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宁有种 第20节

  李奕搞不懂明明只是第一次见面,陈小娘为什么这么信任自己,也不怕自己是个歹人。

  难道是因为自己长得帅不像坏人?

  最后李奕好言相劝,让陈小娘安心待在潞州,等后周大军返回东京时,自己肯定会带她一起。

  想到这里,李奕随口回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答应了那老妇人,当要说到做到……”

  “况且那小娘看着还算乖顺,带回东京正好给我嫂嫂做个伴。”

  “这倒也是,嫂嫂没个一儿半女,找个伴……”

  马仁瑀虽然年纪比郭氏稍大,但他与李奕关系亲近,也跟着一起喊嫂嫂。

  不过他话说到这,意识到自己多嘴了,立马停止没再说下去。

  李奕闻言有些沉默。

  关于自己和郭氏之间的情感纠缠,他又不可能和马仁瑀直说,只当是没听见对方的话。

  五月中旬,后周皇帝柴荣率亲卫部队抵达了晋阳城。

  正值初夏时节,天气逐渐炎热,后周军队攻打晋阳城却依旧毫无进展。

  李奕带人巡视战况的时候,也被攻城的惨烈程度所震惊。

  数不清的士兵像蚂蚁一样往城墙上爬,迎接他们的是滚木、石块,以及滚烫的火油和金汁。

  很多人惨叫着跌落下来,在地面上疯狂打滚,剧烈燃烧的火油让他们痛不欲生,不用多久就会变成一具焦黑的尸体。

  就算有人侥幸登上城墙,面对的却是几十倍的守军,要么被推下墙摔成一滩肉泥,要么三两下就会被砍得不成人形。

  谁都想抢那先登的天大功劳,可登上去站不住脚,那也只能是白送性命。

  城墙底下,推着冲车和攻城锤的士兵,冒着箭雨和碎石滚木往前冲。

  但等冲到了城门跟前人员已经折损大半。

  这时,城门两边特意露出来的石洞,从里面泼出来大量的火油,瞬间就把士兵们变成一个个火球,哀嚎着四散奔逃。

  木制的冲车和攻城锤很快化为一堆熊熊燃烧的柴火。

  远远望去,晋阳城外到处烟尘滚滚,漫天的箭矢和飞石,如同遮天蔽日的弹幕,落在后周军的人马之中。

  眼前的场景让李奕不免想起一句话:

  “将不恤兵而蚁附登城,兵士亡其八九者不拔,徒伤性命则劳民财,盖以家家披孝矣……”

  都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自古以来,守城都要比攻城更容易。

  想要最小的代价拿下一座城池,唯有劝降,不然就要准备好付出巨大的代价强攻。

  后周军前期能那般迅速的收服晋阳周边的州县,大多都是北汉的守军主动开门投降的。

  而如今轮到攻打晋阳城,北汉主刘崇显然是要顽抗到底。

  晋阳。

  从汉朝开始就是北方的边防重镇,汉高祖刘邦改太原郡为韩国,设都城在晋阳。

  之后刘邦又改其为代国,封给了自己的第四子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等到南北朝时期,北魏权臣高欢就是在晋阳起家,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隋唐时更不用说,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乃至于有了后来的煌煌大唐。

  而到了五代的乱世,五位开国皇帝中有三个都是在晋阳称帝。

  至于另外两个皇帝。

  一个是被出自晋阳的后唐灭掉的,一个则是跟着后汉太祖从晋阳出来的。

  某种意义上,整个五代都和晋阳这个地方脱不开干系。

  经过历朝历代的修缮加固,晋阳城说是铁壁堡垒也不为过。

  也难怪后来的“驴车战神”赵匡义惧怕到要把整个晋阳城夷为平地。

  “他娘的,我宁愿跑去跟契丹人玩命,也不来攻这劳什子城!”

  听了马仁瑀的话,李奕倒是深以为然。

  据说契丹人派了大军来驰援北汉,卫王符彦卿带领人马在忻州驻防。

  柴荣下令让他们必须阻拦住契丹的兵马。

  如果让李奕非要选一个,他肯定不想留在这攻城,还不如跑去跟契丹人痛痛快快打一场。

  然而……

  他却没想到很快自己就一语成谶。

  这一章属于过渡情节,主要交代一下后周兵败的缘故。

  铺垫一下主角和契丹的第一次交手。

  (契丹是中后期非要重要的对手,幽云十六州还在人家手里捏着,不仅要堂堂正正拿回来,还特么要干死契丹!)

