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393节

  李渊称帝后,从太原起义的军队中选拔出三万禁军驻扎在皇城北面,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称为元从禁军,又称为北衙。专职守卫皇宫的禁军不在南衙十六卫编制中,由皇帝直接掌握和控制,意在“文武区别、更相检伺。”

  因禁军总部设在皇宫北面的西内宛里,一方面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一方面镇摄京畿,弹压市面,是稳定长安城的主要守卫力量之一,皇帝可不经过相府直接调动,故称北衙。

  虽然经过武德九年突厥入侵,北衙的元从禁军消耗损失巨大,但这几年又经过补充,人数不减反增,保持在四万到五万之间。

  原本北衙禁军有羽林、龙武、神武、神策四军,后来李世民又陆陆续续增加了几个内府。

  其中左屯卫翊府就是新增的北衙禁军的一支,有近五千人,平时负责守卫长安城北边靠西的光化门、景耀门、芳林门,还有西面的开远门和金光门,一共五座长安城门。

  南衙十六卫每卫主官都设有正三品的大将军,很多大将军都拥有从一品的国公爵位,像尉迟敬德、柴绍、秦琼、程咬金、张公谨、侯君集等,但十六卫的大将军更像是一种显示尊崇身份的筹功职位。

  只是地方折冲府番上的时候,负责管理和训练,若要实际统领军队,一般都是外放出去守卫边疆重镇的时候,像剧中的侯君集,李绩,平时一个在襄阳平乱,一个在北地守边,一旦调到京城就担任十六卫的大将军,却不能在京城统兵。

  十二卫虽然管理着天下的众多折冲府,但除了左右卫之外,其他大多并没有实际调兵权和统领常备军队,统率的内府也基本上都是形同虚设,有编无员。

  实则是李世民将这部份该有的人员,调整到北衙直属自己管辖的禁卫军中了。

  而直属皇帝的北衙禁军虽然实际掌控四五万常备军队,但却并没有设置品级特别高的类似大将军、将军等职位,而正四品下的中郎将一职,就已经是一军最高军事主将了。

  和南衙的军事主官地位尊崇却无实权相反的是,禁军的统领们虽掌实际兵权,但地位却不高,这也算是一种变像的制衡。

  南衙的主官动不动就是功勋卓著,在军中甚有威望的老将,占据高位,却没有做乱的力量;

  而北衙禁军的主将有做乱的力量,却地位底下,也没有影响他人的威望,要想调动军队,只能靠皇帝的圣旨,不然,下面的人也不会听你有违常规的命令。

  所以原剧中的常胜和孙达才会千方百计,先是逼迫禁军去累死累活的修水渠,又用霉米吃死了不少人,激起众人的不满,又出动吴庆这个托儿,死命的煽动,最后又在众人面前带人斩杀了主将常胜。

  费了诺大的精力,这才将原本就是隐太子东宫六率卫老底子组成的左屯卫禁军逼到了做乱的边缘。

  但就算这样,当李世民出现在禁军大营门口的时候,常胜孙达和吴庆绞尽脑汁,苦心孤诣的所有谋划全都破产了,被李世民三言两语的就给搞定了。

  可见,朝庭的制度设计还是很科学的,巧妙的将造反所具有的条件给分开了。

  不得不说,不管什么时代的统治者,都是很有智慧的。

  像这次左屯卫原来的中郎将张道遵,再次升级,进位高品格将军的时候,就要调去云中前线了,不然若是在京中升职,就只能去南衙十六卫中做正四品上的虚职将军了。

  空出来的正四品下的左屯卫翊府中郎将一职,也只能是常胜和程怀亮这些低级军官们去争,像程咬金,张公谨那样的名将们,是根本就不可能参与竞争的。

  这让李言想到后世很多非处在强势扩张期的公司和团队里面,中间的管理层大都无能废物,下面做事基层的反而都精明能干。

  其实低层人并没有看错,管理层在才具上确实都无能,因为若是处在管理层的人同时具备了精明强干,那要不了多久,公司就要改姓了,要么就是把下面的人带走另起炉灶,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而且这些人往往还和原来的东家干的同一行,处在强势竞争的位置上,甚至争抢客户,恶性竞争。

