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帝业 第46节

  忽然,他心中猛地生出一个念头,如惊雷般在脑海中炸开:“莫非念哥儿是圣上流落民间的私生子?”

  屈继善知道,泰顺帝十多年前下过江南,在江宁待过不少时日。若按时间推算,泰顺帝那时在江宁诞下姜念,是合理的,而忠怡亲王十多年前可没有下江南去江宁。

  当屈继善照着这个思路去想:若姜念是泰顺帝的民间皇子,忠怡亲王待姜念极厚爱便也合理了。而姜念此次顺天府乡试未登科,或许并非才学不足,而是因其皇子身份不便登科,被泰顺帝暗中黜落。随后,泰顺帝授姜念为三等侍卫,为其铺设一条特殊的青云之路,既掩其身份,又助其入朝。

  至于泰顺帝为何要隐瞒这个民间皇子,屈继善结合泰顺帝的身份与处境,也觉得合理。

  此外,之前屈泰对屈继善说过,姜念来历不凡,或是天上下凡来的也未可知,有天意眷顾。若姜念是皇子,那天意眷顾便也能说得通了。

  屈继善越想越觉得自己的这番推测有道理,却也被这番推测惊了一跳,心中波澜起伏,面上目瞪口呆。

  屈泰见屈继善神色异样,不禁问道:“你为何又愣又惊的?”

  屈继善略一沉吟,强自镇定道:“我只是惊奇于念哥儿之事罢了。”

  他知道,自己的这番推测非同小可,甚至可怖。谙熟人情世故、巧于趋利避害的他,认为须严格保密这番推测,哪怕是对父亲屈泰,也不能轻易说出口。

  其实,泰顺帝、忠怡亲王都知道,随着授予姜念三等侍卫,难免会有人推测到姜念的身世。

  然即便推测到了,未必敢传播;即便传播了,旁人未必会相信。

  只要泰顺帝对此秘而不宣,并遏制此事传播,长远不去说了,几年内此事应该不要紧。至于几年后,那时泰顺帝的帝位应该稳固,纵然相认姜念为皇子,亦无大碍……

第85章 宝钗洗脚

  神京城东城有一所宅邸,面积不是很大,也不显奢华。然而,景宁帝、泰顺帝都不止一次亲临这所宅邸。

  盖因这所宅邸的当家老爷身份不凡。

  他便是目前担任南书房行走、礼部尚书、诸皇子师傅、署理刑部事的汪廷玉,也是今年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

  夜晚。

  汪廷玉正独坐家中书房。

  今年五十二岁的他,面容清矍,颧骨微隆,眉骨如削,两颊略陷。双眉细长如墨染,似工笔勾勒的远山,眉梢隐现几缕霜色,眼角细纹如折扇纹路般舒展。鼻梁高直如悬胆,颌下一缕青灰长须垂至胸前,须尾修剪齐整,如松针覆雪。

  当他戴上官帽穿上官服的时候,既有文臣的端方,又含宰辅的威仪。

  不过眼下,他只是穿着家常衣袍,盘膝坐在家中书房的曲尺罗汉床上。

  书房内,烛火摇曳,映得古意盎然。

  汪廷玉正援笔濡墨,在一张素笺上缓缓写下“姜念”二字,笔锋如刀,似蕴藏着无尽深意。

  写罢,他用右手捻动左腕上缠绕的一串颗颗包浆温润的伽楠香念珠,指节处薄茧暗生,是数十年握笔磨砺的印记。右手拇指戴的景宁帝御赐的和田青玉扳指,在烛光的映照下莹润透光。

  他的目光则盯着素笺上的“姜念”二字。

  这般盯了半晌,他忽然用极低的声音感叹:“此子多半是圣上流落民间的龙种了!未知将来圣上是否会相认此子为皇子?若相认,未知这位民间皇子是否会搅乱皇室乃至朝堂?”

  他又低声感叹:“圣上对此事秘而不宣是应该的,或许太上皇亦知晓此事。此事非同小可,我须严加保密才是!”

