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说我是战犯? 第231节

后勤就是苏军唯一占优势的地方了,战线推到了伏尔加河沿线之后,这里靠近俄国核心精华领土距离工业区也没多远,并且欧美盟友也在源源不断的提供军援,苏军的后勤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四要素,己方只占了一个,就跑去主动进攻,这实在是太冒险了,苏军已经难以承受大规模的溃败了,再败下去,伏尔加河防线就得被捅穿了。

最要紧的还是气候因素,百年难得―遇的极寒,中国人挺不住,俄国人同样也遭不住,这种鬼天气打仗,枪栓都拉不开,坦克发动机都熄火打不着,国军难受,苏军也不好过。

俄国人对于寒冷只是有抗性,而不是直接免疫的,终归也是人,零下十几度打仗都还好说,零下三十度还顶着频发的暴风雪进攻,这就是为难胖虎了。

打别人还好说,可是这种温度气候去进攻武装到牙齿的国军,那就是自己找不痛快,联邦国防军可不是当年高尔察克和邓尼金领导的白卫军,他们是正儿八经的精锐顶尖现代化陆军!

苏军高层的想法几乎统一都是趁这个冬季修整,囤积更多的物资和兵力,等到来年春季气温回暖之后翻浆期再进行进攻。

历史上俄国抵御外部入侵,有两位将军的功勋最为卓著,一位是"冬将军”,另一位就是"泥将军”,这两位将军是任何进攻俄国入侵者的噩梦。

冬季寒冷的气候能够大幅度降低军队的作战效率,并且对于那些不熟悉在寒冷气候下生存、作战的入侵者军队影响更大;另一方面,防守方可以利用房屋、工事、厚重衣物保暖和取暖,且作战方式以逸待劳,故防守方受寒冷天气的影响小于进攻方,可以将寒冷天气看做—种有利于防守方的地理条件。

理论上防守方在冬季是占便宜的,所以国军没有继续进攻了,而是调整节奏开始竭力适应气候,等待冬季熬过去再说,反正不赶时间,不会去触发俄国人凛冬将至的史诗级BUFF,等到春末翻浆期过去了之后再进攻多好?

同样苏军也不想进攻,冬将军的威能是一视同仁的,对苏军也有影响,这种气候环境进攻国军防线事倍功半,而且兵力投入过多非常容易被国军防守反击给干掉的。

毕竟国军可是机械化部队,局部进攻无所谓,大举反攻可就是没法忍,真要是李宗仁被惹急眼豁出去不管明年了,拿出老本还是可以组织防守反击战,千把辆坦克、三四十万部队的战略反击规模还是能够凑出来的。

一切只看值不值得,要是劳师远征去主动进攻,那肯定划不来,但如果百万苏军自己冒出来送到嘴边了,李宗仁百分百不会放过的。

苏军的聪明人能够看出来这些潜在危机,极力反对现在就发起冬季反攻,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实打实的有根据的,之前漠北军群和北方军群就在冬季时发起过多次非常凌厉反击突袭。

贝加尔方面军当初南下驰援乌兰巴托,就是被漠北军群第八集团军林阳春中将一手神来之笔,贝加尔湖方面军精锐的第35集团军司令部高层直接被全歼了,苏军南下兵团被直接打崩,自此彻底失去了外蒙这个卫星国缓冲区。

从此整个西伯利亚远东都暴露在了国军兵锋之下,连带远东方面军的归路也被切断,一连串的恶化导致苏联在远东战略完全崩盘了,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苏军高层目前的想法是趁着开春之后的翻浆期,视双方具体的兵力和后勤准备差距,然后择机发起反攻。

翻浆期的泥将军威力可比冬将军更强,尤其是对于国军这种机械化重装精锐部队而言,冬天虽然冷,但地面全都是硬邦邦的,坦克大炮机动起来速度有保障,虽然零下三十多度,但只要舍得凑,拼出来千把辆可以正常作战的坦克自行火炮没问题。

