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霸道 第27节

  朱觉正琢磨着去哪里巡视一番呢,外面突然响起一声通传,“徐光启求见。”

  总算是来了!

  徐光启是南直隶松江府的。

  毕懋康兄弟是南直隶徽州府的。

  宋应星兄弟的老家也就在南直隶旁边。

  徐光启来了,毕懋康兄弟和宋应星兄弟也就快来了,内廷很快就能组建起来了。

  他颇有些兴奋道:“宣。”

  很快,徐光启便疾步而入,拱手躬身道:“微臣参见陛下。”

  呃,这头发和胡子都花白了,你的年纪怕是比王徵都大多了!

  朱觉愣了一愣,随即忍不住问道:“子先,你多大岁数了?”

  徐光启不假思索道:“回陛下,微臣六十有六了。”

  六十六了?

  这不是半截都入土了!

  朱觉颇为关切道:“你感觉身体如何?”

  这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还能为大明出力啊!

  徐光启想了想,随即略带夸张道:“陛下,微臣这几年在家务农,身体好着呢,还能刨地,还能挑水,还能除草施肥,就跟个壮劳力差不多。”

  你个礼部侍郎致仕回家还务农!

  朱觉细细一看徐光启的手。

  信了。

  这就不像是一个读书人的手,反而像是一个老农的,人家手上那老茧怕不都有一寸厚了!

  朕就需要你这种注重实干的人。

  还是那句话,年纪大了没关系,大不了让你多带几个徒弟。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听闻你在编撰《农政全书》,编的如何了?”

  陛下竟然知道我在编撰《农政全书》!

  徐光启连连点头道:“微臣已经编撰完了,正准备找地方刊印呢。”

  这书有了教授弟子就方便了。

  朱觉闻言,又问道:“你可把稿件带来了。”

  那可是我毕生的心血啊,自然得时刻带在身边。

  徐光启不假思索道:“微臣带来了。”

  那就行了。

  朱觉闻言,果断道:“那你直接交给司礼监经厂去刊印吧,先刊印十万套。”

  司礼监经厂,那可是专门刊印经书和经史子集等典籍的地方!

  还先刊印十万套?

  我编著的《农政全书》岂不是要变成传世经典了!

  问题,这需要花很多钱。

  徐光启按捺了一下激动的心情,小心道:“陛下,《农政全书》足有六十卷,五十余万字,刊印起来太费钱了,微臣原本想着倾家荡产能刊印一千套出来就不错了,十万套真的太费钱了啊。”

  那点钱算什么。

  《农政全书》的价值不是用钱能衡量的。

  朱觉不假思索道:“钱的问题你不用管,现在内库还是有些盈余的,印十万套书不算什么,关键《农政全书》推广开来最少能全活上千万百姓。”

  当今天子竟如此重视农政!

  大明之幸啊!

  徐光启不由感动道:“多谢陛下恩典。”

  行了,这个就先不说了。

  六十卷,排版都不知要排多少天。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你可听闻过红薯和土豆?”

  红薯和土豆?

  徐光启琢磨道:“陛下,您说的红薯可能是甘薯,甘通红,甘薯微臣倒是见过,而且还试种过。

  至于土豆,微臣没听过也没见过,微臣只在万历末年西城指挥使蒋一葵所著的《长安客话》中见过一种名曰土芋的根茎植物,不知是不是陛下所说的土豆。”

  你试种过甘薯?

  朱觉闻言,饶有兴致的问道:“你试种的甘薯是否外皮为暗红色,长得圆鼓鼓的,中间粗,两头尖,带甜味,大的有胳膊大小?”

  您也见过甘薯?

  徐光启连连点头道:“是的,陛下,您说的正是甘薯,此物不但好种且产量高,只要培育的种苗好,施肥得当,亩产能达数千斤乃至上万斤。

  微臣不但试种过,还在万历三十五年刊行过一本《甘薯疏》,希冀能在大明两京十三省推广开来,奈何,三位先帝皆无意于此。

  现如今民间也就浙闽两地种得人多一点,其他地方鲜有人专门栽种此物。”

  万历、泰昌、天启,一个拯救大明的机会摆在你们面前都被你们给错过了!

  朱觉闻言,果断道:“你编著的《甘薯疏》也刊印十万份,这甘薯种植必须大力推广,我们争取在三年内将甘薯种植推广到大明两京十三省。”

  当今天子是真重视农政!

