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81节

  虽然完全背离了他出这道题的初衷,但胡惟庸确实点题了,确实结合时政了,确实骂元朝了,还证明了鲁锦造反的合法性。

  但是思路,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啊,但伱又不能说他写的不对。

  这属于是走错了路,但还是到了终点

  冯国用见鲁锦盯着一份试卷,表情十分复杂,忍不住问道,“大帅这是读到了什么文章,为何如此表情?”

  鲁锦直接把卷子递过去,“你们看看吧。”

  李善长和冯国用连忙凑到一起阅读,两人看的频频点头。

  冯国用更是评价道,“这文章写的不错啊,条理清晰,解题思路精准,更是道出了元廷没有君臣之道,权臣祸国殃民的症结所在,怎么好像大帅不喜此文?”

  “倒也说不上不喜。”鲁锦纠结道,“只是并非我想要的那一篇而已。”

  李善长若有所思,不知鲁锦究竟想要什么样的解法,他拿出自己审的那一份,递给鲁锦说道。

  “大帅,此人的刑律题有些意思,或可入文院掌刑律。”

  “哦?我看看。”

  鲁锦闻言立刻来了兴趣,能被李善长评价为可以入文院掌刑律的人,要知道这个位置,可就相当于六部里的刑部尚书啊,不是小官。

  扫了一眼名字,李饮冰?好像没听说过。

  这人写的二十条律法算是比较‘全’的,各个方面都涉及了一些,关键是他的补充说明。

  鲁锦说判案重在有法可依,现在是没法,所以临时‘约法三章’,让大家先想几条凑合着用,总比什么都没有,闷头瞎判要强。

  李饮冰却说,当务之急应该首先确定‘量刑标准’,有了量刑标准,其他律条反而不那么重要,遇到什么样的案子,去套什么样的量刑标准,这个更为重要。

  无法不如有法;有法不如有刑可量,量刑标准就是尺,就是规矩。

  而且他还主张,现在是特殊时期,律法不够健全,难免判案会有错漏,或者错判的事情发生,所以量刑不该过重,即便是犯了重罪,也应该谨慎复核案件是否属实。

  不然上去就把人杀了,若是杀错了,反而容易被百姓怨恨,如果处罚轻一些,即便判错了,也有补救措施,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想补救都没办法。

  这倒是个有见解的想法,好像确实是那么回事。

  “此人想法的确有些道理。”

  李善长这时又说道,“大帅让诸生约法三章,每人写二十条,其实凑在一起,也有上百条了,编撰一份临时律法已经足矣。

  “相比之下,当务之急的确是该先定下处罚标准,此人有此心思,可见其对刑律之事多有见解,不如就让他来编撰这套临时律法。”

  “可。”鲁锦当即点头道,“先勾了名字,若无更好的,便是他了。”

  于是三人又继续阅卷,没多久,冯国用又推荐了一份卷子。

  “大帅,此人的劝农一篇,或可去文院掌营造司。”

  “营造司?工部?”鲁锦顿时好奇道,劝农是怎么跟工部扯上关系的?

  等拿过来卷子一看,此人名叫许济川,他认为农业首先重在水利,这些年淮西连年大灾,不是旱就是涝,想要发展屯田,水利灌溉设施才是前提。

  有了水利之后,还要有好的农具。

  种双季稻的重点,在于中间换季时的‘双抢’,抢收抢种,就是和老天爷抢时间,所以你的镰刀要够快,犁铧够锋利,你才能收割之后立刻翻地,马上插第二茬秧苗。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种田也一样。

  元朝一开始是允许民间商贾自己开铁矿的,只需要给官府缴够了税就行,但是冶铁本来就是暴利,于是那些蒙古和色目权贵,强行垄断了不少铁冶,他们卖的贵,炼的铁质量却不怎么样,百姓都不喜欢买。

  前些年伯颜禁铁器,更是给冶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这些年脱脱放开了铁禁,但是短时间内,百姓手中铁农具的数量和质量都上不去,你连锄头、镰刀和犁铧都不够锋利,怎么种的好地呢?