但是到了翻浆期遇到泥将军了,那可就是呜呼哀哉,到处都是一片泥沼,卡车都得陷进半人厚的淤泥里面,就连坦克履带都爬不过厚厚的泥浆。

俄国这鬼地方哪怕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都基建够呛,偏远地区到处都是泥巴路,冻土层—到化雪期就变成了沼泽。

现在可是一九四一年,国军压根找不到几条好走的公路,全都得靠自己修。

苏军就是想要利用这一点,让泥将军废掉国军赖以为根基的机械化攻势,把国军精锐部队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陆军“泥腿子"。

苏军自己的技术装备数量和质量比不过,那就利用天时地利来抵消掉你的优势,把你拉到同一层次让后利用丰富经验来击败你。

这个套路对于俄国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当年对付波兰人和法国人都是这么干的,必要时刻连莫斯科都可以放弃掉,任由拿破仑纵火焚城,只要是能够获得最终胜利就可以了,俄国人就是这么狠。

将军们说破了嘴皮子,但斯大林还是拒绝了这些"保守提议”,依然还是坚持要主动进攻,去争夺战略主动权,去御敌于国门之外。

这不是斯大林固执愚蠢,反而是斯大林的过人之处,能够坐到这个位置上统治整个苏维埃,你可以说斯大林坏,但绝对不能说斯大林蠢,蠢人根本走不到这个位置上,早就被历史滚滚洪流淘汰掉了。

将军们只会从伏尔加防线一隅考虑问题,而且主要考虑军事问题。

但斯大林作为国家领袖就不能这么简单考虑战局问题了,他必须要从战略全局考虑谋划,他不能只管军队,还得管民众士气、盟友想法、敌军动态,方方面面的事情,斯大林都得顾虑到。

如果之时纯粹的考虑军事因素,那当然是不能发起冬季反击了,你让一个陆军少尉来做决定,那也知道现在不适合发起冬季反攻。

可如果加入了民心士气、盟友想法、敌军动态这些因素之后,那这一场冬季反击就必须打,属于是那种不大都不行,迫在眉睫的战役!

458.伟大的苏维埃寸步不退!

斯大林能够把当初一穷二白遍地狼藉的俄国,带成现在这个虎踞欧亚跻身各国前列的工业强国,绝对是一个顶尖人杰。

将军们说的那些不能进攻的原因,在斯大林看来都是废话,全都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军事劣势”。将军们说干了口水,但听到斯大林脑子里面经过总结之后就是纯粹的军事劣势而已。

冬季反攻,从军事角度来看的确没法子打,风险太大了,得不偿失。

但斯大林考虑问题从来不是只看单纯的军事因素,其他方面也得考虑进去。

民心士气方面:一连串的失败之下,敌人已经进攻到了伏尔加河,侵略者已经占领了里海沿岸重镇阿斯特拉罕,控制了伏尔加入海口,敌人都已经到了家门口了,打到了俄国人民母亲河了。

这时候还不拿出有效举措来,斯大林的威望那就别要了,斯拉夫人从不惧怕死亡,也不反感一个暴虐的君主统治他们,这群人就是一群典型的受虐症患者,领袖越残暴他们越忠诚。

现在斯大林哪怕就是冬季反攻惨败,也比什么都不干更好,打赢了那就是彻底把敌人赶出去,对他威望更有利,打输了,那也就是军事上的损失,但是却表明了自己寸土必保的态度。

甚至说局势越恶劣,苏联人民就越会更加团结在他周围,如果什么都不干,坐视侵略者度过这个冬天,民众就会怀疑斯大林的能力,俄国人就是这样,不怕你做错,就怕你啥都不做,这个民族从来都是缺乏战略定力的。

这—点斯大林太了解了,他知道进攻风险很大,但他更清楚,,如果这个冬天什么都不干,那损失更大,而且损失的还都是那些看不见但却极其重要的东西。

俄国人不怕伤亡,甚至说伤亡越大,他们就越狂暴。盟友方面:莫斯科现在拿了美国这么多援助,不但没有在西欧牵制德军,一味坐视英国人越来越艰难,美国人要说半点意见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一连串的失败,被人都撵到家门口了,美国人难道心里不打岔么?现在英国人都在疯狂搅屎,劝说华盛顿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北非包围苏伊士运河,打通地中海航线,没必要继续给苏联增加投入了,这群人百战百败不值得。