第24章 皇帝的老丈人

  五月下旬。

  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率领西南道兵马两万余人,穿过雁门关进入代州境内和耶律敌禄的骑军汇合。

  两军合兵一处共三万多人,其中契丹骑兵一万余人,室韦、女真等仆从军两万人。

  随后,辽国大军向忻州方向开来。

  得知消息的卫王符彦卿,立刻让人快马禀报给皇帝,同时请求增派兵力支援。

  符彦卿麾下驻守忻州的人马不足两万。

  而且骑兵只有华州节度使史彦超率领的两千多人。

  因此符彦卿希望皇帝能增派一部分步、骑到忻州协助防御。

  柴荣自然明白这事的紧要性,当即同意派兵增援,但让哪位将领带人前去,他有些拿不定主意。

  攻打晋阳城正处于关键时刻,一时间抽调不出合适的人选。

  柴荣为此询问了张永德的意见,想让他从殿前军中举荐一个。

  张永德倒是很快就给出了人选。

  “内殿直都指挥使李奕,他在高平一战中颇为勇武,且据臣所知,他的骑射本领在殿前军中,也是超群拔类。”

  “先帝在时,曾有殿前诸班比射,李都使用两石强弓,以骑射百步外皆中,颇得先帝嘉勉。”

  “此番辽国驰援晋阳,卫王若想拦住他们,守城并无大用,唯有交战于旷野。”

  “殿前军的诸将中,论骑射和勇武,李都使正当盛年。”

  柴荣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就这样,增援忻州的任务落到了李奕头上。

  “陛下让我领兵支援卫王?”

  李奕没有想到皇帝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

  更没有想到向皇帝举荐自己的竟是张永德。

  自己和张永德又不熟,他没事举荐自己干嘛?

  就算要推也是推赵匡胤出来,毕竟他和赵大的私交不错。

  但这些事情都无关紧要了,反正都是出来打仗的,跟谁打不是打?

  李奕不相信契丹人都是铜头铁臂,还能砍不透射不穿捅不死吗?

  他娘的,干死他丫的!

  ……

  渡过汾水向北数十里,就到了忻州境内,越往北见到的景象就越荒凉。

  再向北翻过五台山,穿过忻定盆地后,就是大名鼎鼎的雁门关。

  自从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屏障后,雁门关便成了中原阻挡辽国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如今北汉投靠辽国称侄,雁门关对于契丹骑兵来说,就像是自家的大门一样,来去自如。

  这日下午。

  后周禁军的人马出现在忻州城南十几里外。

  正是李奕带人前来支援卫王符彦卿的。

  “李都使,距离忻州城不远了,要不要先派人去通知卫王一声。”

  李奕扭头看向身旁说话的人,对方是个中年汉子,满脸的络腮胡比马仁瑀还要茂盛。

  这一次支援卫王符彦卿,马仁瑀并没有跟着一起,他带着内殿直剩下的人马,留守护卫在皇帝身边。

  而柴荣给这支增援队伍任命的副将就是眼前这中年汉子。

  李奕点头道:“有劳王都使去安排。”

  “末将遵命!”

  看着对方的背影,李奕若有所思。

  这中年汉子名叫王审琦……没错,就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的那位。

  不过如今的王审琦还没和赵大熟识到称兄道弟的地步。

  两人之间的交集主要来源于赵大他爹赵弘殷。

  想想也知道,在高平之战前,赵匡胤只是禁军中的一个小人物。

  义社十兄弟里的好几位都比赵大军职要高。

  比如这王审琦,先前是东西班都虞侯,现在是铁骑右第二军都指挥使。

  赵匡胤曾经还做过他手下的东西班行首。

  而十兄弟里军职最高的是李继勋,高平之战前已经是散员都指挥使了。

  并且李继勋此时已经年近四十。

  说他们和赵匡胤结拜为兄弟那不是扯吗?

  后世对于义社十兄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甚至于是否真实存在都没有确切的证据。

  最早的记载都是在赵匡胤死了不知多少年后才出现的。

  后周太祖郭威搞了个“十军主”,赵匡胤也搞个“义社十兄弟”。

  郭威黄旗加身称帝,赵匡胤也黄袍加身。

  这模仿的也太到位了……

  事实上。

首节 上一节 20/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