  因此想要屯田,当务之急是兴修水利,打造农具。

  行吧,这还真是工部的活,让他去管屯田都有些屈才了,还不如让他去开铁矿,修水利设施。

  “许济川,这人也不错,营造司备选,大家再挑一挑,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可用之才。”鲁锦将此人的名字也勾上。

  没过一会,李善长又推荐了一份试卷,他直接翻到最后的策论题笑道,“大帅,且先看看这篇,是否是大帅想要的那篇文章。”

  “哦?”鲁锦顿时来了兴趣,刚看完第一段就眼前一亮。

  终于有人悟到我的用意了,知道从大禹治水入手解题了,最有意思的是,这人还从大禹治水扯到了大一统上面,写的比鲁锦预想的还要好!

  再一看名字,闫士国?好像也没什么印象。

  还有

  (本章完)

第106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求订阅)

  其实最后这道策论题,鲁锦已经给了足够多的暗示,只要顺着他的思路写下去,那肯定没错。

  尤其是鲁锦故意从上古时代开始说,那时候都是氏族部落,没有国家,人们一样过日子,既然如此,国家是哪来的?

  沿着这个时间段想下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谁?或者说第一个朝代是谁?那当然是启建立的夏朝了,他又是凭什么建立的夏朝?是受到了他爹大禹治水的遗泽。

  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是先有的治水,后有的国家,而治水这样的工程,是一姓一族无法做到的,必须有人统领‘百姓’才能做到,这就是国家的由来。

  然后治水,国家,结合当今的天下,元朝,治水,黄河民工,红巾军,你能想到什么?开喷就对了!

  能理出这个思路,写出一篇读起来通顺的文章,就已经算是合格,而闫士国写的,比鲁锦想的更加全面。

  他先是按照上古的时间节点往下捋,先是氏族部落,然后第一次部落联盟,部落是为何组成联盟的?

  是因为蚩尤打过来了,单个氏族挡不住,被打跑的炎帝神农氏,投奔了有熊氏的姬地,也就是轩辕黄帝,炎黄联手在逐鹿打败了蚩尤。

  这是第一次部落联盟,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需要抵御,但那时候还没有国家。

  第二次把天下所有氏族联合起来的,就是大禹,大禹要治理黄河水患,这事凭一家一姓做不到,只能联合成‘百姓’,然后才有了国家。

  因此得出国家的职责有二,抵御外敌,治理天灾。

  然后是第三阶段,王朝更替,殷商只是夏朝的延续,到了周朝,国的意义再次发生了变化。

  周天子分封诸侯去各地建国,那些诸侯国的作用是筚路蓝缕,开拓垦殖,为族群扩展生存空间,这个时候的国是‘开疆拓土’。

  等诸侯国强大了以后,纷争不断,天下急需和平,于是秦国统一了所有诸侯,称始皇帝,用大一统来结束乱世纷争。

  这个时候的国,终于成了现在所说的国,虽然王朝更替,但这个国一直传到了现在。

  因此可以得出,国家是百姓的聚集体,她有四个职责,抵御外敌,救灾抚民,对外开拓生存空间,对内大一统维持和平。

  而元朝却带着自己国家的百姓打两都之战,明明大一统了,却不能维持内部和平,发生了天灾,它也不去救灾抚民,任由天灾的影响持续扩大,直到天灾威胁到了大都那群权贵,他们才想起来国家应有的职责。

  从这点来说,元廷已经主动放弃了国家的权柄,它失了天命和人心,失了德行,已经不配再主天下了。

  而鲁锦喊出‘驱逐鞑虏,复我中华’,这是抵御外敌,拨乱反正,恢复中国本来该有的样子。

  ‘陈纲立纪,救济斯民’,就是接过了救灾抚民的职责,就是接过了暴元丢失的国家权柄,鲁锦就是有德之人,这天下就该有德者居之!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完美符合了鲁锦的期待,而且还更加优秀,因为闫士国还添加了开疆拓土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就为他扫平天下,统一全国,将来开疆拓土打下了理论基础。

  如果作文满分50的话,这篇文章给他60分,不怕他骄傲!

