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波内政调整下来,汉军官吏的整体数量没怎么变化,但内政衙门却是变得更稳定,也更正规化了。
汉军改革内政官署,并设立了与六部极为相似的六司,消息在三州士绅家族迅速传播,很快引得那些仍在观望摇摆的士绅,也跟着下定了决心。
站队,必须得站队了!
谁都知道,汉军设立六司,完善了内政官署,到底是为的什么?
也正值汉军建制的档口,湘西出了件天大的事!
第102章 下令南下吧!
今年四月中旬,大清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嘉勇忠锐公、世袭贝勒爵、云贵总督兼大清第一外戚名将,同时也是湘西十万清军主帅的福康安福大爷,终于是因积劳成疾而病逝军中。
嗯,福康安病逝了,至少在递上去的奏折里是这么说的,比之历史上的死期还要提前了一个月。
作为大军副帅的和琳,明显知道的更清楚,福康安确实是死在了病榻,但却不是完全病死,而是中毒身亡。
不要误会,和珅与福康安有龃龉,但借给他几个胆子,也不敢在军营下毒,毒害如日中天的福康安福大爷。
实际情况就是,福康安接到了乾隆的圣旨,催促他尽快扫平湘西的苗子,再北上挥师剿灭湖北的白莲教反贼。
这道突然发来的圣旨,完全打乱了福康安的部署,按他的预定战略,应该是剿抚并用,慢慢去收拾苗子。湘西不比其它地方,遍地山林险峻,别看清军有十万大军,可在湘西的山林天险下,十万和一万没有本质的区别。
可圣旨都下来了,什么计划都没用了,福康安没有那么多时间,再去跟苗子慢慢对消耗了。
于是乎,福康安仗着往日军威,决定兵行险着,亲领大军突袭万山丛苗寨(贝子岩),一举荡平苗子余部。
之后……
不出意外,清军中了苗人埋伏,吃了场天大败仗,连主帅福康安都身中数箭,其余箭矢都被棉甲挡住,唯有胳膊关节处正中一箭。
很不巧,苗人喜欢往箭上淬毒,淬的还是苗人自制的毒素。
清军军医可没有华佗在世,面对扎成刺猬回来的福康安,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毒发身亡。
福康安病逝(战死)了!
消息没有得到严密封锁,反而还在清军内部大肆传播,闹得人尽皆知不说,连湘西苗子都听闻风声。
用屁股想都能猜到,这里头少不得有和琳这位大军副帅的手笔。
谁让和琳是和珅的弟弟,和琳能来到湘西跟着福康安平苗,就是和珅对福康安做出的利益退让,好让兄弟能在后面捡捡军功,也是看看能不能抓到福康安的一些把柄,再不济也能交好福康安。
现在,福康安轻敌冒进战死了,就算不是自己动的手脚,难免也会引来朝中敌对派对他们“和家军”的攻讦猜忌。
既然如此,那就先把事情做绝了,把利益全都落到实处了。
和琳的做法很简单,先上奏福康安是积劳成疾病逝在了军中,隐瞒福康安是死在了苗人之手,不给朝中政敌攻讦他们和家的由头。
而且,和琳现在只是大军的副帅,就算将在外也得听万岁爷的君令,不能随意调兵动兵。
清军按兵不动,主帅福康安战死,再加上有意不封锁消息,那山里的苗子就是再傻,也能出来扑腾两下。
湘西苗子死灰复燃,那乾隆只要没有年老昏聩,就不会临阵换将,那和琳理所当然,就是十万清军的主帅了。
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争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至于湖北的白莲教反贼?
一群只知道糊弄百姓的邪教头子,闹得再大也是疥癣之疾,跟他们和家的权势富贵相比,那都不算什么。
……
五月份的岳州城,大将军府。
“福康安病死了?”
聂宇有些吃惊,福康安会死他知道,但死的这么快却出乎他的意料。
这都快提前一个月了吧?
湘西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总不能是蝴蝶效应下,福康安的身体免疫力都下降了吧?
聂宇当然没那么自恋,觉得自己是天命之子,连老天都帮自己,他连忙确认道:“消息属实吗?”