  烛火摇曳,映得汪廷玉面容忽明忽暗。他轻轻拿起素笺,撕得粉碎。目光深邃,似已望见未来的风云变幻,而窗外夜风轻拂,似在低语着什么……

  是的,除了屈继善,汪廷玉也已推测到姜念是泰顺帝的民间儿子。

  此前泰顺帝令汪廷玉黜了姜念的顺天府乡试三十三名,今日汪廷玉又得知泰顺帝特授姜念为三等侍卫,再结合泰顺帝十多年前下江南的经历,以及姜念的家庭情况……汪廷玉做出了这番推测。

  世上的机密,往往是由接近机密的聪明人率先发现。

  屈继善、汪廷玉都是极聪明之人。

  而极聪明之人,往往谨言慎行,擅长隐忍避祸。

  屈继善、汪廷玉也都是这样的人。

  ……

  ……

  上弦月与群星一起悬于夜空,洒下清冷的星月光辉,轻笼着位于神京城东郊的姜家小宅院。

  姜念刚在书房中完成了他今生的第一份奏折,感到疲惫,准备洗洗睡了,然在此之前,他想看一看夏夜的星空。

  于是他缓步走出正房,来到内院,一边呼吸着清新空气,一边抬头仰望星空,见夜色如洗,星河璀璨,心神为之一振。

  这时,他见西厢房亮着灯火,房门开着,漫出暖黄光芒。他缓步走近,只听房内传来薛宝钗嗔怪的声音:“莺儿,热水打来了?你这丫头,去打热水竟忘了关门,我在洗脚呢!”

  “在洗脚?”

  姜念唇角微扬,略一沉吟,步入了西厢房。

  房内灯火柔和,映得陈设雅致。

  绣床铺陈素雅,帐幔轻垂,透出闺阁之气。

  薛宝钗坐于绣床旁的一张圆凳上,穿着素色绸缎绣以淡雅花纹的睡衣,侧颜如画,眉目如诗,正低头洗脚,一双玉足浸于脚盆中。

  薛宝钗本以为是莺儿打热水回来了,然而此刻,当她抬眸,发现来人竟是姜念,且姜念的目光直勾勾地看着她,她惊愕得目瞪口呆。

  她未叫出声,却是忙不迭转头,浸于脚盆中的一双玉足似已僵硬,脸上迅速染上了一层红晕,如晚霞映雪,娇艳欲滴,口中嗫嚅:“大爷,我……我在洗脚,你……你快出去。”

  姜念却未退去,反而走近她身旁,低头打量她浸于脚盆中的玉足。

  薛宝钗虽转头避开他的目光,却忍不住悄悄觑了他一眼,见他正专注地欣赏着自己的脚,愈发羞赧,脸上红晕更甚,玉足在水中愈发僵硬。

  薛宝钗再次嗫嚅:“大爷快出去吧。”

  姜念依然未退去,反而将旁边的一张圆凳搬到脚盆边,坐下后微笑道:“正好,我也准备洗脚的,干脆与你一起洗了。”

  言罢,他从容地脱起了鞋袜。

  薛宝钗又羞又恼,百般纠结。她欲将玉足挪出脚盆,又恐此举惹恼姜念;欲赶姜念出去,更怕触怒姜念。纠结之中,任由姜念将双脚放入了脚盆,在水中触碰她的玉足,她一个激灵,心中震颤。

  若她是原著里那个生活在荣国府的薛宝钗,断然不会允许这种情景出现。

  然而,她虽是薛宝钗,却因姜念的出现,命运已改变,薛家失了皇商,她许为了姜念之妾,且已与姜念同住两月。她想要讨好姜念以谋利益,不敢惹姜念不悦。

  她低头看着脚盆中交错在一起的四只脚,心中暗叹:“住在这里两月了,霸道的他终究是我‘下手’了,不,是‘下脚’了!”

  这时,莺儿打着热水推门而入,见房中情景,惊得手中铜壶险些跌落,不知所措,只觉眼前一幕如梦似幻。

  姜念见莺儿愣在原地,微微一笑道:“愣着做什么?水凉了,添热水。”

  莺儿又愣了一下,目光在姜念与薛宝钗之间游移。见薛宝钗低头不语,脸颊绯红,似羞似恼,却沉默不语,莺儿便乖乖上前,提起铜壶,缓缓向脚盆中添入热水。水声潺潺,热气氤氲,映得三人神色朦胧。

  添热水之际,姜念与薛宝钗的脚皆从水中挪出,搁置盆沿上。薛宝钗的玉足白皙如玉,脚趾纤巧,似含羞带怯;姜念的脚则要大不少,骨节分明,显出男子气概。

  热水添毕,姜念率先将双脚重新放入脚盆,水温适中。他看向薛宝钗:“把脚放进来啊。”

