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说我是战犯? 第187节

别做什么白日梦,不想过苦日子那就得学!想学又穷没法学怎么办?那就借,那就蹭,把自己的好学的名声打出去,然后就有人欣赏你。”

“‘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你态度要端正,要能吃苦,还得守信,让别人看到你是个好学且守信的孩子!

你们现在有国家有政府支持,日子过得比历朝历代孩童都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不求你们一个个尝趋百里外求学致书以观,至少眼前送到你们手上的学识,还是要学透学精呐!”

老校长怕这些孩子们听不懂文言文里面道理,直接就把自己参悟出来的见解毫无保留的讲给了所有的学生,包括宋濂的身份还有那位东阳马生全都讲明白了。

文章里面宋濂把一个穷苦家孩子该怎么跨越阶层实现人生价值的路说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你照着做,不说飞黄腾达锦衣玉食,那至少也是个衣食无忧未来可期。

但一样米养百样人,有的孩子听完之后两眼放光,立马就悟了,但有的孩子依然还是兴趣缺缺,看着很认真但其实脑子里思绪早就不知道飘到何方了。

老校长一堂课嘴都说干了,但底下学生们想学的变得更加拼命认真学了,那些不想学的依然还是无动于衷。

老校长也没有法子了,他作为一校之长,手底下三千多名师生,还得担负上课任务,根本没有能力和时间继续劝说那些不想学的孩子了。

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制度下,陡然暴增的学生数量让老师们无所适从,以往那种严格要求因材施教的法子早就行不通了,很多时候只能是自己尽到讲学义务,剩下的都是听天由命,全都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

老师们连最基本的办公室找学生谈话都没时间,只能够放羊一样的教学,学得进那你就是聪明人,至于不想学的蠢货,谁都没时间搭理了。

老校长也是不忍孩子们荒废时光,这才作为长辈讲出了肺腑之言,五年级的学生撑死也就是十三四岁,小的更是只有十来岁出头,他们很多都是听不懂老校长这番话,但是没关系,现在不懂往后总会懂的。

380.教育发展(3)

老校长最终还是在下课铃声中只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身影离开了教室,作为一个过来人他对这些孩子怀有愧疚,愧疚为什么这么好的环境下,还是不能让所有的孩子们走上正道。

回到了办公室稍作休息,他又得准备开会了,是关于六月份升学考试的会议,教育新政落实之后,每年六月都是统一的升学季,类似五年级、初二、高二这些学年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升学考试,小学升学考试很简单都是由各自学校出题自行考试即可。

初二学年的升学考试则是省教育厅统一出题进行考试了,考场就在学校内,但监考老师却是由其他学校教师进行担任。

而最重要的高二学生考试那就是全国统—试卷考题进行考试,监考人员就不是什么教师了,而是由教育系统官员和警察进行联合监考。

小考没必要过多关注,小学生考试也就那样,一群孩子能考出来什么名堂,哪怕就算是有天才,也可以申请进行跳级考试嘛。

小学生考过来考过去成绩也没有太多人在乎,反正义务教育阶段,你哪怕门门考零分也就是拿不到毕业证只能拿肄业证书而已,该升学还是要升学的,现在学校已经不允许留级了,因为留级生太过浪费教育资源了。

而中考就必须稍微重视一下,毕竟是省统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且是异校监考,中考初二学生获得的成绩虽然不影响他们继续升学,但是却影响他们到底升哪个学。

现行教育制度下,镇一级设置中心学校,县一级则是分设小学、中学部,而到了市一级那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设立,越是独立的学校就代表越是资源富集。

类似某某镇中心学校,那就是最基础的公立学校,而听到某某县中学,那就是更高一级学校,最高级的那就是以数字开头的中学,基本上全都是高中,都是设立在市区。

地域名开头的学校一般都是招收本地学生,成绩不论好坏只要是义务教育阶段都是收的,而数字开头的中学那就不一样了,比如南京那边南京市一中到十八中,十八所高等中学,全都是按照中考成绩招生的,全国统一标准。

南京本地学子都没有任何优待,从建校开始学校就只看成绩招生,不看你是哪里人,而且招收进来的基本上都是天才级别的学子,南京本地的高中里面南京籍贯学子只占到了百分之五不到,其余学生都是全国各地依靠硬实力考进来的天才。

甚至南京本地人都抱怨,很多人认为自己帮大执政流过血立过功,想要自己的孩子进本地学校学习,但却没有一个能够走关系进去的,除非你能拿到将军或者部级市长级别以上官员的推荐信。

