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3年 第67节

  “咳,这娶媳妇是好事啊,满满既然答应帮我忙,就谈不上借了,就当是我提前给你开的工钱,你说个数就行。”

  刘开富为人老实憨厚,若不是碰上难处,绝不好意思开口借钱。

  宋向阳深知这一点,也笃定他不会提出过分要求。

  “实在难为情,你这厂子还没开张,处处都要花钱,我却跑来跟你借。”

  刘开富满脸尴尬。

  宋向阳瞧出他的窘迫,不等他把话说完,便从口袋里掏出一百块钱,双手递上,态度恭敬:

  “满满,这一百块你先拿着。我懂您的性子,若非到了紧要关头,你肯定不会开这个口。”

  “大家都不容易,谁家还没个难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你别有负担,就当是我提前预付的工钱。”

  刘开富见宋向阳掏出钱,忙不迭摆手拒绝:

  “这可使不得,要不了这么多,我就想借五十块。一百块都快抵我大半年工钱了,我不能昧着良心拿这么多。”

  宋向阳执意把钱塞到他手里,真诚说道:“我知道满满石匠手艺好,一个月少说也能挣二三十块。只要你不嫌弃我没经验,肯来瓦厂帮忙,我求之不得。”

  “哪有那么多,活儿又不是天天有,一个月能挣十几块就谢天谢地了。不过,既然答应帮你,我肯定把事做好。别的不敢夸,我烧的瓦、刻的碑,没人不称赞。中学门口那对石狮子,就是我亲手刻的。”

  刘开富紧握着钱,说到最后,都还有些自豪。

  “满满,你的人品我信得过。我妈还怕我亏待你,特意叮嘱我半天呢。”

  宋向阳笑着回应。

  在那个年代,能借上一百块钱,那都是很多亲戚凑起来才能办到的事情。

  宋向阳能一下借给他这么多钱,也是看上刘开富的人品和技术。

  之后,两人又详细了聊了每个月工钱的事情,以及一些建瓦窑所需的材料和大致的费用。

  刘开富讲的都很详细,宋向阳也听得极为认真,而且还做好了笔记。

  一个多小时后,刘开富才起身说道:

  “那我先回去了,今天多亏你帮忙。瓦厂啥时候开工,你招呼一声,我保证随叫随到。”

  宋向阳连忙起身,将他送至门外。

  这瓦厂,有了刘开富这定海神针相助,就能支棱起来了。

  这一百块在当下虽然算很多钱,但能用这一百块稳住一个可靠的手艺人,自己的瓦厂也就成功一半了。

  宋向阳一边想着这些,一边计划着要早些去把其他的事情也定下来才行。

  要不等到新屋进火后,又是农忙,又是大姐结婚,到时候可有的忙了。

  不一会,他就有了主意,他抬脚向着老支书家里走去。

第77章 租地

  “桂嗲嗲,劈这么多柴做啥呀?再这么熏下去,那成堆的腊肉都得变成炭咯。”

  宋向阳满脸笑意,调皮地打趣道。

  老支书闻声,停下高高扬起的斧头,笑着回应:

  “你这细伢子,又拿话打趣我这老头子。我家今年都没杀年猪,哪来的腊肉。”

  宋向阳嘿嘿一笑,略带尴尬地说:

  “您家那猪都喂了两年多了,还舍不得杀呀?再喂下去,都要成精啦。”

  老支书放下斧头,坐在柴火堆上,轻轻叹了口气:

  “那是给你开盛满满留着讨婆娘用的。”

  宋向阳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开盛满满定亲啦?是哪家的姑娘?”

  老支书掏出烟斗,慢悠悠地捻着烟丝,抬头说道:

  “桑楠地那边的,现在在卫生院上班。”

  说罢,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一抹得意的笑容。

  “哇,卫生院可是好单位啊!桂嗲嗲,您可真有福气。”

  宋向阳适时恭维道。

  “你这细伢子,平时没事不见你来。今天突然登门,怕是有事吧?”

  老支书一边打量着宋向阳,一边深吸一口烟斗,吐出一圈烟雾。

  宋向阳挠了挠头,老实回应:

  “还真被您说中了,我确实有事。”

  说着,他找了根未劈的干树坐下,接着道,

  “我看村里礼堂和小学的瓦,好些年都没补过了,现在一下雨都漏水了。”

  老支书听后,面露疑惑:

  “那俩地方的瓦确实好久没修了,断了不少。不过,你咋突然关心起这事了?”

  宋向阳整理了一下思绪,尽量让自己的话听起来不那么唐突:

  “咳,礼堂和小学都是村里的财产。尤其是小学,我就是从那儿走出来的,关心一下也正常。”

  老支书精明得很,哪能被他糊弄过去:

  “你这细伢子,还跟我打马虎眼。说吧,又有啥事要我帮忙?”

