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90节

  令行禁止,方能百战百胜,北府军和八幢的战力毋庸置疑,唯一担心的便是军纪。

  刘牢之的临漳之战,若不是士卒们争抢燕军甲仗,自乱阵脚,慕容垂百战百胜的金身就被戳破了。

  “若敢犯我军法,皆如此仗,绝不留情!”刘道规抓起一支长矟,抵在膝盖上断成两截,扔在众人之前。

  北府老卒都知道刘道规这一次玩真的了,顿时严肃起来,漫不经心也收敛了许多。

  “领命。”

  “出征!”刘道规指向北面。

  两支人马缓缓走出城门,向北而去……

第129章 集训

  幢兵们出征,刘道规趁着空档,召集青壮幢民来了一场“集训”。

  和平永远都是短暂的,战争说来就来,兰陵本就是缓冲之地,局势稍一变动,便会战火连天。

  男人们操练长矟、刀盾、战阵,壮妇们练习弓弩、守城。

  就连七八岁的孩童,也学着用短刀劈刺草人。

  这些人以前本来就是北方各地流民,底子都不错,男女老少,刀盾弓矟样样精通,唯一有些生疏的便是阵列。

  兵法中历来都有无阵不成军的说法。

  两军对垒,绝不是两个泼皮无赖斗殴,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再勇猛也敌不过千军万马。

  这个时候就显出八幢的优势来,旗幢一立,幢民们自动归于幢下。

  也许是第一次这么大规模的集结,足足三千余青壮,场面有些混乱。

  幢民们推推攘攘,争抢位置,甚至有人互相看不顺眼而对骂起来。

  都是火爆脾气,民风彪悍。

  没有动刀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

  屯长忙的满头大汗,不过还是将阵型弄了出来。

  刘道规本想摆出一个雁形阵,忙了一个两个时辰,方才弄出来。

  指挥百人和指挥千人完全是两个概率,千人以下,将领冲在前面吼一嗓子,士卒就会嗷嗷叫的跟上。

  超过千人,就不能靠喊了。

  士卒要看的懂旗号,听的懂鼓角。

  规模达到一万,更是一个门槛,历史上很多将领,率领一万人的时候所向无敌,但超过一万人,战力直接下滑。

  眼下幢民们连旗号都没看懂,旗幢挥动,乱作一团。

  几个屯长满脸惭愧的过来请罪。

  “不怪你们,这一年不是开荒,便是上山伐木,能有这个样子已经非常不错。”刘道规勉励众人。

  赵元拱手道:“属下觉得不如将幢户也编成列火,五户一列,十户一火,五火一队,日后无论开荒、耕种、战事皆是如此,幢民必能配合无间。”

  “好办法!”刘道规一拍大腿。

  八幢最大的优势便是动员能力和动员效率。

  看准旗号,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赵元继续道:“还有一事,这些旗幢过于复杂,有些幢民认不住颜色,经常混淆。”

  “这的确是个问题。”刘道规扫了一眼场上的八色旗幢。

  黄、玄、白、赤、褐、苍、紫、绿,八色混在一起,的确有些眼花缭乱。

  黄褐、苍绿、赤紫不好区分,容易弄混淆,这年头绝大多数人眼神都不太好,天色一暗,便看不清东西。

  以前人少,旗幢也少,也就无所谓。

  如今吸收了曹家,八幢规模超过一万,旗幢增多,非但容易混淆,成本还高。

  尤其是紫色,需要一种特殊的紫草,反复浸泡、发酵、蒸煮,多次浸染后才能显色,但一遇到大热天或者雨水,时间一长,便会褪色。

  魏晋官服制度,紫色为三品以上官员特属,就是因为珍贵……

  “你可有解决之法?”

  刘道规忙里忙外,经常兰陵广陵两头跑,很多事情的确没考虑周全。

  刘广之、刘黑罴、刘钟更侧重于军务。

  赵元则一直与幢民相处,接触多了,也就知道其中存在的弊病。

  而且他以前本来就是赤山寨的头目,有一定的管理经验。

  “不如效仿白绿二幢,绣上龙虎图形,便于士卒和幢民们区分。”赵元指着白绿二幢。

  旗幢在风中招展,上面的猛虎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充满了一种原始的力量感。

  这是曹思霏当初绣上去的。

  “以后就取黄、玄、白、赤四色,褐幢改为绣黄、苍幢改为绣玄、紫幢改为绣白、绿幢改为绣赤。”

  这时代的龙和虎形状差不多,不好区分,刘道规干脆只取虎形。

  猛虎是华夏文明的原始崇拜。

  第二日旗幢为之一变,只有黄、玄、白、赤四色,外加绣上了猛虎图案的绣黄、绣玄、绣白、绣赤四幢。

  一开始有些混乱,但过了五天,适应了之后,效果好了很多。

  阵型变得像模像样,进退有度,而不是之前乌泱泱的冲过去。

  任何事情只要找到方法,就会事半功倍。

  简单几日的集训,幢民们都适应了,在校场上挥汗如雨,虽然比不上幢兵,但作为防御性的力量,绰绰有余。

  就连那些壮妇也有模有样,鼓声一响,箭矢、擂木、石头雨点般落下。

  到第六天,刘黑罴率五十骑,押着三百青壮俘虏,推着七八辆车返回,车上坐着女人和孩童,神色平静,并不见惶恐,仿佛习惯了一般。

  后面还跟着一千多头牛羊,浩浩荡荡。

  隔着老远就得意洋洋喊道:“禀参军,我军攻破邹县!”