目前高中生中考成绩出色的基本上都不会留在本地上学,尤其是乡下中心学校的优生,基本上都考到市一级的中学去了。

最后也就是最重头戏的高级中学毕业考试,这是全国统一的考题和校外监考,也被人们当成了科举一般对待,监考的全都是异地教育部门官员和警察负责,考场就是学校,但考试开始之后就会只剩下考生和武装监考人员。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武装监考人员!任何来自校外的干扰行为,监考人员有权动用武力,开枪击毙都不用负责,而且考生一旦作弊,就会被终生剥夺考试资格。

高考成绩出来之后,那可是代表着进入大学的门票!现在联邦境邦内按照教育新政规定,每个省都要设立一所大学,但实际执行情况却是不尽人意,实在是太缺高端教职人员了,哪怕南京从欧洲那边挖了不少高级教授过来,但也还是不够。

目前联邦境内大学体系经过整合之后,只剩下了十八所大学,加一块的招生名额也只有十万人左右,可以说天才也仅仅只是进入大学的门槛而已。

高考成绩出炉之后,考生还得拿着成绩单去参加心仪大学的招生考试,联邦没有填志愿的说法,学校也不会给你寄录取通知书,想去哪一所那学你就得拿着高考成绩单自己去参加大学招生考试,各个大学的招生考试都是自主独立进行的。

学校会先看你的高考成绩单来决定你是否有资格参加招生考试,门槛也是统一的分数,只要符合分数标准,无论你是哪里的考生都可以参加考试,招生考试通过之后,你才具备进入大学的资格。

所以说哪怕你就是天才,那也只是堪堪够到了进入大学的门槛而已,想要真正进去,还得和一群同样的天才进行角逐。

目前联邦境内实力最强大的大学就是长沙岳麓山脚下的国立中南大学,这所大学是于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当时他们准备继续撤往西南地区,成立西南联大。

但是老董硬生生守住了南京城,把长沙变成了安全稳固的大后方,长沙临时大学也就没有继续撤退了,而是不断嚷嚷找南京要拨款继续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经过这两年教育部的不断投入发展,国立中南大学已经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顶尖学府了。

中南联大的招生考试堪称地狱级,一九三九年第一次全国高考—共有一百一十七万考生,但最后能够通过招生考试被中南联大录取的学生只有一千零五十一人,今年预计高考考生将会达到四百八十万以上,但中南联大的录取人数撑死只会增加到两千人左右。

哪怕天才中的天才也不一定能够考进这所大学,毕竟四亿五千多万的人口基数实在是太大了,哪怕万里挑一也有四万五千人的天才。

大学招生考试每年一次,考生只要是没有超过三十岁,每年都可以参加考试,只要你的高考成绩单一直还在并且符合当年的参考分数线就行了。

各地大学的招生考试也会持续整整一个暑假,两个月的时间随时开放,这所大学失败了,还可以继续去另外一所大学碰运气,只要你资金足够就可以了。

有钱人家的子弟甚至可以两个月内坐飞机跑遍全国各所大学,全都考—遍,理论上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但实际上基本没有人这么干,一两次失败之后撑死了第三次还不行就会放弃了。

现在是四月份,距离六月份的升学考试还有两个月,老校长在会议上提出了重点抽时间对尖子生进行突击补习,抽调一些精英老师出来,然后把全校初二还有高二各班级的尖子生统—编入临时班级内,重点照顾他们的学习进度。

这就是最原始形态的重点班了,学校没有精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导,而且很多学生也不值得投入这种资源,只有成绩最优异的学子才值得学校如此投入。

去年整个羊角塘中心学校在第一次全国统考中,没有一个学生成绩是跨过了大学招生考试标准线的,哪怕就是招生考试标准线最低的贵州大学也没有够得上,这让老校长脸上无光。

在老校长的眼中,中考那就是县试考童生而已,高考也就是考秀才,只有去参加那些大学招生考试,那才算是会试考举,他不求自己学校蹦出来一个大学生,但至少也得出来几个能够有资格参加大学考试的孩子啊,重在参与嘛。

往后去县城去市里开会,自己脸上也有面子,虽然自己这把老骨头只是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可自己的学生那是能够参加“会试”的高材生,就算是没有“中举”,起码也有了参与资格,不算是旁观者了。

