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四合院里面,朱霖和刘一民看着野鸡犯了难,野鸡还活着。刘一民也没有杀鸡的经验,野鸡挣扎了好几下,才憋屈地死去。
放在热水里面烫了烫,去了毛,商量了一阵,准备煮野鸡汤。有几根野鸡的羽毛很好看,朱霖收藏了起来,放在了书房里当点缀。
炖鸡汤的时间太过漫长,可炖出来后是真香。
鸡汤的香味,在整个四合院上空飘荡,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油香味,被小孩子们的鼻子灵敏地捕捉到,咽了一口吐沫,就跑回家找妈妈了。
“刘老师,野鸡汤我还是第一次吃,真香!”
刘一民也将碗里的鸡汤和鸡肉吃干抹净,舒服的打了一个饱嗝。下午,刘一民将朱霖送到了人艺。
蓝天野碰到两人,仅仅看了一眼,就明白了发生了什么。
等朱霖上去表演,蓝天野冲着刘一民说道:“行啊,我们人艺的一朵花,现在被你给抱走了!”
“什么话,我也是人艺的人。蓝老师,我为人艺流过血,我为人艺负过伤啊!”
“得,打住,再说下去,人艺都得赔给你!”
走出排练场,刘一民去跟曹禹打了一声招呼,曹禹略带责备地说道:“有阵子可没来人艺了!”
“房子里面忙着收拾,这不,一有时间就过来看您了!”
曹禹似笑非笑地看了刘一民一眼,接着说道:“还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见刘一民没有开口,曹禹也就没再继续问了。
再见到徐驰的时候,徐驰身体消瘦眼圈微红。刘一民问过才知道,他来到燕京之后,先去看望了一下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李记。
以前徐驰在《诗刊》,没少跟李记打交道。刘一民安慰了一下徐驰,徐驰笑着道:“老了老了,故人凋零,多少有点伤感。”
说完之后,徐驰从黑色的手提包里面,将自己的翻译稿拿了出来,递给了刘一民:“几个月的时间,幸不辱命。”
从去年文代会开始算,徐驰已经翻译了半年多。一篇四万多字的小说,徐驰翻译本不应该这么吃力。
但他为了将它翻译成原汁原味的英文小说,而不是一看就是一个翻译体小说,为此下了大功夫。
刘一民看着消瘦的徐驰,不好意思地说道:“老徐同志,让你受累了!”
“哪里的话,对于我来说,能翻译一篇好作品,那是享受。我翻译过梭罗的《瓦尔登湖》、《托尔斯泰传》、雪莱的《明天》等等,还没有将中文作品翻译成英文,你这是给我机会。”
徐驰坐在书桌前,品着茶让刘一民赶紧看一看翻译的怎么样:“你的英文也不错,其实你要再好一点,直接写成英文小说就好了!”
刘一民一边看一边摇了摇头说道:“还是有区别,我们的中国人写作思维和遣词造句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我尽可能的在《绿皮书》的中文版里面,使用了简洁的词汇,不去用过于中国化的成语和哲学句子。”
徐驰翻译的真不错,在法国他就证明了自己!
“老徐同志,翻译的真好,跟看英语原著一样。我看呀,你简直是国内第一翻译家!”
徐驰看着刘一民拂须大笑,刘一民的夸奖夸到他的g点了。对一个翻译人员来说,最大的称赞莫过于跟原著一样了。
“第一翻译家?哈哈哈,一民,我这辈子不知道夸多少人是第一翻译家,还第一次有人说我是第一翻译家。愧不敢当,实在是愧不敢当。”
徐驰见刘一民满意,悬着的心算是落在了地上。
他这次来除了作协有事情外,最重要的就是这篇小说了,翻译了大半年,终于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
“你准备怎么往美国投?”
刘一民说道:“万老师在美国认识的有相关杂志的编辑。另外还认识一些留学生,请他们帮忙投也行。”
最好的还是曹禹,走后门,稿子发表的快。
“忘了,你是曹院长的学生。过几个月,曹院长不是要访问美国吗?到时候可以顺便把这件事情办了!”
曹禹今年的行程很满,要去一趟英国、法国、美国,访问三个国家。美国是最后的行程,这样一来,《绿皮书》的发表时间还得延长。
徐驰讲完后,跟刘一民讨论起来了现在大家热议的“改革文学”,徐驰对刘一民的观点深有同感,认为文学应该关注现实的物质生活。
“文学不是一汪死水,它的内容题材是不断变化的,这样才能展现出文学的活力。你的这篇报道,不仅仅在京城这作家云集的地方讨论的热烈,在鄂省的文坛讨论的也非常激烈。
有人认为过早的将文学战场转移到改革上不好,还是应该继续批判。我说放屁,再说了,刘一民同志也没硬掰着你的笔杆子让你写,你爱写什么写什么!”
