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啊!
严绍庭心里不由感慨起来,虽然早已有了准备,但也没想到赵贞吉当真是名不虚传,甚至更比名盛!
但他也不过是心中小小一番感慨。
虽然便在赵贞吉的注视中,面露笑容。
严绍庭开口说:“赵部堂这一次前来南京,恐怕不是仅仅就为了当着小子的面说这些感谢的话吧。我与祖父会在圣前举荐部堂,也只是认为部堂合适,并未有别处设想。不过部堂确也堪当重任,胡部堂便在京中多次提及赵部堂,言语夸赞。如此,我家也是举荐有道,皇上自然也更为信重。”
这话一出。
饶是赵贞吉也不免脸色微微一变。
自己还在说认下严家人情的事情,但人家却已经在说完全不在意给自己的这份人情。
他严家纯粹就是为国举荐而已。
便是想要什么好处,那也只是想要皇帝的信任。
就在赵贞吉因为意外而有些恍惚的时候。
严绍庭却已经捏着刚刚送进来的茶杯,眯着眼看向赵贞吉。
“赵部堂是聪明人。”
“小子也不是蠢人。”
“既然赵部堂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急至南京辅一入城就直奔西花园而来,那又何必多说无关之事?”
赵贞吉面色紧绷。
他有些始料未及,自己前来拜见严绍庭不过几个瞬息之间就成了这等局面。
然而严绍庭却已经是喝了两口茶,放下茶杯。
他目光如炬,炯炯有神的注视着赵贞吉,打量着对方脸上的神色波动。
“赵部堂。”
“既然是受人之托,前来说情,倒不如将那些人与我开出的条件,先说明白了?”
…………
月票月票
第448章 我承认当初是我说话太大声了
神色一愣。
赵贞吉的脸上露出一抹犹豫。
对于这一次来西花园。
赵贞吉本来就没指望严绍庭看不出自己的意图和目的。
只是在他看来,只要事情不是太过于不可调和,那就是还能商议的。
所谓在商言商,无外乎如此。
但严绍庭明知自己来意,却还如此言语,倒是有几分拒绝的意思了。
赵贞吉心神凝重,面上挤出笑容:“小严阁老说笑了,老夫本就是浙直总督,南京则是辖地所在。今日来此西花园,但也未曾有谁认请我说项。”
严绍庭端着明白,哦了一声:“如此说来倒是我多想了。”
赵贞吉瞧着严绍庭佯装不知,故作糊涂的样子,心中无奈。
他目光顿时一动,转而笑着开口道:“此次入城,老夫于城门处,倒是听着有小儿言语,似是春秋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旧事。不禁感慨,这陪都南京到底是书香之地,比之杭州也远胜多矣。”
说完后,赵贞吉端着茶杯,默默的打量着严绍庭的反应。
严绍庭却是心生冷笑,摇了摇头:“赵部堂这是要教我孔子之言,以德报怨、宽恕待人的道理?”
言毕。
严绍庭便目光冷冽深邃的看向赵贞吉。
这位不粘锅此刻当下所言,乃是春秋之时发生在齐国的旧事。
说的是同为齐僖公之子的齐桓公早年和兄长公子纠争夺权位的时候,曾经挨过政敌对手管仲一箭。
管仲的这一箭险些就要了齐桓公的小命。
后来的事情也是众所周知,公子纠在争夺权位中输给了弟弟。
按理说这个时候,作为胜利者的齐桓公首先该做的事情就是清理政敌扫清所有障碍。
但继承齐国国君之位的齐桓公,却没有立马就将当年一箭险些要了他性命的管仲杀死或者借机报复。而是听从了师傅鲍叔牙的建议,用宽大的胸襟包容并重用管仲。
面对毫无抱怨并委以重任的齐桓公,管仲全心全意效力国事,尽心竭力鞠躬尽瘁。
最终,齐国在齐桓公和管仲手上,成为了春秋霸主。
严绍庭心中冷笑。
这个赵贞吉明着是说南京学风兴盛,拿齐桓公和公子纠说事,但真正想要说的无非就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化干戈为玉帛尊王攘夷之事。
所以。
当赵贞吉说完之后,严绍庭便当机立断的戳破对方真意。
赵贞吉脸上终于是露出些许尴尬之色:“小严阁老多想了。虽然老夫比小严阁老年长数轮,但小严阁老年纪轻轻就在朝中屡建奇功,更得皇上和朝中诸公盛赞公忠体国,老夫如何敢与小严阁老说教。只是……”
说到最后,赵贞吉心里也是无奈至极。
早知道严绍庭是这么的油盐不进,自己又何必答应那帮人前来西花园这里与严绍庭说项。
分明是自己得不到半点好处的事情,却就是因为碍于情面才勉为其难的答应下来。
现在却是让自己如坐针毡。
悔不当初啊!