“校长,初二四班的李宝怡是个天才,这次如果真的要组建临时班,我推荐她进入高二班!”一个老师举手发言道。

“那就是一个初二生,不参加中级考试,去参加高级考试合适么?你对她这么有信心?”有人质疑道,越级考试不是不行,而是得有人推荐,并且你推荐的那个人得有实力才行,不然考出来的成绩一塌糊涂,也会连累推荐人的。

各地学校在考试招生都有推荐制度,羊角塘镇中心学校肯定是没有资格推荐学生去参加大学招生考试的,但推荐一个尖子生越级参加全国高级统考还是没问题,反正就是在本校进行,多添一份卷子的事情,监考的教育局官员和警察也不会多管闲事,他们只管有没有人作弊。

“我相信她可以,李宝怡已经自学完了所有高中课程,我对她进行过测试,立刻几乎全部满分,我这个老师都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她的了,这是一个天才,她不应该继续留在我们学校浪费时间了。”

“什么叫留在我们学校就是浪费时间?老夫难道育人不行么?”老校长听到这话顿时眉毛一扬,脸色不悦了。

“校长,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

“行了,不用解释了,这事儿我批准了,孩子有机会往上爬,我怎么会挡路呢,回头把申请书拿给我,我来签字,真要是天纵之才,我这把老骨头豁出去也得给孩子垫一个台阶出来!”校长果断拍板答应了此事。

当然校长担保推荐也不是毫无依据的信任,而是李宝怡这孩子的确就是天才,今年才十三岁,就已经是连续七次学校统考中学阶段第一名了,最关键的还是她十一岁才上学,到现在也就两年,刚进学校的时候也就才三年级,然后连续跳级,跳到了初二,现在又是自学高中课程让老师都没什么可教了,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李宝怡是李宝福的妹妹,他哥哥李宝福今年十四岁,还是在五年级,成绩差得没眼看,还经常打架,今天被校长在走廊抓住了就是李宝怡的哥哥,两兄妹在学校就是一对极端,哥哥李宝福身强力壮打架是一把好手,而妹妹则是学业优异,学什么会什么,理科成绩每一次都是满分。

随后会议上又有老师陆续推举了不少尖子生,学校两千八百多学子,虽然多,但其中真正有潜力而且愿意学的孩子就那么点,老师们心中都是有数的,现在有机会了,大家也都是不吝举荐,这年头师生情谊可不是说说而已。

老师对于欣赏的学生都会记在心里,这就是记名弟子,其余那些爱学不学的只能算是挂名的门外底子,两者之间的区别极大,后者只是自己的学生,教他属于工作,而后者却是弟子,教他那就是义务。

老师轻易不会收弟子的,但是收了之后可就是捆绑死的真正师生关系,而且是得写进档案文件里面的,往后若是学生飞黄腾达了,老师自然跟着沾光,若是学生栽了甚至是闹出事情,也百分百会牵连老师,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情。

老校长给李宝怡签了推荐信,那就代表着两人关系绑定了,只要李宝怡本人同意,那她以后就是老校长的弟子了,老校长不管愿不愿意,只要弟子往上爬,他这把老骨头都得垫着,这就是义务。

哪怕到了大学里面也是如此,部级高官或者军方中将以上,都是有权利给学生写推荐信面试入学的,这就是现代版本的察举制,除了官员和将领之外,国会参议员、社会名流以及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也都可以写推荐信,推荐学生进入大学。

这都是针对某些特殊天才型的学生,当然只限于理科类别,必须得是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殊本事才行,音乐美术那些肯定不行,那玩意儿太抽象了。

比如一个学生专精数学,在这一领域上天赋极高,但却对于其他学科没多少发挥,这种人就很适合推荐,大学也很乐意接受此类天才。

写推荐信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你可以推荐一个草包入学,但进去容易出来难,而且一旦露馅被证明是一个草包,那么你作为推荐人的信誉也会毁于一旦,往后你写出去的推荐信那就是垃圾没有人会收了。

381.教育发展(4)

下午刚上课,李宝怡就被老师喊出了教师,然后去面见老校长,小姑娘也是终于第一次单独见到了老校长进行谈话。

谈话内容也很简单,就是询问一些学习上的事情,然后问李宝怡愿不愿意提前毕业参加全国高级统考,李宝怡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有了这个回答之后,老校长看着信心满满朝气蓬勃的小姑娘也是欣慰的笑了,他没有说推荐信的事情,更加也没有聊什么提前考试的重要性,小姑年年纪小不懂这么多的事情。