  薛宝钗略一犹豫,终究轻咬下唇缓缓将玉足重新放入脚盆。

  温热的水流包裹着她的玉足,与姜念的双脚在水中交错着。

第86章 姜念上奏泰顺帝

  姜念特意等了几天,待到五月中旬的一天傍晚,他带着自己今生的第一份奏折,来到了忠怡王府。

  说是奏折,却是写在几张信纸上,用一个信封包着,也可以说是姜念写给泰顺帝的一封信。

  傍晚,神京城的轮廓在夕照下斑驳陆离。

  街巷间车马如龙,行人攘攘,车马行人的影子都被夕阳拉长,如同墨迹在宣纸上晕染。

  东安门外帅府胡同,忠怡王府静默坐落,青砖黛瓦间流淌着余晖,像是被覆上了橘黄的纱幔。

  王府之内,事务繁冗、重担在身的忠怡亲王正伏案忙碌,案头堆满文书。

  这时,姜念来到了忠怡亲王跟前,恭敬地行了跪安礼。

  忠怡亲王抬眸,笑着问道:“念哥儿今日见我,又有何事啊?”

  这已是姜念第二次来忠怡王府求见忠怡亲王。

  上次他来求见,恳求了考科举之事,已令忠怡亲王大为惊讶。

  忠怡亲王挺好奇,姜念今日前来又有何惊人之举。

  姜念恭声道:“卑职晓得,圣上与王爷正宵衣旰食,清查亏空。卑职忝列侍卫,本不应妄言政务。然蒙圣上隆恩,亦受王爷厚泽,欲竭心尽力效忠于圣上,报恩于王爷。现有清查亏空之刍荛之策,或可稍助圣上与王爷,遂书之以奏圣上,伏望王爷审阅,并乞代呈圣上。”

  忠怡亲王听罢,睁大了眼睛,又一次被惊到了。

  好嘛,这个易哥儿,今日前来果然又有惊人之举!他才刚授为三等侍卫没几天,就要上奏折了?且竟是建言清查亏空的奏折?

  忠怡亲王虽认为姜念天资卓绝,文武兼备,非一般人可比,然姜念毕竟才十五岁,又成长于草莽,岂能对清查亏空政务有真知灼见?

  这一刻,忠怡亲王都不禁认为姜念不安分了,认为姜念想引起泰顺帝注目的心思过于急切了。

  忠怡亲王面上不露声色,只淡淡道:“呈给我看。”

  姜念躬身上前,双手将信封呈上。

  忠怡亲王接过信封,拆开细看。信纸上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所列四策,既有清查之法,亦有防范之策,更有惩处之规。

  看着看着,忠怡亲王的脸上便浮现了既惊又喜的神色……

  姜念的这份“奏折”,其文如下:

  “臣姜念谨奏:

  为敬陈清查钱粮亏空四策,仰祈圣鉴事。

  圣上励精图治,夙夜忧勤,清查亏空。卑职忝列侍卫,本不应妄言政务,然蒙圣上隆恩,欲竭心尽力效忠,斗胆献刍荛之策,伏望圣阅。

  一、立新法以绝奸吏欺隐。

  严四柱,增三簿:

  除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清册”外,令州县另造《仓廪实存册》《驿站、河工等专项支用册》,三册互核。若仓无粮而账有数、工未兴而银已销,即锁拿主官,彻查到底。

  限时段,设限期:

  钱粮亏空,自泰顺元年后始行严查,以减其阻。泰顺元年前之重大亏空,分河工、军需、仓储等专项,犹续行追查,涉证据确凿之官员,以‘专项补欠’之名责其补足,设宽限期,期间不主动补足者,方惩之。

  定火耗,统筹拨:

  立定比例以征火耗,所收之银悉输国库,统筹分拨,以供地方公务开支。

  二、立规制以杜弊蠹。

  铸黄铜钦天尺:

  造户部制式铜尺,刻“两、钱、分、厘”于其上,配钦颁砝码。查库时速核纹银,破灌铅、掺铜等弊。

  定朱墨双色账:

  岁入朱笔列,岁出墨笔载,篡改者易露破绽。

  铅封分段押运:

  解送钱粮,于银箱封口处灌铅,并铸“户部监制”字样,启封需户部特制熔铅匙。每百里换押运官兵,交接之际,验铅封、称重,签连环甘结,后队为前队作保。

  三、用奇兵以破官场护符。

  赏首告,拔寒微:

  有下官、胥吏首告上官贪腐者,一旦查实,当予重赏,甚者可代上官之职。

  赦师爷,掏底账:

首节 上一节 46/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