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321节

  所以,

  刘邦啃起来也很疲惫。

  当项羽击败王离之后,便发送文书,邀请刘邦这位“结拜大哥”,跟自己来抗击蒙恬。

  用项羽的话来说便是:

  “蒙恬,是秦朝的支柱!”

  “只有折断了他,才能实现亡秦的目标!”

  “大哥,还记得当初你我在定陶结拜时立下的誓言,要组建一辈子的反秦军队,恢复六国的荣光吗?”

  于是,

  刘邦接受了他的邀请,放弃了阻挡自己前进的硬骨头,转而沿着秦岭走向东边,跟从黄泽南下至于太行山南端的项羽汇合。

  二人合力,

  击败了蒙恬。

  蒙恬虽然是上一个时代的名将,

  但他终究是个老人了。

  当身怀当世无双之勇的项羽率领大军冲杀过来的时候,

  当刘邦用自己的魅力,将来自六国的人才团结在自己手下,为他出谋划策的时候,

  当始皇帝抽空天下的力量,觉得无非是再行一次“郑国渠”旧事,只要勒紧裤腰带坚持一段时间,就能迎来一个更美好时代的时候,

  蒙恬就有些不行了。

  人,

  是要服老的。

  何况国家的力量衰退了,

  纵使他有回天之策,又能如何?

  于是,

  蒙恬退入了函谷关,

  黑易也随之仓皇东顾,看着身后那追击而来的滚滚烽烟,心不断的向下落去。

  刘邦在乱军之中,跟他遥遥对视一眼。

  随后,

  两人都主动的挪开了目光。

  黑易只是坚定的转身,跟随上蒙恬。

  而刘邦,

  则是在“敌人就是我兄弟”的尴尬后,立马意识到,如果可以说服黑易倒戈,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

  他很快就派人过去,偷偷向黑易传去消息,许诺给他无数的金银富贵,希望他可以打开函谷关的大门,让自己进去。

  而黑易收到刘邦的书信和财宝时,也只是忍不住的发笑。

  虽然始皇帝一统天下的时候,

  黑易还年少,但也已经到了知晓人事的年纪。

  因此他可以从晚年担任了少府的祖父口中得知,始皇帝喜欢用财宝,引诱六国中那些贪婪小人,让他们出卖自己的国家,为大秦帝国的建立做出特殊贡献。

  谁能想到,

  只是过去十多年而已,

  攻守之势就这样逆转了。

  他成了被人用财宝引诱,出卖国家的对象了!

  “可惜!”

  “我虽然没有太大的才能,但还是知道礼义廉耻的!”

  “黑氏入秦之后,传至于我这一代,已经有四世人了,如果我背叛了嬴秦,这能称得上是‘忠义’吗?”

  黑易没有杀掉这个想尽办法,钻到函谷关内向自己送信的人。

  他只是让对方回去,并且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既然战场相对,那就不用再管什么两家情谊了!”

  如果他黑易是贪生怕死的人,

  又何必在当时主动请求,要跟着蒙恬东出平叛呢!

  对于他的回复,

  刘邦也只能发出一声叹息,转头就跟手下商量起了该如何攻破函谷关的事。

  感情归感情,

  利益归利益,

  刘邦把这两个东西分得很清楚,

  他既然已经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可就不能再退回去了!

  但函谷雄关之名,响彻天下,

  蒙恬虽然新败,但只要关中供给不断,他就有办法守住这里!

  因此,

  在分析了许久后,刘邦跟自己的手下,还是眉头不展,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去对付蒙恬。

  这位老将军,可不是用辱骂这等激将法,就能轻松勾引出来的。

  他现在就像个王八一样,

  死死憋在函谷关内,就是不探头,摆明了是想要消耗屯扎在关外的义军士气。

  毕竟长久驻扎,

  本就要消耗大量的粮草,

  久攻不下,

  士气的损耗也会很大。

  何况六国之兵,又多各自为战,

  再拖下去,也不过是重复几十年前的“五国攻秦”罢了。

  “何不转攻他处?”

  忽然,谋士中的陈平提议道,“秦之关中,素来有‘四塞’镇守。”

  “东为函谷、西为大散、北为萧关、南为武关!”

  “既然函谷难攻,为何不从武关而去?”

  西边的大散关在关中背面,义军无论如何也接触不到。

  而北边的萧关以外,则有匈奴人游荡,且路途遥远,难以行进。

  如此,

  只有向南!

  刘邦摆手说,“南边,我之前已经试过了!”

  “打起来可不容易啊!”

  可陈平理直气壮的告诉他,“不容易也要打啊!”

  “沛公为何不想:

  项羽有巨鹿之胜的威望在身,是这次攻秦的主帅!

  如果他指挥大军攻下函谷关,那楚王的诺言,就要兑现在他身上了!”

  先入关者,当为王侯!

  大家都挤在这里,

  到时候论功行赏,难道会不颁给项羽这个主帅吗?

  想来以项羽的个性,

  也不会容忍别人走在自己前面,夺取自己的功劳。

  刘邦沉着脸一想,最后一拍大腿,对陈平说道,“先生说的有理啊!”

  “路远点如何?”

  “难啃点又如何?”

  “只要赶在其他人前面入关就行!”

  “只是……如今大军皆在此处,我一人独行,只怕会坏了名声。”

  刘邦能以“亭长”之身,成为楚王信任的重臣,无非是他营造出的仁慈长者姿态。

  大家都认可他的随和宽厚,

  又岂能自砸招牌?

  陈平抚须而笑,“这个无妨!”

  “久驻在此,本就人心浮动。”

  “沛公只需要派人去军中传一些话,自然就会有人主动为您分忧解难!”

  可不要小看六国之间的“羁绊”啊!

  在战国纷争的两百年里,

  这“羁绊”可是出了名的靠不住!

  刘邦也想到了这一点,哈哈大笑起来。

  而没过多久,

  义军果然开始了纷乱,吵着要“各回各家”。

  项羽因此大怒,斥责这些六国将领的无耻。

  是自己带着他们击败了王离、蒙恬,

  是自己带着他们来到了函谷关前!

  而在此之前,

  这群人还跪在自己面前,称颂他的武功,期待自己能继续带领他们。

首节 上一节 321/3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