就如同原时空中国抗战—样,中国拿到的盟国援助物资才多少?这其中或许有人种差异,但更多的还是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仗打得太烂了,美国人都不想给更多物资了,吊着你不死就行了,没指望你干出什么名堂,等着老大我来带你躺赢就行了。

直到战争结束,中国领土上都还有近百万日军,中国军队连反推江南收复旧都南京都做不到,还是依靠日本本土投降了,才能够彻底驱逐日寇。

那是中国军队没能力打么?还是领袖阶层三心二意,根本没心思打,或者说鼠目寸光,烂到了根子里面只等躺赢呢?没人说得清。

强者自救,弱者待救,但人们总是喜欢先救那些自救者,想我帮你,你总得自己拿出一些本事来,援助也是要成本的呐!

斯大林现在就很明白,自己自到了需要证明自己的时刻了,盟友都在看着呢,这时候不打,后果很严重!

按照一句流行话来说,那就是"态度很重要"!打不打的赢那是能力问题,但你打不打,那就是态度问题了。

都到家门口了,结果就因为冬天冷,不打了,这你让美国人付出这么多军援怎么接受?屡战屡败没能力,不怕!但是一定要让盟友看到你屡败屡战不放弃的态度,这很重要!

这场冬季反攻,在外交层面必须要打,不然盟友看不到你继续战争的决心,你不打,没人敢支援你,万一你媾和了咋办?你打了,不论成败,盟友看到你的架势,肯定会支援的。

敌国动态方面:这一点斯大林也看得很清楚了,国军进攻不足防守有余的态势,斯大林很明白,现在进攻,苏军得吃亏,这他也是门清。

但是,如果不进攻,开春之后就会更吃亏,这—点斯大林更清楚,这不用什么智慧推测,纯粹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只是旁人局限于眼前战局看不清楚而已。

国军已经在占领区施行了怀柔政策,都开始征税了,也在发动人力修缮道路,减少开春之后翻浆期的困难,这些压根瞒不住的,斯大林全都看到了。

将军们看到这个情报之后,推测出了国军物资不足,后勤困难的状态,转攻为守是迫不得已,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国军这个冬天不会进攻了,自己可以获得时间恢复了。

但斯大林从不这么看,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坏到不能再坏的消息,己方以纵深换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的法子不灵了,中国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短处,正在开始弥补!

斯大林意识到了国军从一开始就没有速战速决的想法,他们正在步步为营,先把自己的弱点消弭掉,然后缓步推进凭借他们不知道从哪蹦出来恐怖国力压死自己。

他们的做法正在从政治层面瓦解自己基层统治,他们正在拉拢那些自己往日忽视的农民,这一点非常可怕。

现在国军占领区的苏军游击队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了,这就是铁证,占领区的民心不在自己这头了,俄国人民正在遭受糖衣炮弹的腐蚀!

再不进攻,中国人就要在占领区扎根了,这是不能接受的。

综合以上因素的考虑,斯大林态度无比坚定的要求反攻,这是获胜的唯一办法,甚至不期望获胜,只要求能够拖延时间都行。

绝对不能让他们继续安稳了,因为时间不站在苏联的一方,这是斯大林从全局考虑得出的结论。

自己在恢复,在重整兵马,但敌人同样也在恢复,现在不打,过一阵子就更加难打。

苏军目前唯一的优势就是兵员物资补给速度远超国军,眼光短的认为只有这一个优势不足以进攻了,但反过来思考,你特么都只剩下这最后一个优势了,还不进攻等啥呢?

