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68节

  不过这也间接说明曹家家底殷实,毕竟盘踞氶城十几年。

  “怎会如此之多?”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旧账,刘道规感觉这一仗是为曹家和北府军打的,就连氶城百姓也赚了一笔,唯一亏本的只有自己……

  收容的那些僮仆,需要安置,花费了一大笔。

  还有幢兵的赏赐,也不能小气,寒了他们的心。

  最后还有自己的五十多名部曲,跟着出生入死,跑前跑后,总不能让别人流血流汗,还要全家老小喝西北风吧?

  刘道规越发觉得钱粮的重要。

  关键这种打劫贼寇的办法可一不可二。

  山上的贼寇就那么多,没个十几年,很难再恢复规模,以后就别想了,泰山那边太远,人生地不熟,短期内也别想打他们的主意……

  “参军出手阔绰,麾下北府军如狼似虎,某还未算利息。”曹霁满脸怨气。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一场大战下来,钱粮用度如流水。

  当年桓温执掌权柄,三次北伐,有两次都是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兵……更不用说刘道规。

  这年头兵好招,僮仆也好说,问题在于怎么养活别人。

  不过好歹度过了最大危机,今年是撑过去了。

  至于曹家的账……刘道规一阵肉疼,如果赖账,就是失信于人。

  曹刘两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也将付之东流。

  刘道规咬牙道:“还,欠多少我刘某人还多少,一分不少!”

  曹霁松了口气,“参军回广陵还需打点,麓水陂那边也需留下些钱粮以备不时之需,今年先还一半,折算成钱,一共一万七千缗。”

  幸好还有那尊铜佛,曹霁也会做人,帮刘道规算的清清楚楚。

  “曹兄,今后这氶城、麓水陂的钱粮就一并交由你如何?”刘道规心中一动,趁热打铁。

  自己手上不缺冲锋陷阵的猛人,唯独缺少这种会管钱粮会算账的人。

  曹家之所以臣服,曹霁和曹家的小娘子居功厥伟。

  没有他们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两家早就刀兵相向、鹬蚌相争,让张佛奴那帮贼寇当上了渔夫……

  曹霁目光一闪,“参军信得过我?”

  “曹兄深明大义,今后都是一家人,有何信不过的?”刘道规真正的身份是征虏中兵参军,迟早还会回到广陵去。

  那么在兰陵就需要一个有实力的伙伴。

  除了曹家,别无他选。

  曹霁没有推辞,点头道:“既然参军嘱托,在下姑且一试。”

  “多谢!”

  刘道规心中一喜,有他帮忙,轻松一大截。

  秋收如约而至,不过麓水陂并没有迎来想象当中的丰收。

  当初慌慌张张的北上,耽误了农时,又是第一年开田,土力没跟上,虽然幢民们精心伺弄,也只是勉强有个收成。

  刘道规挥舞镰刀,第一个下田割稻子。

  幢兵们见此情形也没闲着,跟着一起割,老弱妇孺一起上阵,挥汗如雨,虽然辛苦,但到处弥漫着喜悦之情。

  稻谷可以饱腹,稻草可以养牲畜,晒干之后,既可以烧,也可以当被褥御寒。

  连续五日,刘道规都与幢民们一同收割。

  种田其实比上阵杀敌辛苦多了,风吹日晒,还要担惊受怕,随便一场旱灾、水灾、蝗灾就能颗粒无收。

  不管怎样今年也算有了收成,幢民们的口粮有了保障。

  旱地上的蔬菜豆菽长势不错,种下的桑苗也茁壮成长,明年就可以养蚕了。

  整个麓水陂,一共收上来九千七百三十多石粮食。

  官六民四。

  刘道规得五千八百余石,一个士卒一年消耗粮食在十五至二十石之间,麾下幢兵五百六十九人,每年消耗粮食在八千五百石至一万一千石之间……

  虽说麸皮、野菜、渔猎也能凑合一阵儿,但形势依旧严峻。

  其他幢民的日子更不用想,勉强活着而已。

  一岁之田曰菑,二岁之田曰新田,三岁之田曰畬。

  麓水陂荒废多年,第一年能有这种收成已经不容易了。

  刘道规还指望扩军,现在看起来不太现实。

  只能找上曹霁,让他们再规划出些田地来,尼丘山中的贼患已平,兰陵多出不少田地来。

  “赤山寨那边都是淤田,修复之后,也能有两三百顷。”曹霁指着舆图上的一处。

  绕来绕去又绕回去了。

  不过那边土地的确肥沃,当初是因为人手不足才冲进氶城,找上曹家。

  八幢八幢,没必要都集中在麓水陂。

  完全可以扩张之后分散。

  刘道规受他启发,干脆将两千多僮仆加入八幢之中,下了一道开荒令,凡兰陵各县无主田地,只管耕种便是。

  当年羯赵在此设了三十二块屯田,冉闵养活两三万乞活军,没道理刘道规养不活六千幢民。

  开荒令一下,幢民们还没开始,兰陵的大大小小豪强却慌了,主动推着大车小车粮食送入氶城。

  “自从参军来了以后,大破贼寇,百姓安居乐业,今年丰收,聊表心意。”萧挺之最是积极,献上七百石粮食。

  “参军真孙武复生,用兵如神,横扫贼寇。”孙家家主孙稳之马屁拍得震天响。

  刘道规沉着脸,并不接茬,当初实力弱小,到处借粮的时候,他们可不是这番嘴脸。

  见刘道规没有出声,孙稳之尬尴道:“我孙家愿献上五百石粮!”