  不过,甘薯不是这么好推广的。

  徐光启连忙细细解释道:“陛下,微臣试种过的甘薯皆喜温,不耐寒,若是遇着霜冻,别说种植了,种子都会冻坏。

  甘薯种子保存的问题微臣也想到办法了,那得挖最少两丈深的地窖,且要以沙土隔开存放,方能保证半年不坏。

  这也是甘薯只有浙闽两地人种得多的根本原因,皆因浙闽基本无霜冻,而北方皆有霜冻。

  微臣曾在天津三卫试过了,那边的屯卫军户挖地窖都费劲得很,若是让平民来挖,恐怕没多少人愿意挖那么深的地窖。

  还有,想要让甘薯高产,不但要有高产的种苗,还要施以足够的肥料,特别是壮大根茎的肥料,这肥料民间大多不会造。”

  肥料的问题朕还是有点经验的,前世的朕还投资过肥料厂呢,为此朕还查阅过不少资料,这一世再建肥料厂自然没问题。

  这地窖问题也不大,大不了组织匠户专门给人去挖。

  问题就是,甘薯不耐寒,今年怕是没法在京师试种了。

  朱觉想了想,又问道:“那土芋呢,是不是皮色微黄,大致拳头大小,呈不规则圆形,有的形似马铃?”

  这东西您也见过!

  徐光启连连点头道:“是的,万岁爷,按蒋一葵所著的《长安客话》中描述,土芋应该差不多是这样。”

  那就是土豆了。

  朱觉追问道:“蒋一葵有没有说是在哪里发现土豆的?”

  他就是在京畿发现的啊。

  徐光启细细解释道:“陛下,《长安客话》是蒋一葵任西城指挥使时编撰的,长安代指京师,《长安客话》就是京师一带所见所闻。”

  那可太好了。

  朱觉想了想,又问道:“土豆应该比红薯耐寒吧?”

  这个自然。

  徐光启连连点头道:“京师一带都有人种植此物,那土豆肯定是比红薯耐寒的。”

  那就没问题了。

  朱觉闻言,果断道:“承恩,命人传朕旨意,京营各卫所但凡有土芋者速速上贡,上贡十斤,赏银一两,朕要十万斤,先到先得。”

  这一下京营各卫所都炸锅了。

  土芋这东西随便种种亩产都能上千斤啊,那就是一百余两啊!

  圣旨下,当天便有人赶着马车上贡土芋来了。

  这东西还就是土豆。

  朱觉还把上贡土豆的京营屯卫都留下来了,让他们帮徐光启培育种苗。

  徐光启那是立马就在树林旁靠近太液池的地方开了一亩地,连忙培育土豆种苗,准备试种。

  这东西着实比红薯耐寒,且长的快的三个月就能收获,这会儿种下去到冰封之前那肯定是有收获的,就看收获多少而已。

  朱觉那又多了个巡视的地方,每天他都要往太液池旁的田地里跑几趟。

  太液池对面悄摸摸查探的人见了,那都不由得目瞪口呆。

  这小皇帝竟然还喜欢种地!

第28章 天官之争忠贤败阵

  崇祯这小皇帝貌似彻底不务正业了。

  这小子宁可去田里转悠也不见朝臣!

  且那奏折批的,很多就跟没看懂里面的内容一样。

  比如,奏:倪元璐偏护东林疏,言多悖谬。

  批:准。

  又比如,奏:白水县盗王二等合山西逃兵伪贾服掠蒲城、韩城。

  批:不准。

  又比如,奏:内臣王国兴擅至海上,称密旨召毛文龙,踪迹诡秘。

  批:准!

  这些是准与不准的问题吗,什么奏折都批准和不准,这是看不懂还是故意恶心人呢?

  东林和齐楚浙党都以为这又是魏忠贤这没读过书的街头混混在胡乱批阅奏折。

  韩爌、冯铨、温体仁和周延儒等还都摸不透小皇帝到底什么意思。

  这小皇帝到底是想继续重用魏忠贤还是收拾魏忠贤呢,又或者,小皇帝想留着魏忠贤跟他们斗?

  他们见不着小皇帝,那就只能上奏折试探了。

  这天一大早辰时许,朱觉才刚回到组装蒸汽机的围屋里坐下来,方正化便拿着份奏折疾步而入,躬身道:“陛下,内阁又命人送奏折来了。”

  呃,忘了防这一手了。

首节 上一节 27/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