徐驰的话逗得刘一民哈哈大笑,徐驰在鄂省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几篇评论,来支持刘一民。
“我认为,我们的文学风格需要快速地转变,上次的法国之行让我感触颇深。我们以前的作品,注重时代,而不注重个人。我们的笔要转变,要转到个人身上,关注个人在时代面前的命运。
个人的物质生活的变化对他产生的影响。”
徐驰谈论起来了在法国看过的《J放军占领巴黎》的后半部分,资本主义的拉拢腐蚀,他认为这对我们极具有惊醒意义,物质生活的变化会对人产生各种方面的影响。
刘一民为这位老人的预见性感到惊讶,这不正是开放后,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但在金钱本位的冲击下,导致社会群体的金钱观、价值观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吗?
只不过目前他还没太清晰的搞懂,到底会产生什么样严重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徐驰晚年看到文学市场被各种各样的垃圾作品、黄暴作品侵蚀的时候,内心为何会升起的悲凉了。
“我跟高兴健也聊了聊,我发现他对法国先锋文学所采用的写作技巧非常关注,认为技巧才是代表了文学的发展方向,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还是认同你的话,内容决定形式,注重表不注重里是不行的。”
徐驰的兴致越谈越高,说着说着诗兴大发,提起毛笔就开始挥毫。
收起稿子,徐驰的目光落在了刘一民的稿子上,饶有兴趣地拿了起来,迅速地进入到了阅读的状态。
等徐驰再次抬起头的时候,透过窗户,看到太阳的最后一点余光消失在西厢房的屋脊的瓦片上,金黄色的余光给青瓦上了一层浮光。
“时间过得这么快?”徐驰扭了扭脖子,疲惫的神色稍微减缓。
刘一民将《绿皮书》的手稿合起来,看了看手表说道:“四个小时了,我把《绿皮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了已经。”
一遍下来,一个拼写错误都没有发现。
“你这什么时候写完?我觉得跟绿皮书的故事讲述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讲救赎,但是背景不一样,发展不一样。”徐驰评论道。
“我刚开始准备写成中篇小说,但我丰富了一下主线,决定写成一篇长篇小说,刚写到十万字,最起码还要有六七万字。”
“这是你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吧?”
刘一民点了点头。
“长篇很考验讲故事的能力,写出来一定很不错。”徐驰说完,又懊悔道:“我今天就不应该来?”
“怎么了?”
“看了一半,你说我回去后,能睡好觉吗?你给我讲一讲,你是怎么想到的这个故事,并且将这时代发生的许多大事都糅合到了一起。”
第167章 《追风筝的人》改编
太阳下山,两个人在书房里待了这么久,刘一民也饿了。于是拉着徐驰去外面吃饭,边吃边讲。
到国营饭店,徐驰要吃卤煮,那玩意骚哄哄的刘一民吃不惯,他自己单独要了一份面。
刘一民吃了一大口垫了垫肚子之后,开始讲了起来:“去年是藏地和平解放28年,看到了相关的祝贺文章。又仔细研究了许多的史料,燕大图书馆里的资料我都翻了一个遍。”
“以两个男孩儿友谊开始,这个切入点在整个悲惨的时代面前,显示出了强烈的反差感。”徐驰感叹了一句,继续听刘一民讲了起来。
刘一民的这篇文章是《追风筝的人》汉化后的作品,《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阿富汗的两名男孩儿,一主一仆从友谊,到友谊背叛再到救赎的心路历程。
刘一民将故事的发生地改成了藏地,主人公自然也是藏地的主人公,卓客土司的儿子卓客次仁和忠诚的仆人洛桑的故事。
卓客土司是一名年富力强,具有爱国精神的土司。他接受过汉地的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意识,对自己的奴隶和领地的子民要好于其他的土司。
于是有很多头人带着自己的人投奔卓客土司,于是卓客土司被很多土司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但是由于领地子民的拥护和勇猛的军队,那些土司也拿他没办法。
卓客土司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卓客次仁,卓客次仁的性格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同,更加的书生气。
卓客土司虽然认为这是文明的表现,但在藏地,书生气是没办法成为铁血土司的。但他的管家却劝他,儿子不能由父亲涂涂画画。
卓客次仁跟管家的关系特别好,同时他还有一名忠心的仆人洛桑。
卓客土司对洛桑和洛桑父亲的好,超过了对一般意义上的仆人,卓客次仁嫉妒洛桑分走了他父亲的爱。
但他的嫉妒,并没有影响洛桑的忠心,平时不管什么时候都亦步亦趋的跟在卓客次仁的身边。
