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30节

  他是县令黄仁的同窗,因为犯了事被贬到了当阳县,而后经常出入县衙,所以与那造反的席云峰还算熟悉,这才被放了一马。

  彭延庆放下毛笔,一脸愁容望向窗外,那是挂在门前的一杆白旗,代表这里是白莲教自己人。

  白莲教能放了他这个满清罪官,肯定不是白放的,他得去衙门给白莲教当师爷,不用出谋划策,但要帮忙整理书册档案。

  合上笔下书册,上书五个潦草毛笔字:《当阳避难记》。

第50章 白莲教大起义

  襄阳府,黄龙珰。

  当地白莲教在此秘密集会,说是秘密集会,其实已经半公开了,所有教徒统一穿白衣,裹着白头巾,还堂而皇之在村口竖起一杆白色莲花大旗。

  而就在村中一处空地上,已经立下了一座高台,台上有个座位,上头坐着一个清丽少女。

  如此说不太准确,与其说这是少女,倒不如说是少妇,因为对方挽着已婚妇人才有的发髻,额头还绑着一条白布巾。

  这是在戴孝呢!

  而且,还是在给已经亡故的丈夫齐林(一说齐麟,听着就嚣张,难怪死的快),同样也是襄阳白莲教前首领戴孝。

  这少妇……寡妇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王聪儿。

  说来这王聪儿也惨,先是幼年丧父,只能跟着母亲走南闯北,颠沛流离讨生活。一日卖艺到了襄阳,因为容貌清丽被地痞无赖看上,遭到设计陷害,而后得到白莲教齐林出手,方才脱身,无以为报下,便嫁给齐林为妾,并随之一同加入白莲教。

  “师娘,今妖清乾隆六十年,距师父(齐林)被妖清所害,已整整一年有余。”

  白莲教二把手,也是齐林亲传弟子的姚之富,此刻正跪于王聪儿座前,拱手抱拳慷慨陈词道:“现今妖清残暴无道,荆门、宜昌、荆州三地白莲教兄弟,皆已反清起义,我等襄阳白莲教,理应起事相随,既为反清大义,救百姓于水火,同样也要为师父报仇雪恨!”

  他的声音很大,大到前排十多个教众都能听得清楚。

  一时间,前排教众纷纷高举右手,齐声呼喊道。

  “报仇雪恨!”

  “报仇雪恨!”

  “报仇雪恨!”

  三声齐呼之下,喊得教徒们个个面红耳热,气血沸腾。

  同样也是齐林弟子的刘启荣、王廷诏二人,这时也跟着相继开口说道。

  “师娘,姚大兄说的对,我这段时日也跟那些过往商客打探过,荆门、宜昌、荆州三地清妖皆是外强中干、徒有其表,尤其荆州的白莲教兄弟,更是攻破了荆州府城,杀死了荆州知府,屠光了荆州满城(传言),据说连那清妖的巡抚都被生擒活捉。”

  “清妖便是那没甚用的纸老虎,看着张牙舞爪,迎风一吹就得漏了相,连荆门、宜昌、荆州的白莲教兄弟,都已经提前起事了,咱们襄阳白莲教也不能漏了怯、怕了事了,教中兄弟们说,是不是?”

  王廷诏说到最后,还特意转头对着身后的教众们举手高呼,引得下方聚集的白莲教徒,又是喧哗沸腾,甚至还带着遮不住的嘲笑。

  嘲笑谁?当然是嘲笑清廷官府了。

  荆州知府被杀、荆州巡抚被活捉,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八旗满大爷们,也被屠杀一空,甭管有几成是真的。

  哪怕有着一成为真,那也足以把满清身上的这层“盛世”遮羞布,给撕扯的一干二净!

  最先张口的姚之富,眼见气氛已经烘托到这了,当下趁机说道:“清妖在这荆楚大地闹得天怒人怨,荆门、宜昌、荆州三教兄弟都已高举反清大旗,而我教中兄弟、百姓也饱受襄阳清妖残害。”

  “师娘,反了吧!推翻这清妖的狗日朝廷,为‘先教师’报仇雪恨!”

  刘启荣也跪地拱手:“师娘,反了吧!”

  王廷诏直接举手:“真空家乡,无生老母!”

  “真空家乡,无生老母!”

  “真空家乡,无生老母!”