  宋向阳一脸尴尬,他本就不擅长拐弯抹角,索性直言:

  “我想着,补瓦和修缮得花不少钱。要是可以,我想揽下这活儿。不过,我也想跟村里商量商量,看能不能用溪谷那边闲置的牛栏地抵这费用,相互抵消。”

  老支书磕了磕烟斗,静静地等着他继续说。

  宋向阳见状,接着道:

  “溪谷的牛栏,如今大队没了,牛也分完了,都闲置着。”

  “那些地,租给我刚好能用来搭晒瓦的棚子。”

  “村里这么多人房子被烧,都急需瓦。与其让外村人赚这钱,不如咱自家人赚。而且,我卖给村里人,肯定比外面便宜。”

  见老支书认真思考的模样,宋向阳又补充道:

  “那牛栏地,平时都被人占着放稻草、柴火,村里也没别的打算。租给我,正好物尽其用,您说是不是?”

  老支书紧紧盯着宋向阳,打量了好一会儿,才开口:

  “你这细伢子,算盘打得精啊。你拿那块地到底要干啥?”

  宋向阳如实回答:“我打算租下面的池塘烧瓦,牛栏地用来晒瓦。刚好刘开富满满答应来帮我,他烧瓦手艺好,有他帮忙,肯定没问题。”

  老支书点了点头:“刘开富确实靠得住,礼堂和学校的老瓦就是他烧的。不过,他不是干石匠吗?咋想着来帮你烧瓦?”

  “您也清楚,石匠活儿也就冬天忙些,平时没多少活。要是我这瓦厂开起来,天天都有事干,肯定比石匠活强。”

  宋向阳耐心解释道。

  “嗯,倒也是。不过,我得提醒你,乡里现在很重视生产安全。好多地方炭窑出了事,埋了人。你开瓦厂,瓦窑一定要建结实,可别给村里惹麻烦。”

  老支书严肃地提醒道。

  “您放心,人命关天,我肯定上心。有刘开富满满这个老师傅在,不会出乱子的。”

  宋向阳神色坚定,认真说道。

  老支书又吸了一口烟斗,缓缓说道:

  “行,你心里有数就好。你给村里修补礼堂和小学,牛栏地可以租给你。但不能太久,顶多三年,算是抵了你的辛苦费。”

  “太感谢您了,桂嗲嗲!”宋向阳喜出望外。

  他原本想着能租一年就不错了,没想到老支书这么爽快。

  老支书摆了摆手:

  “那水库也得盯紧点。马上开春了,千万别出篓子。”

  宋向阳拍着胸脯保证:

  “水库我已经蓄好水、放好鱼了,每个地方都盯得死死的,肯定不会出问题。只要不影响养鱼,水我尽量优先供应村里的稻田。”

  老支书满意地点点头,欣慰地说:

  “真羡慕你们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好好干,日子肯定越过越好。这年头,白手起家的可不少。乡里都出了好些千元户了。你要是干出点名堂,我去乡里给你请个功,戴个红花,让咱村也跟着沾沾光。”

  宋向阳听了,有些不好意思。

  他知道,别的地方都有万元户了,而他们这偏僻地方,出个千元户都稀罕得很。

  如今,全国各地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县里和乡里都想树立一些先进典型。

  不过,宋向阳没想那么多,他只想着踏实挣钱,改善家里的生活。

  这边事情已经敲定,宋向阳谢过老支书后,又让他帮忙开了一份证明。

  有了这证明,自己则可以去乡政府注册个体户了。

  之后,宋向阳又去到大伯父家说了那些竹制品的事情。

  大伯父也没有推辞,答应的很爽快,就连大伯母这时都没有一句反对。

  本来,宋向阳还以为要费一番口舌,没想到这么顺利。

  不过仔细想想也不稀奇。

  最近自己包水库,又要开瓦厂,以大伯母那势利眼,想必也有些讨好的意味在里面。

  宋向阳倒也乐意如此。

  他们这一大家子本就属外姓,在村里过日子,能和和气气的,自然是他所期盼的。

  瞧着筹备瓦厂所需的工具都已准备妥当,宋向阳这才安心回家。

  一进家门,母亲早已等候多时。

  见他回来,母亲赶忙告知,租两个池塘的事儿已经谈妥。

  宋向阳也向母亲说起租牛栏地,以及跟大伯父预定竹制品的情况。

  母亲见宋向阳把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虽说心里欣慰,却也忍不住担忧,又问起其他相关事宜。

  宋向阳耐心细致,尽量把自己的想法和规划一五一十地说清楚,母亲则听得全神贯注。

  这时,姐姐们也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你一言我一语,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和新奇想法。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热烈,就连晚饭过后,话题也始终围绕着瓦厂。

  最终,开瓦厂的事儿就在这场别具一格的家庭会议中敲定了。

首节 上一节 67/1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