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3年 第142节

  接下来的日子里,宋向阳和村民们全身心投入到产业的扩大与升级中。

  他们新建了更大规模的煤球厂和琉璃瓦厂,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对工人进行了系统培训。

  煤球厂的工人已经很少有几个是村里人,很多都是外地的人,都是慕名而来的。

  宋向阳非常欢迎这些能工巧匠的加入,有这么多人能跟随自己,说明自己的煤业合作社和瓦厂已经被广为人知了。

  这期间,宋向阳又和刘开盛、林香父亲商量,村里以几座山为抵押,林场也是如此,自己则以瓦厂为抵押,向县里供销社贷了整整“一万元巨款”,成立一个公司。

  “公司?”刘开盛诧异地问道。

  他只知道公司一般是外面那些大老板才能开的起的,就他们这些条件,成立一个合作社已经算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了。

  “对的,股份制公司。”宋向阳说道,“所谓股份制,就是大家根据出资的多少,占相应的股份,公司的主要运营由大股东来负责,其他股东只负责收益分红,不参与公司的管理。”

  “这生态旅游都是你提出来的,当然得你来牵头负责,我们都是门外汉,有收益分红,我们也乐的当甩手掌柜。再说,我都还是公职,也不适合管理公司。”林香父亲当然愿意自己的“准姑爷”掌握大局了。

  刘开盛看了看两人,然后像是下定了决心,“行,就依你的办法。林大哥说的也有道理,我也算是半个公职人员,还有,就是,我确实对管理公司也是一窍不通。你让我去说说谁家被偷了几头牛,谁家的林子又被人偷树了,这些事我倒是能轻车熟路。”

  于是,在两人一致认可下,清水村、林场与宋向阳三方共同成立了一个“清湾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宋向阳作为总经理,刘开盛和林香父亲则担任了董事,至于监理,则是找了那位退休之后担任村里副书记的担任。

  眼见新公司成立,林香父亲立马申请了专项资金,专门对林场的屋舍和其他基础设施进行升级。

  之前已经被废弃多年的招待所,现在也是焕然一新,而且还采购了不少宋向阳的琉璃瓦,那档次一下子就上来了。

  林香父亲乐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原来坑坑洼洼常年被洪水侵袭的砂石马路,现在也修补一新,畅通无阻。

  刘开盛也是向乡里申请了好几项拨款,亭子、排水沟都一一进行了翻新,临近马路边上的屋墙,都用白石灰打上了不少标语。

  就连变压器和木电线杆,都向县里电力局报批,专门换上了新的变压器和水泥杆子。

  清水村和林场,现在成了除街上之外,每日都可以通电的地方。

  让宋向阳惊讶的是,林场和清水村还专门弄了一处公用电话亭。

  县城里他才见过三处。

  他可是没听说过这时候哪个村里能有电话亭的,清水村这下可是出了大名了

  这也看出县里对自己这生态旅游项目的重视程度了。

  就光这一件事,县里日报都上了A2头版,当然又是晚秀的功劳。

  文章里,除了讲述清水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没少对宋向阳的夸赞。

  公用电话亭一建好,清水村的小孩都围在边上水泄不通,为了防止有人不小心破坏了,刘开盛甚至还专门搞起了个围栏,而且还喊了几次广播,严令本村人不得靠近公用电话亭。

  宋向阳可是知道,这公用电话亭,自己上高中的时候,就有一些人用铁钥匙摩擦着表盘,然后就莫名其妙地能免费打电话了,也不用投什么铜板。

  不过,这些人哪里有人可以打电话,都是照着里面的电话簿子乱打一通。

  后面被发现后,学校政工处的干部都是把这些学生捆在了电线杆上示众。

  那年头,校长和主任都不怕,就怕这些退伍后进了政工处的老师们,他们还习惯穿着皮鞋,对于一些刺头学生都是丝毫不吝啬赏他们几脚。

  所以,在学校里见着这些政工处的干部,都是老鼠见了猫一样,有多远躲多远。

  自己那时候因为翻墙把松垮的旧墙不小心推倒了,幸好自己的班主任没有告状,要不自己可免不得受一些皮肉之苦。

  但是,虽然刘开盛严令其他人动用电话亭,对于宋向阳则“格外开恩”。

  宋向阳可是给自己的父亲打过好几次电话,每次都是叫上家里人一起轮流说上几句。

  母亲虽然第一次从电话里听到父亲的声音,觉得心里很是温暖,但看着宋向阳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的往里投,心疼的不行,都是让他们几个长话短说。

  “有啥事信上写就行了,那才几分钱,这打一会就好几块了,不能这么糟蹋钱了!”她对着二姐一直聊个不停抱怨道。

  接着又见着三姐聊了些无关紧要的,又说道:“你呀,说什么天气好不好,那都是什么闲话,纯粹是浪费钱。”

  到了宋向阳了,宋向阳不管说什么,母亲都没有二话,只是静静地听着父子两人的对话,嘴角还时不时地微微上扬。

第200章 蛋鸭终于上市 水库也要搞农家乐

  随着新公司“清湾股份合作有限公司”的成功成立,以及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完成,清水村和林场仿若被注入了蓬勃生机,焕然一新。