  邹县在尼丘山北麓,属鲁郡,名义上属晋室,实际上是个三不管地带,晋室没兴趣经营,翟魏实力不够,燕国鞭长莫及。

  逐渐被胡人和贼寇占据。

  “一个县才这么点东西?”刘道规一脸嫌弃,钱帛没看到,粮食也没有。

  刘黑罴辩解道:“这就算不错了,邹城已经算大城。”

  胡人不善经营,永嘉之乱后的八十多年里,北方一直都是在烧杀劫掠。

  羯赵石虎时期,石虎父子动辄“游猎”,造猎车千乘,驱十万余众,夺人妻女,掠人钱财,士卒饥冻死者万有馀人,所过三州十五郡,资储皆无孑遗……

  前燕也没好到哪去,刚刚灭了冉魏,慕容儁便下令州郡校阅见丁,精覆隐漏,率户止留一丁,余悉发之,欲起一百五十万攻伐江左,弄得国内到处都是叛乱……

  羯赵、前燕距今也不过二十余载。

  而氐秦灭前燕,苻坚虽有颇多仁政,但没几年,便火急火燎的南征,在淝水跌了一个大跟头。

  加上八王之乱永嘉之祸遗留下来的疮痍,到现在还未恢复。

  这也是司马家不愿意北上的原因。

  在江东可以醉生梦死,一旦北上,就要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重建,不仅士族高门不愿意,江左的百姓也不一定愿意。

  唯一愿意北上的应该只有这二十年来南下的流民。

  刘道规也知道他说的是实情,“宰羊,所有集训幢民,今夜饱餐一顿!”

  训练了这么多天,正好缺油水,每天只靠两顿杂粮饭,神仙也受不了。

  消息一传下去,幢民们仿佛打了鸡血一样欢呼起来,“多谢参军!”

  士气倒是肉眼可见的高涨起来……

第130章 智勇

  邹县。

  此刻正发生一场小小争论。

  “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哪里有钱我们就去哪里,当立即攻打任城、高平,向西进军!”刘遵指着舆图,争的面红脖子粗。

  高平的背后是兖州富庶地区,也是翟魏的核心区域。

  毛德祖道:“胡人多是骑兵,我等都是步卒,若是向西进军,一旦被骑兵缠上,难以脱身,不如转向东北,进攻泰山郡,背靠泰山、蒙山,来回腾挪。”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翟魏再怎么虚弱,也有七郡之地,三万余户,将近二十万众,占据兖州、冀州大片城池,不是他们能抵抗的。

  关键北面还有慕容绍的骑兵虎视眈眈。

  没有骑兵,在胡骑面前,始终落于下风。

  鲜卑人、丁零人皆以骑兵见长,战局不利,掉头就走,重整旗鼓,伺机再战。

  当年祖逖、桓温皆败于此,即便旗开得胜,开局形势一片大好,但只要败一次,便全线崩溃。

  “怕甚?丁零人胆气已破,我军一鼓作气,两千人可破其两万!”没了刘道规的约束,刘遵脾气越发火爆。

  但毛德祖却不惯着他,据理力争,“丁零人常年与鲜卑人鏖战,实力并不弱,即便我军能击破两万之众,也必定元气大伤,得不偿失,莫要忘了参军令我等出境,全军为上,岂能死战?”

  一抬出刘道规,刘遵顿时没了脾气,求助的望向刘广之。

  刘广之辈分最高,一向是刘道规的左膀右臂,在这支人马中威信也是最高的,“传令,全军转向泰山郡。”

  “哎……”刘遵叹了一声。

  但就在这时,斥候匆匆而来,“鲁城方向,五千步骑直奔郚乡而去!”

  郚乡在蒙山之东,也是进入泰山郡的门户。

  敌人果然不是泛泛之辈,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企图,抢先一步占领郚乡,将晋军挡在蒙山以西泗水之南的平原上。

  而只要这支晋军离开邹城,便会陷入不利局面,翟魏的骑兵来去如风,可随时突袭。

  “有意思,敌军主将何人?”刘广之来了兴趣。

  斥候道:“夔腾!”

  夔是胡姓,石勒麾下十八骑之中便有一将名叫夔安,龟兹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永嘉四年投石勒,善占卜吉凶胜负,石勒尊之为“大和尚”。

  混迹中原的夔、白二姓,大多都是龟兹人。

  石虎从西域调几百万胡人入中国,试图将华夏“胡化”,冉闵一道杀胡令,黄河两岸血火滔天,但胡人并未断根,仍有很多漏网之鱼。

  王元德拱手道:“贼军数倍于我,不敢来攻,必是弱旅,然则贼军多骑兵,我军必然赶不上,不如在下引数百人马大张旗鼓西进,吸引贼军,诸位引大军埋伏于邹山之中,半道而击之!”

  刘广之道:“若贼军无动于衷呢?”

首节 上一节 90/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