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3年 第137节

  没错,这正是去年被林业局退货的那批琉璃瓦的残片。

  唐副局长好不容易站稳身子,脸上瞬间闪过一抹尴尬与窘迫,红一阵白一阵的。

  他的喉结不由自主地上下滚动了几下,犹豫了好一会儿,终于鼓足勇气,声音微微发涩,带着浓浓的愧疚说道:“小宋,去年那事……实在是对不住啊,都怪我当时考虑事情欠周全,给你添了太多不必要的麻烦。”

  宋向阳脸挂微笑,轻轻摆了摆手:“唐副局长,过去的事儿就别再提了。再说了,计划赶不上变化,这都是常有的事儿,您千万别把它放在心上。”

  他说得那般轻松随意,仿佛那段充满波折的过往,真的已经被他彻底抛到了九霄云外。

  唐副局长听闻此话,眼中瞬间涌起满满的感激之情,不禁重新仔细打量起眼前这位年轻人。

  他心中暗自惊叹,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豁达大度的胸怀,这般通情达理,实在是令人由衷地钦佩。

  宋向阳淡淡一笑,转身走到一旁,伸出脚,轻轻踢开地上那些碍事的碎瓦,露出了窑顶安置的温度计。

  他抬手示意,对着张书记说道:“张书记,您瞧,这是我们新改良的双筒窑。经过咱们工人师傅们反复地调试与改进,现在每天能烧制三千片瓦,质量那是杠杠的,邻县的供销社都听闻我们的名声,纷纷慕名而来,下了好多订单呢。”

  张书记顺着宋向阳指的方向望去,目光稳稳落在那座高大矗立的双筒窑上。

  他的眼中瞬间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微微点头,称赞道:“就你这生产规模与产量,都快比得上县里的联纸厂了。”

  “张书记,您可真是太抬举我了。”宋向阳连忙回应,脸上带着谦逊的笑意,“谁不知道联纸厂那可是县里响当当的财税大户,工人好几千,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经济效益,在县里都是数一数二的。我这小小的瓦厂,和联纸厂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过是个刚起步的小作坊罢了。”

  话虽如此,但实际上,张书记能将自己的瓦厂与联纸厂相提并论,这足以表明对他瓦厂发展的高度认可,宋向阳心中其实早已乐开了花,只是强忍着,丝毫没有表露出来。

  “老周,”张书记转头看向身后一位身材微微发福、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人,神色认真且郑重地吩咐道,“回头你们财政局可得好好研究一下,像宋老板这瓦厂的返税和奖励政策,得重新调整调整了。咱们不能老是把目光只盯着那些大型企业,对于宋老板这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也要大力扶持,助力它们茁壮成长,发展壮大。”

  这位中年人正是财政局周局长,他一听张书记这话,连忙点头,迅速从上衣口袋掏出一个小巧精致的笔记本,又拿出钢笔,认真地记录下张书记的指示,嘴里还念念有词:“好的,张书记,您放心,我一定把这事落实到位。”

  一旁的刘开盛听闻此话,眼睛瞬间亮得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联纸厂每年享受的返税和奖金那可是丰厚得很,据说光是奖励的拖拉机就有十几台。

  张书记此番暗示,明摆着意味着财政局后续对瓦厂的返税和奖励政策肯定会更加优惠。

  虽说瓦厂的规模远不及联纸厂,不太可能获得像联纸厂那样十几台拖拉机这般丰厚的奖励,但相较于现在 5%的税点,新政策无疑会给瓦厂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刘开盛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眼珠子滴溜一转,赶忙插话道:“张书记,草药种植也是宋向阳的重要产业,而且还是和我们村里合作的项目。如今草药生意发展得那叫一个迅猛,势头一点都不比瓦厂逊色。这草药种植的返税政策……您看是不是也能酌情考虑一下呢?”

  刘开盛一边说着,一边偷偷观察张书记的神色,心中暗自盘算,要是草药种植的返税政策也能得到优化,那村里可就跟着沾光了。

  “这个老周也一并研究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扶持政策。”张书记目光平和,微微颔首,再次对周局长吩咐道。

  周局长忙不迭地点头,在笔记本上又匆匆记录下一笔。

  刘开盛见状,心中简直乐开了花,脸上的笑意愈发浓郁。

  他在心里暗自估算,且不说能像联纸厂那样得到十几台拖拉机,哪怕能奖励一台,对村里来说也是天大的好事。

  有了拖拉机,村里卖树时就不用再花高额运费雇车了,自己就能运送,既能省下一大笔开支,还能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宋向阳哪里能不知道刘开盛的心思。