  宋向阳每日周旋于公司繁杂事务与产业发展的各项事宜之间,尽管身体疲惫不堪,可内心深处满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一切都稳步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之时,村里的蛋鸭养殖产业也迎来了丰收季,鸭蛋开始大批量上市。

  傍晚时分,宋向阳伫立在水库堤坝之上,余晖洒身,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

  眼前,水库的粼粼波光被夕阳染成一片醉人的鎏金色,三百只麻鸭在水面欢快嬉戏,它们灵动的身姿划出一道道优美的银色弧线,仿佛在水面绘制着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

  刘有财蹲在岸边,身旁是装满青壳鸭蛋的竹编筐。

  他伸出手指,轻轻敲打着筐沿,筐里的鸭蛋泛着温润的珍珠光泽。

  “老庚,你猜猜,这三百只鸭子一天能下多少蛋?”刘有财抬起头问道。

  “至少二百五十个。”宋向阳不假思索地接过话茬,紧接着,他突然压低声音,目光投向远处的芦苇荡,“你瞧那边。”

  刘有财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三只白鹭从蒲草间扑棱棱惊起,它们腿上佩戴的银环在朦胧暮色中一闪而过,那是林业站为开展生态监测而留下的标记,在这静谧的黄昏中,无声地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不过,刘有财的注意力很快被拉回现实,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望着一筐筐圆润饱满的鸭蛋,不禁发起愁来:“老庚,除了你之前联系的那几个商贩,眼下这鸭蛋的销路看着不太乐观啊。”

  话语中满是对鸭蛋销售前景的担忧。

  “你先别着急,办法总比困难多。”宋向阳神色镇定,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语气乐观地安抚道。

  “啥办法?快跟我说说。”刘有财拿起一个鸭蛋,在手中端详着,急切地侧头看向宋向阳。

  “你看,林场那边如今开了不少农庄,你家不也弄了一个嘛。咱们水库养的蛋鸭,肉质紧实鲜嫩,要是搭配上山里的野葱和小竹笋,那滋味,绝对能成为农庄里一道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你琢磨琢磨,这是不是个拓展销路的好路子?”宋向阳详细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

  刘有财听后,不住地点头,脸上露出赞同的神情:“这主意确实不错,可光靠农庄,这几百只鸭子每天下这么多蛋,能销得完吗?”他的话语中仍带着一丝疑虑。

  “你咋把县里的农贸市场给忘了!”宋向阳微笑着提醒,“你上次去县城见的梅阿姨,不是早就说好了,等咱们蛋鸭一上市就去找她嘛。你再辛苦跑一趟,那农贸市场人流量大,需求旺盛,绝对是个大销路。”

  “还有,我姐在县里摆卤肉摊,我打算跟她商量商量,让她增加卤蛋的生意。咱们的鸭蛋品质这么好,做出来的卤蛋肯定受欢迎。”

  宋向阳接着说道,一条又一条的销售思路从他口中娓娓道来。

  “另外,你家每年不都腌鹅蛋嘛,鸭蛋同样适合腌制盐鸭蛋,还有松花皮蛋。梅阿姨那边对这些腌制蛋类的需求量可大了,肯定能大量采购。”

  宋向阳继续补充着,将各个销售渠道逐一分析给刘有财听。

  刘有财听着,先是一愣,随后像是突然想起什么,猛地一拍自己的脑袋,懊恼地说道:“都怪我,你之前跟我说过的这些,我全给忘了。经你这么一提醒,我才想起来。仔细算算,照你说的这些销路,这几百只蛋鸭产的鸭蛋,说不定还不够卖呢。”

  说着,他那原本愁云密布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仿佛阴霾被一扫而空。

  宋向阳沉思片刻,眼神中带着几分期许,看向刘有财,笑着提议:“我打算制作一些传单,把咱们水库养鸭的事儿融入生态旅游宣传里。游客们可以乘着竹筏,在水库悠然欣赏风景。等明年,咱们在水库里留些中等个头的鱼,搞个钓鱼项目,钓上来的鱼免费赠送,但收取钓鱼的人头费。而且,在旁边建个农家乐,游客能直接品尝到刚钓上来的新鲜鱼肉。不过,这么一来,往后你可能就得常住水库这边,好好管理了。”

  “我现在跟常住这儿也没啥两样。”刘有财立刻响应,眼中满是干劲,“我回头每天抽点时间,把那守夜的棚子好好修整一下。水库坝上东南角那块空地,特别适合建个小院子当农家乐。我伢老子见我嗯妈她们忙得脚不沾地,他自己闲得慌,总担心自己在家里没地位。要是这儿能搞起来,让他来掌勺,他指定乐开花。”

  刘有财一边说着,一边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已然按照宋向阳的思路开始规划起来。

  “嗯,具体细节咱们再仔细商议。这个项目,就咱俩合伙,股份对半分。咱俩这交情,就不用客气了,也别说那些见外的话。”宋向阳大方地说道。

  “行,那我也不跟你扭捏。你放心,我一定把这儿经营得红红火火,绝对不会掉链子。”刘有财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道,那自信满满的模样,仿佛已经看到了农家乐宾客盈门的热闹景象。