正当赵贞吉心中无比懊恼之际。
严绍庭却是淡淡一笑,双手摊开:“赵部堂,我虽然年轻,在年长者们看来或许便是多了些年轻气盛。但晚辈又如何不知,得饶人处且饶人,全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
说着这话,严绍庭目光含笑的看向了赵贞吉,在对方满脸疑惑不知其究竟何意的时候,
严绍庭又笑眯眯的说道:“就说昔日赵部堂与我严家,那也是多有隔阂。”
一听严绍庭提到这事,赵贞吉顿时心中一紧,已然不知他为何会在此时提及此事。
严绍庭却是浑然不管,继续说:“部堂应是嘉靖十四年高中乙未科进士。后因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俺达南下掠夺,直逼京师。陛下召见百官廷议,而群臣无有敢言者,独部堂高呼与敌和约乃春秋之耻,约而敌入再有严苛,国朝无能。便是因为部堂这番话,皇上分外赏识,擢升为左春芳左谕德兼河南监察御史。乃后,便于我家祖父生嫌多年,部堂当知晓其中缘由。”
他也不提究竟是当年发生了怎样的嫌隙,只是说完话,目光平静的注视着赵贞吉。
赵贞吉见严绍庭提及当年事,却是一阵摇头叹息,唏嘘不已。
他拱拱手,面露羞愧:“那时候正逢庚戌之变,我受陛下赏识擢升,便多有盛气。见首辅于值房,却受不见,心中恼火,适逢赵文华入内,他亦是劝我国事缓议,我却怒言‘权门之犬安知国事’,因而得罪赵文华,触怒首辅,方才受了彼时督战之累,杖责迁至广西庆远荔波典史……”
回忆过往。
赵贞吉面上羞愧更盛,低头不敢抬起。
严绍庭则是淡淡一笑。
有时候朝堂之上就是如此,本可以为友却因为一句话成为仇敌。
当年要是赵贞吉不曾年轻气盛,因为见不到严嵩就对着赵文华破口大骂什么权门之犬,他当年也不定会被严嵩等人抓住督战之过又是杖责又是贬谪。
或许若是没有那句话,赵贞吉可能已经是如今的当朝内阁大臣了。
也或许,他会和严家相交莫逆。
严绍庭轻声开口:“而后部堂累官至南京部院,至嘉靖四十年升迁之际,不知部堂可还记得否,彼时我家已经不曾再对你出手,阻你仕途。部堂未曾赴京就任户部右侍郎,便接到旨意转任应天巡抚。
若是我不曾记错的话,在嘉靖四十年前,部堂还因为三大殿走水失火,写信给我祖父,言辞犀利,多有问责我家祖父之不该。可现在部堂应当业已明白,不论何人在其位都只能顺应圣人之意。”
这里面严绍庭只说了两件事。
却已经是让赵贞吉那张脸彻底涨红,满脸的尴尬,满目难堪。
且说当年他写信讥讽痛斥严嵩在朝廷为内廷修建宫殿等建筑,可现在朝中诸如徐阁老等人家却也有子弟是在朝中专门做着这事。
赵贞吉这些年久在南方,但不是应天巡抚就是浙直总督,都是显赫位置,对朝中风向和事情也是知根知底。
更不要说如严绍庭所言。
若是在嘉靖四十年,自己服丧期满奉旨回京的时候,严家只要稍稍从中操办一二,那自己就不可能是还没进京就又官升一级转任应天巡抚。而该是拿着朝廷的贬谪旨意,灰溜溜的远离京师。
不要有质疑,也不要不相信,严家就是有这样的实力。
而原本的真实历史,也确实如此。赵贞吉是在嘉靖四十年和刘大实在等人一并被夺职罢官,直到隆庆元年才被新帝重新起复。
更遑论,现如今的赵贞吉已经是位居浙直总督、浙江巡抚,实实在在的国朝封疆大吏。
眼看赵贞吉愈发懊恼羞愧。
严绍庭轻笑着伸手拍打的座椅扶手:“赵部堂,今日你急赴南京便来西花园,欲与我言及齐桓公之与管仲以德报怨、宽恕待人的道理。可部堂以为,我家于你而言,是否有以德报怨、宽恕待人的举动?我家又是否当真,便需要如此做?以至于今时今日,我立足于这南京城中,又当否要对那些人宽恕且以德报怨?”
说完后。
严绍庭面带笑容,双手撑着座椅站起身,缓步走出山房,到了外面,俯瞰不远处的那潭池水。
山房里。
赵贞吉悔恨不已。
自己这一次当真是不该应下那些人的请求,以为乃是从中做好,却不知自己才是行大恶的人。
自己是为当下事前来。
严绍庭心知肚明,却只字不提当下,尽言过往。
越是如此,赵贞吉便越觉得自己今日的举动是多么的丢人现眼,宛如小丑。
他站起了身,走出山房,到了严绍庭身后。
看着年轻人高大的身影。
赵贞吉不改颜色的拱手弯腰:“昔年因我狂生一言结怨首辅,如今首辅宽仁度之。昔年狂生今时不知回报,却行登门托请之事,实在惭愧。”
严绍庭侧过身,斜觎向赵贞吉,摇了摇头:“我言昔日之事,非是要部堂有所作为。而是因部堂借齐桓公管仲之事,有感而发。在我看来,部堂今日不过是觉得小子可以如君子欺之以方,但小子却偏偏不是个能当君子的人。”
说到这里,他淡淡的看了在自己面前低头的赵贞吉一眼。
赵贞吉则是眉头一紧。
严绍庭继续道:“部堂借圣人之言,以期我能以德报怨。但我非君子,更非圣人,我之所行,在于王事,在于家事,在于民事。若能护国保家,再有余力庇佑黎庶黔首,便是得罪些所谓王公权贵大户豪强……”
他一边说着话一边向赵贞吉伸出手将其缓缓托起。
在赵贞吉的注视下。
严绍庭面带微笑,一字一句:“如此,又有何妨?部堂以为然?”
赵贞吉刚刚直起身子,便是在听完这句话后浑身骤然绷紧,一道暖流穿脑而过,直直的重击心口。
于是。
赵贞吉心中愈发惭愧起来,只觉得自己面红耳赤,难以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