之间就会如同豺狼一样,互相敌视。”

  “只讲道德,那人的恶性得不到强有力的约束,就要造成太多伤害,这对有道德的君子来说,更是不利的。”

  “人的智慧,还没有恢复上古时的纯朴天然,人的物欲,现在还得不到满足,所以有些人变恶,是必然的事情!”

  “于是我说、要隆礼重法!”

  约束恶徒而赞扬善者,

  这才是一个正常而稳定的社会形态!

  这才是荀况认为律法最应该做到的事情。

  商鞅当即哈哈大笑。

  他站起来,指着荀况就对孟轲说,“你啊你啊,还跟我争什么呢?”

  “他虽然是儒家的人,但却是我最想要的后继者啊!”

  “严苛的法度用于乱世,治理太平则是改用其他的手段,这本就是我当初的梦想!”

  孟轲说,“但我还是担心秦君人性中的恶啊!”

  一旦依靠着秦法,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目标,后世秦君还会轻易修改这有利于自己的律条吗?

  秦法要求人人服从君主的命令,难道君主舍得这样的权力吗?

  用天下的财富供养自己一个人,难道君主抵得住这样的诱惑吗?

  商鞅就说,“那是后世的事!”

  “我只要天下一统就好!”

首节 上一节 245/3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