  宋向阳看着刘有财,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轻轻点了点头。

  过往的经历中,刘有财确实从未让他失望过,自己大意疏忽的地方,刘有财总是能及时帮衬,这份情谊,宋向阳一直铭记于心。

  没过多久,刘有财便按照计划,前往县城找梅阿姨商议鸭蛋售卖的具体事宜。

  而宋向阳则全身心投入到宣传工作中,他精心设计制作了精美的海报和宣传单页,上面详细地介绍了清水村蛋鸭得天独厚的养殖环境、鸭蛋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其区别于普通鸭蛋的独特口感。

  这些宣传资料张贴在周边乡镇的大街小巷,瞬间吸引了众多商家和消费者的目光。

  一时间,关于清水村鸭蛋的讨论在周边地区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产自青山绿水间的鸭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看到鸭蛋生意如此火爆,村里不少人也纷纷效仿,尝试养起鸭子。

  然而,他们没有像宋向阳那样拥有宽敞的水库水域,只能小规模地养上一些,他们有些懊恼当初怎么不像宋向阳一样想着去承包大水库,现在回想起来悔之晚矣,这水库,宋向阳如今可是要承包五年,而且优先续租权。

  以他如今的声势和村里的关系,想必,那水库自是指望不上了,只能在溪里围几个大的水坑了。

  不过,宋向阳得知后,却十分乐意帮助大家,他承诺,等这些村民的鸭蛋上市,可以一并搭着自己的渠道售卖,但前提是必须严格按照他的养殖模式来,绝不能偷奸耍滑,坏了清水村鸭蛋的口碑。

  村民们一听,还没等鸭蛋上市就有了销路保障,自然满心欢喜,纷纷满口答应。

  原先还有些埋怨的情绪,全都一扫而空。

  果不其然,晚秀又将这件事写进了县里的日报,标题简单明了——“宋向阳又带领村民一起开展养鸭致富”。

  如今,宋向阳的名声早已传遍全县,报社甚至都无需用特别吸睛的标题来吸引读者,仅仅用这样直白的文字,便能引起广泛关注。

  此后,只要报纸上刊登有关宋向阳的新闻,订阅量便会比往常多出一倍。

  以往,订阅报纸的大多是单位、村里,以及一些退休干部。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老板们也加入了订阅行列,他们都渴望从宋向阳的事迹中汲取灵感,探寻适合自己的致富新路径。

  这无形中又为宋向阳和清水村的产业发展做了一波有力的免费宣传。

  宋向阳对晚秀的报道十分感激。

  一次,晚秀前来采访,半开玩笑地说道:“你要是真感谢我,那几次来县城,怎么都不请我吃顿饭?连面都难得见你一回,莫不是你现在成了大老板,瞧不上我这报社小记者了?”

  话语中带着一丝嗔怪。

  宋向阳听后,面露尴尬,连忙找借口解释:“每次去县城都忙得晕头转向,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不知不觉就给忘了。等下次有时间……”

  晚秀轻轻叹了口气,佯装无奈地说:“每次都这么说,你这‘下次有时间’,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要不这样,等我下次再来,你请我去你家里吃顿便饭吧。”

  晚秀似乎对去宋向阳家中做客这件事格外执着,每次来都要提及这个请求。

  在宋向阳心中,晚秀和林香截然不同。

  晚秀热情似火,如同夏日骄阳,热烈而奔放;林香则温婉含蓄,恰似秋日暖阳。

  若是前世早先遇到的是晚秀,保不准自己跟晚秀还真的有可能。

  但这一世,出于心中的万千亏欠,晚秀的这份呼之欲出的“心意”,自己只能无福消受了。

第201章 众志成城战蝗灾

  正当清水村沉浸在鸭蛋畅销的喜悦中时,农田那边却传来了令人揪心的噩耗。

  一场凶猛的蝗灾,如同黑色风暴般骤然席卷而来。

  大批蝗虫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庄稼瞬间被啃食殆尽。

  原本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稻田,短短几日便枯黄一片,仿若被抽干了生机,只留下残败的秸秆在风中瑟瑟发抖。

  村民们望着受灾的农田,心急如焚却又不知所措。

  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一些村民因不舍得花钱买农药,心存侥幸,指望蝗虫自行离去。

  他们每日守在田边,用自制的工具挥舞驱赶,然而这无异于杯水车薪,蝗虫依旧疯狂肆虐,稻田受灾愈发严重。

  宋向阳家的农田虽及时使用了农药,但周边蝗虫数量实在太多,还是受了不少影响,原本饱满的稻穗变得稀稀拉拉,减产已成定局。

  看着眼前的惨状,宋向阳的心情沉重无比,眉头紧紧皱成了一个“川”字。

  他深知,这场蝗灾如果不及时控制,将会给村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大家辛苦劳作一年的心血恐怕要付诸东流。

  宋向阳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找到刘开盛,两人一番商议后,决定组织村民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措施。

首节 上一节 142/1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