负责报信的不是汉兵哨骑,而是一个穿着粗布衣的中年商人,对方脑后还留了个金钱鼠尾辫子,明显不是汉军治下的商贾,而是从其它地方跑来。
听到聂宇的问话,中年商人点头如捣蒜:“回大将军的话,小人得到的消息,湘西的朝廷大军……额不,是清军的主帅福康安,确实已经病逝了,估摸着已经病逝半个多月。这事在湘西几乎人尽皆知了,而且小人还有个朋友,与军营里面有些生意往来,也得到了一些内幕消息,那福康安大帅似乎不是病死,而是战死的……”
聂宇没有在意福康安到底怎么死的,现在的问题是福康安死了,确实死了,真死了,不是什么谣言,也不可能是有人在收买商人,故意蒙骗自己。
因为他有史书可以证明,福康安就是这个时间段病逝,时间已经很接近。再加上这商人也是他偶然逮住,也不能说是逮住,只是恰巧对方碰上了山贼土匪。
汉军为了操练实战能力,也是恢复治下地盘的治安,这段时间一直在扫荡各地土匪贼寇,这商人就是扫荡途中顺道救下来的一伙幸存商贾。
聂宇挥手让那商人退下,接着反复思量再三,决定召集文武过来开会。
对,召集文武开会,不再是跟秘书阁单独开小会,而是召集目前搭起来的所有班子,都来大将军府开会议事。
不多时,岳州城里的汉军文武陆续到场。
汉军目前加上秘书阁和军队,共有10个司衙门。
秘书阁、陆军司来的人比较多,因为前者是聂宇这大将军的私人秘书机构,后者则是此次开会主旨,来的都是军中高级将领。
又有其余各司衙执掌(相当于尚书),连带副手官也纷纷到场,得亏聂宇的大将军府是在原来的知府衙门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充合并房屋,还裁撤了大量仆役佣工,好歹还能坐得下这么多人。
一众文臣武将都被召过来,有些还是从军营骑马奔来,都不晓得出了什么大事。
聂宇也不卖关子,当下就把新得到消息与众人都说了。
“福康安居然死了!?”
众臣里面最震惊的当属冯修永了,也只有他对福康安的身份最为敏感了解。
陈有年看着别人都在惊讶,忍不住疑惑问道:“冯先生,福康安是谁?”
没办法,他是这里面为数不多的粗人,压根不认识,也没法接触听说,福康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冯修永也不多怪,耐心讲解说道起了福康安的身份背景,还有过往的各种辉煌战绩,从乾隆三十七年镇压大小金川、乾隆四十九年镇压甘肃回民之乱、乾隆五十二年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六年进攻西藏廓尔喀(尼泊尔)、乾隆六十年扫平黔贵苗民,并继续东进协兵镇压湘西苗乱……
这些战绩打出来,饶是粗人的陈有年,都不免有些佩服:“清狗里头居然也有这么厉害的人物?还好他现在死了,嘿嘿!”
“对啊!伪清的一代名将,也是唯一能压的住湘西十万清军,慑服那些骄兵悍将的福康安福大爷,他死了!”
“死得好啊!”
冯修永话音刚落,便起身出列,正色说道:“大将军,天赐良机,是时候该誓师南下了!”
一百章了,奖励自己休息一下bushi
第103章 誓师南征
南下!
这是在场汉军文武的一致想法,有福康安统领十万清军坐镇湘西,那汉军再能打也得先掂量掂量。
可现在,福康安已经病死,十万清军群龙无首,就算有首,也不可能压得住。
这可是七省联军,没有特别牛逼的战绩、背景,是不可能做到七省清军令行禁止,光是语言地域歧视,就够统兵将官喝一壶的。
这也是为何和琳没有匆忙夺取军权的原因,因为他知道自己多少斤两,没有了福康安压着,还没有乾隆的圣旨任命,他很难控制的了这十万大军。
控制不了,那就干脆不控制,原地龟缩,按兵不动,慢慢等朝廷的旨意再说。
长江没被汉军切断,那从湘西到北京城虽然远,但快的话两三月也能下来旨意,可现在长江已经被汉军、清军双向切断,光是往返来回一趟就得小半年。
福康安四月份死的,距离五月也才不到一个月,也就是说汉军起码还有半年的安稳时间!