  所以,这些无能的管理者的存在,就是保证公司始终在老板的控制之下,相对于后者的严重后果来说,损失一些效率,增加一些冗员成本,根本无关紧要。

  不是所有的开支,都一定要为了效率服务的,有时候维稳更加重要。

  而管理层的人明白两者不可兼备,所以更加凸显自己的无能,什么事情都要请示,任何创新的改变也不做,就是因为他们清楚,一旦精明能干,若是不能被委以重任,就要滚蛋了。

  而基层的人也是如此,一旦具备管理才能,往往面对的不是提拨,而是被挤兑,最后只能离开公司,跳槽到另外的公司,直接进入管理层。要是在原公司把你提起来,再干个几年,那你就要干掉老板了。

第577章 承庆殿父子对话(一)

  2024-07-13

  “承乾啊,朕知道常胜做过你几年的侍卫统领,你们关系比较亲近。”

  李世民还怕李言年龄小,搞不清楚这里面的轻重,于是主动劝说,给李言台阶道:“不过他现在也是大唐的武将,论功行赏也是朝廷的制度,不能任由着你谦虚就可以推掉的,这样对常胜也是不公平的。”

  “父皇误会了!”

  李言解释道:“程怀亮是平素和三弟走得比较近,如今三弟勇挑重担,接下了去和突厥谈判的差事,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儿臣觉得,将这个职位让给程怀亮,或许对三弟来说,也是一种慰籍。”

  经过了大清时代之后,李言深知,夺嫡策略并非是一成一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李世民今年才三十出头,还有二十年的漫长执政时期,这中间要出多少变数。

  所谓夜长梦多,久则生变,就是这个道理。

  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自己就是神仙,也无法保证在名位兄弟和各种势力的明枪暗箭下,一直不出纰漏,让李世民一直满意。而很大概率就会和原剧中一样,哪怕自己人品再好,再努力上进,日子久了,也会被挑出一大堆毛病。

  最后反而还不如刚刚成长起来的新人李治。

  所以在一开始,结合系统任务,李言就为自己制定了效法李世民,武力夺取政权的道路。

  但那要到后期攻守之势转变的时候,李世民身体虚弱,对自己产生防范和打压,而自己又日渐成长,被满朝文武寄予厚望,人心渐移,将未来希望放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了。

  而在前面,还是要尽量低调,少冒头。

  在前期跳得越高,就折得越快。

  同样的道理,想要打压李恪,并不是去削弱他,这样反而帮了他,等于是在间接的磨炼他,成全他。真的要对付他,就要往上拱他,不让他在下面安心的成长,让他年纪轻轻就大出风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自然会被众非之。

  到时候就算李言不出手,自然会有大把的人看不惯他,这是人性和权力属性决定,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李言要做的就是低调发育,尽量不要冒头,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在和平年代,一个性格温和不那么强势的太子储君,是符合群臣的利益的,而实际上原剧中的李承乾也一直被群臣拥戴,只是李世民觉得李承乾太过软弱,恐其守不住大唐将山。

  再加上李承乾害怕被废,提前造反,所以才被废掉的。

  但就算那样,李世民依然选择了外柔内刚的李治,而不是英武类已的李恪,也不是心计深沉的李泰,就是因为这两人一个太过强势,另一个太过狠辣,别说臣子们了,就连李世民自己也害怕。

  李治是在贞观十七年,十五岁被立为太子的,当时李恪和李泰都二十五岁了,虽然李世民当时已经渐渐衰老,但毕竟才四十六岁,谁会觉得自己活不了两年了。

  由其是对一个天天吃长生不老丹药的人来说,也许李世民觉得自己还能活个二三十年。

  做为最简单的参考对像,自己的老爹李渊都活到七十岁才驾鹤的,就按李渊的标准来衡量,李世民还能再活二十四年,而正值壮年的李恪和李泰能等得了吗?

  还不急不可待的把自己给毒死,提前登基啊?