  “……”

  王聪儿从头到尾没说一句话,一直到最后的“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口号喊了出来,全体教众也都热血上涌,恨不得立刻杀官反清。

  “姚之富、刘启荣、王廷诏,还有诸位教中的兄弟姐妹,你们都是我家汉子带入这教里,本来我们也想与大家好生过日子,就算并不富裕,但这清妖却是偏偏不给咱们留活路,年年都有苛政杂税,我家汉子不愿意,去为诸位说话,便被污蔑杀害。”

  “而今,清妖越发残暴无道,湘南的苗人兄弟,荆州、荆门、宜昌三教的兄弟姐妹,他们都已忍无可忍,相继举事反清,那我王聪儿一介女流,也不说别的,哪怕只是为了诸位兄弟姐妹们的活路,为了我家那死鬼汉子报仇,也还是要掺和上一脚的!”

  王聪儿一下从座位站起,又从腰间拔出佩剑(曾经街头卖艺用的道具),佩剑唰的一下燃起火光。

  姚之富、刘启荣、王廷诏三人会意的齐刷刷跪成一排,而后参拜大呼:“反清报仇!真空家乡,无生老母!”

  “反清报仇!真空家乡,无生老母!”

  “反清报仇!真空家乡,无生老母!”

  “……”

  前面姚之富三人把气氛炒热,又极力贬低清军战力,之后再是王聪儿以教中师母的身份,诉说清廷残暴以及对他们这些百姓的压迫。

  不用说的太详细,因为但凡加入了白莲教的,没人没有体会过满清的那一套子“榨油”手法。

  百姓就像芝麻,越榨越除油嘛!

  如此一番前后引导,终于彻底点燃这些人心底的怒火,又有白莲教长期传教以来的宗教精神加持。

  乾隆六十年的年末,襄阳白莲教正式反清起义了!

  比之历史上都还要早了三个月,但也无伤大雅,有了襄阳白莲教的加入,这场席卷满清南方诸省十年的白莲教大起义,才算是终于拉开了帷幕。

  襄阳白莲教一如历史上那般,因为“先教师”齐林已经被杀,所以在姚之富等二把手支持下,众推王聪儿这个师娘为新的“总教师”。

  襄阳白莲教比起张正谟的长阳白莲教,可要强大了太多,才一举事,就迅速聚拢起了上万人马,光是健壮能战的就多达四五千人。

  王聪儿也不去打襄阳府,襄阳府为湖北重镇,城高墙厚,硬打几乎不可能打的下来,那就调头去打长江对岸的樊城。

  樊城护城河狭窄,不如襄阳护城河挖的宽深,也不如襄阳的城高墙厚,猝不及防之下,很快就被起义军攻克。

  王聪儿杀死贪官污吏,又严厉约束义军纪律,并打开官仓,将粮食大肆分给穷苦百姓,一通收买人心之下,无数青壮百姓纷纷加入白莲教义军。

  旬月之间,襄阳白莲教义军就发展到四、五万人之多,为了方便指挥,义军以黄、青、蓝、白四色为号,分成八路大军,王聪儿顺势成为八军的路统师。

  襄阳知府大惊失色,但又无能为力,他连保住襄阳府都够呛,只能将外城兵营的残余绿营全部调入府城,又破坏襄樊之间的长江浮桥,阻拦义军渡江攻城。

  襄阳白莲教闹得挺大,破了樊城之后便一路流窜,引动邻近郧阳府白莲教陆续跟随举事。

  湖北以西至此彻底陷入大乱!

第51章 十全老人

  紫禁城,养心殿。

  大清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难得搬回来这里。

  与后世的很多清宫剧刻意忽略掉的一点,其实满清皇帝很少住在紫禁城,而是更喜欢住在圆明园。

  就连雍正皇帝驾崩,那也是在圆明园驾崩。

  圆明园自康熙末年始建,开始只有圆明园一处,而后到了雍正、乾隆两朝不断扩建,并入长春园、绮春园,才逐步形成圆明三园的基本格局。

  圆明园也不只是看风景的园林,里面除开正经的居住区(九洲清晏),同样还有着上朝的办公区、军机处、皇子读书处、佛寺等等紫禁城该有的,不该有的建筑全都囊括。

  就连规模上,也远比紫禁城来的要更大,更烧银子。

  之所以如此,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是人都爱住新房子,明朝留下的宫殿,放到清朝就已经很旧了。雍正在紫禁城为康熙守丧了三年,就立马迫不及待搬到了圆明园居住。

  所以,别看《甄嬛传》瞎几把胡吊扯了。

  而且,别看紫禁城前朝三大殿气派,但后花园那是真的局促狭窄,御花园不用几分钟就能逛完(明朝后宫建筑几乎不到前殿四分之一,确实有点小,应该是老朱传下的规矩)。

  康熙、雍正两位还在紫禁城住了好多年,到了乾隆,几乎就已经彻底把紫禁城遗忘了,一年250天都是常住圆明园,还要时不时去承德的避暑山庄或者下江南巡查,可以说非重要场合、重大节日都不可能回紫禁城来住。