等到夏天敌人的后勤恢复了,最后一个优势都没了,再去进攻么?战略被动,弱势一方什么都不做才是最蠢的,越弱就要越勇。

苏军的优势就是无穷无尽的兵员和极短的后勤补给线,这个冬天只要舍得拼,一口气压上去,损失多不怕,俄国有的是灰色牲口,美国人有的是军火物资。

哪怕失败了,但只要在冬天耗掉了国军的储备物资,打掉他们锐气,开春之后无论干什么都会更顺,反正就是不能够给国军喘气儿的机会。

“苏维埃没有懦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们的红军到了需要为国献身的时刻了,每一位苏维埃公民都必须为国家献出一切。

现在我们必须进攻,也只能进攻!我们必须抛弃一切多余的想法进攻,这个冬天或许会是我们唯一主动进攻的机会了,错过这一次,我们将会失去更多!

伟大的苏维埃寸步不退!”

斯大林力排众议,强横霸道的命令将军们立刻准备进攻,斯大林没有决定之前,其他人还可以劝一劝,但如果他下达了决定之后,哪怕就是朱可夫也不敢去劝说了,整个苏维埃没有人敢忤逆斯大林的威严,至少目前没有。

莫斯科的意志下达之后,前线的苏军开始大规模的调动部署,大批的物资从隐蔽仓库拖出来,补充到了前线,大量装甲车和作战部队开始集结被加强到了一线。

这一切都在国军空中侦查的眼皮子底下,空军出动了多批次轰炸,导致了苏军大量损失,但却还是没有阻止苏军的变化,后续战区空军也因为后勤问题停止了大规模轰炸。

这些情报被送到了国军将领手中之后,高层不少将领都认为这是苏军加强防线的举措,只有少数人暗道不妙。

李宗仁接到了这些情报之后,整个人一宿没睡,赶紧调整部署,他明白自己遇到狠茬了,莫斯科看透了他的想法,提前出招了,这是李宗仁最不愿意看到的。

李宗仁赶紧摇人开会,一群中将上将到了司令部之后,都有些纳闷李宗仁怎么了,忽然之间召集召集大家开会?

开会之后,李宗仁第一句话就让大家震惊:“苏军很快就会开始反攻了!”

一句话让不少将领都懵逼了,这就相当于是当初淞沪会战惨败之后,国军立刻发起反击一样,谁听了都会不信,战线态势和天时环境以及双方实力,都决定了,苏军不可能反攻呐,这种天气环境,国军严阵以待,苏军反攻干什么?找死么?

难道十分之一胜率的战役,苏联人也敢押上筹码赌一把?

陈诚更是反驳道:“元帅阁下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这种时候反攻?随便拉一个二等兵出来指挥大军,恐怕也不会反攻吧?”

李宗仁当即破防骂娘了,陈诚不开口还好,一开口,李宗仁就忍不住了,直接就是破口大骂,情绪十分激动。

要不是你陈诚好大喜功,一口气把补给线多拉出去两千多公里长,还把后勤老底子都给打亏空了,现在哪至于一场敌军反攻就得大家围在一堆开会呐?

李宗仁先发制人,问候了陈诚老母,陈诚也是绷不住了,立刻回击,你是元帅不错,可我也差不了多少,老子也是大将,凭啥当众问候我老母?

土木系将领也都是帮腔了,都在质疑李宗仁,你难道是神算子么?敌军这才刚开始调动而已,谁都说不清楚,这到底是加强防线还是准备反攻,你凭啥一口咬定就是反攻呢?无论从战局态势还是气候环境推测,这么点胜算,正常人都不会主动进攻的,国军不打过去就算是不错了。

但李宗仁态度异常坚定,一言而决,把议题拉回了如何应对苏军反攻层面上,他是战区总司令官,整个西线—把手,他直接动用权威了,也没有人敢继续反对了,包括陈诚都老老实实听话开始讨论如何应对苏军反攻了。

国防军内部,一把手具备绝对权威,国军没有什么政委教导员,更不存在双首长制度,小到一个班,大到一整个战区,所有层级都只有个一个老大。

一个师只有一个少将,一个军只有一个中将,一个军群只有一个上将,一个战区也只有一个元帅,国防军从整编之处就在树立绝对权威,往往一支部队主官就是军衔最高的那一个,不存在什么师长是少将,副师长也是少将的情况,老大就是老大。