  其他赵、张等十几家豪强也各自献上粮食,大者五百石,小者两百多石。

  刘道规没说话,曹霁沉着脸,“以往诸位贡献给泰山诸寨,可不止这么点儿。”

  几人面面相觑。

  还是萧挺之站了出来,“我萧家再出三百石!”

  “孙家再出五百!”

  “张家出三百……”

  还得是曹家知道他们的底细。

  兰陵没有官府,也就没有田租和徭役,山川河泽都是他们的,不说富得流油,日子过得也比较舒服。

  几百石粮食还是拿的出来的。

  “某再提醒诸位,有参军在,兰陵免受贼寇侵扰之苦,家家户户可以安居乐业,放心耕种,些许钱粮,算的了什么?”曹霁咳嗽一声,“钱粮”二字语气特别重。

  豪强们立即会意。

  “参军放心,今后我萧家每年奉上五百缗钱!”萧挺之非常上道,生怕刘道规拒绝一般。

  “我家也愿奉上三百……”

  其他豪强也只能苦着脸跟着吆喝。

  刘道规瞥了一眼自己的这位未来的大舅子,不是一家不进一家门,平日看着温文尔雅,没想到也不是善男信女。

  有他相助,以后钱粮上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第97章 联姻

  中兵吃饱了,不愿再进山,不过幢兵孜孜不倦,除了贼寇,还为了山上的野兽。

  这年头到处人烟稀少,野兽成群。

  狐狸野兔,猪狼鹿羊,应有尽有,除了可以吃肉,野兽的皮毛也是御寒之物,一件纯色狐裘,在江左能值上万缗钱。

  妇孺则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山珍……

  这世道真正靠种田活命的很少,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此补贴家用。

  江左的大山大泽都被豪强们霸占,兰陵却无此顾忌,山上什么都有,幢民们从北方各郡南下,生存能力极强,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幢主负责进山剿贼狩猎,

  士卒们每天能吃到一口肉,吃上几顿饱饭,在山上跑来跑去,身体也跟着健壮起来。

  肉骨头熬成汤,孩童们能跟着喝上一口。

  刘道规更没有闲着,将豪强们供奉上来的钱换成粮食,储备在青光寨中。

  这世道不太平,天灾人祸说来就来,钱财都是身外之物,花出去才有价值,粮食才是硬通货。

  很多时候,粮食和布帛比钱更值钱。

  屯长率妇孺进山采摘,砍伐竹子,杀青之后制作竹甲。

  这玩意制作简单,防护能力虽说比不上铁甲和皮甲,但架不住成本低廉,山上的竹林数不胜数,能够大规模列装,还比铁甲轻便。

  关键制作周期还短,一个妇人五天就能弄出一件,毁坏了也不心疼,更不需要什么保养。

  刘道规试了试,挡不住刀矟刺击,能挡住劈砍,五十步外的箭矢也有一定防护力。

  “先凑活着用吧。”

  穷有穷的办法,不能太讲究。

  “阿规,你看谁来了。”刘广之领着两人赶来氶城。

  一人是萧源之,另一人则是萧挺之。

  “舅父!”刘道规大喜。

  “你兄弟二人果非池中之物,短短半年,就扫平诸贼,还兰陵太平。”萧源之一上来就赞叹不已。

  “舅父谬赞,还差得远。”刘道贵并非谦虚。

  一切只是刚刚开个头而已,还远没到太平的地步。

  萧源之捋了捋长须,“你这孩子倒也谦虚,不枉我一番教导,你今年已经二十一,到了娶亲的年纪,舅父正好来做媒,顺道也来看一看故土。”

  “多谢舅父。”

  “哦,还有一事,伯直之前不借粮草,有自己苦衷,你就莫要与他计较了,今后萧家也会鼎力支持你。”

  “此前多有得罪,还望参军恕罪。”萧挺之拱手一礼,态度十分谦卑。

  刘道规原本对他颇有怨气,但几次“募粮”,他都带头给钱给粮,怨气也就消了一半。

  也不是什么血海深仇,没必要念念不忘。

  “既然舅父这么说,过去的便过去了。”

首节 上一节 68/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