  现在回来,还是因为年关将至,而乾隆也已经在三个月前,就正式下旨立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为皇太子,并移居毓庆宫。

  乾隆召集了军机处、内阁、南书房大臣在养心殿议事,又让皇太子颙琰旁听。

  如今的大清朝,已到了乾嘉时期,和珅、福康安(目前在外打仗)、阿桂、朱珪、王杰这些重臣老臣都已老迈。

  前面三个一听就耳熟,千古第一巨贪和珅,富察皇后(乾隆已故白月光)的娘家外戚、战功赫赫、军事“奇才”福康安,灭了准噶尔、收复新疆的“铁将军”阿桂。

  说起来,与后世刻板印象不同,乾隆朝和珅的党争对手,从来不是纪晓岚、刘墉之流,这俩甚至连给和珅提鞋都不配。

  真正跟和珅算是对手的,前面仨占了俩,一个是福康安,一个是阿桂,前者是外戚加战功赫赫,和珅压根不敢碰瓷,后者是和珅一直以来的老上司,又靠着战功抬旗正白旗,功绩、地位、资历全都压了和珅(正红旗)一个档次。

  至于最后一位对手,那就是汉臣王杰了,这家伙能成为和珅对手,全靠刚正不阿,和珅想对付他,愣是找不着弱点要害,因为王杰不贪污、不恋权,还是乾隆赏识提拔为状元的天子门生。

  除开这几位重臣老臣,眼前被招来议事的,还有六部尚书。

  户部满尚书福长安,福康安的兄弟,也算外戚,和珅党羽。汉尚书董诰,工部尚书董邦安长子,明哲保身之流。

  吏部满尚书保宁,蒙古正白旗人,与和珅没啥关系,因为是蒙古人。汉尚书刘墉,有名的“大清官”。

  刑部满尚书苏凌阿,和珅党羽,汉尚书胡季堂。

  工部满尚书和琳,和珅的兄弟,目前缺席未到,因为跟着福康安在外平苗,汉尚书彭元瑞暂时担着。

  礼部满尚书德明,汉尚书纪晓岚。

  兵部满尚书庆桂,和珅党羽,但是墙头草一个,汉尚书朱珪,人在广东巡抚任。

  一眼看下去,六部除了个蒙古人,几乎都被和珅独揽干净。

  乾隆扫看一眼,花白的胡须下似乎有些疲惫,说道:“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嗻!”

  “臣遵旨!”

  阿桂、和珅、王杰带头领旨,而后是六部尚书满汉大臣陆续接旨。

  在旁站着听政的皇太子颙琰,连忙按照老师朱珪教导说道:“汗阿玛春秋鼎盛,仁德善政可比古之贤王!”

  乾隆微微点头,表情虽无变化,但眼里却是带有一丝欣慰,对这个太子,资质确实不怎么尚可,但胜在孝顺仁厚,也最像个儿子。

  乾隆难得教导一句:“仁德善政固然重要,但为君者也不可只有仁德,也要有武功啊!”

  “儿臣谨记教诲!”颙琰连忙点头。

  这俩讲完,和珅方才上前奏事,主要奏的便是福康安、和琳在外领兵,已经攻克苗人天星寨,擒获苗人贼首吴半生。

  听到是捷报,乾隆点头赞许,下旨加和琳太子少保衔,又赏赐福康安、和琳二人,一人一件上用黄里玄狐端罩,同时不忘下旨赈济已经平定苗乱的地方被扰难民。

  这都是面子工程,因为但凡苗乱的地方,肯定都被清兵杀了个十室九空,尤其领兵的还是残暴无比的福康安。

  说是赈济,这些地方哪还有百姓可以让官府去赈济,无非就是开个由头让下头贪污罢了。

  不过,这些苗人、汉民赈济可以面子工程,但辽东关外的奉天金州、熊岳、锦州三城,宁海等三州县爆发小规模旱灾,这些可都是旗民根基,马虎不得。

  乾隆思忖片刻,说道:“着关外军府从速赈济旗民,免额赋有差。”

  “嗻!”和珅应了一声。

  说完了正事,给兄弟请了恩典封赏,接着又是一堆子杂事。

  “广东巡抚朱珪奏,收到英商波郎递送英吉利国王表贡,请皇上裁定!”

  乾隆点头:“允了,赐敕嘉赉,交英商波郎赍回,并以其表言劝廓尔喀投顺,于赐敕内以无须英国兵力告之。”

  “琉球国遣使,告尚穆王病逝,请求立王世孙尚温继王位!”

  乾隆又说:“准赐国王敕谕,来年朕将禅位为太上皇,暂不行遣使册封!”

  ……

首节 上一节 30/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