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宁有种 第73节

第83章 向训

  “李都使想怎么做便去做就是。”

  面对李奕的请示,李重进没有多说什么,似乎跟张永德一样,他也想当个甩手掌柜。

  然而李奕可不会真这么想。

  张永德是存着主动避嫌的心思,而李重进大概就是被动避嫌了。

  李奕提出整顿禁军的计划,核心之一就是削弱侍卫司,而且朝会上李重进又主动跳出来找茬。

  事后对方肯定也担心受到皇帝猜忌。

  不过李重进怎么想无所谓,李奕要的就是对方这句话,拜别李重进后,他又去了枢密院的衙署。

  六军诸卫那边的事没什么难度,有赵匡胤他们去办就足够。

  李奕主要还是把重心给放到殿前军和侍卫司。

  所以他准备去枢密院借阅禁军的人员籍薄。

  毕竟整顿禁军的第一步就是裁汰、点选人员,若是没有具体的人员籍薄来参考,那简直就是两眼一抹黑。

  总不能一个一个军营的亲自跑去问名字吧。

  “禁军人员的籍薄,李都使倒是可以查看,但这等重要文书,不允许被带走借阅。”

  枢密副使魏仁浦自然同意李奕查阅人员籍薄。

  但他又表示只能在枢密院查看,不能把文件带走,毕竟这东西没有备份的,一旦出现遗失错漏,谁都担不起这个责任。

  “属下明白。”

  得到魏仁浦的首肯,李奕被枢密院的文吏带到了保存人员籍薄的库房。

  随后李奕意识到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后周的禁军是由几朝几代累积而来,人员构成庞大繁杂,记录人员的籍薄堆满了大半个库房。

  李奕随手翻看了几本,发现籍薄上的内容也很乱。

  连年的征伐打仗,禁军兵员有损耗,也有补充,再加上人员的调动也很频繁。

  别说靠他一个人想要理清基本不可能。

  就算再多几十倍的人手帮忙,没有十天半个月也别想理清头绪。

  李奕顿感头皮发麻,连忙退出库房,又找到魏仁浦请求道:“魏枢使,这籍薄实在是太多了,属下根本没办法查阅,还望魏枢使能调派枢密院中的文吏帮忙整理一番。”

  魏仁浦叹气道:“李都使也知道,自从禁军出征回来,这大半月时间来,枢密院上下诸事繁杂,大伙儿都忙得不可开交,实在抽调不出多余的人手来。”

  “实不相瞒,那日李都使来要求调派赵都虞侯协助,我还正为这事发愁呢。”

  “整顿禁军必定要用到人员籍薄,我本想着让人整理一番,但奈何一时间没有多余的人手调用,总不能让枢密院上下把别的事暂且放到一边不管吧。”

  李奕这时倒是想起来,那天来的时候,确实见到魏仁浦在为什么事而发愁。

  但他当时不想多管闲事,就没去过问,没想到原来是这事。

  李奕不禁头疼道:“这确实是个难事,整理籍薄又不是随便调派一些军士就能行的,还需要专管文书的人员才是。”

  这时,魏仁浦却提议道:“李都使不妨去问问宰相们,能否遣派一部分台阁院寺的文吏来帮忙。”

  听到这话,李奕苦笑道:“属下一介武夫,别说宰相们了,就普通的文官我都识不得几个,哪能有这面子请来人手帮忙?”

  这年头武夫们不把文官们放在眼里,双方之间也没有太多交集。

  李奕纵然身份地位不低,但他的资历根基都很浅。

  根本搭不上宰相们的这条线。

  魏仁浦沉吟道:“枢密院不能与宰相们过多交结,我也没法去替你开这个口。”

  枢密院和宰相们分掌军政,双方确实没有太多交集,再加上还要注意避嫌,魏仁浦说得话确实不是推辞。

  魏仁浦又道:“若实在不行,李都使可以去向陛下求一道旨意。”

  对于魏仁浦的这个建议,其实不在李奕的考虑范围内。

  他提出了整顿禁军的计划,皇帝便直接委他以重任,明显是对他寄予厚望的。

  可事情还没开始办,就左一个难题,右一个麻烦的,皇帝会怎么看待这事。

  怕是会觉得他李奕是个空说大话之辈。

  李奕打算自己能尽量解决的事就不去惊动皇帝。

  “那属下再去想想办法。”

  离开枢密院后,在返回内殿直的路上,李奕暗自琢磨这事。

  历史上整顿禁军是在显德元年十月。

  距离柴荣御驾亲征已经过去两三个月,战后的很多事情都安排的差不多,不像现在枢密院还在忙到抽不出人手。

  而现如今因为李奕的建议,整顿禁军这事提早了两个月。

  皇帝又急着想要见到成果,这事情就正好赶到一起,根本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李奕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整理人员籍薄的事情。

  去向宰相们借调人手?