半年啊!
湘西的十万清军连动弹一下都难。
只要汉军不打湘西,也确实不用打湘西,汉军在湖南其它州府动兵,就能变相断了湘西清军的后勤补给,没了后勤支持,湘西苗子就能帮他们解决清军的后顾之忧。
听完冯修永根据当前局势,做出的一连串战略分析,饶是不怎么懂军事的官员,也都看到了机会。
难得的机会!
福康安死的太是时候了,正好是汉军兵强马壮,新军练成、大造火器的档口,也刚好是汉军军费财政压力要爆炸的档口。
再不动兵,这四万大军的军费,还有大批基层官吏、完善内政建制,财政开支就能把汉军的底盘炸开!
难道汉军真有天命加身,大将军真的是真龙天子?
是了,不是真龙天子,哪里来的传国玉玺?
不是真龙天子,怎么可能短时间内起兵壮大,迅速坐拥三州之地,拥兵四万众,还杀败了伪清的巡抚、总兵。
这些汉军的文官,不乏有着投机分子,他们确实是真心拥护汉军,但心里也只是把汉军,给当成了极有可能成事的起义军。
可现在,有些人的心思莫名起了变化,他们真的有点相信汉军是秉持天命在起义了,要不然福康安怎么死的这么是时候,这不就是连老天都在帮他们?
天都在帮他们,那还不赶紧抱住了大腿,争做从龙功臣!
古人迷信有时候也是好事,在特定时期还真就能增加队伍的凝聚力,统合内部的财力物力。
聂宇也不立刻回答,微笑着开口问道:“诸位都认为我汉军应该南下?”
“大将军,请下令南下吧!”
连着都察司执掌官在内,在场汉军文武全都齐刷刷起身拜下。
“好!那就南下吧!”
大将军点头了,南下大战略正式敲定。
接下来,会议继续召开,商讨南下的钱粮军需消耗,还有火器弹药的储备,民夫、船只、骡车等征调,总之一切为了大战服务。
从上午一直议事到了下午,连午饭都是在议事厅食用,吃的挺简单,只有四菜一汤,家常便饭。
那些文官对此倒是颇为惊诧,没想到堂堂大将军,坐拥三州之地,麾下拥兵数万。虽没称王,但也算一方枭雄诸侯,居然平日里吃饭还如此简朴低调。
嗯,聂宇保持后世的饮食习惯,就吃四菜一汤,还有两道是素菜,在手下文官的眼里,已经算是相当简朴低调了。
毕竟,咱们大清的皇帝,动不动就一顿饭几十、上百道菜,这不是慈禧老妖婆的专利,而是大清皇室的传统艺能。
用更专业的词汇,这叫“万岁分例”,就是清朝皇帝饮食,必须得有这几十、上百道菜的排场,否则就是违背祖制。
其中,包括风评最好的雍正,人家标榜勤政节俭,但在饮食上可从没削减过“万岁分例”,连带还会在常餐外各种增添,光是饮食用度上比“人间富贵花”乾隆都要奢侈。
这实际上也是出于统治需求,吃那么多菜不是为了吃菜,就是为了铺张浪费,形成高汉人皇帝一等的政治排场。
(别说我尬黑,满清的一切制度,包括饮食菜品数量,实际都是为了铺设森严的阶级体系,让汉人士绅形成压抑,不敢造反)
经过一天的商定,南下战略总算定下。
正式的出兵时间,定在了五月底。
因为要等税粮入仓,还有征召民夫、船只和骡车,以及召回散出去剿匪实战的军队。
光是军队的召回,就花了不少时间,召回以后还要重新整装,拉到军营校场集中操练一段时日。
主要操练新军与火炮营、掷弹营、弓弩营,还有新设立火铳营之间的协作配合,不说各军如同整体,起码也得练出跟清军九进十连环大阵差不多的战斗力。
清军的这套大阵呆是呆了点,但能经久不衰,也确实证明了它的战斗力。
全赖火器犀利,那只要汉军火器比清军火器更犀利,同样的阵法下,清军只能被打的满头包。
“这就是我大汉的军队,果然是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