老校长也担心把推荐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情告诉小姑年会把她给吓到,索性就不提了,免得给孩子增加压力,只要孩子们愿意去挑战更高处的风景,老校长并不在乎自己的个人得失和风险,活到这个年纪了,他也没有太多的顾忌了。

“嗯,不错,你回去安心学习吧,剩下的事情交给老夫就行了。”老校长亲昵了摸了摸李宝怡的脑袋,眼神中满是慈祥。

“谢谢校长爷爷,我一定考出一个好成绩来!”李宝怡鼓起了勇气大声喊了一句校长爷爷。

老校长听到这声称呼,顿时老怀大慰,脸上笑开了花,伸出手一把抱住了李宝怡:“将来不论如何,莫忘此时此刻,更不要辜负家乡父老,不管成绩如何,考不考得上大学,你始终是我的学生!”

“嗯,我会的,我一定考得上!”

“校长爷爷信你,去吧,小镇是关不住你们这些雏鹰的!”

李宝怡离开之后,那位推荐她的副校长刘彬看向了校长问道:“校长,拜师礼都没有,您就给小姑娘写推荐信,这太草率了吧?”

老校长摇了摇头:“这姑娘既然叫我一声爷爷,我又何必在乎那么多呢?教书育人是一门修行,我从不求回报。

我这个年纪,黄土已经埋到脖子了,蹦趾不了两年了,没必要约束孩子们,什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皆是浮云。

我张省荣只是一介乡野匹夫而已,给不了孩子们什么保障,一纸推荐信而已,没必要绑上孩子的未来,将来她会遇到比我更优秀的老师,去了城里进了大学,那才是孩子的未来。”

推荐信这种东西属于走捷径,走捷径―般都是副作用极大的,被举荐人一旦行了拜师礼,那就是举荐人的座下门生了,往后你的老师可能有无数个,但师父却只能有一个,而且终生绑定,排位上天地君亲师,除了天地之外,剩下的就是君主、父母、师父,你说这关系有多硬?

现在这年头,师徒关系旦确定了,那就是别想反悔了,不管怎么样都得背负下去,学生有麻烦老师得解决,学生发达了,老师也跟着沾光,双方都不能背叛,否则就是很严重的下场,最少也是一个社会性死亡。

老校长张省荣感觉没必要捆绑孩子的一生,他感觉自己只是一个终身困于乡野的穷酸秀才而已,不值得让前途远大的孩子们和自己绑定,未来她们应该去找更能够帮助她们的长辈拜师,或者不拜也行,天才终究有自己路要走,他只负责垫台阶就行了,剩下就交给时间去慢慢证明吧。

几日后,学校放月假了,李宝怡和哥哥李宝福结伴回家。

回到家中之后,先给父母问安,然后又去又逗弄两岁多的妹妹罗宝佳,罗宝佳是母亲和他们已经亡故的亲生父亲的孩子,也是家庭的最小成员,今年才一岁半,也是全家人的掌上宝,去年登记身份的时候母亲做主把名字改姓成了罗,就叫罗宝佳。

“别逗妹妹,都过来,说说学校学习情况怎么样?”下工回来的罗本田坐在台阶前脱下草鞋,端着一盆清水拿着刷子正在刷脚底板的泥巴。

罗本田农民出身,辛苦操劳了半辈子,一双脚几乎饱经磨砺,脚底板的茧皮子足足有半寸厚,整个脚掌不满了裂纹和黑骏默的死皮,每次出工回来都得打盆水拿着刷子刷一遍,不然泥巴和沙子石头卡在缝隙里面根本弄不出来。

“爹,你咋又穿着着草鞋去干活,明明家里头有鞋子,为啥不穿呢?”李宝福在学校虽然是混世魔王,但回了家还是乖儿子,虽然罗本田只是继父,但对他们却极好,李宝福也把罗本田完全当成了亲爹看待。

一旁的母亲赵秀琴抱怨道:“你爹下田的时候连草鞋都舍不得穿,生怕泡坏了,光着脚耕田,我去送午饭的时候,你爹他脚上都爬满了蚂蝗,那天你爹要是没了,肯定就是抠门抠死的!”

“妇道人家懂什么?勤俭持家,那是祖辈上传下来的,泥腿子下地干活还穿鞋,那叫什么泥腿子?那些新鞋留着给孩子们穿就行了,我这脚光了几十年了,早就习惯了!”罗本田抽着烟斗,一板一眼的对着孩子说道:“在学校好好上学,多认识字,不求你们当秀才,只求你们将来不是睁眼瞎,认识字才能够学技术,兵团大队里面那些技术工每个月都是二十块钱的工资呐!”