  别说李世民了,要是李言自已处在那个时候,是决不会选李恪和李泰的,越是精明强干,越不能选,就连十五岁的李治,都嫌有些大了,说不定还搞个七八岁的孩子,带在身边慢慢培养。

  别以为皇上就不需要安全感了,实际上皇帝大部份常人难以理解的怪异行为都可以从安全感上找到依据。

  有了这些数据做为依据,相信就算再笨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去做这个太子了。

  李承乾的守弱策略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只能假装弱,不能是真的弱,可以自污,不能真的搞得一身屎,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有计划可控的,而后者是无序的一团糟。

  这一点儿李言早就想得很明白了,对于自己来说,就算要发展实力,也要另辟蹊径,选择一些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发展软实力,去争夺最敏感的军权无疑是大忌,也是最愚蠢的。

  对于李世民来说,做为太子的李言,只要不抓军权,其他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接触,也可以给。

  而今天来,李言就是要开辟一条这个时代没有的,也无法客观的横向对比,去直观评判的路子。

  “其实儿臣今天来,是有一件事想请示父皇的,只是刚巧父皇说起这件事,儿臣觉得常胜可能更适合另外一个位置,这样或许能两全其美。”

  “哦?”

  李世民一怔,李言的做法不符合他对长子一贯的了解,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仔细看了李言半响,略一思忖,然后问道:“伱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父皇,儿臣今天在朝堂上听到三弟提起他前两天去马市后,得知今年塞北风调雨顺,草青马肥的事情,儿臣忽然觉得,突厥做为我们大唐最重要的敌人,我们竟然连今年草原上的基本情况都不知道。”

  李言神色凝重,一脸的正色说道:“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怠,我们可以不知道自己今天晚上吃什么,却不能不知道自己的敌人在想什么。颉利手下有十八个部族,他们都具体是什么情况?头领是谁?对颉利忠诚还是不满?部族兵马各有多少?”

  “草原今年是雨水充足,还是干旱暴雪,这些大环境的变化,都会直接突厥对我们的态度,也会间接影响到我们和突厥的战争,而我们却两眼一摸黑,只能从一些胡商那里听来一言半语的。”

  “这样太被动了,不行啊!”

  李世民刚开始还是一脸随意的样子,但听着听着,不自觉的神色就郑重下来,身子也坐正了。

  李世民戎马一生,征战无数,对敌经验丰富,当然也知道敌情的重要性,以往在每次战役的前夕,必然亲临前线,亲自带人前去观察敌塞,以至于好几次差点被敌人活捉。

  但以前每次都是临战才去了解的,像李言说的这样提前了解对方的国情,李世民还没想过,李言这么一说,李世民顿时就觉得,朝庭中好像差了点什么?

  于是缓缓的摇了摇头说道:“平时朕也有叮嘱北方的将领多多留意突厥的情况,然后汇报回朝庭。但他们也有难处,斥侯派不了多少,而且也无法大面积深入草原,只能是捉到对方的斥侯,经过审训后,才能了解一些。”

  “就算朝庭派一些人,可胡人和汉人差别甚大,胡人以部落方式,逐水草而居,平时也少有陌生人,我们的人也很难接触到他们,若说想要了解突厥内部的详情,更是千难万难。”

  李言微微一笑,然后说道:“父皇,所以,儿臣想请父皇允准,建立一个特殊部门,专司查探突厥内部情报,以供父皇在做对突厥的决策时作为参考。”

  “专门建立一个部门?”

  李世民顿时来了兴趣,问道:“看来你平时也是动了一些脑筋的,一眼就看到朝庭中的漏洞了。”

  “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

  “父皇,儿臣打算专门招集一批精悍的锐士,还有在军中服役已久,在大唐已经安家落户的胡人士兵,然后加以训练,派往北地,潜入草原,探查情报。”

  李言侃侃而谈道:“不过,这些人要进入草原,还要能长久的生存,还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身份,瞒过突厥人。”

  “所以,儿臣斗胆,请父皇批准在这个部门之下,成立几个大型的商队,并且允许商队可以合法的往北地返卖货物,甚至包括一些朝廷明令禁止的违禁品,比如盐铁粮食兵器之类的货物。”

  先前李世民还是饶有兴趣,但听到这里,脸色已然是垮了下来,板着脸训斥道:“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你是一国太子,怎么能有这种想法,这是资敌,你知道吗?”

  “父皇息怒,且听儿臣说完。”

  李言不急不躁的说道:“父皇以为,就算朝廷禁止了,大唐就没有人往突厥走私这些东西了吗?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边境走私利润如此之大,那些守边的将领军士们,能眼睁睁看着这条财路而无动于衷吗?”