  李奕觉得魏仁浦的这个提议确实可行。

  一来宰相们专管政事,手底下能调动的文吏,肯定要比枢密院多得多。

  二来现今的宰相们权力还是很大的,很多事情都有自主处置权,并不需要事事都向皇帝请示。

  李奕若是去找宰相们借调人员,这事也并不需要惊动皇帝。

  但问题是宰相们未必会搭理他。

  “对了,向训!”

  李奕突然想起一个人,在忻州时和他一起援救史彦超的宣徽南院使向训。

  经过那一战后,两人间的关系拉近不少,闲聊时听说对方和宰相王溥私下有些交情。

  李奕觉得可以去找向训问问,看对方愿不愿意帮忙给王溥递个话。

  他当即掉转马头,又返回了枢密院,向魏仁浦询问了关于向训的事。

  李奕这才知道,出征回来后,皇帝晋封向训为义成军节度使。

  不过还没给向训安排实质的差遣,对方最近暂时待在东京的家中。

  “原来是要文吏协助整理人员籍薄,这事好办,我去替你跟王相公问一声,想来也不是什么太大问题。”

  得知李奕上门拜访的目的,向训没有过多犹豫,当场答应了下来。

  李奕拱手道:“多谢向节帅。”

  “李都使何必如此见外,忻口一役咱俩也算是并肩作战,虽你我年纪差了有一半,但战阵上结下的情谊,互称一句兄弟也不为过。”

  向训笑着拍了拍李奕的肩膀:“若不嫌我托大,私下里唤我一声向兄即可。”

  眼见向训主动亲近,李奕自然求之不得,当即道:“向兄。”

  向训哈哈一笑:“贤弟,你身负官家交代的重任,为兄也就不多留你了,等你忙完这些事情,到时再来我府上,咱们痛饮一番。”

  都说人的名,树的影,一个人的名声,确实如影随形,各方各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李奕如今的身份地位虽然还比不上向训。

  但胜在他足够年轻,有着高平和忻口两场大战的功劳,再加上现在又被皇帝任命协助整顿禁军。

  明眼人都知道,李奕前途不可限量,若不行差踏错,未来的潜力非常大。

  离开向训的府邸,李奕心中也有些感慨。

  相比于历史上这个时期的赵匡胤,他觉得自己方方面面并不差,甚至还要胜过一头。

  毕竟赵大没在高平阵斩过张元徽,也没在忻口击退过辽国援军,更没有顺手弄死过辽国政事令耶律敌禄。

  李奕如今也就比历史上的赵大差了一个殿前都虞侯的位置。

  不过赵大那时已经二十八岁,而李奕现在却才刚满二十,刨除年龄的差距,他的晋升速度是要远超赵大的。

  而且李奕现在是内殿直都指挥使,距离殿前都虞侯也就只差更进一步。

  若是这次整顿禁军的事能干得漂亮。

  或许明年就能迈出这一步了呢?

  柴荣不是一个吝啬赏赐的君主,只要能为他办好事情,就算对他皇位有威胁的李重进,照样都能容得下并且还重用。

  在这五代乱世中,柴荣是一个有抱负的皇帝,他肯定是想要一统天下,万世留名的。

  因此柴荣才会提拔一批敢打能战的年轻武将上位。

  而李奕恰好又十分符合皇帝的标准。

  所以他现在要尽量不犯错,做出亮眼的成绩来,那么升官发财的事就不用他多操心。

  皇帝该给的肯定都会给他。

第84章 左羽林大将军

  向训的办事效率确实很高。

  李奕一打听才知道,这些来帮忙的人可不是一般的文吏。

  而是来自国子监的生徒们,亦可称之为贡举人。

  其中领头的还是两名前几年高中的进士。

  只不过这两人比较倒霉,待选了好几年还没轮到官职,目前暂时在中央官学兼职老师。

  五代时期因战乱不息,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影响,贡试时断时续,甚至中间还暂停了好几年。

  但总体上各朝各代还是很重视选拔文官人才的。

  特别是太祖郭威建国称帝后,每年都会举行贡举,选拔一定数量的进士,以充任中央和地方官员。

  然而毕竟是处于乱世,天下尚未一统,空闲的官职实在有限。

  很多官职还要留出来加衔赏赐武夫们。

  比如李奕兼任的乾州刺史,虽说没有实际管辖权,但终究是占了个刺史名额。

  这也就导致东京朝廷留置了许多待选的官员。

  只能是谁资历深,或者政绩高,谁先获得任命,新科进士们也只能往后排。

  “有劳诸位屈尊来干些书吏们的杂活。”

  李奕抱拳客气道,对待这群来自官学的读书人,他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善意。

  众人忙连声称不敢。

首节 上一节 73/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