现在这种制度就有用了,不管陈诚和其他将领多么不服气,但只要一把手李宗仁拿出权威了,争论立刻结束,只能够按照一把手李宗仁的思路走。

讨论的时候可以有不同意见,甚至你看不顺眼骂娘都没问题,玩派系压人也没问题,但是一把手开口之后,就不能再多嘴了,还敢多嘴那就是目无尊卑挑战上级,这是重罪,官司打到南京城都没得洗。

接下来的讨论就很明确了,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被动防守,一个是主动防守。

被动防守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必要时刻可以放弃一些占领区,边打边退都行,只要维持住部队不出现溃退,保持秩序和战线完整,其余都是次要。

这个方案缺点是很窝囊,打下来的占领区得扔掉不少,而且对于士气有损伤,会消耗掉部队百战百胜的锐气,优点就是可以压缩漫长的补给线,节省掉大量的后勤消耗,能够继续提升物资储备量,属于就是把拳头收回来一些,方便气候转好之后出拳更加致命迅猛。

主动防守方案就截然不同了,这就是防守反击的另一个说法而已,不止是需要防御,更要有反击,局部可以放弃,可以撤退,但整体必须维持住,然后调动生力军反击歼灭来袭的苏军。

这个思路的优点是可以维持胜势,保持部队的锐气和军心,并且不会丢掉已有占领区,打得好甚至还可以拿下更多的占领区。

缺点同样也很明显,那就是对于部队消耗太大了,无论是物资消耗还是官兵状态消耗都是很严重的,冬天打仗的损失和消耗比起夏天那是翻倍都不止的程度。

真要是用这个方案,开春之后的攻势肯定会受到影响推迟的,并且气候环境会极大拉近双方的装备差距,损失也会比夏季作战更大。

出现分歧之后,陈诚率先表态,选择了被动防守,这一点让李宗仁很惊讶,但却也在意料之中,陈诚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之前在哈萨克草原上太激进了,现在能够有机会弥补也是不错的,压缩一下后勤线距离,丢掉一些意义不大占领区,只有好处你没有坏处。

人都在进步嘛,陈诚也不是那种知错不改的蠢货,他也没有资格知错不改,尤其是南京大执政已经对他有一些不满了,他更不会自己找死了。

汤勇上将、欧震上将也选择支持了陈诚,现在战线的确拉的太远了,任谁看着身后长达上万公里的补给线,都会感觉心慌的。

不少人表态支持了陈诚退一步海阔天空之后,李宗仁却拍桌子表示寸步不退,一定要顶住。

李宗仁要打防守反击战,或者说他要主动迎战,打一场大会战和歼灭战,这把陈诚气得够呛,这死对头怎么要是要跟自己对着来呢?这难道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么?

李宗仁的表态也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其中漠北军群副司令官兼第八集团军军长的林阳春中将更是毫无保留的支持。

459.动起来的部队

李宗仁坚持要主动防御的做法让很多人惊讶,因为这为元帅的身体还经得起这么折腾吗?李宗仁来了西线之后一直都是以后勤工作为主,竭尽全力提高战区后勤储备,关于战事和前言部署都是没多少关心的,一股脑交给了陈诚去打理。

大家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次李宗仁会采取被动守势来应付苏军的反攻,将军们也都很清楚,李宗仁原本的打算,冬季蓄力,春夏就开始抓紧时间抢攻,这法子很不错,大家都也都是接受的。

但忽然之间老李同志就推翻了之前的做法,态度非常强硬要求应战,在冬季就给俄国人一个教训,这站在军事角度上来说是—种有些得不偿失的做法。

同样的消耗放在春夏季或许战果会更大,现代化的战争,尤其是对补给线漫长的机械化部队而言,作战是要有成本思维的,打之前先得掂量一下自己手头的本钱,赔本买卖不能干的。

俄国不是日本,他们的血条厚的多,无论纵深还是资源以及人力,都是国防军目前遇到过最强大的对手。

首节 上一节 231/2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