  “边境贸易利润如此巨大,朝庭越控制打击,突厥就越缺少,就越愿意花费更大的代价获取。据我知道,朝庭每年都会抓到不少违令私放商队过境的军士,但那又怎么样,商队还不是一拔接一拔的偷偷的往北边跑。”

  “那些人白天不敢明目张胆的过境,可等到夜晚,每次都会收买将领,给边地设卡守卫的军士大量的银钱。”

  “父皇若是不信,可以招尉迟敬德,张公谨这些大将们询问,就知道儿臣所言不虚了。”

  “这在边军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若边境真的无法往来,那三弟在马市上遇到的胡人马贩是怎么出现的呢?”

第578章 承庆殿父子对话(二)

  2024-07-13

  李世民脸色严肃,眉头皱的拧不开,其实这些事情,他又何尝不知,以前在外面带兵的时候,自己也干过和敌方交易的事情,守着边疆苦寒之地,若是没点儿好处,谁愿意待在那里?

  这几乎已经是军中众人心照不宣的秘密,突厥和大唐千里相接,防不胜防,就像颉利同样三令五申、严令禁止草原向中原出售良马,但在大唐的西市上,任然可以看到一批批的马队。

  皆因越是严令禁止的东西,越是对方急需的,禁止只能导致货物更加稀少,利润更加庞大。

  突厥和大唐自武德九年开战已来,早已禁止互市,断了往来,但大唐的物质,还有突厥的战马,依然充斥在北方的官道上,李世民为了获得优良的战马,也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言见李世民陷入沉默之中,使劲的做着工作:“父皇,你想,这笔生意,我们不做,也只是便宜了长安的那些商人和权贵们。”

  “别的不说,就说七叔鲁王李元昌,手下就有几个商队,其中一个,每隔一个月,就要跑一趟草原,将大唐的盐茶布匹贩往突厥,然后买回战马毛皮草药等中原稀缺的物资,每趟获利都在万贯以上。”

  “父皇,儿臣想这么做,也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李言见李世民陷入了思索之中,于是说道:“其一,可以通过这些商队前往草原,将我们的密探安插其中,商队可以明正言顺的在草原各部落之间往来,不知不觉之间,就将这些部落的情况摸清楚了。”

  “其二,商队往来获利颇丰,可以用这些赚来的钱,来应对这个部门的开支,不需要朝庭专门发放奉禄,并且还能有一些反馈给朝庭。朝庭要积攒钱粮盔甲军械马匹等,也需要海量的资金。”

  “其三,与其让这些商队私下去腐蚀军队,还不如把这条路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这样哪些将领收了钱,收了多少,又做了多少违背朝庭律法的事情,我们都一清二楚。”

  李世民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站起身在御书房里走来走去,李言说的让他有些意动,但他又担心这样会间接的帮助了突厥,毕竟,若是少量往来,李言也不用专门请示自己了。

  特意需要自己同意,哪两边往来的商队规模就不会小!

  难免会间接的支援突厥,使得他们的力量更加强大,到时候要征讨起来,就会更加困难。

  于是李世民就将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李言一听,暗暗摇了摇头,这时代的人们思想还是有些狭义,根本就不了解经济往来的重要性,可以说突厥连年犯边,除了他们自身的侵略性之外,也跟缺乏必要的生存物资有极大的关系。

  李言打迭起精神,给李世民普及起来商业往来的重要性:“父皇,其实从宏观角度来看,草原和和中原,是两个庞大的经济体,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

  “相对来说,我们中原南北东西差异更大,可以通过内部调节来沟通往来。”

  “但草原不行,他们环境恶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活相对单一原始,缺乏稳定的粮食盐茶布帛等物质供应,而这些我们中原非常丰富。但又不展开互市,靠边境走私的零零散散,根本无法供应大量的需求,所以他们才会每年都大规模的侵扰边境。”

  李言见李世民有些懵懵懂懂,想了想,然后换了一种方式问道:“父皇可以设想一下,假设南方和我们大唐并不是一个国家,而南方又禁止对北方出售粮食和布帛,父皇你说,我们会怎么做呢?”

  “嘶”

  李世民这下明白了,顿时倒吸一口凉气,北方连年征战,人口又众多,仅靠北方出产的粮食根本就养活不了这么多人,所以隋朝时期,杨广才会修南北大运河,用以流通往来,将南方的粮米运往北方。

首节 上一节 393/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