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第317节

  “啊!”

  史沫特莱捂住了自己的嘴巴,意外地看向包国维,用英文说道:“包先生,竟然有一口如此流利的英文。”

  她连连摇头赞叹说道:“您实在是一个会制造意外的人。”

  “这点不算什么,我仅仅是比常人付出了多一点努力罢了。”

  比常人脑袋里面多了一个金手指,再加上重生过来的阅历罢了。

  包国维在心里这样吐槽说道。

  史沫特莱翻开自己的笔记本,不知道在上面记录着什么,随即诚恳地说道:“包先生,您让我对于今天的这次访谈,有了更加多的期待。”

  开门见山,史沫特莱先是找到了笔记本上的几个问题,无非是关于各個作品的创作经历,这些包国维都有在《时报》上刊登过,关于如《老人与海》《回答》的创作历程。

  不过这些作品的创作,往往都有它的特殊背景,包国维也是捡着不敏感的谈论。

  “对于我来说,创作不应该是凭空捏造的。”包国维认真地回答说道。“每一部作品都该有他独特的时代背景,以及为什么创作的理由,我一直在说,要抓紧核心矛盾,创作作品也是一样的,你没有明白为何而创作,创作的核心是什么,或者说你本身的创作核心便是虚妄的,那么你的作品只能是空中楼阁。”

  没错,他包国维的确是为人所不齿的“文抄公”,可他是一个有良知的“文抄公”。

  每一部作品,他都要尽量做到出师有名,不埋没了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包国维心里是这样想着,可在史沫特莱眼睛里面,眼前这个少年的地位徒然上升了。

  她点了点头,嘴上没有做过多的评价,仅仅是说道:“包先生的思想很深刻。”

  可手上却不停,在笔记本上一直记录着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些话包国维没有看到,却出现在了史沫特莱后来的回忆录之中。

  两个人聊了很多,包国维也可以感受到,对方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女记者,她的语言逻辑以及思维高度,比起包国维曾经接触到的,要高上太多了。

  特别是包国维敏锐的感觉到,这位女记者的政治倾向,深深受到了马克思著作的影响,也难怪国府和美国人,要对她如此警惕了。

  历史上,她虽然并没有明面上成为一个布尔什维克人,可却接触了无数布尔什维克,为苏区以及华夏的各地发声。

  包国维有理由怀疑,这个女记者早已暗中加入到了布尔什维克。

  这也是不奇怪的,实际上从历史上来看,北方那位红色国家,对于世界文化界学术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在20世纪90年代她轰然倒塌之前,曾经一度是许多文化人士的精神寄托,甚至于在西方各国为其传递情报。

  这样的情况在她倒塌之后发生了改变,从此美利坚人占据了这个“灯塔”的地位。

  “我看过您的许多作品,尤其喜欢《回答》和《老人与海》这两部作品,前者为世界上的广大读者提供了抗争的力量,后者虽还未翻译成英文,但仅仅是通过简单的中文阅读,我便感受到了不一般的风采。”

  “您让我对于华夏升起了更多的好奇心。”

  史沫特莱由衷地说道。

  听习惯了夸赞,可从史沫特莱口中说出来,却让包国维无比的舒坦。

  因为种种原因,他不能够去苏区,也少与可爱的那群人接触,可从史沫特莱口中,他便可以感受到,这群人对于自己的认可。

  对于包国维来说,这样便是足够了。

  所以,包国维笑着说道:“《老人与海》后续的翻译版本很快便会出来,我与一些美国出版商人都有联系,后续应该会出版到全世界,希望读者们会喜欢。”

  老实说,包国维并不看好《老人与海》的海外销量,即便他已经在海外打出了名头,但是这种以华夏人为核心,呈现出华夏民族历史和精神的作品,显然不能够满足许多西方人“高高在上”的情感。

  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写出了其他民族的落后和愚昧,才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文明和高尚。

  这一点不光光是现在,一百年后也是亦然。

  可史沫特莱却笑着摇摇头。

  “包先生太过于谦虚了,您的作品拯救了无数的西方人,例如美国人英国人,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之下,《回答》和《活着》都带给他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希望,这一点是不可磨灭的,甚至于有人评价说道,年底的诺贝尔文学奖若不是由你来拿到,那么他便去瑞典砸烂那些评委的脑袋。”

  “能够得到这种评价,我已经很高兴了,不敢再奢望什么了。”

  包国维拱拱手。

  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可是美国作家刘易斯,写出《巴比特》那位,是20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自己能不能从他手中夺走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这还是个未知数,当然也看瑞典那些评委老头的想法。

  至于,史沫特莱提到,他的作品拯救了无数的西方人。

  老实说,这并不是包国维的本意,他脸上露出苦涩说道。

  “我救得了他们,却救不了自己的国人。”

第307章 海明威要学我?