  “好好好,此文可为诸生第一,当为案首!”

  李善长闻言,立刻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冯国用一听鲁锦连说三个好字,顿时好奇道,“什么样的文章,竟让大帅如此欣赏?”

  “一会儿再给你看,先帮我拿朱笔来。”

  “好。”

  冯国用立刻起身研朱砂墨,鲁锦用毛笔舔了朱砂,在这张卷子上做出批示。

  ‘何为国?何为天下?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今之中国,元有国而失天下,庙堂腐朽,仁义充塞,奸官权相,率兽食人,致使天下将亡,人将相食,亡天下者,不惟别人,庙堂无德之人也。’

  ‘而今元祚将终,国将不国,上不能安天下,下不能抚黎民,义军,匪寇,盗贼四起,兵凶岁荒,朝不保夕。’

  ‘我本淮右布衣,中国一匹夫也,位卑未敢忘忧国,岂因祸福避趋之!’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力虽弱,然同志何其多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淼淼之水,可以覆舟!’

  ‘故举义师于巢湖之滨,愿提三尺剑,以诛无德,以伐无道,以安黎民,以定四海!’

  冯国用在一旁边看边读,渐渐开始激动的浑身发抖,短短的几行字,却融合了诸多先贤震古烁今的名章绝句。

  有孟子的‘率兽食人’,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有林则徐的‘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导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荀子的‘淼淼之水可以覆舟’。

  李善长开始没当回事,听了几句也坐不住了,连忙站到鲁锦的另一边观看,短短几句,几乎句句都让人振聋发聩,血脉喷张!

  当读到最后一句‘以诛无德,以伐无道,以安黎民,以定四海!’的时候,李善长终于绷不住了,连忙对鲁锦深施一礼。

  “主公豪情万丈,心系万民之养,志在匡扶天下,实乃人中龙凤,岂可用匹夫自渎焉?”

  鲁锦却反驳道,“我非贵胄,岂非匹夫耶?”

  冯国用也想说什么,鲁锦连忙抬手打断道。

  “汉高亦非贵胄,不妨其开创数百年国祚,我虽为公输嫡传,然千年已降,如今也不过一匹夫尔,我都不在意,汝等急什么?”

  冯国用表情复杂,连忙施礼道,“主公真圣君也!”

  “好了。”鲁锦摆摆手,示意他们打住,又说道。

  “明日将此卷,跟这批注一起公示,这闫士国,当点为头名。”

  李善长这时也跟着问道,“那主公打算让其担任何职?”

  “庐州知府!”

  庐州知府可不是小官,鲁锦现在就这屁大点地盘,庐州是他的核心大本营,这个地方的知府,就相当于京兆尹了,位置何其重要?

  由此也能看出,鲁锦对这篇文章的喜爱程度。

  翌日晌午,巳时初,上午九点,包衡带着人准时出现在崇文馆,将写在红纸上的榜文贴出。

  看着围过来的考生,包衡当即说道。

  “大帅有令,此榜只录四十名,可直接授予官职,榜上有名者,稍后请到元帅府报道,未上榜者可参加今日下午的武试。

  “不愿参加武试者,也可在崇文馆中自学,或去各司当观政吏员,若有功劳则可录为候补官,待有缺时即可授予官职。”

  等包衡说完,崇文馆的考生们呼啦一下就围了上来,四十人的人名很快看完,顿时一阵唉声叹气和欣喜之声。

  胡惟庸在人群中扫了一排又一排,终于在第三十多名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不禁长舒一口气,录上了!

  再一看前三名的名字,闫士国,李饮冰,许济川,这都谁啊?

  当即就听人群里有人问道,“闫士国是谁?”

  “闫士国,闫兄可在?”

  “别喊了,刚才人家就被请去元帅府了。”

  “.”

  “此人有何才学,竟能名列榜首?”

  “那不是有试卷公示吗,你自己去看呗,我刚才看了眼闫兄的文章,人家写的确实出彩!

  “不过和大帅一比,还是差了些,大帅的批示那才叫文采斐然,豪情万丈,心系万民,真仁君英主也!”

首节 上一节 8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