  但草药种植自己也占了大头,返税政策能对那边有所倾斜,无疑自己才是受益最多的那个。

  不过,他只是在一旁微笑着,并没有搭话。

  此时,晚秀一直静静地跟在众人身后,手中的相机时不时闪烁一下,精准地记录下这一幕幕珍贵的场景。

  她看着宋向阳从容不迫地应对各位领导,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地介绍产业发展情况,眼神中悄然流露出一丝异样的光彩。

  那光彩里,有欣赏,有敬佩,似乎还有些别的难以用言语准确形容的情绪。

  而且,她时不时地还瞟向瓦厂的四周,眼神中带着一丝急切与期待,似乎在找寻某个熟悉的身影。

  而林业局唐副局长,在经历刚才那尴尬的一幕后,始终默默地跟在队伍边缘,神色复杂难辨。

  他一方面对宋向阳的大度心怀感激,另一方面又为自己之前的短视行为感到懊悔不已,时不时偷偷瞄一眼宋向阳,眼中满是复杂的神色。

  宋向阳此时心中也有些纳闷,平日里这个时间点,林香早就风风火火地在督查各处的事情了,可今日竟出奇地没有见到她的身影。

  他本想去问问正在一旁挖土的三婶,可就在这时,张书记看了看手表,说道:“时间也不早了,接下来我们再去看看草药种植吧。”

  还未等宋向阳回应,刘开盛插话道:“张书记,林场离咱们村里可有好几十里路程呢,要不先在村里吃个便饭,然后再前往林场查看草药种植的事儿?”

  宋向阳这时候也只得先收回思绪,说道:“是啊,张书记,林场那边确实还远着呢,而且眼瞅着就到午饭时间了,要不就在村里吃个便饭?”

  张书记抬头看了看天色,说道:“上次我听晚秀说你们家饭菜做得很是可口,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荣幸去你家吃个便饭?”

  宋向阳闻言,不禁一愣。

  他着实没想到张书记答应吃午饭,却指定要去自己家中。

  可自己家一点准备都没有,这么一大群人一下子涌进去,家里地方小,也实在是招待不过来呀。

  再说这么多人的食材,家里可是压根没有这么多备份的。

  一时到哪去找这么多的食材。

  这可如何是好?

第191章 贵客临门

  张书记提出要去宋向阳家吃便饭,这可把宋向阳惊得一时语塞。

  他望着张书记诚恳的面容,意识到这并非玩笑,可家里毫无准备,一时间竟有些手足无措。

  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心想绝不能在这关键时刻掉链子,无论如何都要招待好这位贵客。

  “张书记,您能来我家,那是我们全家的荣幸,就是家里简陋,怕招待不周。”宋向阳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

  “哎,向阳,别这么见外,我就是想尝尝家常味儿,感受下咱们村里的生活。”张书记拍了拍宋向阳的肩膀,笑着说道。

  宋向阳赶忙安排起来,一边让刘开盛帮忙通知邻里的几位妇女前来搭把手,就连瓦厂正在忙活的三婶四婶也叫到家中来一起帮忙,一边又心急火燎地往家赶。

  此时,母亲正在院子里晾晒衣服,见儿子神色匆匆地回来,后面还跟着一大群人,不禁愣住了。

  “嗯妈,县里的张书记来咱家吃饭,您赶紧准备准备。”宋向阳低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

  母亲一听,手中的衣服差点掉在地上,她一辈子都在这小山村里,平日里连乡长都难得见上一面,如今县官员竟要到家里吃饭,这可把她紧张坏了。

  “这……这可咋办呀,家里啥都没有。”母亲的声音微微颤抖。

  “妈,别慌,我让刘开盛找人帮忙了,咱们先把家里收拾收拾。”宋向阳安慰着母亲。

  很快,村里的几位婶子赶了过来,大家七嘴八舌地出谋划策。

  “赶紧去借点食材,这贵客临门,可不能寒碜了。”三婶一边说着,一边风风火火地往外走。

  母亲和婶子们开始打扫屋子,擦拭桌椅,宋向阳则在一旁帮忙搬挪物件。

  不一会儿,母亲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手里拎着刚借来的新鲜蔬菜,还有几条肥美的鱼。

  “这是从你梨花嬢嬢家借的,她们可是赶着人家鱼塘刚捞的,可新鲜了。”母亲说道。

  “不够,还得弄点硬菜,把水库的蛋鸭杀几只,再炒上几盘平菇,这平菇可是咱们村的招牌。”刘开盛在一旁提议道,“村里上次还剩了点腊牛肉,我这也去取来。”