藏地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叫做望果节,农民渴望丰收的意思。在望果节之后的几个月,秋收之时,人们认为放风筝会引来风力,有利于脱粒(将粮食和谷壳抛到空中,借着风把谷壳吹走,留下真正的粮食。)
望果节之前放,会引来农民的不满,因为早早的将风招来,在丰收的时候将无风可用。
在放风筝的这一天,所有人会聚集在空地上面或自家的房顶,勇敢地放飞风筝,并指挥风筝进行打架,互相割掉对方的风筝。
附近的几个土司一起商议,将举办一次盛大的放风筝节日。他们的儿子将参加这场比赛,看谁成为年轻一代的英雄,这也影响到他们土司之间的利益协议。
在空旷的草地上,一群土司品尝青稞酒和欣赏歌舞,他们各自的孩子还有领地的年轻人在勇敢地进行比赛。
卓客次仁不负众望,割掉了所有的风筝成为了第一名。洛桑骑着马去帮卓玛追第二名掉落的风筝,这个风筝抢到手代表着是这次风筝比赛的第二名。
第一和第二都影响着土司利益协议的分配。
洛桑骑着马去追逐风筝久久没有回来,卓玛次仁收了风筝得到父亲的表扬后,勇敢地跃上自己的骏马,朝着日落的方向追去。
他越过山坡,看到了洛桑的马正在低头吃草,远处传来洛桑的惨叫。另外两个土司的儿子和手下,正在对洛桑进行凌辱。
卓玛次仁躲在山坡下不敢露头,直到洛桑出现,疲惫地躺在马上,晃荡着往回走,他手里依然拿着烂了的风筝。
几个土司什么便宜都没有占到,只能悻悻而归。
之后的日子里,洛桑像是变了一个人,不再像往常一样。洛桑的父亲得到土司的允许后,恢复自由身,带着洛桑离开了卓客土司的官寨,到了几个土司领土的交界处生活。
后来,一名土司联合外国侵略者攻击卓客土司,卓客土司和另外几名土司联合起来对侵略者发起了勇猛的反击,可惜败在了洋枪洋炮之下,只能远走汉地。
在汉地生活了若干年后,卓客土司去世,卓客次仁接到了老管家的书信,称洛桑被敌对土司的儿子找到杀害,现在洛桑的儿子被抓,正等着他回去救。
早已在汉地结婚的他,纠结了几个晚上后,终于再次回到了他的家乡,开展了一次艰苦的救援,也是他对洛桑的赎罪。
卓客土司走后,他的子民全部成了奴隶,被任意的打骂凌辱甚至杀害,脚上戴着沉重的镣铐,他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洛桑的儿子,并带回了汉地。
可惜这个孩子一直闷闷不乐,童年的创伤早已影响了他的成长。直到藏地和平解放后,卓玛次仁带着他再次回到了藏地,在草原上放起了风筝。
并亲自帮洛桑的儿子去追风筝,说出那句洛桑对他说过无数遍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其中不单单汉化了《追风筝的人》,以外国人想要入侵XZ的历史为大背景,糅合了著名的电影《红河谷》,讲述了一段藏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卓客次仁带着洛桑的儿子回到藏地放风筝,也预示了和平解放后,藏地人民的生活开始迎来了新的时代。
以救赎友谊为主线,谱写了一曲时代的悲歌。
饭店内,徐驰听着刘一民的讲述频频点头。卤煮吃了几口后,变凉了也忘记再动筷子了。
徐驰听完后,笑着说道:“你连望果节都知道,可见你了解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资料翔实,才能写得出来好作品,你的这种精神就值得学习。
跟《狼烟北平》相比,着手点虽然不一样,但是时代的宏观上,却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你很擅长从小处落笔,高处立意的写法。
我们为这救赎之路感动,也为藏族人民抗击侵略而感动。几个原本跟卓客敌对的土司,面对殖民者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这不正展现了咱们民族的凝聚力。”
“卓客土司说的那句话,闻之令人落泪。”
卓客土司伸出手,掰着指头告诉前来劝降的侵略者:“汉族是这个、藏族是这个既然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结成一个家,那么家里的事情就不劳你们操心了。”
不同的族是手指的一部分,握成一个拳头,意味着能够坚决粉碎任何侵略者。
徐驰讲着讲着,就想起来自己以前的岁月,在抗战时候的经历和入朝采访的经历,想起各种各样的人。
说着说着,伸手擦了擦自己的眼角。
“《追风筝的人》比《狼烟北平》更感动的地方是,里面有可歌可泣的悲壮英雄。你的这篇稿子,准备投给哪个杂志?”徐驰问道。
“《收获》,很久没有给晓林师姐稿子了,前几天还寄信过来问我!”
徐驰叹了口气,他本来想问刘一民要下稿子的,发往本省的杂志上,他现在是鄂省作协的理事。但转念一想,发在《收获》上肯定更好。
“我们省要是有《收获》《当代》这样的杂志就好了,没出名的杂志,约稿都硬不起来。”徐驰说完,又说道:“能不能写一篇评论发表在我们省?”
刘一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只不过时间不确定。徐驰高兴地将凉了的卤煮吃完,走在街边跟刘一民告别。