  “这”史沫特莱也有些语塞。

  她脑海之中不由得浮现出无数的画面。

  来到华夏之前,史沫特莱已经从各种报道和资料之中,做好了看到惨剧的准备,并且做了许多心理建设。

  可到了华夏之后,她依旧被彼时惨不忍睹的灾民以及社会情况震惊了。

  从那之后,史沫特莱心中便升起了一个想法。

  用自己的声音以及写作,为这片广大土地上面的民众以及进步人士呐喊,呼唤起全世界的有识之士支持他们。

  这也是她专程来采访包国维的原因之一。

  史沫特莱心头一酸,她在沪市这两年,也看到了许多进步人士的无力感,看到了这个曾经辉煌异常的民族,如今在泥潭之中挣扎,这无疑是让人感觉到痛苦的。

  但她不愿意看到,眼前这个男人消沉,因为正是他的作品,给无数人带来了力量。

  所以,史沫特莱认真地说道。

  “你错了包先生,你的作品是可以拯救这个国家的,文字的力量是无限的,文字是可以杀人的,也可以救人的。”

  “当然.”史沫特莱迟疑了一下,因为她想起了,对面这個男人在沪市曾经遭到的迫害。

  无论是《回答》还是《老人与海》,哪一本不是对迫害的强烈回击?

  所以她斟字酌句地说道。

  “或许,您需要应该稍微圆滑一些,将保全自己放在首位。”

  早在刚刚,他们两个人的交流就全部改成英语了,所以这些句子的表达,史沫特莱都很流畅。

  包国维却是摇摇头说道。

  “我并不是失去了希望。”

  作为历史的后来者,包国维再清楚不过,后续历史该会如何发展,知道这个民族终将迎来崛起。

  可是有什么用呢?

  “我知道会有黎明,我告诉他们会有黎明,可是我不能够马上让他们看到黎明,这便是我的苦楚。”

  “我不能够让他们看到黎明”

  史沫特莱愣了一下,有些被这句话给震撼到了,她愣了好半天,才连忙用钢笔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句话。

  并且在上面画了一个圈圈。

  “您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您或许不知道的是,您的作品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极大的评价。”史沫特莱摊开手,努力地说道。

  “例如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先生,您应该知道他的,是一名苏联文学的优秀青年人,他创作的作品《静静的顿河》在苏联取得了极大的影响力。

  在看到您的作品《活着》之后,他还在真理报上公开支持您,在苏联宣传你的作品,并且表示《活着》为《静静的顿河》下一部,提供了许多灵感。”

  对于这个消息,包国维还是有些诧异的,《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从1928年出版,再到1940年四部全部完成,整整历时了十二年。

  消耗了十二年,肖洛霍夫才创作出了这部旷世奇作,并且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没有想到的是,在历史的进程之上,自己的作品竟然无意间,影响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他礼貌地说道:“感谢史沫特莱小姐带来的消息,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很激励,也很重要。”

  老实说,从张学良那边回来之后,包国维虽然得到了对方保护安全的承诺,可对于东北方面的防御工作,很明显,对方根本没有听进去了一点。

  这让包国维感觉到了无比失落。

  自己或许跟其他穿越者完全不一样?

  就如同后世美国电影《蝴蝶效应》,主人公不断想要回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事件总是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他原先的轨迹之上。

  可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吧?

  历史的大潮,从来不因为一两个人物而改变。

  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

  这可能才是历史的本质。

  “当然,这是我的荣幸,您或许不知道的是,不仅仅是肖洛霍夫先生表达过对于您的喜爱,还有无数的西方作家表达过对于远在东方的包先生的喜爱之情,您的作品影响力是空前的,所以希望您能够继续创作”

  史沫特莱微笑着说道,随即像是想到什么似的,突然提道。

  “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美国的新闻上面出现,包先生或许不知道。”

  “名人?”包国维挑了挑眉毛,老实说也并不是他臭屁,对于这些名人的反应,他还是挺在乎的。

  毕竟那可都是出现在历史书以及课本上的人物,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于自己的一种肯定。

  可这个人,却让包国维差点摔到椅子下面去。

  “说起来倒是很有意思,我偶然间看到一份美国地方报纸,一位叫做海明威的美国青年作家,因为您的那本《活着》,说一定要写出一本媲美《活着》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谁?”

  “海明威啊。”

  扑通~

  一阵桌椅剧烈撞击的声音传了出来。

  史沫特莱有些意外地看着对面,正想要去扶起包国维,却发现对方已经自己撑起来了。

  不免诧异地说道。

  “怎么了?包先生难道认识海明威先生?”

  包国维心中在呐喊。

  何止是认识!连自己的这部作品都是参考人家的!

  他那个汗啊!脸上肌肉抽动了一下。

  倒反天罡了属于是,海明威还要学我?

  一想到自己这部《老人与海》,便是参考他老人家二十年后的作品,包国维脸上就有点羞红。

  不过好在,自己这部作品,基本上只是参考了对方原著的框架,百分之八十都是属于自己的内容。

  不然包国维还真的没啥脸面去美国了。

  “没没有。”包国维脸上露出尴尬地笑容说道。“只不过,我在租界有一个外国朋友,也叫做海明威罢了,一时间有一些诧异。”

  “在西方世界,重名的人是很多的。”史沫特莱笑着捂嘴说道。

  “能否给我讲讲这位海明威么?”

  包国维升起了好奇心,1899年出生的海明威,此时才31岁的年纪,正当年富力强。

首节 上一节 317/4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