  宋向阳点头同意,同时赶忙安排人去水库抓鸭。

  让众人很意外的是,晚秀也在一旁帮忙。

  “阿姨,上次我来吃您做的饭,就觉得特别可口,今天可又有口福了。”晚秀笑着对宋向阳的母亲说道,此时她正在和三婶一起剪着辣椒。

  母亲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带微笑:“姑娘,你嘴真甜,就是家里条件不好,怕做不出啥好菜招待张书记。”

  “阿姨,您别这么说,家常便饭才最有味道。”晚秀安慰道。

  这边厨房忙得热火朝天,另一边张书记在宋向阳的陪同下,在房子四周参观。

  他看着打米机,又看着还剩余的一些笋干,还有角落里摆放的农具以及门外的“美人靠”,眼中满是好奇。

  “向阳,你们家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啊。”张书记坐在“美人靠”上说道。

  “都是托党的福,还有村里人的帮忙,才有了今天的生活。”宋向阳谦逊地说道。

  张书记走到院子的井边,问道:“这井看起来很深呀!”

  “是的,得有几十米深。我们村子里不比县城,没有自来水,饮用水取用比较麻烦,所以干脆自己弄了口井水,省的我母亲几个每天都要去一两公里外的老井里挑水喝。”宋向阳介绍道。

  “那怎么不打口摇井呢?”张书记继续好奇的问道。

  “我们这挨着溪水,一到洪水的时候摇井得全部是浑浊的。挖口深井用了不少石头在四周垒起来,还有一层砂石渗浸的,会比较清澈些。”宋向阳继续答道。

  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母亲嫌摇井里的水有股铁锈味,喝不习惯。

  还有,就是冬天的时候摇井很容易被冻住,得每天用开水去烫开冰了才能摇上水来。

  张书记微微点头,对这个小山村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不一会儿,饭菜的香味从厨房飘了出来,引得众人一阵吞咽口水。

  “张书记,饭菜准备好了,请各位领导移步到堂屋。”宋向阳恭敬地说道。

  张书记领着众人走进堂屋,只见四张张四方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鲜嫩的炒平菇、香气扑鼻的红烧鱼、色泽诱人的烤鸭,还有各种新鲜的蔬菜。

  “张书记,没啥好菜,都是些家常便饭,您别嫌弃。”宋向阳的母亲站在一旁,有些紧张地说道。

  “嫂子,您太客气了,这么丰盛的饭菜,看着就有食欲。”张书记笑着说道,然后招呼众人坐下。

  张书记其实比母亲年纪还大上一些,但母亲常年操持家务和农活,所以面相上显得苍老一些。

  估计张书记也以为母亲比他年长几岁。

  吃饭的时候,张书记不住地夸赞饭菜可口,还和大家拉起了家常。

  “向阳,你这村里的产业发展得不错,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张书记问道。

  宋向阳放下碗筷,认真地说道:“张书记,草药种植我准备引进一位专家,帮着把草药种植的规模再提一提,同时,引进一些新的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另外,瓦厂和蘑菇厂也同样如此,前阵子已经在沟通一位景德镇的烧窑老师傅,对我们琉璃瓦的创新想来会很有帮助。再有就是会进行技术升级,提高生产效率。”

  张书记点头表示赞许:“想法不错,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县里会全力支持你们。”

  这时,晚秀插话道:“爸,我觉得向阳的产业不仅要注重产量,还要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

  许是在饭桌上显得没那么正式了,晚秀第一次当着众人的面叫起了张书记“爸”。

  母亲听到晚秀叫这位张书记,心里一阵讶异。

  她没想到晚秀这么一位能干的年轻女孩还有一位这样了不起的父亲。

  而张书记看了着女儿,笑着说:“晚秀说得对,品牌建设很重要。向阳,你可以考虑给你的产品取个响亮的名字,再做做宣传。”

  宋向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张书记,晚秀,你们说得太对了,我之前早就有这想法了,只是一时间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字。”

  刘开盛在一旁也说道:“张书记,我们村里还有很多资源可以开发,比如山里的木材、野果,还有清澈的溪流和大水库,都可以利用起来。”

  张书记一边听着,一边认真思考。

  “你们的想法都很好,县里也在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像你们清水村这样有基础、有想法的村子,正是重点扶持对象。”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

  就在这时,张书记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向阳,新县城正在搬迁,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你们瓦厂生产的青瓦和琉璃瓦质量不错,有没有考虑参与供应?”

第192章 重大机遇

  宋向阳眼睛一亮,激动地说道:“张书记,不瞒您说,我老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参与。”

  张书记笑着说:“这事儿不难,回头我让县里的相关部门和你对接,你们按照要求准备资料,参与招标就行。只要产品质量过硬,价格合理,中标的机会很大。”

首节 上一节 137/1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