罗本田嘴上吊着烟斗说这话,手上还在用刷子卖力刷脚底,罗本田从小到大就没有拥有过自己的鞋,农村人穷得当裤子,小时候那都是—双鞋一家人轮流穿,下地干活根本没有穿鞋过去的事情,不然你以为泥腿子的称呼怎么来的?

农垦兵团待遇还算不错,给所有的职工都配发了胶鞋、雨靴、雨衣、手套等等劳保用品,但却没有几个人真的舍得穿着下地干活的,那些迷彩色的胶底鞋撑死了穿着过年走亲戚,而雨靴雨衣那些东西都给了孩子,大人皮糙肉厚根本不在乎下雨天光脚淋雨的事情。

“老二,把水到了,然后去拿着成绩单去堂屋。”罗本田洗完了脚,使唤老二李宝福去倒水,自己则是回房间换身衣服准备签成绩单。

“知道了。”心里头有些慌的李宝福,端起了水盆,走到门前倒洗脚水,一盆子黄澄澄的洗脚水倒完之后,盆底还积了一层泥沙,甚至还有不少豆粒大的石头子儿,泥沙里面甚至还能看到小虫子。

盯着盆底,李宝福脸上生出了愧疚,老爹这么辛苦,自己在学校那成绩单拿给他看,该不会把老爹当场气死吧?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罗本田已经换上了自己最整洁的一身衣服,脚上也穿了一双老大罗勇从前线寄回来的皮鞋,整个精神焕发的坐在了堂屋正中椅子上,背后则是大执政董建昌的画像,还有罗家先祖牌位。

每次签成绩单都是这样搞得跟祭祖似的,当着列宗列宗的面,没办法,老罗家几代人下来全都是睁眼瞎的泥腿子,眼下这俩孩子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但叫自己一声爹,那就也是罗家人了,好不容易才出了这么俩读书人,罗本田怎么可不能不向列祖列宗炫耀呢。

罗本田问过别人了,现在这俩孩子的身份放在古时候那就是童生呐,一旦毕业那可就是秀才身份,罗本田自己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越是没文化,他就是越是对文化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和崇拜。

李宝怡和李宝福两个孩子拿着成绩单站在了父亲罗本田身前,李宝怡这姑娘一脸的自信,而李宝福则是一脸忐忑。

母亲赵秀琴抱着妹妹罗宝佳坐在了旁边,一看俩孩子这表情就知道结果了,都是她生的,她这当妈都不用看成绩单,光看表情就知道俩孩子考得怎么样了。

“先给祖宗磕头,磕完头再看成绩单。”父亲罗本田发话了。

俩孩子乖乖磕头,李宝怡磕了三个头就站起来兴冲冲的把成绩单往父亲手上递:“爹,这次我又是第一名,老师还推荐我去参加全国高级考试呢!”

“嗯,不错。”罗本田刚想接过女儿的成绩单看,结果却发现儿子李宝福还在一个劲儿的磕头,就是不起来,罗本田顿时心头有些感觉不妙了。

“宝福,磕三个头就够了,你一个劲儿磕这么干什么?”罗本田指着儿子说道。

李宝福一边磕头一边念念有词道:“爹您先看妹妹的成绩单吧,我的就不必了,我多磕几个头让祖宗保佑就行了。”

“快起来,别给我玩名堂,老子先看你的!”罗本田听完顿时怒了。

李宝福不情不愿的起身,然后从裤兜里面掏出了皱巴巴的成绩单,交到了父亲手上。

罗本田拿着成绩单都还以为是一张擦屁股的草纸,摊开在牌位桌上捋了好一会,农垦兵团组织扫盲这么久,但他认字不多,但成绩单上面的阿拉伯数字他却全都认识,毕竟工资单就是阿拉伯数字写的。

“数学十一分,国语二十二分,自然七分........六科满分六百分,你考了九十七分,全班倒数第一,全年级倒数第十二?? ?”

罗本田额头青筋毕露,手上拿着这张轻飘飘的成绩单就跟拿着炸弹似的,手掌都在发抖,整个人脸色都直接进入红温状态了。

再看看成绩单下面的批语,老师专门写了本月李宝福打架十一次,其余违纪行为二十四次,扣除操行评分一百六十七分........

首节 上一节 187/2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